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扒糞機

    應該說德陸軍總參謀部內部在制訂侵蘇方案時就存在分歧,這也導致總參謀長哈爾德先後委託馬克斯和保盧斯擬定計劃,而希特勒對德總參謀部最後提交的奧托方案的修改僅為皮毛。

    馬克斯最初主張只實施一個主要突擊,即從羅馬尼亞、加里西亞和波蘭南部出擊,殲滅烏克蘭蘇軍並佔領基輔,隨後突向莫斯科。而哈爾德和眾多德軍高層更看重莫斯科方向,認為在莫斯科前可消滅蘇軍主力,視佔領莫斯科為致勝關鍵。1940年7月31日,希特勒提出為儘快消滅俄國,有必要在北面波羅的海方向也實施一次突擊。根據這思路和哈爾德的具體指示,8月1日馬克斯對計劃進行修改,8月5日提出《東線作戰方案》。德軍進擊戰略方向分為南北兩個,從普里皮亞季沼澤南北分別指向莫斯科和基輔。馬克斯計劃雖視莫斯科為主攻方向,但也規定此路德軍在突破第聶伯河後應協同南路德軍佔領整個烏克蘭,而這點並不符合哈爾德之意,導致他改由保盧斯制定計劃。保盧斯在馬克斯計劃和國防軍最高統帥部的洛斯貝格計劃基礎上推出奧托方案,將重點放在殲滅蘇軍主力和直擊莫斯科上,同時強調在進攻莫斯科時蘇軍可能從南北方向發動反擊,應增強此方向的側翼掩護。

    12月5日奧托方案由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和總參謀長哈爾德呈送希特勒。希特勒基本滿意奧托方案,同時認為“莫斯科不是那麼重要。”他認為出於戰爭經濟方面的考慮,蘇軍不會主動放棄波羅的海沿岸和烏克蘭,他們的存在將威脅到進攻莫斯科方向德軍的側翼安全,中路德軍在推進到奧爾沙—維捷布斯克大陸橋後,應暫停進攻分別轉向南北方向,先期協助南北兩路德軍佔領基輔和列寧格勒。6日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參謀長約德爾委託瓦利蒙特在奧托方案基礎上擬定對蘇作戰訓令,16-17日訓令草案在希特勒本人要求下作了最後修改,18日夜希特勒簽署國防軍最高統帥部第21號令,即“巴巴羅薩”。

    巴巴羅薩正式出臺前,11月29日至12月7日,德陸軍總司令部就對奧托方案進行圖上作業,並於13-14日在陸軍總司令部召開的研討會達成共識,即莫斯科方向為德陸軍進攻的重點方向。而這與巴巴羅薩計劃最終形成的“這兩個集團軍群位於南面的一個,殲滅白俄羅斯境內的敵軍,從而創造條件,使快速兵團轉而向北,協助從東普魯士向列寧格勒總方向突擊的北方集團軍群,殲滅波羅的海沿岸敵軍。只有完成此項進攻任務佔領列寧格勒和喀琅施塔得後,方可實施旨在攻佔重要交通樞紐和軍備工業中心莫斯科的進攻行動。只有在俄國的抵抗力發生異常迅速的崩潰時,才有理由同時進攻兩個目標。”格格不入。正因為德陸軍總司令和希特勒對進攻主要戰略方向的理解不一致,隨後在戰爭準備階段,德陸軍總司令1941年1月31日頒佈的《關於戰略展開》的訓令就埋下嚴重分歧的和1941年7-8月戰爭進行當中的嚴重爭吵伏筆。

  • 2 # 戰略論

    1940年8月西線戰役剛剛結束之際,希特勒便已經下令讓陸軍總司令部開始採取準備向東進軍的預先措施,也就是研究軍事上打敗蘇聯的可行性。陸軍總參謀部第一軍需長(相當於副總參謀長)保盧斯奉命制定具體的進攻計劃,於此同時駐守東線的第18集團軍參謀長馬爾克斯少將也受命就東線作戰問題進行研究。到12月份總參謀部向希特勒提交了一個完整的進攻計劃,即巴巴羅薩計劃的最初版本,希特勒原則上同意了這一方案,但是在主要進攻方向的選擇上提出了反對,雙方在這一問題上展開激烈的爭執,誰也不願意讓步。

    由於普里皮亞季沼澤的存在,使預定的作戰區域被分為兩個相對獨立的戰場,必須劃分為兩個進軍地域,德軍總參謀部計劃將主攻方向放在普里皮亞季沼澤以北,在這裡部署兩個野戰集團軍群,一個指向列寧格勒,另一個指向明斯克—斯摩稜斯克—莫斯科。在普里皮亞季沼澤以南部署一個野戰集團軍群,負責進軍烏克蘭(基輔方向)。這樣德軍總共有三個戰略目標,分別是列寧格勒、莫斯科和基輔,由於總參謀部將進攻重點放在了普里皮亞季沼澤以北,列寧格勒和莫斯科自然就成為首要目標,負責進攻列寧格勒的集團軍群在完成任務後也要加入到對莫斯科的總攻擊中。為此負責進攻莫斯科的中路集團軍群自然就得到大力加強,將為該集團軍群提供2個裝甲叢集、3個步兵集團軍的強大兵力,而北路和南路集團軍群都只各有1個裝甲叢集。

    希特勒對總參謀部的進攻計劃提出了異議,他認為應該將進攻重點放在普里皮亞季沼澤以南,即基輔方向,那裡擁有蘇聯大部分的重工業,是蘇聯的經濟中心,必須優先佔領這些地區以摧毀蘇聯的戰爭潛力。另外列寧格勒作為蘇聯的紅色政權發源地也必須要先於佔領,這樣莫斯科反而被放到了最後。這樣希特勒認為將主攻方向應放到側翼,而不是中央。按照希特勒的設想,南方集團軍群的兵力應該得到重點加強,而不是中央集團軍群,北方集團軍群則不做變化,待佔領列寧格勒和基輔後,北方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向莫斯科進軍,而南方集團軍群則繼續深入高加索地區。

    在主攻方向的選擇上,希特勒和陸軍總參謀部誰也不肯讓步,直到戰爭爆發也沒能達成一致。雖然中央集團軍群仍舊配屬了2個裝甲叢集以保證強大的突擊能力,但是原來的3個步兵集團軍被減少為2個,另一個加強給了南方集團軍群,這算是對雙方爭執不下的一個折衷。希特勒雖然暫時默認了陸軍總參謀部的進攻計劃,但是在實際中並沒有完全按照計劃執行,南方集團軍群的緩慢推進讓希特勒深感憂慮,最終下令中央集團軍群止步於斯摩稜斯克,然後分兵加強列寧格勒和基輔的進攻,加強他一直堅持的側翼攻勢。就這樣,“巴巴羅薩計劃”被更改的亂七八糟,毫無戰略重點,最終以失敗告終。現在看來,無論將進攻重點放在莫斯科方向還是基輔方向都比實際那樣來回切換要好許多,希特勒和總參謀部在戰略上的分歧帶來了致命的後果。

  • 3 # 東斯坦因

    巴巴羅薩計劃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起侵蘇行動的代號,由時任德國陸軍總參謀部第一軍需部長保盧斯起草。

    雖然制訂好了計劃,但希特勒卻依然會對計劃的軍事、政治以及戰略方向等加以修改。

    希特勒對“巴巴羅薩計劃”的修改主要有兩點:

    一,由於義大利在進攻希臘時被反推,希特勒為了拉盟友一把,不得不在1941年4月6日發動巴爾幹戰役,這導致了“巴巴羅薩”計劃被迫延遲了一個多月,這導致了德軍未能在俄國嚴寒到來之前佔領莫斯科。最終導致了德國輸掉了整場二戰。

    二,1941年8月21日,希特勒下令 入冬前的首要任務不是奪取莫斯科 , 而是拿下克里木、頓涅茨工業和煤礦區 , 並使俄華人喪失高加索石油 ; 在北方, 則是包圍列寧格勒 , 並同芬蘭人會師 。

    這項修改,將主攻方向從北部轉移到南部,奪取頓巴斯和富饒的烏克蘭農業區 。

    當然這並不能說,希特勒是胡亂瞎指揮。畢竟,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根據具體情況對計劃的軍事政治和戰略方向等進行修改,其實也是常有的事。

    首先,義大利是德國的鐵桿盟友,如果任由義大利敗亡,對德國的政治、外交以及全球戰略都將產生巨大的衝擊(罩不住小弟的老大,是不會有人追隨的),所以儘管知道義大利很坑,但希特勒也不得不出手拉一把。

    其次,奪取烏克蘭 、頓巴斯和北高加索 , 獲得糧食 、煤和石油 ,可以幹掉蘇聯的經濟基。畢竟工廠可以重建,士兵可以再徵召(蘇聯人口超過1億)。但石油、煤炭等資源卻不是想有就有的,一旦成功奪取了蘇聯的原料產地,缺衣少糧的蘇聯土崩瓦解指日可待。

    其三,當初拿破崙拿下了莫斯科,可卻依舊敗走麥城,佔領莫斯科到底有多大作用,實在是叫人摸不準,不如佔領原料產地來的實在。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晚上適合做運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