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雨說歷史

    孫之獬這個在歷史上充滿了爭議的人物,稗官野史中他是“剃髮令”的首倡者,造成萬千平民死於改辮易發,正史中他也趨附閹黨,率全家投降清朝。他雖然是為了討好清朝,但是招撫江西,使得江西免於戰火,也算略有功績,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個慘死的孫之獬。孫之獬的的殘忍死法建議清朝時文人筆錄中。

    孫之獬其人

    孫之獬,看到這個名字,或許“獬”字是對大家最過吸引的字了。獬是中國古代的獨角獸,辨明是非,弘揚正義的代表。孫之獬名字的期望中自然含有這層意思。但是孫之獬中進士後,似乎並沒有按照這一層意思來走,反其道而行之。

    趨附閹黨,淪為笑柄

    孫之獬考中進士入朝為官,正值魏忠賢閹黨橫行朝野的時候。孫之獬作為讀書人,不屑於東林黨群體,趨附於魏忠賢,當官的日子過的極為舒坦。魏忠賢當朝為了美化自身團體,編寫《三朝要典》。崇禎皇帝繼位後,下令銷燬這個與史不符合的閹黨遺產。孫之獬受過閹黨恩惠,抱著《三朝要典》痛哭流涕。他選擇哭泣的地點還是讀書人要地太廟。孫之獬的行為為人所不恥,淪為天下讀書人笑柄,自己也被削職。

    投降清廷,率先留辮

    清軍入關,孫之獬率領全家主動投降。當時率先留辮的一群人裡就有這孫之獬的名字。在一些文人記載和筆錄中孫之獬成為“剃髮令”的首倡者和推動者。為求的富貴,他上書多爾袞,在剃髮令上要要天下從公,不是公從天下。就這樣多爾袞,順治帝推行剃髮令,當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漢人就在血與淚的歷史中剃髮留辮。剃髮令在當時造成的流血事件,到今天都讓人汗毛倒立,不忍卒讀。留髮不留頭,太殘忍。即使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吳三桂都曾上書勸清廷廢除此令。

    被貶歸鄉,橫死通衢

    雖然在《清史稿》中簡單提了一下孫之獬招撫江西,但是孫之獬還是被清廷以久任無功而解官。孫之獬回鄉正好趕上了家鄉山東農民起義。當時人們對孫之獬恨之入骨,闖入孫之獬家中,將孫之獬綁起來示眾。因為孫之獬上書剃髮令,怒急的農民軍用針刺孫之獬全身,並在針孔植入毛髮,最後將其肢解。孫之獬橫死,訊息傳回朝廷,清朝無任何表示。

    孫之獬一生汲汲營營,趨附閹黨,投降清廷,最後落得如此悽慘。要說可憐和過分,縱觀他這一生行為,光提倡“剃髮令”一條,在當時來說,只能有這樣的遭遇吧。

  • 2 # 司馬長史

    完全不過分,孫之獬就該扒皮抽筋。他被殺死後,當時的人都打心裡高興,顧炎武還專門寫《淄川行》以賀。順治帝打算撫卹他,但是被其他官員勸罷。

    至於孫之獬造成的禍害,《研堂見聞雜記》中有詳細記載:“……於是削髮令下,而中原之民……江南百萬生靈,盡膏草野,皆之獬一言激之……”

    孫之獬天啟二年中進士,後因依附閹黨被罷職歸家。清軍入關後,孫之獬投清,因鎮壓起義,被詔入京。

    當時清軍剛入關,天下未定,剃髮之事並沒有強求,允許明朝降臣穿明朝服飾上朝,滿、漢大臣各站一朝,孫之獬為了獲寵,便剃髮易服,站到滿臣那邊,但是滿臣瞧不起他,他又站回漢臣這邊,但是漢臣也瞧不起他。他惱兇成怒,上表皇帝讓漢人剃髮,為了激怒統治者他還說:“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清廷於是下令剃髮,並寫出“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告示,剃髮是漢人不能接受,大家都奮起反抗,最後生靈塗炭。孫之獬為一人之利,置民族於不利,就連吳三桂當年都勸阻過多爾袞的剃髮令,孫之獬這個敗類為了自己的富貴,真的是什麼都做得出來。

    順治三年,山東爆發了謝遷領導的農民起義。孫之獬此時在家,起義軍將他活捉,遊街示眾,人們在他身上刺滿孔,插上毛,然後斬首示眾,暴屍痛衢,訊息傳出,人人拍手稱快。

  • 3 # 我是越關

    先更正一下題目,最終孫之獬(xie)沒有被凌遲處死,而是被斬首示眾後,暴屍街頭了。

    關於這個做法,越關認為,一點都不過分,而且還太輕了。即便是上述的懲罰,也抵消不了他犯下的罪過。所以,最終的結論就是對孫之獬(xie)的懲罰還是太輕了。

    明末清初之時,漢奸多不勝數,諸如吳三桂、洪承疇、范文程等人。即便是他們所有的人加起來,也不及一個孫之獬的危害大。

    極盡阿諛諂媚

    孫之獬,山東淄川人,天啟年間中進士,開始了自己第一次的仕途。孫之獬成為朝廷官員後,積極的依附閹黨魏忠賢,極盡諂媚。崇禎初年,魏忠賢倒臺以後,下令銷燬由閹黨編寫以排斥、誅殺異己為目的的《三朝要典》,結果孫之獬不識時務,獨自一人帶著《三朝要典》去太廟哭訴。結果可想而知,孫之獬被打入閹黨,革職為民,讓天下恥笑。

    這時候的孫之獬對明朝時恨透了,可是自己是一介平民,根本沒有能力,所以在家閒賦的十幾年,盼星星盼月亮的期待著滿清的軍隊入關。

    最終過了十幾年之後,年過半百的孫之獬盼到了清軍入關。在山東的孫之獬,聽說了清軍入關的訊息後,立刻帶頭和家人奴僕剃髮易服,在山東等待迎接滿清“主子”。

    清廷剛剛入關,根基不穩,看到搖尾乞憐、剃髮易服,而且又曾經做過幾年官的孫之獬主動投降,所以為了收買人心,便收下了他,而且還順帶給了一個禮部侍郎的官。

    荼毒天下的剃髮易服

    這時候的孫之獬第二次開始了自己的仕途。當時的朝廷之上,分為漢班大臣和滿報大臣。孫之獬進入朝廷時,因為剃髮易服,所以堂而皇之的走進了滿班大臣的隊伍,結果滿班大臣自認為高人一等,壓根不讓他入列。

    孫之獬又準備走進漢班大臣隊伍,漢班大臣認為他剃髮易服,也不給孫之獬留一席之地。最終搞得孫之獬狼狽不堪,進退兩難。

    孫之獬在如此尷尬的境地中,爆發了自己不要臉的精神,既然你們嫌棄我剃髮易服,我就上書朝廷,讓咱們大家都一樣。

    最終孫之獬在1645年,上書了多爾袞,極力的建議多爾袞實行“剃髮易服”的政策。本來在清朝剛剛入關時,多爾袞實行過剃髮易服的政策,但是因為漢族子弟反抗激烈,所以最終不了了之。這一次不同,竟然有漢人主動上書剃髮易服。所以多爾袞順勢採納了這一政策。下達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極端政策。

    剃髮政策嚴重的傷害了漢族子民的感情,幾千年來,漢族子民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所以在剃髮政策實行後,激起了強烈的反抗,直接導致了清初的屠殺事件。下面簡單說一下著名的反抗剃髮後引起的屠殺事件。

    揚州十日;屠殺80萬人,百萬人口的的都市成為一片焦土。

    嘉定三屠;三次屠殺不下10萬人,滅城

    嘉興屠城;屠殺50萬以上,滅城

    江陰八十一日;軍民17.2萬殊死抵抗,最終倖存53人,

    汾州屠城;屠殺40萬以上,周邊鄉縣雞犬不留。

    廣州大屠殺;遇難者無法估計,後世認為10萬到70萬之間。

    這些都是因為剃髮令而激起的反抗,最終演變成為了清軍的屠殺,孫之獬上書剃髮易服,可以說貽害無窮,荼毒了數以千萬的漢族子民,就算是死一萬次也不足以告慰這些死難者的英靈。

    最終的孫之獬因為貪汙受賄被免除所有職務。在其還鄉之後,趕上了謝遷等人起義,攻陷了淄川城,將孫之獬一家男女老少全數處死,孫之獬也被渾身被刺遍針孔,插滿豬毛,斬首示眾,最終憤怒的百姓還是不解氣,把孫之獬給肢解了。

  • 4 # 葦說歷史

    酷刑是中國古代一種用來震懾和打擊犯罪分子的有效手段,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中歷朝歷代都相當重視刑罰。但從人性角度上來講,刑罰帶有扭曲性質,而酷刑的誕生更是直接成為摧殘人性、泯滅道德的一個標誌。然而在當真遇到萬惡不赦之輩時,也的確需要酷刑嚴懲。即使是在以慈悲為懷的佛門之中,遇到惡魔之時,也需用霹靂的手段。

    中國的酷刑在明清時期堪稱達到了巔峰的境界,明太祖朱元璋為了控制臣民,便設立了最早的特務組織機構,隨後錦衣衛、東廠、西廠相繼出現,而這些特務組織能拿得出手的絕活就是酷刑。

    翻開《明史》細看,死在酷刑下平民百姓已不可計算,光是受過刑罰的朝廷官員就不計其數。以至在明朝時期有一個笑話,說如果一位明朝官員沒進過大牢,沒受過刑罰,他都不好意思承認他在明朝做過官。由此也可以看出明朝時期的刑罰,已經到了一種駭人的地步。到了滿清時期,就酷刑這個話題來講,滿清絕對是“清出於明而勝於明”,因為“滿清十大酷刑”名揚世界。

    在明末清初時期,曾經出現過一種史無前例的酷刑,堪稱為天下第一酷刑。

    與這種酷刑相比,什麼錦衣衛、東西廠、滿清十大酷刑都可以算作是小兒科。據說此種酷刑從古至今之使用過一次,而被使用的物件號稱是天字第一號漢奸。在華人的意識裡,“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過能改,善莫大焉”,然而華人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漢奸,對天下第一漢奸,施以天下第一酷刑,也算是物有所值了。

    這位有幸被譽為天字第一號大漢奸,就是位列明朝九卿之一的孫之獬。

    孫之獬(1591—1647)字龍拂,山東省淄川(今淄博市博山區白塔鎮大莊村)人,明天啟二年(1622年)舉進士,初為庶吉士,繼為翰林院檢討。孫之獬在朝為官時正值魏忠賢當權時期,他見閹黨當政,便見風使舵討好閹黨成員,著實過了一段好日子。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魏忠賢倒臺後,崇禎帝下令毀掉由閹黨編寫以誅殺異己為目的《三朝要典》,孫之獬竟然抱著《三朝要典》到太廟痛哭,最終被崇禎“削孫之獬籍”,罷官回鄉了。

    清軍入關以後,孫之獬漢奸的本性完全暴露了出來。

    自己帶頭與全家男女老少一起剃頭留了辮子,換上了滿清服裝,一心一意在山東等待滿清主子的到來。當時清廷為了收攬人心,接納並讓他當了禮部侍郎,但這並不是讓他成為天字第一號漢奸的主要原因。駭人聽聞的、幾乎令華夏漢族亡族亡種的“剃髮令”,才是孫之獬成為天下第一漢奸的源頭。因為“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剃髮令”,就是孫之獬向多爾袞提議的。

    當滿清剛進北京時,天下尚未大定,清廷還允許明朝的降臣上朝時穿明朝的服飾,只是滿、漢大臣得各站一班。

    可是這個孫之獬為討滿清歡心,有心“標異而示親”,一日上朝時他變得“煥然一新”,不但剃了發,留了辮,還改穿了滿族官吏的服裝。當大臣們步入朝堂站班時,他很親切地走進了滿族大臣的行列,而滿族大臣都自謂高人一等,哪能容忍漢人孫之獬與之同班?便將他逐出了班外。孫之獬自討沒趣之後,走回漢班,漢臣恨他過於逢迎求寵,也是不讓他入班,徘徊於兩班之間的孫之獬進退不得,狼狽萬狀。

    這孫之獬一怒之下,便上書多爾袞,提出應下令讓漢人剃髮留辮。

    本來早就想徹底顯示已經征服了中原的多爾袞,便順勢採納了孫之獬這一提議,並於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六月間下達了剃髮令。從此清軍所到之處以10日為限,“文武軍民一律剃髮如滿族式樣,不從者治以軍法”。

    令出行隨,到處可見兵勇帶著剃頭匠,挑著擔子巡行在城鎮鄉村,擔子上掛著“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令牌。

    剃髮本是流行於滿族的習俗,而幾千年來漢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剃髮嚴重傷害了漢人的感情,使他們失去了作為漢人的標誌和不做奴隸的最後一道心理防線。於是漢人紛起抗爭,悲壯激烈的反剃髮鬥爭有多麼慘烈、死了多少人,我們今天是難以想象的。

    順便多說一句,即使是“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吳三桂,雖然他為了陳圓圓而“屍山血海壯婚禮,錦繡河山做嫁妝”,但還曾為了制止“剃髮令”而與多爾袞起過爭執。

    王家楨《研堂見聞雜記》對這一段歷史有很清楚的記載:

    “有山東進士孫之獬,陰為計,首剃髮迎降,以冀獨得歡心,乃歸滿班,則滿以為漢人也,不受。歸漢班,則漢以為滿飾也,不容。於是羞憤上疏,大略謂:‘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於是削髮令下,而中原之民,無不人人思挺螳臂,拒蛙鬥,處處蜂起,江南百萬生靈,盡膏草野,皆之獬一言激之也。原其心,止起於貪慕富貴,一念無恥,遂釀荼毒無窮之禍……”

    孫之獬卑劣的漢奸嘴臉以及他給漢族人民造成的災難,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然而“報應”終於來了,雖然比祈盼的來得稍晚了一些。

    順治三年秋,孫之獬衣錦還鄉。可能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此時恰巧山東爆發了謝遷領導的農民起義,農民軍攻入淄川城,將孫之獬生擒活拿,五花大綁示眾於街市。

    按說像孫之獬這樣惡貫滿盈的人,應該立即將他大卸八塊,但人們卻生怕他當時就死了。在如何招待他的問題上,花了相當大的耐心。也可能是因為太恨他了,就像人會喜極而泣,怒極反笑一樣。

    起義軍先扒光了他的衣服,又拔光了他的頭髮,用鋼針麻線逢上了他的嘴巴,再用鋼針在他身上刺滿了針孔,然後把豬鬃插進這些針孔裡,讓孫之獬親眼看著他自己的血,順著豬鬃一滴一滴的往下落。

    那種身體上的痛苦,內心之中的恐懼,想喊又喊不出,想死又死不了的酷刑,絕對是天下第一酷刑!

    兩天之後,當孫之獬的血已經流乾,奄奄一息、尚未斃命之時,起義軍便將他肢解致死。孫之獬的死訊傳到京城後,順治帝給吏部下旨,沒有給予孫之獬任何的表彰和撫卹。

    應該說,這就是做漢奸的下場,不知道還有沒有人敢做漢奸?

  • 5 # 文史磚家

    明清易代之際,出現了很多臭名昭著的漢奸,他們為了個人的榮華富貴,不惜賣國求榮、為虎作倀,做出了恁多卑鄙無恥之事,令世人恨不得對他們食肉寢皮。在這些人當中,罪孽尤為深重的,莫過於向清廷獻上一條毒計,致使數百萬同胞橫遭殺戮的孫之獬。那麼,孫之獬向清廷獻上怎樣的計策,以至於最後落得被虐殺的下場?

    孫之獬字龍拂,山東省淄川縣人,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年)進士,踏進仕途後便依附於大宦官魏忠賢,由此得以出任翰林院檢討、順天府鄉試正考官,任職期間以誣陷良善、厚顏無恥而著稱,深為士林所不齒。崇禎帝即位後賜死魏忠賢,而作為“閹黨”成員的孫之獬也被革職還鄉,直到明朝滅亡都沒能再得到任用。

    孫之獬在家賦閒16年時間,並沒有反思自己的罪過,而是整天怨聲載道,對明朝逐漸充滿失望和刻骨仇恨。所以,等到滿清剛一入關,孫之獬便和家人奴僕一起剃頭留辮、換上了滿裝,跑到北京求官做。此時,執掌朝政的攝政王多爾袞雖然看不起孫之獬,但出於籠絡人才的需要,還是任命他為禮部侍郎。

    滿清入關後,由於南方還存在強大的抵抗勢力,所以很有必要籠絡明朝遺臣,以此來穩定局面。為此,多爾袞曾釋出命令,凡是入關後投降的明朝官員,可以穿著原有的衣冠,並且不需要剃髮,只是為了顯示民族區別,才讓他們和滿族大臣各站一班。對於這項決定,滿漢大臣均未提出異議,直到孫之獬上了一封奏摺,才改變了這種局面。

    原來,孫之獬在清朝出任官職後,為了攀結滿洲權貴,竟然主動穿戴滿族的服飾,並在上朝時向他們的班列靠近。但滿洲權貴根本瞧不起孫之獬,哪裡允許他加入本方班列之中?孫之獬碰了一鼻子灰,悻悻地想回到漢族大臣的班列,但同樣被鄙夷他的同僚所排擠。孫之獬進退失據,實在狼狽至極。

    事後,孫之獬並沒有認真反思自己在朝堂上受辱的根本原因,而是誤認為漢族同僚嫉妒他,而滿族權貴則不相信他的真心。為此,孫之獬在思慮再三後,便給清廷上了一封奏摺,請求在全國頒佈“剃髮令”,所有的漢人無論身份、地位如何,都必須仿效滿人剃髮留辮(詳情見《清稗類鈔·冊十三·服飾類》)。

    由於此時清軍已攻陷南京、蘇州、杭州等地,自以為大局已定的多爾袞便欣然接受孫之獬的建議,在順治元年(1644年)年底頒佈命令,規定“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髮”,遲疑或不從者皆按謀逆罪論處。次年(1645年),多爾袞又頒佈“易服令”,要求全國官民穿戴滿族衣冠。

    在滿清入關前的兩千多年間,漢族的習俗一直都是“衣冠束髮”,這不僅是他們的習慣、愛好問題,而且還有著區別其他民族、尊重祖先父母的特殊意義,即儒家經典《孝經》所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剃髮令”的實行,無異於使漢族失去與少數民族相區別的外在標誌,也擊垮了他們不願做奴隸的最後一道心理防線。

    正因如此,“剃髮令”一旦頒佈,天下悲憤異常,各地遍燃反清怒火。面對著漢人的強烈反抗,清廷並沒有退縮,而是直接訴諸於暴力,對反抗者施行屠殺政策,直殺得人頭滾滾、血流成河。據保守估計,因反抗“剃髮令”而遇害的漢人多達數百萬,其中最慘烈的事件,莫過於“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時至今日依然讓華人椎心泣血

    數百萬同胞的鮮血染紅了孫之獬的頂戴花翎,因為建言“有功”,他很快便被晉升為兵部尚書,奉命到江西去招撫抵抗軍。但是,孫之獬的名聲實在太臭,江西士民無不想將他食肉寢皮,所以招撫工作非但沒有完成,反而激起更多的民變。清廷對此大失所望,最終以“久任無功,市恩沽譽”的罪名,將孫之獬革職還鄉。

    孫之獬一旦離開京師,便徹底失去人身安全。順治三年(1647年)秋,由謝遷領導的農民起義在山東爆發,並且很快攻佔淄川等地。城破之前,孫之獬攜帶家眷潛逃,但在途中被農民軍捕獲。由於孫之獬罪大惡極,所以謝遷先是命令士兵押著他遊街示眾一番,然後又命人在他的上遍刺針孔、插上豬毛,在鬧市區斬首示眾,而孫之獬的妻子兒女共7人,也一併被處死

    孫之獬被殺的訊息傳開後,天下士民無不拍手稱快,大思想家顧炎武為此還賦詩一首,對謝遷此舉大加讚揚。而清廷在得知孫之獬的死訊後,也並未給予他任何旌表和撫卹,儼然已把此人忘得一乾二淨。孫之獬為貪圖名利,置民族氣節和同胞性命於不顧,公然為虎作倀、殘害同胞,實在令人唾棄,他最終能落得如此悽慘下場,實屬罪有應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智商”這句話大家怎麼理解?怎麼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