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寧閣

    殉葬是指以器物、牲畜、人、俑與死者葬入墓穴,以保證死者亡魂的冥福,它是奴隸社會的一種非常殘酷的制度。那時人們相信人死後靈魂以另一種形式活在另一個世界中。

    有人認為人殉制在殷商時就有了,漢代廢止了,但朱元璋又重新撿起。

    朱元璋臨終前宣佈傳位給皇太孫朱允炆,交代他死後葬於孝陵諸事,還下達一道遺詔:責殉諸妃4字,即侍寢過的嬪妃全部陪葬。朱元璋的初衷,可能是怕自己死後再出個武則天,也可能是嚴防漂亮妃妃讓人姦汙…

    《明史》載:“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明朝人毛奇齡《彤史拾遺記》曰:“太祖以46妃陪葬孝陵,除了2妃死在朱元璋之前,其餘都為他殉葬。

    《李朝實錄》的記載,明成祖朱棣死後殉葬的嬪妃30多人;明宣宗朱瞻基死後殉葬的嬪妃10多人。

    明英宗時代,殉葬制度再次廢止。當週王朱有燉的死訊傳到紫禁城時,明英宗說:王在世曾奏身後事應從儉,妃夫人以下不必從死,但當他的聖旨到時,已經有7位王妃賜死了。明英宗自己臨終時前下達遺命:“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

    其實,歷史上的殉葬制度起起落,廢而不止。

    殉葬源於上古奴隸制社會,開始用活人殉葬。周朝以後推行“仁政”,實行殯葬改革,廢除人殉,奴隸主死後改用土偶和草人殉葬,應該是一個社會進步。

    但秦代秦武公又改回了,更是空前絕後。秦武公死時以人殉葬,從者66人;秦穆公死後,殉葬人數達到177人,陪葬者中還有奄息、仲行、針虎3位良臣,人殉制度毀了他的一世英明;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把六國的後宮妃嬪都弄到自己的後宮,可以想象數量之多,“後宮列女萬餘人,氣上衝於天 ” 。除妃嬪殉葬外,還有無數最優秀的工匠,秦二世怕他們洩露陵墓中機密便將他們統統活埋。

    漢朝依然妻妾殉葬,《漢書》曰:“武帝時,多取好女至數千人以充後宮,及棄天下,又皆以後宮女置於園陵”。

    唐朝好像沒有殉葬制度,武則天說寵幸而未生子的嬪妃出家當尼姑,是唐太宗的遺旨,但《唐史》中沒找到有力的佐證。

    五代十國皇帝死後,盛行其嬪妃出家為尼,為防止後宮篡權。

    宋代中原政權式微,契丹、党項、女真、蒙古等民族入主中原,他們內部用活人殉葬的制度十分流行,促使中原人殉制度再度興起。

    元代是殉葬制度的高潮。《馬可波羅遊記》記載成吉思汗之孫蒙兀死時,送葬之途次,遇人盡殺之,其數在2萬人以上 ;波斯史學家志費尼《世界征服者史》中寫到成吉思汗去世時,挑選40名出身於異密和那顏家族的女兒,用珠玉、首飾、美袍打扮,穿上貴重衣服,與良馬一道,被打發去陪伴成吉思汗之靈。(圖片、資料源於網路,如侵權請告之,立馬刪除相關部分)

  • 2 # 愛玩遊戲的克林

    元末本身就是全民大起義,朱元璋跟劉邦那些開國君主不同,完全是借全民大起義的東風,最後還淹死主公,不忠不義不孝,當上皇帝后更加變態,特別是太子死後,把所有功臣該殺的殺,流放的流放,一言不合就是活刮幾萬人,縱觀人類文明史,都找不出這樣殘暴無度的屠夫。

    即便殺光所有認為有威脅的,最後孫子還是被朱棣篡位,遷都北京,崇禎上吊,幾百萬豬崽被起義農民軍殺光,可謂是惡有惡報,罪有應得。

  • 3 # 大國布衣

    人殉制度在中國歷史悠久,從上古的商朝到封建時代的明朝都有存在。不過,在明朝以前,人殉這一殘忍的陪葬方式已經日漸式微,明太祖朱元璋死前又開了個壞頭,人殉這一殘忍封建的制度又再度死灰復燃。

    明太祖朱元璋陵墓孝陵

    明太祖於應天(今南京)稱帝建立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開始修建自己的皇陵,翌年馬皇后去世,9月葬入皇陵,並定名為“孝陵”,孝陵之名,有“以孝治天下”之意,又因馬皇后的諡號叫“孝慈高皇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太祖高皇帝朱元璋駕崩,遂啟用地宮與馬皇后合葬。但孝陵並非簡單的夫妻合葬墓,實際上孝陵另有陪葬及殉葬的妃嬪多達40人,除了兩人死在朱元璋之前得以埋在孝陵的東西兩側外,其餘38人全部生前殉葬而死。

    妃嬪生前殉葬,從生到死就要經歷一個過程,不過,為朱元璋殉葬的妃嬪死的其實並不慘烈,相反的還比較人道。洪武時期,高麗大將李成桂奪取高麗大權並統一北韓半島,朱元璋賜國號“北韓”,北韓王朝成為明朝的附庸,此後北韓進宮宮女妃嬪不絕,在明朝官方修史中對殉葬的細節語焉不詳,但北韓官修的《北韓李朝實錄》卻有較為詳細的記載:

    及帝之崩,宮人殉葬者三十餘人,當死之日,皆餉之於庭,餉綴,俱引升堂,哭聲震殿閣。堂上置小木床,使其立上,掛繩圍於其上,以頭納其中,遂去其床,皆堆頸而死。

    通俗點講,就是讓宮人自縊殉葬。皇帝(朱元璋)殯天,三十餘宮人於將死這一天被集中在一個偏殿,先哭悼大行皇帝,然後再進入早已準備好殉葬的大殿,每人面前一張小木床,宮人站上去,將脖子置於掛繩之中,太監去掉床,這些妃嬪在悽烈的掙扎中窒息而死。如果有不從不想死的,執行的太監也不多說,直接拿白綾縊死。

    這些殉葬的宮人統被稱為“朝天女戶”,她們死後,繼任的皇帝往往會給予她們及她們的親戚一些好處。最常見的是追贈諡號,表彰其行。為太祖殉葬的這些宮人也在死後,她們的家人得到了皇帝的優待,撫卹。據《明史.后妃傳》記載:

    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建文、永樂時,相繼優恤。如張鳳、李衡、趙福、張壁、汪賓諸,皆世襲錦衣衛千百戶,人謂之“太祖朝天女戶”。歷成祖、仁、宣二宗皆然。

    這些受封錦衣衛千百戶的人多為殉葬婦人的父親或兄弟,他們的“朝天女戶”的身份還是世襲的。不過這種優待究竟持續了多久,其實很難斷定。明朝的殉葬制度持續時間不長,到了第六代皇帝明英宗即位後,他下旨廢除了這一殘酷的人殉制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微子在速度趨近於光速的情況下,還是能保持質量幾乎為零的嗎?是如何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