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小佳的慧慧

    脾氣大是源於正常的情緒反應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孩子發脾氣是種心理需求的表現。嬰幼兒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開始逐漸接觸更多的事物。他們對這些事物的正確與否的認識,不可能像成人那樣進行理性的分析再做出行動的決定,都憑著自己的情緒與興趣來參與,儘管這些事物往往是對他不宜、不利,或者是有害的。因此,當寶寶遇到挫折或是不舒服的時候,很自然的就透過發脾氣來表達,比如摔東西或是拉媽媽的頭髮。但是這樣的行為只能是偶爾出現的情況,並不能作為寶寶慣有的一種習慣。   2歲、7歲、青春期前這三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脾氣大   兩週歲左右的寶寶普遍存在一個心理成長過程,其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有什麼不順心的事就發脾氣、摔玩具,和小朋友鬧彆扭就揮起小拳頭。其實這些都是正常的,因為這是孩子在心理上的第一個反抗期,是幾乎所有的寶寶在兩週歲左右都會必經的一個成長過程。只是有些寶寶表現的明顯,有些不明顯而已。   隨著寶寶的成長,受挫的次數增多,當到了五六歲左右時寶寶胡亂發脾氣的現象會逐漸得到改善。俗話說“七八歲討狗嫌”,在寶寶長到七八歲時,爸爸媽媽又會發現這壞脾氣抬頭了。其實孩子七八歲的時候是好奇心最強的階段,他喜歡拆鬧鐘,近乎偏執地刨根問底,只是源於他內心強烈的求知慾。青春期前的孩子,女孩在10~12歲左右,男孩在14~15歲左右,情緒波動也很大,往往會表現出易怒、抑鬱、焦慮。   缺少愛的孩子脾氣也大   寶寶的成長環境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父母是寶寶的第一老師,爸爸媽媽的性格較暴躁、易怒,經常發生家庭戰爭,這些會給寶寶的心靈上造成傷害,也會使寶寶因為沒有榜樣作用而感到苦惱,在潛移默化中也會像爸爸媽媽一樣在遇到困難、處理問題時採用簡單暴力的方法。   在情感上感到飢餓的孩子,與他人溝通的能力都比較弱。明明是想和小朋友表示友好,卻不知怎麼表達。有的孩子為了引起爸爸媽媽和其他小朋友的注意,會故意做出一些表現異常現象,像咬人、打人、撒謊、哭鬧等行為。有攻擊力傾向的寶寶並不一定都是個性強悍的,反而是因為內心比較脆弱,用武力來保護自己罷了。   如何應對寶寶的小牛脾氣   安撫情緒後再對症下“藥”   面對寶寶的小牛脾氣,爸爸媽媽首先要儘量理解他們,然後再瞭解孩子的想法,著手分析寶寶為什麼會發脾氣,對症下“藥”。   孩子發脾氣時最需要的是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包容。爸爸媽媽應該先安撫孩子的心靈,讓他(她)冷靜下來,聽聽孩子的想法,找出發脾氣的原因。把事情的本質找出來,然後再耐心地教他怎麼做,分析不對的地方。在寶寶的情緒得到了安慰後講道理,比一遇到問題就說教,效果要好得多。   採用適當的教育方法   一、移情教育。所謂的移情教育就是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要做好典範作用,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比如讓寶寶體驗小朋友拿到最小蘋果時的心情。移情教育能讓寶寶在與同伴的交往中變得更友好,更謙讓。   二、陽性強化法。陽性強化法認為在一種行為之後馬上給予獎賞強化,這種行為就會增強。當孩子關心別人做出謙讓的時候,家長要及時給予表揚,認同寶寶的表現。採取多讚揚的方法,讓他體驗其中的快樂。   三、消退法。消退法是對某些強化不良行為的因素予以消除,以達到減少不良行為的發生。當爸爸媽媽發現寶寶脾氣暴躁時,要多和幼兒園的老師溝通,以便找出寶寶叛逆舉動的原因,儘早消除。對寶寶的不良行為要及時提出批評,並可以採取措施,教育寶寶學會如何處理矛盾的方法。   用冷處理讓寶寶學會自我控制   當寶寶首次出現無理行為時,爸爸媽媽就不應妥協,更不要一出現問題就用買玩具或買吃的東西來買“和平”。寶寶從無知到有知,到完全認識,是一個漫長的學習過程,在這一個過程中,爸爸媽媽應該保持一種明理是非的態度去教育,讓寶寶逐漸明白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哪些事情必須由家長來決定,哪些事情可以由自己決定,哪些事情可以和家長共同協商決定。   當寶寶無理取鬧時,可以採用冷處理的方法。適當強制性地讓他休息片刻、換種方式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給予一個輕柔的暗示、暫時的冷落,可能會產生效果。久而久之,寶寶就知道發脾氣的方法沒有效果了,就會停止用該方法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之後在爸爸媽媽的耐心教導下,再慢慢地學會自我控制情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魚跟什麼吃青苔的魚混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