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叫我裴先森
-
2 # 智東西
在評估公司市值時,我們可以套用一個簡單的市盈率公式,市盈率=公司市值/公司利潤。在利潤不變時候,市盈率越高,公司則將得到一個更高的市值。小米一再強調自身的網際網路屬性,其原因之一也是為了更高的估值。
上圖為小米與其他幾大公司的市盈率之比,簡單來說在同一個行業中,市盈率越低這個股票就擁有越高的成長性、越高的價效比。
如果以小米17港元/股的價格估算,小米的市值接近539億美元,也就是3579億人民幣,其對應的市盈率高達91,不僅是騰訊的兩倍、百度的三倍、甚至比此前連年虧損的京東都還要高——說好的“感動人心、價格厚道”呢?
在上市之前,小米進行了六輪融資,方式為發行優先股;在如今IPO上市之際,此前融資輪次的大量資本都到了退出時間。從2014年12月的F1輪開始融資,到2017年8月的F2輪結束融資,小米的估值不升反降,從450億美元降到了400億美元。本次以539億美元的價格上市,必將迎來大批老股套現。
此外,在公司上市之前,董事會還決定贈與創始人雷軍98.3億人民幣的股權激勵,加上尚未行權的接近35億人民幣的員工股權激勵,總價值將超過130億人民幣——而目前小米一年的歸母利潤也只有不到40億,即便歸母利潤以每年+50%的增幅高速增長,這塊空缺也需要兩年才能彌補回來。
小米的勝利,本質上是商業模式的勝利,是80/80理論的勝利(滿足了80%使用者的80%需求)。它首次將“網際網路”的概念從線上拽到線下,大幅度壓縮了渠道成本,像一條鯰魚一樣攪動了無數個行業,靠著“小米模式”打造出眾多高性價比的爆品,給不少使用者帶來了實惠。
然而,技術的短板註定了小米難以引領行業。即便產品設計的大方向選擇對了,卻也會因為研發實力的不足而落於人後。目前小米所選擇的賽道(手機、IoT、網際網路服務)中都逐漸湧入了越來越多的玩家,其中不乏敢於手握重金“砸”研發的一眾跨界巨頭。
對於快速發展的新興行業,只有及時搶佔技術制高點才能存活發展,快速拉開身位;而對於已充分競爭的行業,企業所面臨的是更嚴峻的轉型問題,在重要賽道上一旦沒有搶到轉型的技術關鍵節點,就很容易被人甩開——君不見諾基亞的慘痛教訓猶言在耳。
-
3 # 怪客數碼
從目前來說,價效比還是小米最主要的路線!加上現在小米開始重視海外市場,價效比優勢更是相當明顯!沒有價效比,小米很難取勝!
回覆列表
相信這次max3銷量大幅降低後,公司會重新評估,做出順應民意的決定。困難只是暫時的,大多數情況下,小米還是很有價效比與誠意的。希望多傾聽使用者的聲音,真正做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