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羈的電影人

    陳可辛導演,標誌性的圓眼鏡,粗看給人的印象一直是是文質彬彬,書卷氣,只會拍文藝片。代表作《親愛的》,《中國合夥人》,《武俠》,《投名狀》,《如果·愛 》……這也是我看過為數不多的幾部電影。

    其導演風格還是注重文藝型別,一部《投名狀》,是我在大學期間看的,那時候電影院不太普及,都是透過下載觀看。“投名狀”三字何意?《水滸傳》中就有“投名狀”一說。其大致意思是指一個人在進入綠林當土匪時,為了表示自己的決心和不背叛兄弟,就要先殺一個人,獻上首級,有了“投名狀”便落草為寇,大家都有案在身就不會向官府告密,而擺脫“投名狀”的方法只有接受官府的招安。三個要好的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初衷是好的。故事情節自行觀看影片。發生了一系列事後三人納投名狀結兄弟義,義結金蘭之後三兄弟軍拿下不少勝仗。可大哥李連杰野心太大,加上三兄弟分歧不斷,又夾雜著當時電影市場需要的感情戲,三兄弟談崩了。朝廷的爾虞我詐,官場黑暗,私心的膨脹,導致三人利益集團的覆滅。這三個人的故事都還是小事,只不過是當朝的棋子而已,政治上的黑暗才是主要的。

    要看此片,不建議觀看內地版,言盡於此。

  • 2 # 麥克瘋說電影

    《投名狀》改編自歷史懸案“刺馬案”,經過導演陳可辛的重新改編,注入了不一樣的深度。

    可能很多人在《投名狀》中看到的只是龐青雲(李連杰)、趙二虎(劉德華)、姜午陽(金城武)三兄弟之間的兄弟情深,恩怨糾葛。而筆者看到的則是兄弟情背後那些封建政治權力的黑暗,兄弟三人納投名狀時豪情萬丈,戰場上廝殺時義薄雲天,可是龐青雲卻被權力的野心給吞噬了,“共貧窮不能共富貴”,這句話放在兄弟情身上也特別應景。

    大哥龐青雲確實看得遠,有野心,有胸懷壯志,有理想。

    二弟趙二虎光明磊落,盜亦有道、對待兄弟確實是沒話說,但他只適合當綠林好漢,理解不了大哥龐青雲所看到的未來。

    三弟姜午陽,天真爛漫,兄弟情義在他心裡是第一位,他把趙二虎視為親哥哥。但他能夠理解大哥的理想,明白他們所期望的世界究竟是什麼。所以他也從一開始的天真爛漫變成了心狠手辣。

    兄弟三人戰無不勝,一路走來立下了無數的戰功,可在那些朝中的掌權的大臣眼中,還是一顆棋子。三人去面見陳公的時候,趙二虎不懂規矩的說,給我們兵力給我們糧草,先打蘇州後取南京,惹得陳公三人哈哈大笑。後來大哥說南京是首都,你把首都打下來了,他們靠什麼賺錢。每多打一場仗,這些大臣便能多賺一筆錢。

    龐青雲是有野心,但是不懂為官之道,陳公帶他進京面見慈禧太后的時候在紫禁城外對龐青雲說了一句話,“老夫我從這宮外走進這大殿之內,用了三十年的時間”。龐青雲幾場戰爭便取得了進京受封的權利,這在這些大臣的眼中便是急功近利。 受封完後在,回南京的路上,龐青雲站在冰凍的河面上對著屬下說、我這一輩子如履薄冰,你說我能走到對面嗎?這就已經暗喻了龐青雲的政治生涯長久不了。果然當他為了自己的野心決定對趙二虎痛下殺手的時候,這塊冰就已經碎了,姜午陽還天真的以為大哥殺二哥是為了二嫂,姜午陽認為殺死二嫂他們兄弟三人的感情就能夠恢復如初。

    最諷刺的是,起初朝廷重用龐青雲兄弟三人是因為他們不屬於朝廷中的任何派系,去到戰場上可以不用受到朝廷中其他權力派系的影響。但當龐青雲加封的當天朝廷決定暗殺他也正是因為他不屬於任何派系,慈禧太后無法信任一個外人去做掌握兵權的兩江總督。哪怕你立功無數,這是中國封建權力的一貫做法,就像杯酒釋兵權。

    趙二虎不是死在了龐青雲的手上,龐青雲也不是死在了姜午陽的手上,他們是死在了權力之下。

  • 3 # 影視控

    2007年《投名狀》一出,橫掃金像、金馬兩大典禮,當時世人皆言香港影壇再無拿得出手的作品,否則哪有《投名狀》的如此風光。轉眼間12年已過,真實的情況,卻是放眼到如今,最佳電影每年都有爭議,反而是當年的《投名狀》隨著時間歷久,愈加香醇。它的有些設計,到如今也未被超越和成功複製。

    角色性格:不再簡單的黑白化,把對錯留給觀眾

    《投名狀》改編至老版電影《刺馬》,兩部電影,故事情節基本一致,但內裡文章卻是天差地別。

    “刺馬”故事原改編於清末四大案中的刺馬案,故事情節與電影基本表述一致。

    老版《刺馬》的主要側重點,放在了兄弟反目和刺殺復仇層面。

    而“投名狀”三個字,看過水滸的人,大多耳熟能詳,它代表的更多是“斷絕退路、一往無前”,以這三個字為電影名稱,導演陳可辛想要的一定不是簡單的是非黑白,孰對孰錯。

    依據常規,霸佔兄弟妻子,謀害結義兄弟,其人必是大奸大惡,人人可誅。

    但在《投名狀》中,李連杰飾演的大哥龐青雲,打著救濟天下蒼生的旗號,他可以坑殺四千士兵,也可以設計殺死結義兄弟,但李連杰一臉正氣的表情之下,配合餓殍遍野的景象,讓你說不出對錯。

    劉德華飾演的二哥趙二虎,嘶吼著:人無信就是畜生,坐在4000人的屍體裡久未起身。他個性豪爽,待人真誠,直到最後死的那刻嘴裡依舊唸叨著何魁你出來,全然不知設計毒害他的人是他的結義大哥。

    金城武飾演的三弟姜午陽,殺人如麻,出刀必見血,在他的心中殺人的負罪感要遠遠小於兩位大哥,他唯一的執念就是兄弟不可反目,至於其餘所殺之人該殺而或不該殺,並不重要,他也懶得理會。

    在老版《刺馬》中,三個主角的形象設立相對簡單,對錯一目瞭然,但在“投民狀”中,龐青雲的對錯,一直都是爭議不斷,他是打著“救濟蒼生”實際自私自利的偽君子,還是一心只為天下黎民而甘願被世人唾棄的真小人,只能仁者見仁,各自評斷了。

    李連杰也正是憑藉龐青雲一角的塑造,拿下了當年的金像獎最佳男主。

    故事背景:關於歷史的描寫,含蓄,卻足夠透徹

    《投名狀》中關於晚清政府、慈溪太后、三位大臣、以及何魁的描寫,雖然戲份不多,但卻很直白到位。

    蘇州、南京、揚州曾經的繁華古城,在電影中被描繪的橫屍遍野,破爛不堪,但與之對應的卻是紫禁城的深邃和奢靡,一路小跑,卻也依舊望不到盡頭的幽暗深宮,以及依偎金鑾殿,黃金絲綢富貴氣的朝中大臣。

    前方士兵浴血殺敵,後方同僚卻在算計猜疑,前有餓狼,後有邪魔,這樣的仗打贏了又能如何。

    這些設計,都在透露著一個訊號,這樣的清政府,你扶它又能如何,它又怎會不走向亡途。

    電影中的故事情節發生在1870年,而在真實的歷史中,太平天國總體框架被剿滅於1869年,蘇州城被龐青雲下令射死的四千太平士兵,應當是整個太平天國起義的最後幾隻殘餘部隊。

    蘇州城的起義領袖,借趙二虎的刀了結了自己的性命,他說他想回家,想結束這場戰爭。

    “借刀求死”這一個設計,其實很巧妙,讀過歷史的都知道,太平天國的覆滅其主要原因就在於自身,這一幕反映的史實真相和背後意義也就在此,剿滅起義士兵的其實並不是晚晴政府,而是他們自己的墮落和心灰意冷。

    除了人物角色的複雜化,以及對歷史真相的高度還原以外,《投名狀》的攝像水準、服裝道具,也都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在第27屆金像獎中,它也榮獲了最佳攝影、最佳服裝設計等多項大獎。

  • 4 # 沒戶口的馬

    《投名狀》表達的是在利益面前什馬都是浮雲,小人物只能做棋子,龐青雲為了頂子紅不惜殺掉結義兄弟,朝庭鎮壓了長毛以龐青雲為代表的漢人武裝就成了ID頭之患,必須除掉。投名狀展現了人性的險惡社會的複雜,應了網路上那句兄弟就是用來出賣的,是中中國產片不可多得的經典,可惜生不逢時,碰上另一部經典《集結號》一個說背板出賣,一個說犧牲奉獻。國家只能把獎給正能量,就象《阿甘正傳》和《肖申克的救贖》一樣。

  • 5 # 小水賓

    好吧,這部戲挺喜歡的,就說幾句吧。

    不知編劇和陳可辛想表達什麼,真的。

    個人看到;

    1.求上進,是人的平凡一生之主題。誰不想活得更有尊嚴,即使現實幾度不堪。

    2.誰可真正擺脫人性,就算萬般不願,TM地你的人生由得自己嗎?仔細想想。so,你的性格、出身早就設定好了,執行吧。不然,呵呵,你,仔細想想,再不然,去經歷吧!

    3.但,即使命運再怎麼安排,你終究是你,如飛蛾撲火!

    所以,好好的活你自己吧,珍惜身邊的人,做最好的自己。

    無他,管他天荒地老,滄海桑田。

    你就是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橡皮樹太高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