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河東來
-
2 # 祥壽
【據記載:中國姓氏的由來-“天道”的原始崇教崇拜發起的】
“天道”“天道”就是一切事物皆有的規則。
姓氏圖騰有三種解釋一.姓氏圖騰是群體之祖先。
二.姓氏圖騰之名稱是一個群體共同的名稱。
三.姓氏圖騰其成員都是由圖騰繁衍而來的,圖騰本意是其成員的保護之神。
中國上古時代的八大姓一.姓:“姞”。
二.姓:“姚”。
三.姓:“姫”。
四.姓:“姒”。
五.姓:“媯”。
六.姓:“姜”。
七.姓:“嬴”。
八.姓:“妘”。
-
3 # 梅里一了
謝邀,從中華文化的源頭來說,其創世神是一對兄妹,男人叫伏羲,女人叫女媧。但這兩個稱呼顯然不是姓氏,而是後人對先祖的追頌,伏羲的義,本義是口中撥出的氣流,加個日傍,就是初生的太陽,加個牛傍,就是祭神的貢品,所以伏羲就是華夏族供奉的創造萬物的太陽神。而女媧的媧,則是一個地名,渦水,據說華夏族就是這位女神用泥巴撣出來的。這個上古傳說體現了華人的世界觀,人也是天地創造的物種,男人象天,象山,女人象地,象水。所以有人稱伏羲為風氏,這個風其實就是山中呼嘯之氣。從現代人類學研究來看,人類早期是群婚制,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這種社會稱為母系氏族社會,所謂姓,就是女人所生。而要區別常常以不同的棲息地作為不同群落的標記。古人依水而居,所以華夏族的原姓,多從女從水名。如人文始祖炎黃,炎帝姓姜,黃帝姓姬,兩姓皆有女,一生活於姜水,一生活於姬水。姓的產生,大約在三皇時氏,基於華夏族對於生物學的一個偉大認識,同姓通婚,其生不藩。也就是近親結婚,後代就不會健康繁盛,這種認識對於華夏的部族融合起到了推動作用。氏是父系社會的產物,大約在五帝時代。在古代男人捕獵耕作,是財富的主要創造者,當財富有剩餘,需要傳承時,男人有了弄清楚誰是自己後代的需求,社會進化到父系社會的對偶婚姻,一個男人一生對偶多個女人,擁有多個子女,這些子女象一棵大樹分出的枝Y,為了明晰這些枝丫的血緣關係,在姓之下分出氏,氏是支的本字。比如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為了便於標註氏,氏的稱謂就很複雜,有圖騰,如有熊氏,有特長,如神農氏,有官職,如司馬氏等等,可以說怎樣能反映這個族群的特色就叫什麼。到了周朝的時候,基於血緣的宗法制度達到了鼎盛,華夏族形成了種姓社會,有姓氏的成為貴族,稱為百姓,確立了基於社會財富分配製度的禮制,沒有姓氏的淪為賤民。春秋戰國以後,這種禮制被打破,禮壞樂崩。待秦統一之後,貴族失去了往日的特權,種姓制度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姓氏逐漸合流,成為僅僅標註人們宗族血源的符號。
-
4 # 味哎兒
氏與姓的界線有兩條,1.氏內分支出姓,此界線在周朝未至戰國;2.秦朝至漢朝未。
周朝前人口總量極少,人群才由整人種分支出眾多種族內,才分支出眾多民族基礎上,分支出眾多氏族,如黃帝是軒轅氏內的一個小分支。
黃帝本部落,專職木匠會造車鼓軒轅門,與馴獸氏族內的養蠶部落通婚。
周朝的周人自稱自是木匠黃帝部落後代,為姬水人群,且戰勝商朝人,獲大盟主位置。
周朝再分封土地,被受人群由氏族轉成姓族,氏族是母系,姓族是父系,由是姓由女生出合成姓式樣。
由於爭吵不斷,引發戰亂,互不服氣。
最終由秦始皇滅六國,才拍板確定建中央轄郡縣制的形式。且延傳至今。
漢朝至唐朝,漸把居地稱氏,自家族稱姓。
由是第二界線出現。
自此氏的民族性表示,改成居某地址了。
即,問:你哪裡人氏,答:山西人氏.廣州人氏了。從而與啥人氏為哪民族不同了。
姓源於春秋戰國,其由來:
0.由自人群整體專長.特長.擅長項名為姓的命名式。有的用自人群所馴動揸物名自姓的。
1.仿上古以自居地名為姓的命名式。
2.自居地盤內地標物為姓的命名式。
3.總盟主賜姓。
4.由自兼公職名為姓的命名式。
5.自榮光項用成自姓。
6.逃命新改姓。
7.反叛原人群,自建姓。
8.趨雅或去醜,改姓。
-
5 # 袁聰
姓氏,是人根,是祖先魂,是標誌家族系統的血緣符號,是華人尋根問祖的源泉和動力,是華人的天性,是人們進行社會交往的名片,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和靈魂,是中華同祖同源同根同質姓氏文化的標誌和符號。
中華民族的姓氏多達11939個。
姓:起源於母系氏族的原始時期;氏:是姓的衍生,起源於父系氏族高階文明的時代。
上古時期,姓氏包括:姓與氏兩方面的內容。
姓的產生:
原姓社會初期,人類山居野處,群居雜婚,此時的人類尚未有姓。隨著原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氏族制的形成,當人類社會進入母系社會後,人們開始禁止氏族內部的性關係,實行氏族外婚制。這便需要一種方式將氏族之間加以區分,於是,氏族間便有了最原始的‘’姓‘’,‘’同姓不婚‘’隨之成為原始氏族的婚姻習俗。
‘’姓‘’成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誌後,又逐漸成為部落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
‘’姓‘’產生於原始的母系氏族社會,所以中華上古時代,最早的‘’姓‘’都以‘’女‘’字旁部首為底源,上古八大姓為:媯、姫、姞、妘、姚、娰、妊、姜、嬴。
姓與圖騰:
圖騰是原始人類的祖先和保護神的標誌與象徵,它意味著某一姓的產生。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進入了具有低階智慧和初級思維能力的‘’新人‘’階段。他們在幽冥的想象中,下意識地認為自己的氏族來源於某種特定的物種,或是與某種動物有著血緣關係,於是這個物種便了本氏族最古老的祖先,並由此產生了敬仰與膜拜。
氏的起源:
氏:是姓的分支,它代表家庭和族群的稱號。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髮展,父系氏族制度逐漸取代了母系氏族制度,便產生了‘’氏‘’這個字的稱乎來歷。‘’氏‘’是真正意義上、血緣關係基礎上的族群宗法組織名稱。是人類原始社會由低階的母系氏族文明,向高階的父系氏族文明,劃時代的巨大歷史意義,文明飛躍的標誌。是姓氏合併的起源,是中華姓氏文化先進文明騰飛的開端。
姓氏的規律和由來,即姓氏的衍生與演變:
其衍生與演變,如下十五種基本情況和根源的啟蒙:
一、以祖先的圖騰崇拜物為姓,如熊、馬、牛、羊等。
二、以祖先名字中的字為姓,《國語•晉語》雲:‘’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黃帝的後裔陸續分支,構成中華民族姓氏的主流。
三、以封地名和國名為姓。
四、以職業和官職為姓。
五、以山名、河名為姓。
六、以住地的方位為姓。
七、以部落的名稱為姓。
八、以出生時的異象為姓,如武姓,周平王有個兒子,出生時掌紋呈篆文‘’武‘’字,周平王便賜其姓武。
九、以諡號為姓。
十、因避諱、避仇、避禍、避嫌而改的姓氏。
十一、帝王賜姓。
十二、以數量詞、排行次序、天干地支為姓。
十三、少數民族改漢姓。
十四、漢族人改為少數民族姓。
十五、部分少數民族姓。
-
6 # 奚譽賢
歷史“姓”、“氏”知識
“姓”與“氏”先說“姓”再說“氏”
㈠、姓:
“姓”古代標誌氏族血緣關係的符號。如上古唐代姚姓,虞代媯姓,夏代姒姓,商代子姓,周代姬姓,齊國姜姓,秦國嬴姓之類。
”姓”所用字多帶“女”旁,故學者認為可能起源於母系時期。古人同姓不婚,女子必稱姓,如蔡姬、齊姜,與男子稱氏不同。
《通志·氏族略·序》:“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至秦、漢以下,姓、氏混而為一。
㈡、氏
“氏”或稱族。古代標誌家族血緣關係的稱號。
《左傳·隱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昨之士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諡,因以為族。
”孔穎達疏:“氏、族一也,所從言之異耳。”只有士以上階層才有氏,男子必稱其氏,與女子稱姓有別。
(三)、姓氏
姓、氏的合稱。《左傳·隱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姓來自母系制度的遺存,不能改變,同姓不能為婚;氏則是家族的標誌,或以祖父之字為氏,或以封地、職官、居處等為氏,在一定情況下可改變。先秦男子一般稱氏,女子一般稱姓,被奴役者則無姓氏。秦、漢以後,姓、氏混而為一。
㈣、姓族
姓族有名望計程車族,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政治特權。
《後漢書·朱暉傳附朱穆傳》:“臣聞漢家舊典,置侍中常侍各一人,省尚書事;黃門侍郎一人,傳發書奏,皆用姓族。
”李賢注:“引用士人有族望者。”
(五)、氏族志
氏族志 書名。亦稱《大唐氏族志》或《貞觀氏族志》。唐高士廉、韋挺、岑文字、令狐德棻等撰。一百卷,一作一百三十卷。書成於貞觀十二年(638)。為記錄唐初貴族姓氏淵源與門第的譜牒。初撰時仍沿舊時門閥之見,推山東崔氏為一等。後太宗確定以“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級”,乃改以皇族李氏為一等,崔氏降為三等。全書凡載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共分九等。原書至南宋已無傳本。現僅存敦煌卷子殘本原文四十餘行,藏於北京圖書館。北平圖書館館刊第六卷第六號許國霖《敦煌雜錄》載有此本。
(六)、家譜
舊時記載一姓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蹟的譜籍。《宋史·藝文志三》有司馬光《臣僚家譜》一卷。又名族譜、宗譜、家乘。蘇洵有《族譜引》。
上六條乃姓氏起源及姓氏文化發展,屬歷史簡介。
回覆列表
筆者試著分析一下姓氏的淵源,談一點個人的看法。
《道德經》有云,“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論述的“名人”(命名之人)的難處。
所謂姓氏,姓為陰,代表母親,氏為陽,代表父親,我們說一個人的姓氏,主要就是表明他的母親是什麼部族的,他的父親來自什麼部族。
以前的人們實際上都是某種意義上的“妻管嚴”,因為他們的母系來源佔據優勢,只是他們不說出來,而母系來源的影響基本是在暗處,所以道家講究“負陰而抱陽”,比較擅長於“陰謀”,一般不為人所知,所謂“男主外,女主內”,而且“天下最毒婦人心”,這個時候是母系的“姓”為尊,這個傳統在有些姓也一直保留下來,所以姓姜的朋友,姓姚的朋友,還有那些其他帶“女”字偏旁的朋友,可能冥冥中帶有先天對女性的尊崇感,甚至畏懼感,極易成為“女士優先”或者“妻管嚴”的代表,因為他們仍然是以母系作為族群區分。
後來父系文化影響越來越大,代表父系標誌的“氏”逐漸登上歷史舞臺並領導全域性,如秦始皇的稱呼,雖然正式稱呼是嬴政,但也有歷史記錄其為趙政,因為秦始皇的姓氏是“嬴姓趙氏”,所以他可以被稱之為“嬴政”,也可以稱之為為“趙政”,嚴格來說,也可以按現代的命名方法稱之為“嬴趙政”。
有部著名的《趙氏孤兒》,實際上也可以稱之為《嬴姓孤兒》,是為了區分趙國與秦國而採用的稱呼。
秦始皇為什麼信任趙高,因為他們是遠親,秦始皇完整稱呼是“嬴趙政”,趙高完整稱呼是“嬴趙高”。
為了區分人物,秦始皇作為“尊者”,就採用了比較正式的“姓”,趙高則採用了一般通用的“氏”。
與“姓氏”文化相關聯的還有“名字”文化。
嬰兒出生3個月以內,父親為他取的稱呼叫“名”,基本相當於現在的“小名”。
等到子女成年之後,父親為他取得稱呼叫“字”,基本相當於現在的“大名”。
一般每個人都應該有“小名”,也應該有“大名”,比如,諸葛亮就是“氏”為“諸葛”,“名”為“亮”,“字”為“孔明”,按現在的稱呼,他的大名應該叫“諸葛孔明”,小名叫“亮亮”,又比如,漢高祖大名(字)叫“劉邦”,小名(名)叫“劉季”,按現在的稱呼就是“劉三娃兒”,再如,漢武帝劉徹,他的氏為“劉”,“名”為“彘”,字為“徹”,按現在的稱呼,他的大名叫“劉徹”,小名叫“小豬兒”,都是非常接地氣的稱呼。
這其中比較大的變數是來自於近代西方的文化入侵,為了學習西方我們認為比較簡潔的風格,我們對的名字區分重要性逐漸混同,到現在基本混用了。
但這只是學習的平民化的稱呼,對於西方的貴族姓名的稱呼複雜程度恐怕比我們有過之而無不及,只是我們當時對外文半知半解,匆忙進行文化融合的結果,卻也是歪打正著,走向文化簡約化的步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