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zbz63
-
2 # 子衿書法
王羲之《聖教序》中”律“的偏旁寫法你能接受嗎?可能你覺得他的偏旁寫錯了,是吧。這個字是“津”。聖教序中沒有律字。在草書的偏旁中,彳、亻、言、氵,這些偏旁很容易混淆。所以在寫草書時,有的字能用草書代用符號寫,而有的字就不能。比如你舉的這個“律”,如果按草書的代用寫法,就會和“津”一樣的寫法,無法區別。所以在寫“律”的時候,它的偏旁是不變的。
在彳旁的寫法中,古代書法常常會寫成氵,無論楷行草。為什麼要這樣也沒有準確的說法。在書寫時可以這樣寫,也可以那樣寫,原則是隻要不會引起誤讀,怎樣寫都可以。
“津”在《聖教序》中的這句話是“乘五津之道”,五津為四川岷江的五個津口。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因其地勢峻險。五津泛指四川道路艱險難行。太宗皇帝寫這篇序文,是為了表彰玄奘法師印度取經的功績。
這個“津”在正規出版物中的標註都是“津”。如果是“律”,則字意不通,前後文便無可聯絡了。
-
3 # 如石書藝
王羲之在前人書法的基礎上,創造的今體書法,介於於行草之間,典型代表為蘭亭序,而此聖教序是根據王羲之的的書體集字而成,其中有許多字型選自蘭亭序,集字者沙門懷仁及其認真細緻,從所有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對缺失之字為拼接組合而成,完好地再現了王羲之書法的藝術特徵。
此帖律字的寫法,我們可以從古人的寫法中找到根據,如圖一為皇象急就章中的“律”字,它也寫成雙人旁,古章草中也出現這種情況。王羲之時代普遍使用隸書和章草,對於今體行書尚處於初始階段,沒有形成統一規範的書寫規則,應是正常現象,之後,許多名家臨聖教序,也都延續了王羲之的這種寫法,如圖二中為趙孟頫臨聖教序,其中的律也作雙人旁。(圖一為皇象急就章選,圖二為趙孟頫臨本選,圖三為聖教序選)
-
4 # 麓風軒
《聖教序》中,“律”字的偏旁寫法非常高明,乃書聖神來之筆!
《集王羲之聖教序》是行書學習的優秀範本,是懷仁和尚一幫人受皇帝安排,花了整整20多年時間整出來的,不說是字字珠璣吧,也是能代表王羲之行書水準的。當然,不排除個別字因為王羲之原字沒有,透過其他偏旁和部件組合起來,但“律”字,我看還是非常精彩的。
我學習和揣摩王羲之的行書多年,我認為王羲之行書最大的優點就在於變化,同一個字,同一個偏旁部首,變化之多,應接不暇,非常美妙。見附圖《聖教序》中各種雙人旁的寫法。
就王羲之《聖教序》行書中的雙人旁來說,就有十幾種寫法之多,每一種都不雷同,這就需要高超的結字技巧了,只有書聖王羲之才能駕輕就熟。而題主所說的這個“律”字的雙人旁寫法,正是變化中的一種,難得一見,讓人眼前一亮!
為什麼這麼說呢?通常雙人旁都是比較收斂,成豎式,以便右邊的筆畫舒展。而只有王羲之這個“律”字的雙人旁,寫完豎畫後,往右有一筆很重的連筆,與右邊相呼應,這樣整個雙人旁就比較開張了,左右兩部分中間因這一筆“既相互獨立、又筆畫相連”,“既有空間佈局,又有曲徑相通”,非常舒朗,寫出了特點。
-
5 # dggg525楊軍科
我認為:王羲之的(聖教序)中,律的偏旁寫你接受。形容流水,豎直獨特,全域性搭配合理。象組合字形,正顯現運筆的風格,美感的含義。
-
6 # 才無忌大夫
對這點寫法從欣賞來說,能接受。
如果從文字溝通上來說,不能接受。
從交流上講,草書不好。王羲之的彳旁看起來和三點水旁很容易混淆。
-
7 # 嵐風觀察
王羲之《聖教序》是學習行書的重要法帖,其中筆法千變萬化。
變化,是書法藝術的生命,也是對行書結體的基本要求。在楷書中一個字的相同筆畫、相同部首可能變化不大,但是在行書當中,就要求同旁(偏旁部首)異變,才能寫出千姿百態,更富於美感,而決不能簡單雷同。
我以為聖教序中行書偏旁變化多端,以律字旁的寫法,彼旁渾厚,從旁廋勁,律旁簡練, 整個字結體灑脫,飄逸而中心穩定。
-
8 # 翰墨書道
單純就這個字看,筆順似乎不對,中間一點象是後補的,亦或是反寫的。就是說是第一點完成後,寫第二點時是由左下在右上寫的中間點,然後右上收筆後向上行筆在向下落筆寫豎鉤符號狀的第三畫的。即便如此,也應該淘汰了,因為這種寫法不順勢,偶然用一下效果也不錯,但沒有必要濫用,弄巧成拙。
我們再看《集王聖教序》中流的寫法以及“法”“湛”“測”“源”幾個三點水的寫法。其中流的寫法和“津”的就非常形似,但這種寫法基本上後來都沒有采用。實際上基本用了根本寫不出圓來那樣的自然而然的水平,故不如不去弄巧。
提示:今天仔細查相關資料發現題主所說的《集王聖教序》中的“律”字,原文為“一 乘五律之道”句,“五律”有解,“五津”意似乎不通。如有感興趣的可以藉此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探討。特此說明。
回覆列表
“律”偏旁是草書寫法。另外,《聖教序》不是王羲之的,是一個叫“懷仁”的和僧“集字”,裡面也定有錯訛和偽劣字,並非一定100%是王羲之真跡。學習時要理解這一點,奉為圭臬就是愚蠢至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