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1
-
2 # 宮殿君
歷朝歷代的宮女出宮規定都不太一樣,這裡以清朝為例。
根據清代規定,13—17歲的內務府包衣女子,除特殊情況外,都要參加每年的宮女篩選。比起歷代,小君覺得清朝的宮女可能算是比較“人性化”的,因為它規定了“出宮”制度。
宮女如果不想在宮裡幹了,想出宮,那麼下面幾條路可以考慮選擇:
一、年滿出宮康熙朝規定,宮女年滿三十可以“退休”,出宮過正常人的日子,自行婚配。
雍正似乎比較“善良”,他將三十歲改為了二十五歲,畢竟那個年代,三十歲出宮的宮女誰還要啊,大部分都會成為“黃金剩鬥士”。
二、因病出宮如果你熬不到25歲,又特別想出宮怎麼辦呢?
可以“生病”。
據檔案記載,如果你患病,病比較重或者有可能傳染你伺候的主位,又或者你體質不好,不適宜伺候,那麼,就可以因病出宮了,比如在道光二十二年,異常出宮宮女有6人,其中因病出宮者就多達5人。
三、因犯錯出宮如果你違反了宮中規矩,那麼也有可能被逐出宮,比較重的就是偷竊,比如道光十九年,延禧宮宮女大妞因偷竊絲線被逐出宮。
四、因笨出宮笨!笨!笨!假如你沒生病也沒犯錯,但還想出這紅牆大院,那麼,“笨”就是你的出宮法寶。
在清宮檔案裡,如果你太笨,幹不來活,怎麼教也教不會,那麼,你就可以因“笨”出宮了,比如道光二十三年,非正常出宮宮女有7人,因笨出宮者就有2人。
不過在審查宮女出宮方面,清朝是非常嚴格的,但因為缺乏稽核標準,這一“嚴格”又顯得有些粗糙,比如因笨出宮,怎麼判定這個笨呢?
清朝的宮女一般在十三歲到十五歲之間入宮,除極個別情況會被皇帝看中選為妃子,正常情況下服役滿十年期限方允許離宮。
清廷先時規定:“康熙十六年准奏,凡宮女三十以上者,遣出,令其父母擇配,續選年幼女子充補。”也就是說到了一定年齡就可以正常出宮。
雍正元年對年齡做了變動:“宮女年至二十五歲令其出宮。”宮女滿足年齡後,該年年底辦理出宮手續,由內務府總管太監具折上奏,請旨引看後方準出宮。
但是如果某宮女被主子認為幹得好,也可能會多留用幾年,超期服役。所以有來自宮女父母的材料說:“我們的女兒中選入宮後……就一直杳無音信,直到二十五歲被允許回家。如果她們能力差或者反應遲鈍,就會受到嚴厲懲罰。她們可能染病而亡,但我們甚至得不到她們的死訊。如果她們很能幹,得到主子的讚賞,她們就會被留在宮裡,我可能再也看不見她們,再也聽不到她們的音信了。”
這段材料也說明,宮女除了服役到期外,還可以有別的原因提前出宮,如因為生病,或者粗笨不堪使用。舉個例子,咸豐六年時,宮中新進兩個宮女,先是跟著大宮女學習針線活,但是心笨手拙,總是學不會,後來被派去做粗活,又經常失手打壞物什,洗衣服也總是洗不乾淨,所以在宮中待了一年,就被趕出宮去。因此在清朝,宮女想要出宮,裝病裝笨也不失為一種手段。
《宮女談往錄》裡的晚清宮女說到了二十五歲能夠嫁出宮去,不像別的朝代,“十三入得萬年宮”,進宮後就再也沒有出宮的一天。其實說的也不準確。
以唐宋時為例,有多次放歸宮女的記錄。像唐代放歸宮女就有三十次以上,宋代仁宗一朝就有六次,人數少則幾十,多則數百甚至數千。
原因也多種多樣。比如在皇位交替之時,新君為了彰顯德政,收攏人望,同時也為了辭舊迎新,就會藉機把年老色衰,或者患病殘疾的宮女打發出宮。《唐會要》記載有唐敬宗長慶四年的一道遣宮女令:“其月敕文:宮中老年及殘疾不任使役並有父母者,並委所司,選擇放出。”
在國庫緊張,不得不節省宮內開支時,也會裁撤冗員,放宮女出宮。
古人迷信,遇到災年或者特殊天象,像水旱災害或者日食,都象徵著皇帝無德失政。這時往往也會遣放宮女,彰顯德政,平息天怒。
還有一個原因,皇帝為了改變自己驕奢淫逸,放縱淫樂的固有印象,也會放宮女出宮,相當於形象工程。如唐玄宗就曾在詔書中說明自己放宮女的原因:“頃者人頗喧譁,聞於道路,以為朕求聲色,選備掖庭……欲止莫若自修。”
綜上所述。如果是在清代,宮女出宮可以熬時間,到了年齡一般就可以出宮為民。如果在別的朝代,就全憑運氣了。所以在唐中宗景龍年間,才會有正月十五趁出宮看燈時宮女出逃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