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 寧(Nìng 甯)姓源出有三: 1、出自嬴姓,以諡號為氏。據《姓纂》和《急就篇》記載:“寧氏與秦同姓,秦襄公曾孫諡寧公,支庶因以為姓。”春秋時期,秦國國君秦襄公有曾孫去世後諡號“寧”,其支庶子孫有以其諡號“寧”為氏,世代相傳姓寧。 2、出自姬姓,來源於封地,以邑名為氏。上古周朝時,衛國有位公族叫衛成公,衛武公將其兒子姬季亹(Wěi 音偉)封於寧邑(今河南省修武縣)。他的子孫便以封地名為姓,稱寧氏,世代相傳姓寧。據《元和姓纂》四十六:“甯,衛康叔之後,至武公生季亹,食採於甯,弟頃叔生跪,跪孫速生武子俞,俞生殖,殖生悼子喜,九世卿族。”又《潛夫論》引《世本》雲:“甯氏出自衛武公子季亹,食採於甯,因以為氏。”再《姓氏考略》:“甯,衛康叔之後,至武公生季亹,食採於甯,以邑為氏。望出齊郡,又與寧通。漢甯成,史記作寧城。”據此,寧氏發祥於春秋時代距今兩三千年前的河北、河南一帶古老家世,始祖衛康叔是周武王同母弟,當時被封為諸侯的周文王眾多子弟之中,相當出類拔萃。衛武公則為衛國第二任國君,其在位時間相當於公元前812-758年。 3、出自滿族複姓所改。清滿族有寧佳氏、寧古塔氏,入關後有從漢姓習俗,改單姓為寧氏。 得姓始祖:季亹。寧氏的遠沮乃是周文王第九子姓姬名封,因他初封於康,後人稱他為康叔。周武王滅商後,把殷民七族和商故都(今河南省安陽)周圍地區分封給他,國號“衛”,定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成為西周衛國的始祖。傳至衛成公時,其子姬季亹分封於寧邑(今河南省修武縣),後來他以邑為姓氏,其後裔世代相傳姓寧,這便是寧姓的來源。到東周春秋戰國時期,其後裔寧相、寧渝、寧喜等,皆為衛國史籍有名的大夫。其中一名甯戚者,從衛國遷去齊國的國都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東北)居住,也當上齊桓公的大夫,後來世代為官。故寧氏後人尊季亹為寧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佈 (缺)寧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寧姓出自姬姓:春秋時期,衛成公將小兒子季亹封在寧(今河南省獲嘉縣,一說今河南省修武縣),季亹的後代中有的以封地名作為姓氏,稱寧氏。
姓氏源流 寧(Nìng 甯)姓源出有三: 1、出自嬴姓,以諡號為氏。據《姓纂》和《急就篇》記載:“寧氏與秦同姓,秦襄公曾孫諡寧公,支庶因以為姓。”春秋時期,秦國國君秦襄公有曾孫去世後諡號“寧”,其支庶子孫有以其諡號“寧”為氏,世代相傳姓寧。 2、出自姬姓,來源於封地,以邑名為氏。上古周朝時,衛國有位公族叫衛成公,衛武公將其兒子姬季亹(Wěi 音偉)封於寧邑(今河南省修武縣)。他的子孫便以封地名為姓,稱寧氏,世代相傳姓寧。據《元和姓纂》四十六:“甯,衛康叔之後,至武公生季亹,食採於甯,弟頃叔生跪,跪孫速生武子俞,俞生殖,殖生悼子喜,九世卿族。”又《潛夫論》引《世本》雲:“甯氏出自衛武公子季亹,食採於甯,因以為氏。”再《姓氏考略》:“甯,衛康叔之後,至武公生季亹,食採於甯,以邑為氏。望出齊郡,又與寧通。漢甯成,史記作寧城。”據此,寧氏發祥於春秋時代距今兩三千年前的河北、河南一帶古老家世,始祖衛康叔是周武王同母弟,當時被封為諸侯的周文王眾多子弟之中,相當出類拔萃。衛武公則為衛國第二任國君,其在位時間相當於公元前812-758年。 3、出自滿族複姓所改。清滿族有寧佳氏、寧古塔氏,入關後有從漢姓習俗,改單姓為寧氏。 得姓始祖:季亹。寧氏的遠沮乃是周文王第九子姓姬名封,因他初封於康,後人稱他為康叔。周武王滅商後,把殷民七族和商故都(今河南省安陽)周圍地區分封給他,國號“衛”,定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成為西周衛國的始祖。傳至衛成公時,其子姬季亹分封於寧邑(今河南省修武縣),後來他以邑為姓氏,其後裔世代相傳姓寧,這便是寧姓的來源。到東周春秋戰國時期,其後裔寧相、寧渝、寧喜等,皆為衛國史籍有名的大夫。其中一名甯戚者,從衛國遷去齊國的國都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東北)居住,也當上齊桓公的大夫,後來世代為官。故寧氏後人尊季亹為寧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佈 (缺)寧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寧姓出自姬姓:春秋時期,衛成公將小兒子季亹封在寧(今河南省獲嘉縣,一說今河南省修武縣),季亹的後代中有的以封地名作為姓氏,稱寧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