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明揚不說話

    只能說,題主問了一個非常罕見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問對了。

    按照我們現代人先入為主的想法,清朝皇帝和歷朝歷代皇帝一樣,都是去世後搞一個棺材,用土葬的方式埋在皇陵裡。

    但實際上,根據文獻記載以及考古發現,滿族是一個崇尚火葬的民族,而且是從上到下,從皇親貴族到平民都是如此。

    埋葬清朝皇帝祖先的永陵,埋葬努爾哈赤的福陵,埋葬皇太極的昭陵,地宮裡放的都是骨灰罈,而不是棺材。也就是說,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都用得是火葬的方式。

    而考古發現也證明了這一點。建國後曾對永陵進行過考古發掘,挖開了一位郡王和一位貝勒,墓室裡放得都是骨灰罈子。

    即使當清朝入關,生活方式逐步漢化後,一開始流行的仍然是火化。比如,葬在清東陵的順治,也是火化。

    事實上,直到康熙開始,清朝皇帝才開始轉向火葬。隨著清朝皇室被儒家正統觀念的“改造”,清朝皇室率先開始移風易俗,向漢人的土葬靠攏。康熙自己就是清代第一個選擇土葬的皇帝。

    不過,在康熙時代,也只是皇帝、皇后和皇太后才嚴格執行土葬,其他的皇室成員仍然偏愛火葬。

    據考古發現,雍正的長子弘暉就仍然執行的是火葬。皇室成員尚且如此,其他的滿族貴族乃至廣大的滿族平民就更不用說了,都是火葬。

    直到乾隆即位後,登基不滿三個月就頒佈了一道言辭嚴厲的上諭,嚴禁滿族平民火化。在嚴刑峻法下,滿族的火化習俗才改為土葬。

    而諷刺的事,乾隆身後,棺材被孫殿英的部隊盜開,遺骨被丟棄,十全老人屍骨尚且不全。

  • 2 # 七追風

    實際上,從康熙開始,清朝皇帝才開始土葬的。

    (影視劇中的順治)

    皇太極、努爾哈赤、順治、多爾袞,都是實行火葬。火葬之後,會把骨灰安放在“寶宮”中下葬。

    現在已經發掘的清永陵武功郡王、恪恭貝勒兩座墓中,就沒有發現棺槨,只有裝骨灰的瓷罐。這就說明,在努爾哈赤時代是非常流行火葬的。

    雍正皇帝曾經談過為什麼要火葬,他說:“本朝肇跡關東,以師兵為護衛,遷徙無常。遇父母之喪,棄之不忍,攜之不能,故用火化。”

    按照雍正的解釋,入關之前他們屬於遊牧民族,四處遷徙。親人去世之後,屍體不能攜帶,更不忍心隨便扔了,火化是最好的選擇。

    我們再來看看《清稗類鈔》中的記載。寧古塔人家有喪事,將斂,其夕戚友鹹集,曰守夜,終夜不睡,主人待以盛饌,殮後方散。七七內必殯,火化而葬。

    寧古塔是清代東北重鎮,努爾哈赤時代曾駐軍在此。這裡的喪葬習俗,就有“守夜”,然後“火化而葬”。

    蒙古無棺槨衣衾,其喪葬之禮凡三種:一,獸葬。普通人死,裸載牛車,馳於荒原,其顛撲之地,即為葬身之所。子孫一無戚容,疾馳而回,屍任鳥獸啄食。一,土葬。富者以板製方櫃,白布纏屍,坐置其中,浮土壓之……火葬。惟大富貴者始行之。潔其屍,纏以棉布,塗以羊油,架乾柴焚之。檢其遺燼,送入五臺山佛前儲藏。然不納多金,山僧拒不使入也。

    這是蒙古喪葬習俗,三種方式:獸葬、土葬、火葬。

    獸葬很簡單,就是普通人死後裸放在牛車上,車在荒原上奔跑,遇到顛簸屍體掉在地上,就是“葬身之地”,任由鳥獸啄食。土葬是稍微富一點的人,簡單製作一個方櫃,遺體纏上白布,坐在裡面,用土埋上。

    火葬是“大富貴者”才能享有的,遺體纏上棉布,塗上羊油,然後用乾柴火葬。骨灰可以送到寺廟,但是必須要多交錢人家才收。

    新疆之蒙古人尚火葬,貴人歿,浴屍,韜以白布縢囊,舁至高原,平奠柴上,喇嘛誦經,舉火焚之。

    新疆的蒙古人也是一樣,富貴的人架上柴堆火葬,還有喇嘛誦經。

    所以,不僅是早期的女真人,後來的滿族,當時的北方遊牧民族,都有火葬的習俗。

    (影視劇中的康熙)

    一直到康熙朝以後,疆域擴大,戰亂減少,老百姓生活安定。再加上滿清統治者大力學習漢文化,在各方面都深受影響,喪葬習俗也開始改變。

    雍正、乾隆時期,曾明令禁止火化,改為土葬,“一概不許火化,倘有犯者,按律治罪”。

    可以說,清朝皇帝的土葬,是受到了漢文化的影響,才改變的。

  • 3 # 搞史人

    清朝皇帝,在康熙皇帝之前,都是火化的,到康熙43年(1704年)開始,皇室成員除了皇帝、皇太后、皇后外,其他還是一律實行火化。

    後來,由於漢族土葬習俗的侵襲,滿族人逐漸開始實行土葬,以達到落葉歸根之意。直到乾隆皇帝登基3個月後,下發了一道十分嚴厲,必須執行的聖旨:滿族人一律不準火化,除了偏遠地區的貧窮滿族人,其他滿人全部實行土葬。(康熙帝)

    歷史有跡可循的,實行火化的清朝皇帝有: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這兩位清朝皇帝的地宮內,埋葬的都是骨灰。

    1981年國家文物管理局,曾經對清朝皇帝祖先“清永陵”內進行考察,發現愛新覺羅·禮敦(後追封武功郡王,是努爾哈赤的伯父)的地宮,以及愛新覺羅·塔察篇古(努爾哈赤的叔叔)的地宮,裡面埋葬的也都是骨灰。所以,這就可以充分證實:在清太宗皇太極之前,皇室成員包括皇帝,都是火化的。(努爾哈赤)

    清朝滿人為什麼實行火化?

    滿族人剛開始是居住在中國東北地區,他們常年以打獵為生,是個到處遷移的遊牧民族。而且,滿人是非常崇拜祭奠祖先的,如果遊牧遷移過程中,家人途中去世的話,若是就地土葬掩埋,那麼他們以後每年就無法到墓地去祭奠(因為他們時刻要遷徙,居無定所)。所以,火化就開始流行起來,這樣,將死者火化後的骨灰帶在身邊,以後祭奠就方便多了。

    (遊牧民族)

    為什麼火化後來改成了土葬?

    清軍入關以後,隨著滿族習俗逐漸被漢族習俗侵襲,加上儒家思想的束縛,才漸漸廢除了火化。

    這個廢除火化的功勞,要歸功於清康熙帝。他是最先退出廢除火化的人。除了皇帝,皇太后,皇后等至高無上的皇室成員,其他諸如皇子皇孫、貝勒公主等等,一律還是實行火化(包括所有滿族百姓)。(乾隆帝)

    等到乾隆皇帝即位,這傢伙不得了,登基不到3個月,就下令所有滿人一律不準火化(除了偏遠地區窮困的滿人可以火化),若是有被發現滿人死後還繼續火化的,當地族長和官員革職查辦!這道諭旨十分嚴厲。慢慢地,滿人開始了土葬的習俗。

    所有,從清朝乾隆帝開始,滿人才實行的是土葬制度。
  • 4 # 歷史課課代表

    自古以來,但凡漢族人建立的王朝,在皇帝去世後,其遺體都被盛裝入殮到金絲楠木的棺材中買入生前就精心修建好的陵寢之中。但是清朝發源於女真,女真族則實行火葬,清朝早期的幾位皇帝都是實行火葬的,但是隨著清王朝入關並逐步統一中國後,大多皇帝便開始沿用明朝皇家禮儀實行土葬。清十二帝中,太祖、太宗、世祖和末帝溥儀四位皇帝實行了火葬,其餘八位皇帝都實行的土葬。

    二祖一宗,全部火葬:

    清太祖努爾哈赤死後,其喪葬規制依舊是沿用女真人傳統的的習俗火化。雖說官方記載比較含糊。沒有指明,但是根據記載,我們可以完全確定的是,努爾哈赤在死後三年才得以安葬。依照女真民族的傳統慣例,肯定是先火化,然後將骨灰存放於瓷罐,三年後才得以安葬。努爾哈赤死後被葬入福陵。

    公元1643年,清太宗皇太極突然駕崩,皇太極死時,清朝還未入關,雖然皇太極在生前曾經大力推行漢化政策,但是此時的滿洲人仍然保持著濃厚的女真遺風,清太宗皇太極死後,仍然遵循女真傳統習俗,盛殮於梓宮。但是根據歷史記載,皇太極一年後安葬昭陵地宮時,文獻記載已經變成了“寶宮”,而不是帝后專用的梓宮。所謂寶宮就是皇家對於骨灰罐的官方稱呼。因此皇太極也是火葬無疑。

    順治皇帝去世時,清朝皇族已經少有實行火葬的了,但是由於順治皇帝信奉佛教,所以其生前就曾明言自己死後要實行火葬,並且清朝官方對於順治帝火葬也是歷史記載的。順治死後,群臣不敢違逆順治的旨意,按照佛教傳統火葬,然後才把他葬入清東陵的孝陵地宮。因為孝陵是安葬的骨灰盒,無法陪葬很多金銀珠寶,因此軍閥和盜墓賊沒有對他下手,順治孝陵躲過了歷史上清東陵的兩次浩劫,成為清東陵唯一沒有被盜掘的皇帝陵寢,至今得以儲存完好。

    末代皇帝,魂歸故里:

    清朝歷史上最後一次記載火葬是康熙十三年,在這一年,清太宗皇太極的遺孀懿靖大貴妃去世,其遺體被運回盛京火化並葬入昭陵貴妃園寢,從此清王朝在沒有任何關於皇家的火葬記載。聖祖康熙以後,清朝帝王全部是土葬,而唯有末代皇帝溥儀死後是火葬。溥儀一生經歷多折,在他晚年時期已經被改造成新中國的人民,按照當時提倡的殯葬政策,都是要火葬的。因此溥儀死後,在八寶山火葬,骨灰也存放在八寶山。直到1995年,他的骨灰被他的遺孀李淑閒移葬到河北易縣的華龍皇家陵園,這裡,距離光緒皇帝崇陵的風水牆很近,一生漂泊的溥儀最終還是回到了先祖的身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丫鬟晚間伺候主子都睡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