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yfxvhgf

    古代年齡稱呼有:湯餅、初度、生小、總角、垂髫、始齔、教數、外傅、束髮、舞勺、及笄、舞象、待年、弱冠、而立、不惑、強壯、艾、花甲(耳順)、古稀、皓首、耄耋、黃髮、鮐背、期頤。1、湯餅:出生三天,邀親友吃湯餅。2、初度:週歲。3、生小:幼年。4、總角:總,聚束;角,小髻,意為收發結之,即兒童的髮髻向上分開的樣子,俗稱小丫角,因此稱童年時代為「總角」。5、垂髫:指童年。古時童子未冠,頭髮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6、始齔:齔,兒童換牙,即脫去乳牙長出恆牙。按生理常規,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時換牙,「始齔」便成了童年的代稱。7、教數:9歲。8、外傅:10歲,出外就學。9、束髮:束,捆,結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因以「束髮」為成童的代稱,通常年十五歲始稱成童。10、舞勺:13歲。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11、及笄:指女子15歲。“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12、舞象:男十五歲~二十歲。是成童的代名詞。原本是古武舞名。13、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14、弱冠:指男子20歲。弱,弱小。15、而立:指30歲。16、不惑:指40歲。”17、強壯:指四十。18、艾:指50歲。19、花甲(耳順):指60歲。以天干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20、古稀:指70歲。21、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22、耄耋:指八九十歲。23、黃髮:指長壽老人。24、鮐背:指長壽老人。25、期頤:指百歲。擴充套件資料:稱謂來歷:1、古人的年齡稱謂來源不一,大多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徵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襲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2、在所有的年齡稱謂中,“九十”的稱謂可謂最多最有趣。或叫“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面板。又人到暮年,面板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3、還有依據生理特徵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嬰兒”,是因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餵奶。嬰可與膺通假,膺者胸也。嬰兒即為抱在胸前之兒。4、七歲除叫做“悼”外,還叫“齠齔”也叫做“毀齒”,因為正是換牙時期,所以有此稱呼。十五歲叫做“童”,“山無草木曰童”。古代十六歲成年,十五歲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處用的是比喻意。5、另外,我們現在常說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則來自於《論語·為政篇》的記載:“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6、漢人戴聖所輯《禮記·曲記篇》中說:“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壯,四十曰強,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還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說法。但後人卻常把“幼學”、“弱冠”等作為年齡稱謂,這恐怕是後代詞彙由單音節向雙音節發展的原因吧7、中國還有干支紀年的傳統,六十年為一輪,故又有六十歲為“花甲之年”的說法。杜甫有詩句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於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別稱。參考資料來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常回家看看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