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是理想

    14歲的孩子正處在青春期,而且是叛逆期的高峰。在這個階段,他們的脾氣都相對來說比較大,而且暴躁,說話做事都沒有底線,容易出問題。那作為家長應該怎麼辦呢?

    1、多哄哄她

    這個好像不是騙,是一種激勵。她需要你幫她做什麼事兒或者想達成什麼心願,那我們就可以有條件的讓他做一些事兒,或者是達到相應的什麼標準?那我們就給他相應的滿足,當然滿足不是無所節制的,也不是沒有規矩的,只能說是在學生的範圍之內能夠達到滿足的就給他滿足。

    2、多勸勸她

    孩子叛逆是正常的現象,我們可以透過名人或者是身邊的人身邊的事來對它做一個比較當然態度要非常的委婉,不能過激,否則他更加的叛逆。

    3、轉移話題

    當發現孩子要叛逆的時候,那我們家長就可以換個話題,不要再接著上面的話題說,否則氣氛會越來越火藥味兒。到時候可能又會不聽話了叛逆了。

    正常來說,我對我的孩子就是這樣做的,整體來說還挺好的。

  • 2 # 師卓教育

    什麼是聽話,什麼是不聽話,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14歲了有了自己的思維方式、自己對事物的認知。14歲這個年齡也正是青春期,也是常說的逆反期。

    現在社會發展飛速,孩子們獲取知識的方式越來越多。不聽話的主要原因,是家長平時對孩子說的“ON”大於“yes”。

    大部分的家長認為自己過來人,什麼都懂,以自己眼光判斷事情,讓孩子必須遵從家長的意志執行事情,殊不知在孩子的眼中他們有另一個理解力,另一個對事情的判斷,不管對錯認為自己是對的。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

    首先家長應該放下自己身段,走到孩子的內心世界中去,瞭解他們真實的想法,把你的建議作為孩子的參考,告訴他你的判斷和他的判斷區別,事情的預判。

    這種事情可以從小事做起,用一點點小事上,和孩子比較分析能力,時候做個總結,讓孩子對你產生崇拜感,相信你的判斷比她自己的好。

    讓孩子找你是出謀劃策,不是讓你指手畫腳,訓斥,只有和孩子做朋友,相信你,崇拜你,自然也就不會生氣,而且可以增加親情關係

  • 3 # 渡愛碼頭

    【提問】

    14歲的女孩不聽話,每次只要開口說她就生氣,該怎麼辦?

    【回答】:

    我們分析這個問題,我覺得可以從6個W入手。

    1、What:什麼?------孩子是因為什麼事情而生氣?

    如果孩子是因為家長說的某件事情而生氣,那麼引起孩子生氣的可能是這件事情本身。但是,如果無論說什麼都生氣,甚至每次只要開口說她就生氣,那麼可能引起情緒反應的不是某件事情本身,而是這段親子關係本身出了問題。

    我們在家庭教育裡有這樣兩句話:

    如果有關係,那就什麼都沒關係;

    如果沒關係,那就什麼都有關係。

    也就是說,

    如果有良好的親子關係,那麼就什麼都沒關係;

    反過來呢,

    如果沒有好的親子關係,那麼就什麼都有關係。

     

    2、who:誰------孩子是跟誰生氣?

    如果孩子是跟任何一個人或者對大多數人都有情緒,那麼,有可能是孩子自己因為學習壓力、同學相處、或心情不好,或者因為青春期荷爾蒙的作用等,導致孩子可能存在一些緊張、焦慮或者煩躁的情緒。情緒管理是個技術活,也許沒有人教過孩子應該怎麼處理自己的內在情緒,所以這些情緒的外在表現就是不好好說話,或者不好好聽話,等。

    但是,如果孩子跟其他人都相處的好好的,唯獨對某個家長有情緒,打個比方,比如說是爸爸,假如是孩子唯獨與媽媽之間會存在這樣每次只要開口說她就生氣的現象,那麼,就要從母女關係入手,看看是不是媽媽平時對孩子的控制太多,或者嘮叨太多,或者關愛不夠,或者有一些其他的家庭矛盾或者誤會導致,這個問題存在的可能性非常之多,不能泛泛而談,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這位家長如果有需要的話,後面可以與我聯絡交流。

    我在這裡舉兩個案例拋磚引玉:

    案例一,有一個15歲的男孩,媽媽向我提出過類似的問題,也是孩子跟媽媽之間有很大的情緒,甚至發展到孩子根本不願意和媽媽講話的地步,後來我們找到了根源,是因為這個媽媽身上存在幾個讓孩子完全不能接受的因素,導致母子關係結冰。

    因素A:媽媽話比較多,一件事情可以重複七八遍,導致孩子煩不勝煩、後來就變成了孩子一回家就關上了房門;

    因素B:媽媽整天盯著他的學習,所有焦點都圍繞學習,整天所有的話題就是學習、作業、考試、排名、補課等等;如果哪次默寫或者考試成績不好的話就更加嘮叨、批評和指責,除了學習之外,孩子感受不到媽媽的溫暖和關愛,日積月累,孩子就非但關上了房門,還逐漸關上了心門;

    因素C:孩子上初中之後,媽媽把孩子送回了老家上學,媽媽平時不回老家,有空的時候就電話遙控監督學習,沒空的時候就忙自己的事情,大概到14歲之後的某一天開始,孩子就再也不跟媽媽講話了。

     

    案例二、有一個14歲的女孩小文,這個孩子小學一到六年級都是班長,但是她到初二的時候輟學了,媽媽說一開始也是孩子跟媽媽之間有比較大的情緒,媽媽說孩子不聽話,每次只要開口說她就生氣,後來女孩乾脆輟學在家不去上學了,直到媽媽後來找到我,我們做過多次的溝通與工作之後才幫助孩子回到學校正常學習。

    為什麼呢?我們瞭解下來有很多原因,最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她的從小到大爸爸媽媽都是各忙各的,誰都顧不上好好陪伴她,甚至經常答應她的說到不做到,比如說好晚上回來吃晚飯的,結果等啊等啊不回來,一開始孩子還會打電話催,後來慢慢就電話也不打了。還有說好的週末出去玩也是往往說了就過了,甚至包括孩子的生日也有時候過的馬馬虎虎,所以孩子內心她總覺得自己不被愛、不被重視,感覺自己不重要,內心很自卑。

    幸虧她小學時候是班長,相對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肯定讚美認同比較多,那些老師和家長給她的精神營養支援她走到了初中,外在看來她在小學階段沒有任何什麼問題,但是其實她內在的生命動力早就力不從心了。

    進入初中之後,她競選班長沒輪上,班長的光環消失之後她瞬間覺得自己不被關注、不被愛,她一開始一直努力想要證明自己的價值,包括班級活動她就自己掏錢給班級買東西,包括班裡其他女孩子晚自習之後不敢回家,她自己也是女孩子,她就會先送對方回家之後再自己回家,總之想盡辦法想要證明自己的價值。很可惜,她的付出方式別人沒有接受和重視,所以她的付出沒有得到期望中的情感的回報,漸漸地她內心的匱乏感越來越重,她越來越覺得自己不被愛、不被重視,然後越來越心理失衡。

    她越來越努力要去證明自己有用,但是用力過猛、過猶不及,最最重要的是沒有人教她應該怎麼面對這些,後來她的行為變得有時候老師和同學不太接受,於是她就認為老師針對他,同學排斥她,後來她就乾脆不去上學,輟學在家了。

     

    3、when什麼時候?------孩子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這種情況的?

    考慮時間節點的時候通常有兩種可能性:

    一種情況是必然事件,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也許某一件事情是導火索,更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換句話說,親子關係的裂痕早就存在了。

    還有一種是偶然事件,因為某些特殊事件而產生。

    案例三、比如我曾經有一個家長說6歲的兒子前一階段出現了咬指甲的現象,以前沒有的,上個月開始的,後來我們溝通之後發現是上個月開始孩子的爸爸媽媽在孩子面前出現了幾次嚴重的吵架,導致孩子積壓了很多恐懼、緊張和不安的情緒,這些情緒無處安放,所以孩子就開始出現了咬指甲的現象。

     

    4、where什麼地點?------孩子在什麼地點會比較多的出現提問中的這種情況?

    這個地點目前看來可能主要是在家裡,但是也要順便考慮一下其他可能性。

    案例四、有個12歲的小女孩,在家裡的時候她經常有媽媽手拉手、親親臉之類的親熱動作,但是在外面尤其是在同學面前就不願意,她的媽媽一開始不知道,結果有一次在學校的開放日的時候在同學面前親親女兒小臉蛋,結果女兒就很不高興地把媽媽推開了,一開始媽媽很傷心,後來瞭解到,女兒覺得自己長大了,在同學面前表現的像一個小寶寶是很丟臉的事情,於是媽媽恍然大悟,也解開了心結。

     

    5、Why什麼原因------孩子因為什麼原因出現提問中的這種情況?

    我們說,任何人的任何行為的背後,都有TA的正面動機和需求,比如希望得到存在感、安全感、自主感、價值感、成就感、幸福感,等等。

    如果一個人的這些動機和需求有被滿足,那麼就會出現相應的正面情緒,比如快樂、喜悅、滿足感等等。反之,如果這些心理需求一直沒有得到滿足,一開始可能看不出什麼影響,但是,如果長年累月一直都沒有得到滿足的話,這個人就會積壓很多負面的情緒,比如自卑、迷茫、委屈、憤怒等。

    提問當中說14歲的女孩不聽話,每次只要開口說她就生氣,這裡隱含著家長要孩子聽話的前提,那麼這個聽話是要聽什麼話呢?是什麼話都要聽家長的嗎?有的家長比較民主,有什麼事情會跟孩子商量。而有的家長比較專制,認為孩子的一切都應該聽家長的。14歲的孩子需要被尊重、被信任,需要獨立自主,如果這些心理需求一直在家長那裡得不到滿足,那麼她就會出現一些類似於我們本次提問當中的現象。

     

    6、how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乒聯總決賽女單1/4決賽,陳夢PK王曼昱,你看好誰能晉級下一輪比賽?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