-
1 # 張白鷺
-
2 # 大宋說書人
諸葛亮如果是樑上軍師,單憑梁山好漢也是不能推翻宋朝的,梁山勢力偏安一隅,一直沒用大動作,遠遠不如後來的方臘勢力大,如果梁山和方臘聯手那就一樣了,是十分有可能推翻宋朝的,不過那還有兩個難點,如果能克服這兩個難點,梁山聯合方臘是很有可能推翻宋朝的。
1、宋江和方臘是否能聯合?
宋江是想接受朝廷招安的,諸葛亮如果是梁山軍師,能否勸說宋江不聽朝堂招安?能否卻說宋江聯合方臘?畢竟諸葛亮沒能說動劉備不攻打東吳,這是有先例的,劉備攻打東吳的舉動是不理智的,諸葛亮也沒能勸動劉備,劉備沒有聽諸葛亮聯吳伐魏,宋江又會不會聯合方臘伐宋那?有些朋友會說劉備是因為關羽和張飛的死討伐東吳的和宋江情況不一樣,關羽是被東吳直接斬殺的,劉備沒有打東吳,張飛的死和東吳一點關係沒有,劉備卻要打東吳,實際上劉備是想借“殺兄之名”吃掉東吳罷了。
2、宋江、方臘聯手誰說了算?
宋江聯合方臘後誰說了算?這個很關鍵,宋江聯合方臘,以宋江集團的實力,宋江只能屈居“二把手”,方臘不一定會聽宋江集團的建議,因為畢竟都是民間力量,誰能帶領他們走向勝利,他們肯定聽誰的,如果方臘聽了宋江集團的建議勝利後誰是老大就不好說了,這一點方臘心裡是有數的,方臘不聽宋江集團的,那諸葛亮再厲害也是無用的。
單憑宋江集團那點實力,根本不具備推翻宋朝的條件,畢竟把宋江集團實力更大、更廣的方臘集團也沒能做到。
-
3 # 初曉兒
如果諸葛亮做梁山軍師,梁山好漢也不能推翻宋朝統治。
一、諸葛亮“未出茅廬三分天下”的構想,在北宋徽宗時代沒有實施的條件。如果諸葛亮做了梁山軍師,梁山好漢推翻宋朝統治也是沒有可能的事。諸葛亮所處的時代是東漢末期。其時黃巾起義導致諸侯割據,天下大亂。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隱居隆中,遇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諸葛亮分析天下大勢,向劉備提出了“三分天下”的隆中對策。
隆中對的最基本方略是取代荊州、益州的劉表和劉璋,並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免除西南少數民族後顧之憂,建立鞏固的根據地。與中原的曹操及江東孫權分庭抗禮。即所謂三分天下。
而北宋徽宗皇帝時期,雖然農民起義不斷,內憂外患,北宋政權已經風雨飄搖。但沒有軍閥割據的情況發生,而且江南方臘、和梁山泊宋江等起義都規模不大。
更重要的是當時的北宋王朝,還是中央集權,是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不像黃巾起義後的東漢,政權已經名存實亡,天下已經分崩離析,東漢皇帝只是曹操的牽線木偶。
歷史上宋江領導的梁山起義,被宋朝廷節度使張叔夜撲滅。起義軍裡即使加上一個諸葛亮,也同樣改變不了被撲滅的命運。
《水滸傳》裡梁山泊即使有諸葛亮做軍師,他策劃與方臘、田虎、王慶搞一個“四分天下”,也不是宋朝廷的對手,沒有能力推翻宋朝統治。
二、如果諸葛亮做梁山軍師,改變不了宋江的招安決策,梁山好漢也不能推翻宋朝統治。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智慧的象徵,但如果所託非人,他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
巴山鬼才魏明倫說:“帥才不及帝王術,兵書不及聖詔書。”在水泊梁山上,宋江就是帝王,宋江的意旨就是聖詔書。
有人問諸葛亮為何不去投奔曹操,卻跟隨了一個織蓆販履的落魄王孫劉備。原因其實很簡單。曹操手下謀士如雲,荀彧、郭嘉、賈詡、荀攸、程昱等人當時都可以稱為政治家、戰略家,人才濟濟,多一個諸葛亮不多,少一個諸葛亮不少。如同龐統一樣,孫權不用龐統,不僅僅是因為龐統得罪了周瑜,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孫權手下文韜武略之士甚多。不用龐統也無關緊要。
諸葛亮跟隨了劉備,君臣相得。所以能成就一番事業。
假如諸葛亮來到梁山,做了宋江的軍師,是贊成招安還是反對招安?
假如諸葛亮反對招安,那他就成了力主招安的宋江的政敵。小說《水滸傳》裡,梁山泊天王晁蓋,坐的是第一把交椅,因為是宋江招安的絆腳石,都死得不明不白。軍師諸葛亮,在劉備那裡,關羽、張飛不服從他,有劉備替他做主。在宋江這裡,假如關勝、秦明不服他,誰替他做主?反對招安的諸葛亮,在梁山泊肯定沒有好下場。
假如諸葛亮支援招安,那麼還何談推翻宋朝統治?
所以,如果諸葛亮做梁山軍師,梁山好漢也不可能推翻宋朝統治。
-
4 # 文化一家人
如果諸葛亮做了梁山的軍師,梁山好漢們也不會推翻宋朝。
理由如下:
一、社會形勢不同
諸葛亮所在的東漢末年,皇權旁落,朝綱混亂,群雄四起,軍閥割據。為此,他未出茅廬之前,就已經有了打出一個三分天下的政治構想。
但北宋末年,雖然也是奸臣當道民不聊生,卻仍然是一統江山的趙家天下,並沒有出現軍閥割據的天下大亂。至於各地紛起的農民起義,還形不成嚴重威脅皇權統治的勢態。
具體到水泊梁山這個彈丸之地,對北宋王朝的統治更是沒有什麼實質威脅。
所以,既便諸葛亮做了梁山的軍師,他也不可能視天時地利人和於不顧,執意要推翻北宋王朝。
二、政治綱領不同
東漢末年,各路諸候割據一方,都想取代皇權統一全國自己做老大。於是天下大亂,戰爭頻仍,你方唱罷我登場,大魚吃小魚,弱肉強食,最後才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這也是諸葛亮最初的戰略構想。
但梁山好漢們嘯聚山林的政治綱領並不是推翻北宋政權取而代之,而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大稱分金銀過快活日子,所以宋江的招安大計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諸葛亮作為一個政治家,對招安的後果,無疑會有充分明晰的考量。他不可能奢望以梁山弱小的力量去向強大的北宋朝廷討得一杯羹。事實也證明梁山被招安後,很快便土崩瓦解了。
總結:
綜上所述。憑梁山的力量和政治綱領,既不存在推翻北宋王朝的軍事實力,也不存在推翻北宋王朝的政治思想基礎。
因此,諸葛亮既便做了梁山的軍師,也不可能帶領梁山好漢們去做推翻北宋王朝飛蛾撲火自取滅亡的傻事。
-
5 # 綠野萍蹤01
題主的這個問題,《水滸傳》中已經作出了回答。施耐庵明確告訴讀者,諸葛亮不僅不能幫助梁山好漢推翻宋朝,反倒把“漢”都弄丟了。施公暗雲大宋之後無漢唐,就是後來“崖山之後無中國”的最早版本。所以,我說《水滸傳》是古今中外最偉大的史詩級鉅著,沒有之一。
那麼,施耐庵又是怎樣在《水滸傳》中刻畫諸葛亮的呢?諸葛孔明在梁山上又有什麼樣的作為,他為何不能幫助梁山好漢推翻宋朝呢?
關王刀少了一斤,林沖又是小張飛毫無疑問,《水滸傳》仿寫了《三國志通俗演義》,書中的很多人物、場景都移植了羅貫中的著作。但是,施耐庵並非簡單的仿寫這部早就流傳的小說,而是反其意而用之,表達自己“大宋之後無漢唐”的家國情懷。
因而,要解讀梁山上的諸葛亮,就必須先說一說關羽、張飛在《水滸傳》中的表現。
關羽在梁山被一分為三,宋江、關勝、朱仝分別象徵梁山的忠、勇、義。此處,重點講一講關王的後人關勝。
《水滸傳》中的關勝雖然是關羽的嫡派子孫,但少了一部美髯,身高也矮了七八寸。尤其是象徵梁山之“勇”的關王刀也少了一斤。
《三國志通俗演義》中,關羽的青龍偃月刀重八十二斤,而《水滸傳》中的關王刀是八十一斤。這是花和尚魯智深打造禪杖時,鐵匠鋪待詔說的。當時,待詔說,師父要打造一百斤中的禪杖,怕使不動,就是關王的刀才八十一斤重。魯智深立即回懟道:俺便不及關王!他也只是個人。
施耐庵短斤少兩還不算,又借魯智深之口,把關王打回原形。這麼寫不是為了貶損關羽,而是針對的宋徽宗。因為,關羽被封為王,是宋徽宗起的頭。
林沖長著豹頭環眼,手持丈八蛇矛,似乎就是《水滸傳》中的張飛。但是,林沖哪裡有張飛之悍猛?因而,施耐庵說林沖是“小張飛”。張飛在梁山被縮小了一號,純屬山寨版的。
關張是奠定蜀漢基業的兩員得力大將,也是諸葛亮成就一生功名不可或缺的重要幫手。有這兩員大將相助,諸葛亮都無法實現“隆中對”的戰略構想,完成克服中原,光復漢室大業。梁山上的關羽、張飛都短斤少兩了,諸葛亮還能保住“漢”嗎?
諸葛亮是宋江的徒弟,輩分矮了一輩梁山大聚義排定座次,一百單八將被分派到各個崗位,其中,諸葛亮做了守護中軍的步軍驍將。這就奇了,一百單八將中哪有諸葛亮啊?
其實,梁山守護中軍的步軍驍將是孔明、孔亮兄弟。孔明是諸葛亮的字,孔亮則是諸葛亮的名,這不就是《水滸傳》中的諸葛亮嗎?
武松做了行者前往二龍山入夥,途經孔家莊時遇到了宋江。宋江給武松介紹了孔明孔亮兄弟:因他兩個好習槍棒,卻是我點撥他些個,以此叫我做師父。諸葛亮都變成宋江的徒弟了,還能咋樣?
而在《三國志通俗演義》中,諸葛亮可是帝王之師,帝王之父的輩分呢。
宋江身上隱藏著帝王符碼,隱喻了大宋、大明朝的皇帝,之於宋朝而言,他便是貨真價實的“宋三郎”。
宋江在家中是老大,但施耐庵就是把他寫成了“宋三郎”。其實,《水滸傳》中的“宋三郎”說的是宋太宗的老三,也是宋朝的第三任皇帝宋真宗,以及以第三順位繼承了皇位的宋徽宗。當然,還有一個“自幼曾攻經史”的皇家狀元,宋徽宗的第三子趙楷。
《水滸傳》中說,宋朝就是亡在了“宋三郎”的手中,宋三郎的徒弟“諸葛亮”又怎麼可能起死回生呢?原版諸葛亮不能光復漢室,“漢”便要葬送在宋三郎的手中了。
孔明綽號毛頭星,孔亮綽號獨火星。一個毛頭小子(諸葛亮出山時二十七歲)不過一粒獨火而已,焉能光復漢室?
除了孔明、孔亮守護中軍而外,小呂布、小薛仁貴則是守護中軍的馬軍驍將。這四個人本事低微,根本就守護不了中軍。來自漢唐的四員中軍驍將,當然也就意味著宋朝不可能如漢唐那樣興盛了,大宋之後無漢唐,諸葛亮又如何能幫助梁山推翻大宋王朝呢?
諸葛亮幫不了梁山,反倒暗示了梁山被迫招安《水滸傳》中明確提到諸葛亮,是在介紹朱武的時候。書中贊神機軍師朱武:陣法方諸葛,陰謀勝范蠡。也就是說,朱武的陣法與諸葛亮很有一拼。但是,《水滸傳》中的朱武根本就不通陣法,他的謀略不過苦肉計而已。
“芒碭山公孫勝降魔,曾頭市晁蓋中箭”這回書中,專門寫到了諸葛陣法,這便是非常著名的石頭陣。遺憾的是,深諳此陣法,且以諸葛陣法降魔的人不是朱武,而是入雲龍公孫勝。比較諷刺的是,朱武此前跟著史進與芒碭山妖魔打過一仗,卻被項充、李袞的團牌飛標陣殺得大敗。
朱武不通陣法,卻以苦肉計暗示了梁山的被迫招安。
少華山副寨主陳達要借道史家村,前往華陰縣搶糧。朱武苦勸,但卻無計可施,便任由陳達去冒險。果然,陳達被史家村的九紋龍史進活捉。為了救出副寨主,朱武便與楊春一道,下山向史進投降。
史進綽號九紋龍,最主要的寓意就是北宋、南宋的各九代皇帝。因而,朱武的投降等於是向皇帝施苦肉計。史進放過了少華山的強人,又與他們大鬧中秋節,一併上了少華山。這段故事,其實就是歷史真實中宋江投降招安的寫照。
《宋史》記載,宋徽宗起先派出官軍征討宋江,但卻不能剿滅梁山好漢。於是,採納大臣侯蒙的建議,招降宋江。宋江拒不投降,繼續向海州挺進,宋徽宗便命海州知府張叔夜“招降之”。
張叔夜以伏兵擊敗了宋江,活捉了宋江的“副賊”。為了救人,宋江用苦肉計率領全夥投降,張叔夜便奉旨招安了梁山好漢。“陣法方諸葛”的隱喻原來如此。
一個王朝的滅亡,不是一個諸葛亮可以拯救的。梁山好漢雖然“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在金兵入侵時高舉義旗,抗擊金兵。但是,他們同樣無法改變大宋之後無漢唐的局面,因而,諸葛亮被“貶”梁山,即便是做了軍師,也無法複製“功蓋三分國,明成八陣圖”的歷史,大宋之後無漢唐的歷史便是一種必然了。
-
6 # 社會歷史觀
歷史上的梁山眾人只是一群烏合之眾罷了,北宋末年的方臘起義才是威脅宋徽宗政權的大規模農民起義。即便諸葛亮坐鎮也不能改變歷史大局!原因如下:
1.《水滸傳》是四大名著,但是它是一本小說,而且對史實改編的比較大《水滸傳》確實營造了符合歷史的背景,其中出現的重要人物也符合相關記載,比如對高俅、蔡京等人的描寫以及對皇帝的塑造等,但是這本小說是為了揭露腐朽的黑暗政權和官逼民反卻又不能成功的悲涼,因此對個人英雄塑造上有著深切的描寫。
具體詳實的故事讓一個個英雄好漢躍然紙上,武松、林沖、魯智深等人更是深入人心,而反觀《三國》在人物的塑造上並沒有如此筆墨,而是在於對三國亂世的把控。
因而《三國》貼近歷史,而《水滸傳》富有作者的奇思妙想和主觀情節。
在真正的歷史上,宋江的確聚集了三十六人共同謀劃大事,同期還有許多試圖推翻宋徽宗的民間勢力,但是從公元1119年到公元1121年,基本上這些小勢力都被朝廷肅清了,宋江也在帶領軍隊登陸今浙江連雲港後被俘。
2.諸葛亮是用兵高手,可是和一群無組織無紀律的“土匪”怎麼講兵法?北宋末年的起義軍比較複雜,都理解成土匪顯然不恰當,有些人確實曾經為朝廷效命,無奈官場險惡,受到迫害,只能被迫加入反軍,只是這些人組成複雜,想要像方臘那樣彙集成大流還是比較困難的。
宋江雖然也是起義軍中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但是終歸沒有聯合或者說加入大軍中,各自為旗如何對抗朝廷呢?
諸葛亮深讀兵法,真正訓練紀律嚴明計程車兵時他卻也是無能為力,一個體系要互相配合才能成就大事,諸葛亮不是憑藉一個人成就蜀國的,他懂得如何調動人才,各司其職。
而按照梁山的混亂程度,諸葛亮絕不可能幫忙,要說幫忙,也只可能去已成氣候的方臘那裡。
何況諸葛亮不可能穿越時間!
3.宋朝江山飄搖,但絕不是輕易擊潰的,以小部分力量對抗朝廷還是異想天開!宋徽宗沉迷詩畫,不理朝政,確實算不上好皇帝,關鍵是他手下的那幫奸邪把持朝政,禍亂百姓,亡國是早晚的事。可是有兩個點不能忽略:
一方面,起義軍各自為營,除了方臘比較厲害,能夠直接威脅到朝廷,其他小勢力根本不值一提,絕大部分當地知府都能輕易剿滅。
另一方面,北宋朝廷黑暗,可是不是沒有人才,朝廷那些所謂的奸臣確實禍國殃民,卻也是有兩把刷子的,對付這些不成氣候的起義軍隊綽綽有餘。攻打方臘確實消耗了朝廷國力,但是也從側面反映了北宋還是有實力硬碰硬的!
-
7 # 梨城雅士
官逼民反成就梁山好漢!
替天行道之美名天下傳!
但他們受思想,時代侷限,
缺乏長遠,正確戰略眼光,
江湖習氣不利於紀律性,
更談不上嚴密的組織性。
重視武裝割據而不建設。
後勤危機只是時間問題。
不重視後備力量的建設。
缺乏全國革命的進取心!
單純行俠仗義雖得民心,
卻沒有廣泛的發動群眾,
來壯大自身的武裝力量。
很難推翻宋朝統治階級!
即便諸葛亮來領導他們,
最終也難逃失敗的命運!
-
8 # 天門觀雪
推不翻,梁山如果不走宋江的路線,那等待他們的是朝庭大軍一次又一次的圍剿,你可以贏十次或更多,但是隻要敗一次就是滅亡,而朝庭大軍只要贏一次就是勝利。諸葛亮指揮肯定能多贏幾場,可是最後也是方臘的下場。
回覆列表
答案是否定的。軍師與寨主只起主導作用,大環境是決定作用。諸葛時期東漢零亂,廟堂未統不定,況諸葛長於內務,被演義神化頗多。而吳用時期,大宋主流,方臘抵宋江軍事力量強百倍,尚不成氣候。梁山亦被演義化了。客觀而論,宋江之輩神仙難救,是社會底層大眾的臆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