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一種說法是,神秘學愛好者希特勒、希姆萊一夥有過試圖改變光陰,讓時間逆轉,回到二戰初期,彌補錯誤的想法。

    而且,不僅僅去了南極,還兩次進入咱們中國西藏,以“探險”、“科考”的名義,去尋覓希姆萊寄予厚望的“地球軸心”。

    在歐洲,長期流傳著一個關於亞特蘭蒂斯(大西洲)的傳說。亞特蘭蒂斯人是具有超凡能力的神族,但在一次大地震後,這塊大陸沉入海底,一些亞特蘭蒂斯人乘船逃離,最後在中國西藏和印度一帶的與世隔絕之地落腳。

    納粹探險隊來西藏,一大動因就是為了收集證據,以充分證明希特勒推崇的“社會達爾文論”(人種分優劣,所以也需要優勝劣汰,低劣的人種要為優秀人種騰出“生存空間”),證明雅利安人祖先是神;另外就是重頭戲——尋找地球軸心。

    據說,所謂的“地球軸心”裡隱藏著蘊含無窮能量,找到它,就可以得到一種生物場的保護,做到“刀槍不入”,並能夠任意控制時間和事件的變化,成為時間的主人(也就是穿越時空);同時,還將擁有神奇的力量,令人長生不死。

    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的“納粹鍾”除了作為次聲武器的用途外,貌似也可以當作時光機器。

    持“神秘學”觀點的人們認為,納粹除了去青藏高原找“世界軸心”、研發納粹鍾以外,還有有個“重頭戲”就是兩次赴南極尋找“時間之門”,目的也是找到穿越時空的途徑,改變歷史。

    上世紀開始,人們觀測到南極上空不斷旋轉的灰白色煙霧,這些煙霧並沒有隨著時間改變形狀或者發生移動,於是有“科學家”推測:南極洲存在一個不停旋轉的空間,是一個可以通往其他時代的通道,這就是“時間之門”。

    當然,這些所謂的”地球軸心”,”時間之門”並沒給希特勒一夥幫上忙,倒是幾十年如一日的為影視娛樂行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和無盡的想象空間,比如,美劇《高堡奇人》(下圖)就寫了納粹成功的操縱了時空,進入了平行空間,逆轉了敗局,贏得了二戰,跟日本平分世界的事。

    關於納粹對南極的探險,還有另一種腦洞更大的說法是,美國和前蘇聯均在希特勒機密檔案中都發現,早在三十年代末,希特勒就派過一批優秀德國科學家、工程師和實驗器材,分別乘多艘潛艇同行到南極洲,秘密研製尖端武器,並建設基地。

    甚至,後人還根據一些蛛絲馬跡,推斷,在柏林陷落之時,希特勒並沒有自殺,而是與最後部隊登上潛艇,逃到阿根廷,然後輾轉來到南極一個通往地殼深處的洞穴建立了飛碟基地——“雅利安城“,作為第四帝國興起的基礎。

    還有鼻子有眼的說,二戰後,有美國偵察衛星曾經發現一些位於南極腹地的神秘城市,正是希特勒派往南極的科學家建造的,納粹餘孽們就隱藏在這裡,甚至我們喜聞樂道的UFO實際上就是這些納粹飛行器????帥氣的德國軍服,配著魔幻的“飛碟”,這個傳聞也給科幻文學提供了無盡的素材,啟發文學界和影視界半個多世紀........以上這些推測,大家當笑話看看就行了,雖然希特勒和納粹高層們都深深沉醉於“神秘學”之中,但治國打仗不等同於“占卜,算命”、“跳大神”,而且真正的有用的德國科學家早就被美、蘇、英三國瓜分乾淨了,哪裡容得他們坐潛艇跑到南極活到21世紀?

    尤其是美國,二戰期間,有個“回形針計劃”,旨在吸收德國納粹科學家,透過爭奪,將大批德國火箭技術專家及科研究人員轉移至美國。只要你足夠優秀,不用改名換姓的東躲西藏,自有八抬大轎去抬,享受老幹部待遇。

    下圖,“回形針計劃”中被帶到美國的104名德國科學家。

    加之,在冰天雪地的南極,人類怎麼可能自我封閉式地長期生存?還有納粹飛碟等等,在沒有現代計算機的年代,更是高於生活。

    那麼,希特勒派人去南極最實際的意圖是什麼呢?

    二戰前,納粹德國對南極的興趣主要在捕鯨帶來的油脂產品。20世紀30年代,鯨油是當時德國國內生產人造黃油和肥皂最重要的原料,為此德國不得不每年從挪威進口約20萬噸左右的鯨油。納粹吸取一戰戰敗原因(一戰前線打的並不很劣勢,但是後方民生問題嚴重,國內發生革命,德皇退位,新政府宣佈投降),所以上臺後拼了命的討好老百姓,保持國內生活必需品的物美價廉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油脂的供應直接影響著德國老百姓對政府的滿意度,可不是小事兒。

    此時,納粹德國想效仿挪威在南極建立捕鯨站,多弄點油討好老百姓,順便補充軍需用來備戰。

    之後,二戰爆發,挪威投降,南極捕鯨站被納粹“充公”,煉油已經不算事;此時,南極在希特勒眼中戰略位置更加凸顯。於是第三帝國打算建立南極軍事基地。希特勒曾授權海軍司令卡爾·鄧尼茨負責此事。

    鄧尼茨也認為,南極基地真成了的話,可更充分的發揮“狼群戰術”的威力,對抗實力雄厚的英國皇家海軍。不過他也理性的指出,在自然條件如此惡劣的地區建立軍事基地存在相當大的風險,時機還不算成熟,技術也沒有可靠保證。

    而且,英國的軍情六處還及時破譯了納粹德國可能在南極建軍事基地的情報,1941年,英國皇家海軍“百慕大女王”摧毀了德國控制下的挪威南極捕鯨站,並加強了在南極附近的海軍巡航力量。納粹高層也意識到,自己的海軍跟英國比,仍然是短板,此刻不宜消耗精力,大老遠的冒險到南極建立基地,於是,希特勒建立南極基地的計劃就這樣被擱置了。

    隨著歐洲戰事越來越激烈,德國四面臨敵,從挪威到北非,廣大的東歐、蘇聯佔領地,從地中海到波羅的海,到處都需要分配資源、兵力,更沒有精力來琢磨南極相關的事兒了。所以,基本可以說,德華人忙了半天,其實沒從南極搞到什麼好處,只是給後人的文學、影視領域提供了無盡的素材,服務了世界文娛行業。

    畢竟,透過建立一個酷寒、烈風、沒有任何補給的與世隔離的基地,幾百號人(還都是男的),沒有資訊化裝置,就可以改變世界,這種想法只會存在於魔幻文學界或者影視界.......

  • 2 # 五味社

    納粹對南極洲的興趣主要是對鯨油的渴望。

    鯨油是非常重要的工業原料,但希特勒上臺後的德國工業生產能力極為羸弱,1936年油脂類產品的缺口達到100萬噸,1937年人造黃油、肥皂等工業產品基本依靠進口。德國進攻蘇聯的原因之一,就是為了獲取黃油。但隨著對蘇作戰的失利,德國在黃油上更加捉襟見肘。

    德國主要從挪威進口黃油,因為挪威是捕鯨大國,但進口需要外匯,希特勒擴軍備戰也需要外匯,因此外匯非常緊缺。透過捕鯨,直接從鯨魚體內提取鯨油,令希特勒非常眼饞。為此,1938年底,海軍軍官阿爾弗雷德·裡徹帶隊,開啟首次納粹的南極探險,考察捕鯨的可行性。船名“施瓦本號”,納粹將南極洲的“殖民地”稱為“新施瓦本”。

    “新施瓦本”是南極土地最具有開發的土地,施爾馬赫綠洲便位於此,非常適合建立考察站。而且“新施瓦本”正對著南非和那密比亞,德國之前的殖民地,可見其軍事地理位置。既然具有軍事價值,因此也就有了納粹在這裡研究恐怖軍事武器的傳說,傳說中的“211基地”便在這裡。

  • 3 # 七追風

    去南極,當然是搶地盤,搶資源啦!

    (早期的捕鯨船)

    話說,一戰以後的德國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市場上啥都缺。糧食不夠吃,昂貴的油脂類產品更是十分稀缺。比如人造黃油和肥皂,原材料基本上都要靠進口。

    一開始的時候,大家滿世界跑,後來鯨類越捕越少,所有人的目光也就都盯向了南極。因為南極是無主之地,鯨類資源也比較豐富。所以就算很冷,大家也搶著佔地盤,尤其是猖狂的大英帝國,以及就在隔壁的挪威。

    德國也想分一杯羹,畢竟鯨油這東西非常好用,又相對很廉價。

    雖然之前也有德國探險家去南極看了看,但是直到希特勒上臺之後,看著有限的外匯儲備,實在不捨得全拿出來找別人買鯨油。於是,跑南極搶地盤被提上了日程。

    (納粹德國插旗搶地盤)

    1937年,一支德國捕鯨船隊來到了南極海域,跟英國挪威搶生意了。這次的收穫很不錯,大家都喜笑顏開的。不過,很快大家就發現,路途遙遠,不好運回去啊!

    捕鯨之後需要加工,才能變成鯨油製品。英國和挪威因為早就佔了地盤,所以在南極蓋了不少的工廠,捕撈之後就地加工,效率很高。

    德國捕鯨船隊就慘了,沒有工廠就要千里迢迢的運回德國,太折騰了。

    捕鯨船回去把這事兒一說,德華人就著急了。不能眼睜睜的看著鯨油到了別人手裡,咱們再花大價錢買回來啊!出去幹,搶地盤!

    於是,1939年初,德國海軍軍官阿爾弗雷德·裡徹就乘坐貨輪“施瓦本號”,帶著自己的團隊出發前往南極了。

    他們一路來到了南極著名的瑪塔公主海岸,然後搜尋了一片地方,直接插上了納粹國旗:這個地方是我們的了!

    (紅色區域就是新施瓦本)

    這個地方就用他們的船命名了:新施瓦本。

    其實這塊地方挪威人早就發現了,並且宣稱是自己的地盤。不過,反正是不毛之地,荒無人煙。除了海岸邊的工廠和來往的船隻之外,基本沒什麼人。

    所以那時候的情況很微妙,大家都知道這是個好地方,而且都爭先恐後的宣示主權,但真正乾的事兒,也就是建個工廠加工鯨油。

    總之,德華人插了旗子之後,就離開了。然後回去就開始打仗了,太忙,也沒人顧得上到南極建工廠的事情了。

    至於傳說中的納粹德國211南極基地,還有什麼飛碟啥的,基本都是胡扯。

    德華人確實去了南極,也搶了地盤,但是沒啥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三週歲了,說話吐字不清楚,寶寶長大一點後會改善嗎?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