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靈魂的感觸

    藺相如曾對秦昭王直言:“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可見在當時,秦國的名聲在眾國當時,是相當差的了,那麼秦國的名聲是怎樣敗壞的呢?這裡,我先從當時的社會背景說起,再逐步解釋秦國名聲敗壞的直接原因!

    春秋中後期,禮崩樂壞

    前面所說的繆公即秦穆公,是春秋時期的秦國國君,而在當時的社會,出現了一個鉅變,也就是我們常聽說的一個成語——“禮崩樂壞”。這是孔夫子感嘆西周森嚴等級的分邦建國制度遭受諸侯征戰日漸崩壞而引起的社會秩序混亂的一種描述。在春秋中後期,東周時期典章制度逐漸被廢棄,周禮不存,各大諸侯僭用禮樂,變王田為私田,私自制定自己的法律!在這樣一個大環境的改變下,當時的人們自然對禮義仁信的認識也開始變得淡薄!尤其是本來就地處西方偏遠遠離中原的秦國,這一點則表現得更加突出!

    歷代國君所做的敗壞名聲之事

    “秦晉之好”想必這個成語大家都熟知吧,這是當年秦穆公與晉文公秦晉聯姻永結盟好的故事,但晉文公一死,秦穆公就顯露出了爭霸中原的野心,不顧秦晉盟好,出兵伐晉,此舉顯然是不和禮法,趁人之危,遭時人鄙夷!

    穆公之後的康公,共公,桓公又相繼伐晉,特別是秦桓公時期,本與晉厲公沿黃河結盟,互不侵犯,後秦國違背盟約,與翟族合謀攻伐晉國!晉國派使臣與秦國絕交,聯合齊、魯、宋、衛等諸侯國共同討伐秦國,秦國大敗!

    桓公之後是秦景公,他便是迄今為止中國發掘的最大古墓“秦公一號大墓”的主人,公然採用天子葬儀。

    自秦景公之後到秦獻公之前,這中間除了秦厲共公有所作為,其餘秦君名聲不大,此間秦國內政也不穩定,時有內鬥篡權。

    秦孝公時期,在河西之戰中,秦國商鞅用欺詐的手段誘騙魏國主將公子卬,將其俘虜,大敗魏軍,此戰雖勝,但秦國的這種手段為時人不恥!

    秦惠文王時期,秦相張儀欺騙楚王的事情想必大家也都知曉。

    秦武王時期,假道伐韓,公然侮辱周王室,舉“龍文赤鼎”,後也因此身亡。

  • 2 # 超然視野

    秦國之所以名聲壞,那是因為秦夠強,強到欺負超級大國楚國,割地求和狼狽不堪;強到狂虐大國雄魏,損兵折將,喪地河西!老將龍骨一戰攜數萬武族魂歸西。

    所謂的名聲壞其實也是豬笑烏鴉黑,三家分晉而形成的韓趙魏三國,那個不是背信棄義,反主的小人。

    號稱超級大國的楚國,還不是一步步吞噬周邊各小國才成長為雄霸荊楚的大楚,吞併擴張的手段也不見得就比秦國更高明和更磊落。

    齊國燕國也不是什麼好鳥,落井下石趁人之危,即使不計較這些,分封他們的周天子始終延續,也不照樣不恭不敬。

    秦國一統了六國,畢竟滅人國家,毀人宗廟,統一制度,統一文字,也讓人家承認了強大,那麼被說明名聲不好也無所厚非!

    秦雖然一統的時間短,但卻非常及時,及時在中華民族各地區文明正在向不同方向發展的時候實現了大統一,推行郡縣制度為後世中央王朝提供了可行的管理制度。

    而且滅秦而最終取得江山的又是最後延續四百年的兩漢,尤其是西漢為了彰顯自己的合理性,必然的對秦朝的一些正面的歷史不宣傳和記錄,對秦朝的負面歷史多加重摸黑和放大!

  • 3 # 心願1737486

    關於秦國的名聲怎麼壞的,其實只要明白一個東西,那就是功名自有後人定。可以說,秦國的名聲壞,90%的功勞都來源史記。史記有多優秀,秦國形象就有多差。司馬遷本人對於秦國是厭惡的,加之當時社會環境,最關鍵是割了司馬遷的漢武和秦皇類似,其個人情感加入,導致史記對於秦國部分記載有失偏頗。

    史記中的秦國,是一個沒有信用,殘暴成性,貪婪又好大喜功。

    加之秦國信奉法家,也收拾過儒家。歷來知識,以史記為標準,黑秦便成為一種風尚。

  • 4 # 張不叄讀秦史

    秦國(朝)的歷史評價變成現在這樣,有三個歷史節點起到了“奠基”性質的作用:秦惠王時期,秦末時期,西漢時期。

    戰國時期第一個“批秦”高峰期是秦惠王時期,代表言論就是“虎狼說”。商鞅變法後,列國都體會到了秦國崛起的威脅,“虎狼之國”的說法也開始流行,這點可以參見《戰國策》。《楚策一》裡蘇秦稱:“夫秦,虎狼之國也,有吞天下之心。”楚威王也回答:“秦,虎狼之國,不可親也。”《西周策》裡的遊騰:“今秦者,虎狼之國也,兼有吞周之意。”《趙策三》裡的虞卿:“秦,虎狼之國也,無禮義之心。”《魏策三》裡的朱己:“秦與戎翟同俗,有虎狼之新,貪戾好利而無信,不識禮義德行。”其內涵當然是指秦國兇殘暴虐、貪得無厭。聯絡當時的歷史背景——六國開始透過合縱來遏制秦國,很可能是六國不約而同採取“汙名化”的方式,給合縱提供理由。

    第二個高峰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秦末了,代表言論就是“暴秦”。最早是陳勝表示“天下苦秦久矣”,攻陷陳邑後,當地的三老豪傑勸說陳勝稱王,並稱,“將軍身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應該是史料所見對於“暴秦”的最早說法。在這之後是復辟貴族張耳、陳餘對秦政的批判言論,“夫秦為無道,破人國家,滅人社稷,絕人後世,罷百姓之力,盡百姓之財。”“秦為亂政虐刑以殘賊天下,數十年矣。”這些言論可以從兩方面理解:一方面,秦二世的胡作非為確實造成民不聊生,部分反映了秦始皇后期、秦二世時期的社會現實。但另一方面,從這些復辟貴族後來的表現看,顯然是為了在天下掀起共討“暴秦”的聲勢,顛覆秦朝統治,因此勢必會在事實基礎上格外誇張。

    漢朝建立之後,政治制度方面基本全部繼承了秦朝,但在對秦朝的評判方面出現了分裂,賈誼的《過秦論》,淮南王劉安的《淮南子》,董仲舒的諸多上書,都對秦政多有批判,還有漢昭帝時期的“鹽鐵會議”,儒家的“賢良文學”對漢武帝時期的官營政策,特別是鹽鐵專賣政策,進行了全盤否定,秦朝自然也被拉出來,作為指桑罵槐的靶子跟著躺了不少槍。

    在此之後,對秦朝的歷史功過在事實上已經蓋棺論定。後世的王朝基本都是繼承秦制,卻又視其為暴秦。

  • 5 # 狐狸晨曦

    春秋時代,秦國名聲還是很不錯的。真正被天下人所不齒,從商鞅使詐生擒魏國公子卯;張儀以商於六百里地詐騙楚懷王,空手套白狼破解齊楚聯盟;秦昭襄王更囚禁來訪的楚懷王,要挾割地,竟將他逼死,這都嚴重破壞了春秋戰國時代列國交往的禮、義、誠、信,也讓秦國蒙上了“虎狼之國”的汙名。

    商鞅

    秦穆公舉賢用能,重用百里奚等人才,又三次扶立晉國國君,被譽為守信重義的一代明君。崤山之戰,秦國慘敗後退出中原爭霸,世人也多不齒於晉國背盟相攻。所以之後的王宮之戰,秦國以哀兵出征,把中原霸主晉國打了個對穿,凱旋而歸,而晉兵理虧竟不敢正面迎戰,是春秋時代絕無僅有。

    當時秦國雖然圖霸不成,實力依舊強勁,是無可爭議的天下四大國之一,與晉、楚、齊並列。晉國稱霸春秋時代百年,每次攻擊秦國都要糾合一大群僕從小諸侯,秦人雖連續戰敗,但秦穆公在韓原之戰後得到的原晉國河西地,卻一直牢牢掌握在手中,令晉國如鯁在喉。晉國掌握了中原地區的話語權,便抓住秦穆公令三名良臣殉葬之事,將秦國醜化成大行人殉、殺戮良臣的野蠻之邦。

    而秦楚兩國也世代聯姻,長期交好,共同對抗晉國百年。後來申包胥哭秦廷七日,秦國發兵迎戰《孫子兵法》訓練、破楚殘齊逼晉的吳國大軍,將他們一舉逐走,對楚國更有救亡存續之恩。

    然而商鞅變法後,秦國一方面富國強兵,國勢日盛,另一方面為擴張疆土也拋棄信義,不擇手段,甚至不惜破壞與踐踏通行數百年的國際法則,行事底線越來越低。且不說商鞅欺公子卯;張儀詐楚懷王之事,秦昭襄王贏稷囚禁楚懷王,竟迫他至死,激起列國公憤,險為秦國招致滅頂之災。

    秦昭襄王:贏稷

    秦昭襄王贏稷即位後,他舅父魏冉總攬國政,在秦趙燕三國同盟前提下,倚仗秦軍強勢,對魏楚兩國又打又拉。

    昭襄王三年,秦楚兩王相會後,歸還楚國上庸郡;

    四年,秦國攻取魏國蒲阪;齊、韓、魏三國以楚國棄齊從秦,聯兵伐之,楚使太子熊橫入質於秦而請救,於是秦國遣客卿通將兵救楚,三國聯軍退兵;

    五年,魏王臣服於秦,還其蒲阪;楚太子熊橫卻私逃回國;

    六年,秦派庶長奐伐楚,斬首二萬,同時將昭襄王同母弟涇陽君贏悝派往齊國為人質,與齊交好;

    七年,秦攻取楚國襄城,斬首二萬,殺楚將景缺;同年楚國在垂沙之戰中慘敗於齊魏韓三國聯軍、國內大亂;

    八年,魏冉命異父同母弟羋戎為將軍,攻楚,取新市;

    九年,秦國再派將領奐攻楚,取八城,殺楚將景快;

    十年,在秦軍連年進攻下不斷喪師失地的楚懷王終於屈服,受邀入秦以示臣服。

    豈知秦國封鎖武關,扣留楚懷王,逼迫他割讓巫、黔中兩郡。豈料楚懷王因長年受辱於秦國,這次入秦盟好,又是力排楚國群臣眾議,一意孤行之舉,因此竟激起血性,寧死不從。

    楚懷王:熊槐

    而楚國從齊國迎回太子橫,立為新王,讓秦國手中的人質失去作用,同時楚齊聯盟。秦軍出武關大敗楚軍,斬首五萬,取析地十五城。兩年後,楚懷王熊槐逃亡不成,死於秦國,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

    此事也坐實了秦國無信無義、虎狼之國的名聲,各國諸侯皆為不齒。就在秦軍出武關攻楚後,齊、韓、魏三國聯軍攻秦救楚,並在齊國名將匡章的率領下,攻至函谷關下,其後趙、宋兩國相繼加盟,五國聯軍歷時兩年多苦戰,在戰國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攻破函谷關,眼看就要殺入關中腹地。

    國難當頭,秦昭王嬴稷和相國魏冉君臣同心,舉國上下厲兵秣馬,而聯軍主帥齊湣王卻心猿意馬,只想壓制秦國勢頭,爭霸天下,並無滅秦之念。

    於是經過一番討價還價,秦國割封陵於魏,割武遂於韓,同時將之前的盟友燕國出賣,同意不干涉齊國攻打燕國,換得了聯軍退兵,又贈與楚國粟五萬石,作為懷王之死的補償。心滿意足的聯軍,放棄戰國時代最後一次滅亡秦國的良機。

    到了百年之後的秦朝末年,關東六國復國反秦,楚人還特意選擇了熊槐的一個孫子熊心為楚王,仍以“楚懷王”為名,以此激發楚地民氣,最終也是在他的名義下,楚將項羽和劉邦將秦國覆滅。

    因此,宋代名臣洪邁在其《容齋隨筆》中就專門寫了一篇《魏冉罪大》,認為此時「秦王不過十餘歲,為此事者必魏冉也」,並認為幽死楚懷王事,是挾詐失信之舉,因此導致了秦國得罪於天下後世。並痛罵魏冉是「區區匹夫之見,徒能為秦一時之功,而貽秦不義不信之名萬世不滅者,冉之罪誠大矣!」

    秦相:魏冉

    可惜洪邁其文雖義正言辭,卻不免讀史不細。太史公說得明明白白,昭襄王嬴稷立時年已十九,如今又過了十年,年近而立,早是個完全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壯年人了。他權力雖被魏冉嚴重限制,亦非毫無自主能力的傀儡,在許多大政問題上都有自己的主見。

    囚禁楚懷王以要挾割地一事,當是嬴稷和魏冉君臣的一致謀劃。而且春秋時期類似的先例其實甚多,甚至楚國自己對其他許多小國也常有類似的幽禁、脅迫甚至直接吞併行徑。

    嬴稷和魏冉君臣的真正錯誤,是因秦惠文王以來對楚國的連戰連捷,最終迫使楚王屈服來朝後,當真將楚國看做了可被秦國任意宰割的臣從國,忽視了其作為一個立國悠久、地域遼闊大國的自尊,最後激起了楚人舉國公憤。

    百年前申包胥乞秦師助楚復國的恩惠從此再也休提,以楚懷王熊槐的性命為血祭,秦楚兩國結下不死不休的血仇,最終在百年之後,秦雖滅楚,楚亦亡秦,竟以慘烈的同歸於盡而終結,唏噓可嘆。

  • 6 # 牛哥講故事

    漢武帝后二千年,中國思想都是握在儒家手中。百家爭鳴只有法家與道家思想統一過中國。為了根除這兩家。道家向宗教發展了,法家被儒家吸收。為了體現儒家,就只能不斷摸黑大秦。還有一點,漢朝的建立。除了劉邦有領袖才能,還有秦軍的效力。漢軍大部都是三秦軍轉化而來,情人恨的是西楚霸王。而不是劉邦。如果論軍隊數量,陳勝吳廣短短時間就能吸收,席捲天下。可見了正規軍隊如何?當時秦人沒真正統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判斷自己是有心理問題還是隻是情緒低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