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八磚學士

    朋友們已經介紹了不少,我這再稍作一點補充。

    所謂古人的“年齡的稱謂”,其中大多是典故化或者使用了“割裂”這個修辭後所產生的“代名詞”。所謂“割裂”,跟歇後語很像,意思是一句話中出現了兩個詞,用a來指代b。比如“三十而立”,用“而立”指代“三十”,而其實“而立”不是一個規則的詞。

    下面分別介紹補充:

    孩提,出自《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趙岐注:“孩提,二三歲之間,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所以,孩提就指二三歲。

    總角,古時兒童束髮為兩結向上分開,形狀如角,故稱總角。總,是束髮的意思。《詩經·齊風·甫田》:“婉兮孌兮,總角丱兮。”鄭玄箋:“總角,聚兩髦也。”孔穎達疏:“總角聚兩髦,言總聚其髦以為兩角也。”

    總角作為年齡的代稱,一般是說兒童這個時期。不過古人也有大齡兒童扎這個小辮的,比如 《陳書·韓子高傳》就說他:“子高年十六,為總角,容貌美麗,狀似婦人。”翻譯過來就是,子高十六歲了還扎著沖天小辮,長得像個好看的小姐姐。

    笄年,就是女子及笄的年齡。古代女子十五歲舉行成人禮“笄禮”,這個說法來自《儀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鄭玄注:“笄,女之禮,猶冠男也。”《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鄭玄注:“謂應年許嫁者。女子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弱冠(弱歲),來自古人男子的成人禮冠禮,指二十歲。說法來自《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孔穎達疏:“二十成人,初加冠,體猶未壯,故曰弱也。”

    而立、不惑、知命(知天命)以上幾個,都非常著名,均出自《論語》。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古稀(古希)作為70歲的代稱,來自杜甫《曲江》詩之二:“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希是稀的古字,所以乾隆有幾個印章,就寫作“古希天子”。

    喜壽、米壽、白壽、茶壽幾個,也可以算作一類,都是拆字遊戲。喜字草書像七十七,所以是77歲。米可以拆成八十八,所以指88歲。白是百少一筆,所以是99歲。茶字可以拆成艹+八十八,加起來指108歲。

    杖朝(zhang4,chao2)、耄耋(mao4,die2),是七十多到九十多歲的泛指,沒有那麼精確。前者出自《禮記·王制》:“八十杖於朝。”意思是八十歲可拄杖出入朝廷,是古時候尊老的體現。

    後面這個,古書解釋很繁雜,隨意看看就好,比如:

    《詩‧大雅‧板》:“匪我言耄。”毛傳:“八十曰耄。”

    《詩‧大雅‧抑》:“借曰未知,亦聿既耄。”毛傳:“耄,老也。”

    《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

    《左傳‧隱公四年》:“衛國褊小,老夫耄矣,無能為也。”杜預注:“八十曰耄。稱國小已老。”

    漢桓寬《鹽鐵論‧孝養》:“七十曰耄。耄,食非肉不飽,衣非帛不暖。”

    《詩‧秦風‧車鄰》:“今者不樂,逝者其耋。”毛傳:“耋,老也;八十曰耋。”

    期頤(ji1,yi2)指100歲,來自《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 鄭玄注:“期,猶要也;頤,養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道而已。”孫希旦集解:“百年者飲食、居處、動作,無所不待於養。字面上翻譯一下就是,期是指望的意思,頤是養活的意思。是說活到100歲了,吃穿都不能自理,得指望後人養活。

  • 2 # 遙山書雁

    《古人年齡的稱謂》

    1.〈湯餅之期〉:嬰兒出生三天。小孩生下三天後,請客人來吃湯餅慶祝,稱之為〈湯餅會〉。

    2.〈襁褓〉:本來是初生嬰兒所用的布包和小被,指嬰兒時期。

    3.〈周晬〉:小兒出生滿一週歲。袁枚〈祭妹文〉:「吾自戊寅年讀汝哭姪詩後,至今無男,兩女牙牙,生汝死後,才周晬耳。」周歳時舉行[抓周]禮,長輩將各式用品像書籍、筆墨紙硯、錢幣、玩具等各種物品擺在孩子面前,讓幼兒隨意抓取,由此來推測孩子的未來。

    4.〈垂髫〉:古代兒童頭髮下垂不束髮,因此垂髫指兒童。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5.〈鬻子〉:指稚子。〈詩經.豳風.鴟鴞〉:「恩斯勤斯,鬻子之閔斯。」

    6.〈黃口〉:指幼兒,一般稱黃口小兒。見〈孔子家語.六本〉:「孔子見羅雀者,所得皆黃口小雀。」

    7.〈總角〉、丱角(束髮成兩角):〈詩經.齊風.甫田〉 :「婉兮孌兮,總角丱( ㄍ ㄨ ㄢ ˋ)兮。」鄭玄箋:「總角,聚兩髦也。」意小孩頭髮分束成兩角突出的樣子。

    8.〈始齔〉:兒童七、八歳時乳齒脫落,更換新齒,也稱始齔之年。又作〈齠齔〉。

    9.〈外傅之年〉:小孩十歳時到外面學習。外傅即教學的老師,別於內傅而言。〈禮記.內則〉:「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學書記。」

    10.〈志學之年〉:〈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1.〈弱冠〉:古代男子年滿二十歲加冠,稱為「弱冠」。〈禮記.曲禮〉:「二十曰弱冠。」〈孔穎達.正義〉:「二十成人,初加冠,體猶未壯,故曰弱也。」是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紀。二十歳又稱丁年,丁壯之年,即滿二十歲。〈昭明文選〉中〈李陵.答蘇武書〉:「丁年奉使,皓首而歸。」

    12.〈而立之年〉〈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13.〈壯室之秋〉:壯室之秋,指三十歲。室是成立家室,古代認為三十歲是娶妻的適當年齡。

    14.〈不惑之年〉:見〈論語.為政〉。

    15.〈強仕之年〉男子四十歲時,可以出仕。語見〈禮.曲禮〉:「四十曰強,而仕。」16.〈知命之年〉五十歳,「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杖家之年〉〈禮記·王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諸侯),八十杖於朝。」 〈艾服之年〉:艾服,年五十則可做官從政,後指五十歲。據〈禮記.曲禮〉:「五十曰艾,服官政。」艾老:五十歲以上的人。「艾」指五十歲,老年頭髮蒼白如艾。 〈學易之年〉:〈論語‧述而〉:「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17.〈耳順之年〉:六十歲。又稱〈花甲〉、〈平頭甲子〉、〈杖鄉之年〉。周制允許六十歲以上老人撐著柺杖在鄉中行走,所以60歳又稱杖鄉之年。

    18.〈從心之年〉:〈論語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七十歳又稱古稀之年、致事之年、杖國之年、懸車之年。周制允許七十歲以上老人撐著柺杖在國都內行走。從心:完全順隨自己的心意去做事。論語˙為政:「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致事之年:辭官退休的年紀,指七十歲。「致事」或作「致仕」懸車之年(漢代薛廣德因年老辭官還鄉,皇帝賜他安車駟馬。至家鄉沛郡,太守至郡界迎接,一郡以為榮耀。他將賜予的安車懸掛起來傳給子孫後代,作為紀念)

    19.〈杖期之年〉:八十歲,周制允許八十歲以上老人撐著柺杖入朝。

    20.〈耄耋之年〉:( ㄇ ㄠ ˋ ㄉ | ㄝ ˊ)耄,年紀約八﹑九十歲。耋,年紀為七十歲。所以[耄耋]指年紀很大的人。

    21.〈鮐背之年〉:九十歳,因為年老的人氣色衰退,面板消瘦,背若鮐魚。〈爾雅.釋詁釋〉:「鮐背,壽也。」曹植.魏德論:「鮐背之老,擊壤而嬉。」鮐背,意指老人背有鮐文,面板已皺得像魚皮,是說年老的人。又見〈爾雅.釋詁〉:「黃髮、齯齒、鮐背、耇老,壽也。」曹植.魏德論:「鮐背之老,擊壤而嬉。」鮐背,意指老人背有鮐文,面板已皺得像魚皮,是說年老的人。

    22.〈期頤之年〉:百歳之人。年壽一百歲以上的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

    上文林林總總的介紹了各年齡層的代稱,您大概一兩分鐘就看完了人的一生。人生是何其匆促!人生何其短暫啊!

    古詩十九首有:“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的慨嘆!與其悲傷、嘆氣,嫌人生太短暫,倒不如珍惜擁有,善加規劃自己美好的人生吧!

    文末以陶淵明.〈雜詩〉:“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跟好友共勉!

  • 3 # 劉鳳剛86

    古代用來指小孩的詞:襁褓、孩提 、黃口、豆蔻、垂髫、髫年、總角、襁褓、童齔、孺子……

    人初生叫嬰兒,“襁褓”一詞,指的是不滿週歲的兒童;

    襁,指的是揹負嬰兒的寬頻子;

    褓,指的是嬰兒的小被子;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指2—3歲的兒童。這裡的“孩”,不是“孩子”的意思,而是幼兒笑時發出的“咳咳”之聲;

    女孩7歲稱髫年;

    男孩7歲稱韶年;

    始齔:男孩8歲,女孩7歲。根據生理狀況,男孩8歲、女孩7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垂髫”和“總角”,“垂髫”即指短髮自然下垂的樣子。《桃花源記》中寫到: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其中“垂髫”就是指小孩子;

    10歲以下稱黃口;

    而“總角”則指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十三歲到十五六歲的女孩成為“豆蔻”,所謂豆蔻年華,形容青春正茂;

    古時,十三歲至十五歲還稱作“舞勺之年”;

    女孩十五歲稱及笄之年; 十六歲稱碧玉年華; 二十歲稱桃李年華;二十四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稱票,梅之年;

    古時候女子十五歲行笄禮,表示已經成年,可以結婚了。所以十五歲的女孩又稱為“及笄”;

    我們祖先,把十五六歲的少年則稱為“束髮”,小孩漸漸長大了,需要開始學會約束自己~所以古人不管男女都是不輕易理髮的,頭髮長了終究要梳理,束髮為髻;

    男女小孩十五歲至二十歲稱“舞象之年”;

    到了二十歲,即男子成年之時,要行弱冠之禮。所以成年男子又稱為“弱冠”……

    另外,“赤子”值得注意:原意是指嬰兒剛生下來,是赤色(紅色)的,所以稱為“赤子”;

    “赤子”之詞的引伸意:因為嬰兒的心靈最純潔,始終離不開父母,因此引申將品德高尚、對國家一片忠誠的人叫做“赤子”~顯然,古代指代小孩的詞還有很多,在此彰顯出我們祖先的智慧……

    古代用來指老人的詞:皓首、白首、嫗、叟、耄耋、古稀、花甲、期頤、耆艾、耋:《論語》中有一段孔子概述自己生平的話,他說:“吾十有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從此在語言交際和文字記載中便有了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的說法;

    四十歲為“不惑之年”;

    五十歲為“知命之年”;

    六十歲為“耳順之年”~再者,六十歲還有一個稱謂叫作“花甲”,因為在干支紀年中以“甲子”為開頭,六十年一個輪迴,而人活到六十歲通常須發皆白,所以稱之為“花甲老人”~另外,古代六十歲稱為“耆”;

    七十歲稱為“耋”~另外,七十歲還稱為“古稀”,取自“人生七十古來稀”~古時候因為生活條件和醫療水平等限制,能活到六十就已經算高壽了,能到七十的是少之又少,“稀”就是稀少的意思了;

    有時把八十歲或九十歲老人稱作“耄”;

    八九十歲稱為“耆耋”,意思是年紀很大的人;

    百歲老人叫“期頤”~

    “期”是期待;“頤”是供養~意謂百歲老人飲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別人供養或照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蘇德戰爭時,德國和蘇聯在蘇聯的亞洲領土上進行過戰鬥嗎?有何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