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利刃號

    普遍意義認為希特勒為了援助自己的盟友墨索里尼,挽救他在北非的最後殖民地“利比亞”而挪用了一部分東線的兵力,但是這隻有一個輕裝甲師都不到的兵力和少數德國步兵,希特勒給隆美爾的命令是在的黎波里塔尼亞建立一道防線阻止英軍進一步反攻,只要保持現有的戰線就可以啦,而且就算是隆美爾一些列成功的反攻獲得大片控制區之後希特勒也沒有在向他增派援軍,這就說明北非不是牽制巴巴羅薩計劃的主要原因,直到1942年年末隆美爾被趕到突尼西亞之時,納粹德國元首才將大量的援兵空運到非洲,這與巴巴羅薩已經沒有關係了。

    至於說巴爾幹半島這是一個原本不在計劃之中的目標,但是希特勒最終還是不得不面對親向於英國的希臘和南斯拉夫政府,這兩個小丑在自己的臥榻之旁就算是現在沒有進犯之意,保不齊那一天自己式微他們就會趁機分一杯羹,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義大利那樣。因此此時動用克萊斯勒的B集團軍和三個黨衛軍師南下巴爾幹半島是沒有錯的,也為此影響了巴巴羅薩的發起時間。因為雖然黨衛軍部隊在前期並沒有投入對蘇作戰,但是克萊斯勒的集團軍群一直都是德軍主力,沒有它是不行的。

    要說真正影響巴巴羅薩計劃的應該是“芬蘭”,希特勒在一開始就打算聯合這個軍隊雖少但是能征善戰的國家,讓它在北方牽制蘇軍兵力至少幫助自己減輕一下前線壓力。但是曼納海姆元帥明顯對希特勒不感冒,直到素的戰爭打響他都沒有與德軍結盟的意向,在收回了被蘇軍佔領的土地之後芬蘭軍隊就不願意再向前進攻了,希特勒和陸軍總參謀長約德爾一直在猶豫要不要加強北方集團軍的實力,這才是延緩了巴巴羅薩計劃的主要原因。

  • 2 # 戰略論

    按照問題所述將巴巴羅薩計劃的發起時間提前3個月,也就是3月20日左右,無疑這是不可能的。且不說德軍能否在3月份即做好侵蘇前的一切準備,單是其冬季轉暖的大範圍泥濘就足以抵擋住德軍的進攻步伐,德軍的坦克和汽車將會在很短的時間磨損掉,就像在莫斯科會戰時德軍經歷的秋季泥濘一樣,當時德軍最快的突擊速度平均只有20公里每天。

    事實上天氣是德軍發起任何進攻所必須考慮的問題,在1940年德軍結束波蘭戰局後希特勒便要求陸軍必須在1940年即發起對法國的進攻,最終推遲的原因固然有陸軍總司令部的故意延遲之嫌,但決定性的因素仍舊是天氣,大雪紛飛讓德軍的裝甲部隊根本無法有效使用,隨著作戰計劃的洩露,德軍被迫將進攻日期推到1941年。同樣在發起侵蘇戰役前,天氣一樣被擺在了首要的位置,那就是德軍最高的進攻日期就是在冬春交際的泥濘激烈結束後方可發起進攻,畢竟德軍最重要的是裝甲部隊的快速突擊。而在5月份之前,在波蘭的布格河至桑河防線以東的地面沼澤遍佈,道路泥濘難行,尤其是那些溼地森林情況更為惡劣,而蘇聯很少有現代化的公路,基本都是土質的公路,所以受天氣影響更大。在北方同樣也是,擔任突擊先鋒的曼施坦因的裝甲軍那裡,從5月末到6月初一直是大雨磅礴,如果提前發起進攻,情況可能會更糟。

    當然我們確實承認當時的巴爾幹戰役確實導致了德軍侵蘇戰爭的推遲,即由原定的5月中旬推遲到6月22日,將近1個月的時間,但是德軍也要充分考慮到天氣的影響,即便沒有巴爾幹戰役的影響,德軍當時的命令只不過是在5月15日之前完成侵蘇準備,並沒有明確進攻日期,這很大原因就是天氣的不確定性。而以實際情況來看,中路和北路的莫斯科方向直到6月後才勉強具備進攻條件,而南路則是直到6月22日發起進攻時仍舊到處泥濘,所以即使沒有巴爾幹戰役,德軍在5月15如期完成侵蘇準備,德軍的真正發起進攻的日期也不可能提前到6月份之前,最多在6月初發起進攻。所以實際德軍能爭取到的時間最多也只有半個月而已。

    順便帶一句,當時曼施坦因1943年初發起的哈爾科夫反擊戰就是因為冬季轉暖道路泥濘而被迫終止的,而德軍新的進攻計劃“堡壘行動”最早的進攻時間也是在泥濘季過後,即5月中旬。所以關於泥濘季節部隊無法大規模行動的情況是真實存在的。

  • 3 # 白楊樹下談歷史

    在人類戰爭史上,對蘇聯冬天的寒冷記憶深刻的、最有發言權的,恐怕要數拿破崙和希特勒了。因為在零下30°的冬季,再先進的裝備和有效的戰術都將不起任何作用。這也是“巴巴羅薩計劃”為什麼要在5月份執行的根本原因。

    然而,德軍原計劃趕在冬季來臨前,佔領蘇聯全境的夢想破滅了。“閃擊戰”被打成了消耗戰,穿著夏季軍服計程車兵在酷寒的冬季幾乎寸步難行,造成大量的非戰鬥減員。究其原因,該計劃被延長一個多月執行是主要原因。

    這還要從“巴巴羅薩計劃”的制定說起。

    早在1940年夏季,法國投降後,入侵蘇聯的計劃就被提上了日程。作為意識形態上的對手,希特勒認為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間在東歐,他一邊著手準備東線進攻,一邊夢想著英國投降或休戰,爭取在當年的秋季發動攻擊。

    然而,倔強的英華人沒有屈服。惱羞成怒的希特勒這才臨時制定了“海獅計劃”準備入侵英國,徹底解決後方問題。但對東線的進攻準備並沒有停止,在戈林的空軍和皇家空軍爭奪制空權的時候,大量的部隊被轉移到了東線。

    所以說,雖然對英國的空戰沒有取得決定性成果,但在掩護“巴巴羅薩計劃”的準備和麻痺蘇聯方面,確實是起到很好的作用。致使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人都沒有認真準備和應付可能的入侵。

    這些都讓狂妄的希特勒確信,強大的德軍能夠在入冬前解決蘇聯問題,甚至連冬季禦寒的軍服都沒有準備。在他們看來,蘇芬戰爭中暴露出蘇軍極差的戰鬥力,以及落後的軍事工業,他們將很快佔領其全境,並最終迫使英國投降。

    就在這時,義大利的求援打亂了計劃。

    原來,作為法西斯“老大”的墨索里尼,一直看不上“後起之秀”的德國。但現實是,德國的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都比他們強。尤其是從閃擊波蘭到橫掃法國,德軍出盡了風頭,而無所作為的義大利只能在其後面吃些殘羹剩飯。

    倍感屈辱、不甘心的墨索里尼決定趁著軸心國正在強勢之際,決定進攻希臘,透過一場勝利來確定自己的地位。之所以選擇希臘,除了與德國搶奪地盤外,希臘是個實力較弱的國家,在他看來,只需2-3周就可以攻佔。

    當然,為了顯示自己的威風,他也學著希特勒的樣子,直接喊話希臘,下通牒讓其投降。可對方並不買賬,他們一面加強防務,一面向英國尋求幫助。於是,在沒有與盟友德國協商的情況下,不打招呼就出動了8萬意軍入侵希臘。

    沒有想到的是,在10天的進攻中,意軍只前進了50公里,屈屈2萬希軍依託堅固的梅塔克薩斯防線,居然阻擋住了意軍的攻勢。這麼慘淡的戰績,讓墨索里尼十分惱怒,他大罵前線指揮官作戰不力。

    更讓他難堪的是,6萬英國援軍前來增援,意軍的逃跑速度顯然比攻擊速度快許多,很快就被打回其出發地——阿爾及利亞, 13萬人當了俘虜。現在的意軍處在一個十分難堪的處境,繼續進攻,不會有什麼進展;撤退,將成為國際笑話。“兩害取其輕”,最終向德國求援。

    德國有必要幫助義大利嗎?

    巴爾幹地區的戰事,自然引起德國的關注。面對盟友的“無能”,德軍將領們除了嘲笑外,並沒有把意軍的求援當回事。當初不打呼非要“單幹”,打不贏是自己的事情,說的難聽點,就是活該。可希特勒卻不這麼認為。

    首先,墨索里尼歷來看不上這個一戰中的二等兵,在自己面前指手畫腳。可眼下,嚴峻的局勢不得不求助德國。希特勒自然欣然接受,不但在其面前可以顯示一下德軍的強大,而且可以樹立在軸心國“老大”位置,更重要的是可以殺殺他的傲氣。

    其次,出兵巴爾幹可以擴大在德國在此地區的影響力,為“巴巴羅薩計劃”順利展開提供一個安全的側後環境。同時,可以作為進攻蘇聯的南方戰略基地,在兩個大方向上進行施壓,可以加速戰役的程序。

    更為重要的是,英華人的介入讓希特勒很緊張,一旦意軍失敗,他們就可以在這裡開闢第二戰場,對德軍在陸地上進行針鋒相對的較量,從而影響“巴巴羅薩計劃”。當然,久攻不下的制空權,其中的怨恨,他也不容英華人任由的四處遊走。

    他要控制整個巴爾幹。

    為解意軍之圍,德國派出一個山地師和幾個裝甲師調往希臘前線,幫助意軍解困;同時,為了全面控制巴爾幹地區,德國與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簽訂了一系列的秘密軍事協定。

    有了德國幫忙的意軍,依然不在狀態,他們動作緩慢、戰鬥力不強,經常被甩在後面,這麼糟糕的實力連對手都看不起。如:一個希臘村子被德意聯軍包圍,守軍不得不投降,然而在儀式上,對方只願向德方投降,讓一旁的意軍無地自容。

    針對有英國支援的南斯拉夫,決定首先出兵入侵。強大的德軍依然保持著犀利的攻勢,僅過了一個月,就將英華人趕下海,控制了包括希臘、雅典、南斯拉夫在內的整個巴爾幹地區。

    為此,東線作戰的日期被推遲了5個星期。就像拿破崙兵敗滑鐵盧一樣,錯失了進攻的最好時機,並最終遭受重大損失。而英軍雖然被趕出了巴爾幹地區,但在無形中延緩了“巴巴羅薩計劃”的展開時間,影響了二戰的戰局。

    更讓人覺得得不償失的是,由於義大利軍隊的拙劣表現,儼然成為了一個大笑話,讓西班牙的佛朗哥實在是看不下去,有這樣的“豬”隊友,軸心國是靠不住的。於是宣佈退出聯盟,這是德軍推遲進攻蘇聯的又一個損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動化專業哪門課最難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