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在座的都是人才

    德國前期無敵主要是軍事人員素質高和武器裝備技術領先於被侵略的國家,進攻波蘭的“閃電戰"可以稱得上是教科書式的完勝範本,很多交戰國一開始還沒有反應過來就損失慘重,武器裝備完全不是一個級別。二戰後期由於戰線拉得過長,後勤補給跟不上,補充的兵員素質下降,戰鬥力大大削弱,加上極端嚴寒天氣造成的非戰減員導致對盟軍的全線反擊毫無還手之力,不得不投降。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勝利,正義最終戰勝邪惡。

  • 2 # 瀚兒

    德國的閃電戰讓人聞風喪膽,主要是出奇制勝,但是二戰後期德國戰線拉長,地域也擴大,這就需要非常強有力的後勤保障,但是當時的條件完全達不到。有的地方死傷無數,有的地方炮管都生鏽了。另一方面環境,氣候等很多因素也導致德軍加速衰敗。

  • 3 # 不正經的軍棍

    我們看二戰的歐洲戰場,前期德軍在歐洲勢如破竹,進攻蘇聯後,初期依舊不可阻擋,但隨後便深陷泥潭,最後戰爭失敗。

    前期德軍的閃電戰突襲波蘭、比利時、荷蘭、挪威、法國……這些國家與德國的戰爭進行的十分迅速,很多國家都是一觸即潰,最多堅持一個月就投降了。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歐洲小

    德軍前期就是贏在先進的戰術上了,德軍的閃電戰戰術在當時是領先世界幾十年的。與其他國家不同,德軍將所有坦克組成坦克集團,空中有斯圖卡,後面有大量步兵。斯圖卡開路,坦克衝擊,步兵收割。這種戰術非常先進,其他國家見都沒見過,更別說防備了。一大個坦克群衝過來,嚇都嚇死了。很多國家對德國的失敗,其實就是被坦克嚇死的。

    樹敵太多,戰線過長,自食其果

    閃電戰的缺點在於,突進太快,步兵全丟在後面,而導致補給困難。我們看二戰,德國的戰線有多長,從莫斯科到法國。斯大林格勒的德軍後期補給都沒有,棉衣食物都是奢侈品,最慘的是這些德軍根本沒地方搶。

    後期蘇聯緩過神來了,開始暴揍德國。蘇聯強大的工業,給蘇聯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坦克、飛機,支援軍隊作戰。蘇聯1944年生產了4萬多架飛機,二戰期間,蘇聯T34坦克生產了6.5萬輛,而德國所有坦克加一起不過3萬輛。這樣,蘇聯就是堆,也能把德國埋沒了。

    二戰後期,盟軍在諾曼底登陸歐洲,東西兩線夾擊德國。此時德國直接面對的敵人就是蘇聯、英國、美國,英國美國過去未來的世界老大,蘇聯磨刀霍霍。這些國家擰成一股繩打德國,德國根本沒還手之力。僅僅一年,東西兩線的盟軍就在德國勝利會師了。

    德國的戰敗是必然的,好虎都打不過一群狼呢,何況人家是一群虎,失敗也不值得惋惜,因為你自找的,不怪別人。

  • 4 # 紅色手電筒

    首先,一隻軍隊的戰鬥力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戰爭的進行是不斷的變化,在一開始部隊齊裝滿員,軍官士兵都經過嚴格訓練,雖然缺乏經驗,但是戰鬥力還是很強。

    隨著戰爭的進行,人員的經驗隨著戰爭的進行而不斷的豐富,但是武器裝備開始出現損耗,人員也有死傷,如果補充得力,損失的人員和裝備都能補充完畢,那麼這時的軍隊戰鬥力反而是越來越強,就是所謂的越戰越強,二戰初期的德軍就是這種狀態。

    二戰初期的德軍由於率先完成了從塹壕戰到機動作戰的軍事變革,在和前幾個對手作戰時打了對方一個冷不防,效果很大而傷亡很小,這樣大量的即受過良好訓練,又有豐富作戰經驗的軍官和士兵都保留了下來,而損失的武器裝備又由於損失的數量不大,能夠迅速的得到補充,所以德軍的戰鬥力非常強大,這種戰術優勢一直持續到戰爭結束。不過這種戰術優勢隨著戰爭的繼續是不斷的降低的,到了最後德軍也不能說是弱雞,只不過面對的盟軍戰鬥力變強了。

    德軍在蘇聯受到了巨大的損失,德華人自己說的,我要把你派到東線去,這句話可以讓任何瘋癲狀態下的德國士兵冷靜下來。在東線,德軍經歷了和此前完全不同的戰爭,在西線,就是決定你是向雷諾交稅還是希特勒交稅的問題,但是到了東線是要決定生死的問題,戰爭的殘酷程度遠遠超過西線。

    德軍在東線一開始極其順手,戰果巨大但是損失較小,這個較小隻是相對於被打的丟盔卸甲的蘇軍來說,基輔戰役德軍消滅了約有60萬蘇軍,自身損失約有10萬人,但是在整個波蘭戰役中德軍損失只有6萬人,這種情況下要看德國補充前線損失的情況如何了。而這個方面德華人是不及格的。德國的技術裝備工藝複雜這個已經廣為人知,而人員補充方面,德國的傷員在出院之後還要休養3個月才會返回部隊,當然這對於傷員來說是個好事,但是對於整個軍隊來說,無法得到康復傷員這種老兵的補充,則是很大的問題,康復的傷員就是又有實戰經驗又有良好訓練的老兵,老兵的戰鬥力要強於新補充的新兵,這一點是世界公認的。

    而到了戰爭的後期,隨著德軍的節節敗退,戰爭初期的高昂士氣也蕩然無存,逃兵開始增多,士氣低落的軍隊是不可能贏得戰爭的。這個時候的德軍戰鬥力就是下降的很厲害。

    而反觀德軍的對手,在戰爭之初被打的暈頭轉向,但是在扛過了德軍的第一輪打擊以後,國家轉入戰爭狀態,國家的整體實力開始發揮巨大作用,這一點蘇聯最為明顯,在衛國戰爭中,蘇聯等於是重建了蘇軍,在戰爭之初損失慘重,新徵招的人員只能在戰爭中學習戰爭,但是蘇軍的戰鬥力是一個穩步提升的狀態,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是最快的,代價也是最高的,到了戰爭後期蘇軍雖然戰術素養還是要比德軍差,但是已經沒有戰爭初期那麼大,向蘇軍的坦克集團軍的指揮官的指揮能力已經不比德國同行差了,這種情況下,德軍雖然可以利用蘇軍的一些錯誤打出一些漂亮的反擊,但是同樣蘇軍可以打出一些漂亮的進攻。

    生活中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把這句話套用一下就是戰爭中唯一確定的就是不確定,不能用一個不變的觀念去看對手,士別三日 刮目相待放在這裡是最合適的。

  • 5 # 完璧歸趙36

    綜合國力決定一切。從地緣政治上講,德國腹背受敵,國土資源和麵積有限,缺乏戰略縱深。靠狂熱的煽動,打雞血,只能拼得一時。

  • 6 # 制勝的謀略

    二戰前期德軍單兵素質非常高,而且戰爭準備非常充分,再加上軍事科技非常發達,所以前期擁有神裝的德軍各種超神,各種無敵;二戰後期,各個國家在被德軍打懵後剛剛緩過來,在蘇聯本土作戰德軍精銳損失大半,尤其再加上美國這股生力軍,德國持久戰完全耗不過美英蘇,而美英蘇軍隊也已經神裝附體,所以越到後期德軍越弱雞。具體的往下分析!

    配圖二戰前期德軍

    咱們換個說法:這個就像打推塔遊戲,前期對面技術水平高,依靠高超的技術、領先的經濟優勢,迅速抱團推塔並且各種超神各種越塔強殺,一直推到你們高地塔,然後你們依託高地塔展開防禦,沒血了回家補血,而對面沒血要麼耗著要麼回家補血,然後進入消耗戰,時間越拖越對你們有利,等到你們經濟起來了,也神裝了,對面優勢就已經不在了,你們可以出塔反攻了,如果這時候突然再加進來幾個友軍(美國),對面就會被你們打的一瀉千里。

    上圖二戰前期德軍

    大家看一下上圖,德國就那麼大點地方,二戰前期德國就37萬平方公里,人口8000萬。科技實力並沒有比英法兩國高出多少。英法兩華人口加起來不到9000萬。實際上按照國家綜合實力來算德國並沒有強到哪裡去。但是德國窮兵黷武,窮盡整國資源準備戰爭,利用閃擊戰迅速擊敗法國,法國領土本身也不大,完全沒有戰略大縱深,又被德國打了個措手不及,所以一開始就被德國迅速吃掉,而英國有著英吉利海峽,海軍又比德國強大,隔海峽可以與德國進入消耗戰,英國有著比德國龐大的殖民地再加上美國的大力援助,再加上德國開闢第二戰場,後期德國開始處於劣勢。

    再來說說蘇聯,戰爭初期蘇聯領土2240萬平方公里,人口1.6億,領土是德國的60.5倍,人口是德國的2倍,即使德國算上佔領的那些歐洲土地也不過500萬平方公里,再說了佔領地自然比不上本土,領土大就說明資源多,再加上科技並沒有領先多少的情況下,一旦進入戰爭相持階段,人口多資源多的國家佔優勢。

    德國在二戰時期四年裡動用的總兵力1700萬,巔峰時期1944年達到940多萬人;而蘇聯從德軍入侵到德國投降,蘇聯累積總兵力達到5000萬,作戰兵力達到1100萬。再說德軍進攻蘇聯的時候,英美兩國對蘇聯還大力援助,單飛機就援助蘇聯近2萬架,坦克1萬5000多輛。前期德國打蘇聯勝在閃擊戰,打的蘇聯措手不及,後期蘇聯打德國是因為蘇聯經過戰略相持階段,緩過勁來了,裝備物資都準備好了,兵也多了就可以吊錘德軍了。

    以上就是為什麼德軍在二戰前期無敵,二戰後期弱雞的原因。

    我是抽菸的苦咖啡,感謝關注與支援!

  • 7 # 國平軍史

    二戰初期,希特勒的決策儘管與其將帥經常相左,但由於德軍裝備精良,古德里安的裝甲叢集在空軍的掩護下,發動的陸地閃擊戰,歐洲小國往往難以招架。

    因此,德軍事實上沒費多少功夫,就佔領萊茵河、奧地利、捷克的蘇臺德地區,攻克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又迅速經由馬奇諾防線北方的盧森堡攻下法國,一直打到瑞士邊境,將數十萬英國軍隊徹底趕回到了英倫三島。

    此時,擁有強大軍工體系支撐的德國,其軍隊在歐洲大陸征戰時,所到之處,所向披靡,所遇到的抵抗,除了法國戰場的英法聯軍以外,別的國家軍隊,面對德軍都是以卵擊石,乾脆選擇投降了事。

    巴巴羅薩作戰計劃,是希特勒親自構思,德軍最高統帥部的將帥們認為應該直接攻打莫斯科,但希特勒認為應該首先攻打烏克蘭,以及波羅的海的豐富資源後,才揮師莫斯科,應先殲滅莫斯科以西的蘇軍主力。

    因義大利在希臘失敗,德軍被迫發動了巴爾幹戰役,導致巴巴羅薩計劃被推遲一個多月才實施,德軍未能在嚴寒來臨之前佔領莫斯科,從而最終輸掉了蘇德戰爭。

    德國之所以發動蘇德戰爭,還是因為資源的問題,希特勒的想法是先佔領天然糧倉烏克蘭,克提供給德國大量的優質食物;佔領巴庫油田,可維持德國龐大戰爭機器的運轉;最終佔領蘇聯全境,獲得充足的勞動力,助力德國經濟持續領先世界。

    德國輸掉蘇德戰爭,有兩點原因非常重要,首先,是豬隊友墨索里尼拖了後腿,倘若其不在巴爾幹地區惹事,德軍就不去營救希臘、南斯拉夫等地的義大利軍隊,按照預訂計劃實施巴巴羅薩計劃,就非常有可能在冬季前打下莫斯科。

    其次,天助蘇聯,天不滅蘇聯,1941年10月18日,莫斯科周邊地區下了大雪,提前一個月進入冬季,未充分作好過冬準備的德軍遭遇了沉重打擊,導致直接兵敗莫斯科。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希特勒本人,倘若讓倫德施泰特的南方集團軍群不去進攻烏克蘭,而是配合馮·博克的中央集團軍群合力攻打莫斯科,則莫斯科城早就攻克了,那麼,二戰的歷史就要改寫了。

    所以,蘇德戰爭德國最終戰敗,關鍵還是犯了戰略上的錯誤,是希特勒本人造成了,雖然打下了烏克蘭,但卻輸掉了莫斯科,輸掉了整個蘇聯。綜上,二戰時期的德軍,前期非常強悍,與所在交戰國國土面積小,國防力量薄弱有很大的關係,德國的裝甲叢集在空軍掩護下,真的所向無敵,連法國這般強大的國家都選擇了投降,別的歐洲小國家,選擇投降,至少軍民性命無憂。

    蘇德戰爭爆發,先期的基輔會戰,打死並俘虜蘇軍上百萬人,取得了開戰來的巨大勝利,但蘇聯是個大國,有著全世界最大的陸地面積,由於戰線過長,德軍的補給線一時跟不上,進攻中的德軍裝甲叢集和摩托化部隊得經常停下來,等後面後勤部隊將糧彈油運上來。

    蘇軍進入戰時總動員,美英等盟國的軍火、糧食等源源不斷的供應上來了,有了與德軍血戰到底的本錢,戰爭拖到了消耗戰,則德軍閃電戰的優勢在廣袤無邊,坦克、汽車開不到盡頭的蘇聯,就徹底失效了,斯大林格勒、列寧格勒、莫斯科等會戰,德軍主力消耗殆盡,元氣大傷,埋下了戰敗的伏筆。英美在歐洲開闢了第二戰場,導致希特勒腹背受敵,蘇軍就開始積極反攻,一直打到柏林城下,蘇德戰爭以希特勒自殺,蘇軍攻克柏林而結束。

    因此,綜觀二戰時期,德軍給人的印象,前期,非常強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後期,卻非常弱雞,被蘇軍追著屁股打,從斯大林格勒開始,一直追趕到柏林城下。

  • 8 # 超然視野

    德國的軍人素質,尤其是二戰時期的德國軍人的素質是被神話了的存在,真的有那麼神奇嗎?或許只是弱者不能的自省和未捫心自問結果,德國軍人和別的國家的軍人一樣,沒有什麼無敵大招,也是一些由基層民眾組成的有血有肉的人!

    希特勒自1933年走上德國最高權利中樞,開始了其掌控德國的過程,剛開始希特勒還是在德國經濟發展中有一些可圈可點的貢獻的,這也希特勒能夠牢固的掌控德國基礎,隨後希特勒開始撕毀一戰戰後簽署的《凡爾賽合約》開始擴軍,但也不是一步到位的擴張到了二戰頂峰時期的千萬規模!直到1938年佔領奧地利,德國的軍隊規模才不過百萬而已,佔領奧地利讓德國軍隊規模幾乎擴張了一倍!

    甚至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全面爆發,希特勒與蘇聯瓜分波蘭,德國的軍隊也無非是擴張到了五百萬左右,很明顯這些軍隊大多數是二戰全面爆發前的一兩年才徵召起來的!

    細算一下希特勒上臺到歐洲戰場全面爆發,也就六年左右的時間,而德國的軍隊大多都是戰前幾年才武裝起來得,能體現初他們的什麼素質呢?

    而且德國軍隊在二戰前期取得的輝煌戰績大多數是戰略上的勝利,而非戰術上的勝利,例如德國入侵波蘭後,英法對德宣戰,但德法只是躲在戰壕裡看著德國把波蘭滅亡了,而兵力雄厚的英法聯軍根本就沒有任何挽救盟友的意思!此時的英法聯軍若在德國西部發動進攻,德國肯定會被打的潰不成軍!而隨後德國會師進攻英法,英法除了堅守馬奇諾防線就是將大量兵力前出至德荷邊界,而馬奇諾防線與北線的英法聯軍的結合處卻是防禦薄弱地方!德國也就是從這裡突然法國,並實施打迂迴包圍了前出的英法聯軍!並利用裝甲叢集快速突擊!佔領了法國縱深!這隻能算是英法聯軍的戰略錯誤,和德國高層的戰略正確,而不能說明德國軍隊的素質高低!

    在進攻蘇聯時,德華人的素質才真正體現出來,他們一樣的不能忍受飢寒交迫,他們一樣的不能忍受物資匱乏,他們一樣的被包圍也會潰不成軍,他們也會出現逃兵!這就是現實!

  • 9 # 戰壕

    除了本身德國自身的實力之外,很大程度上和德軍自己的訓練、組織等有很大關係。

    德軍最初一直是以快速擊敗對手為作戰目的,因此並不是很重視後備兵員的訓練問題。即使是蘇德戰爭也是如此,德國開戰前幻想能夠迅速擊敗蘇聯,但是很快陷入了消耗戰之中。

    德國本身在人口,資源等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缺陷,其人口數量比不上美英蘇這些盟國,而且石油等資源嚴重依賴外來進口,因此非常被動。戰爭後期德國甚至出現了大量少年兵、兒童兵,德國兵源已經枯竭。

    在漫長的蘇德戰爭中,德軍兵員損失極為嚴重,但是由於高層預料不足,相應的後備兵員訓練不夠,因此部隊的補充很成問題。早在1941年末,德軍不少部隊就已經嚴重損失,有些部隊甚至成了空架子,但是補充嚴重不到位,也就出現了看似部隊眾多但是戰鬥力嚴重不足的情況。

    而且希特勒等人對補充也採取了錯誤的措施,比如空軍有大量後勤人員,但是卻用於組成空軍野戰師(由於經驗不足損失慘重),很多損耗巨大的部隊得不到有效補充,新建的黨衛軍部隊卻能獲得足額兵員、新式坦克等裝備,在這樣的情況下,作戰經驗豐富擁有眾多優秀軍官士官的陸軍則被最終壓垮。

  • 10 # 不正經鳩摩智

    德軍前期摧枯拉朽,後期開始成弱雞,這種反差,是因國力決定了德國只能是一個爆發型選手,攻擊如獵豹,適合做短跑冠軍,而不適合長跑。

    德國前期為何能有如此戰績,其實,除了德軍的軍隊實力和軍事戰略,還得多虧英法蘇勾心鬥角各懷鬼胎,尤其是英法的綏靖政策,讓希特勒在邊緣試探一次又一次得逞,膽子和實力也越來越大。

    英法老想著禍水東引,讓斯大林和希特勒死磕,哪知人算不如天算,蘇德瓜分了波蘭後媾和了,希特勒回頭就把英法咬了,咬完英法,就衝猝不及防的蘇聯下手了,斯大林不是不知道希特勒遲早要對蘇聯下手,只是不知道如此之快……

    希特勒正是藉助列強各自心懷鬼胎的心思,所以才瘋狂冒險的,他也曾擔憂過,就比如當初進軍萊茵河非軍事區和進攻波蘭後英法對德國宣戰時,不過,隨著越玩越大,戰爭最終綁架了德國。

    戰爭的機器,一旦開啟,就很難停下,對國家資源、人員裝備等的損耗將是龐大的,德軍最終不得不面對多線作戰的苦境,在寬廣的戰線上消耗著自己有限的資源。自己不光在前線面臨巨大消耗,後方經濟軍事交通等設施也不得不面臨與日俱增的盟軍轟炸和破壞,連支撐軍隊的軍工生產等也不得不面臨問題。

    德軍打到最後,是雙拳難敵多敵,兵員不足,裝備不足,物資越來越窘迫。尤其是後來丟了羅馬尼亞的油田以後,恐怕,裝甲坦克都啟動不了了。德軍物資窘迫到曾試圖要學英國佬(司登衝鋒槍)弄簡易槍械,就比如EMP44衝鋒槍,看看這鋼管作品,也就不難想到德軍的窘迫。

    德軍前後表現大相徑庭,正所謂強弩已末不可以穿縞素也!

  • 11 # 島主說事

    前期無敵後期弱雞?二戰中德軍的表現為何如此前後不一?這個問題不能簡單從德軍在作戰中的輸贏來衡量,要從整個二戰作戰環境和同盟國對軸心國展開反攻的過程一起分析。

    一方面,德軍的閃擊戰所向披靡,是在英法綏靖政策庇護和蘇聯放鬆警惕的情況下發生的。

    應該說,二戰德軍的閃擊戰理論在當時的條件下,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和前瞻性。但這裡有個從理論到實踐的轉變過程,用古德里安的話說,就是不斷地透過戰爭來檢驗閃擊戰理論的效果。而這個過程又需要德軍的作戰配合和希特勒的戰略戰術調控。

    從閃擊戰成功實施的相關條件來看,希特勒上臺急於發動二戰與古德里安的閃擊戰理論急於找到作戰平臺正好合拍。從一定程度上講,如果沒有閃擊戰理論的倉促上馬,希特勒的擴張戰爭也不一定會那麼快地找到進攻方式。

    而另一個重要因素卻是英法綏靖政策對德國發動二戰創造了條件。有了閃擊戰理論的指引,德軍還需要有一個外部環境來支援。因此,希特勒從1936年單方面撕毀《凡爾賽條約》擴軍備戰,到佔領奧地利兼併捷克以及1939年9月1日閃擊波蘭,這個過程是在英法眼皮底下完成的,說英法沒有責任是說不過去的。

    當然,如果說英法直到德軍閃擊波蘭二戰爆發才醒悟過來的話,那麼,蘇聯和斯大林也應該在德軍閃擊西歐佔領法國時清醒過來,但蘇聯同樣犯了放鬆警惕和輕信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有牽制作用的主觀錯誤。雖然二戰爆發後,蘇軍作了一些相應準備,1940年蘇軍也以德為假想敵展開了首長機關戰役演習,但在斯大林眼裡,德國還沒有強大到敢於對蘇聯展開進攻的程度,起碼在沒有解決英倫三島問題之前,德軍是不敢冒兩線作戰的風險的。

    但事實卻是,德軍並沒有向斯大林希望的那個方向先解決英倫三島問題,1941年6月22日德軍三路大軍閃擊蘇聯,斯大林事先是得到過各方面預警的,但他的懷疑和不信任使蘇軍在戰爭打響後一週時間損失巨大,到9月底莫斯科戰役打響,蘇軍為斯大林的放鬆警惕和防備不足付出了差不多200萬精銳的慘重代價。

    另一方面,從所向無敵到一路敗北,德軍的失敗與同盟國力量的強大和堅決抵抗是分不開的。

    從作戰環境看,有矛就有盾。二戰歐洲戰場同樣面臨一個從戰爭中學習戰爭的問題。由於德軍發動閃擊戰的過程比較急迫,在補給和戰線太長等問題沒有解決的情況下又面臨兩線作戰的困難,所以,從莫斯科戰役開始,德軍的閃擊戰開始在走下坡路。

    之所以有些人對德軍閃擊戰抱有同情心,認為德軍在戰爭之初所向披靡如入無人之境,到莫斯科戰役以後,就一戰不如一戰,最後被蘇軍打進了柏林總理府無條件投降,這個過程讓人難以接受。實際上,如果從德軍在整個作戰過程來分析,閃擊戰遭遇這樣的境況也是迫不得已和早已註定的。

    是德軍的戰鬥力不行嗎?不是的。是德軍的指揮出現太多失誤嗎?也不是的,許多人把德軍的失敗算到希特勒越權指揮上,說他不該暫停莫斯科進攻去進攻基輔,還說斯大林格勒戰役不該命令保盧斯死守不退。實際上,這些都構不成德軍全線潰敗的理由,其主要原因還在於三點。

    第一點,德軍的失敗是綜合國力支撐不了閃擊戰的需要。1940年6月份德軍佔領法國以後,當德軍將領們以為下一步進攻方向是北非時,希特勒卻解散了古德里安裝甲兵團,著手部署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而此時,德軍用於進攻的裝甲坦克並不足以達到侵蘇計劃的要求,於是,古德里安就把繳獲的英法坦克改裝成德軍坦克,這才湊足了3200輛以完成三個集團軍群的4支裝甲部隊編成。

    而戰爭打到莫斯科戰役時,德軍在東線的坦克基本損失過半,古德里安為了儲存實力不得不擅自撤出戰鬥,從而被解除了職務。而到了1943年1月份斯大林格勒戰役收尾階段,德軍在東線能投入作戰的坦克僅有495輛,這個數字說明什麼?說明德國的保障補給出了問題,閃擊戰賴以生存的裝甲坦克彌補不了戰場上的損失,到堡壘行動展開,德軍也不得不暫停進攻計劃,專門等虎式坦克重新加固好後才展開。

    從這點看,不僅德軍的裝甲坦克不足影響了閃擊戰的效果,還在其它方面嚴重存在著補給不足和戰線太長的問題,從這裡也反襯同盟國實力的強大和作戰優勢逐漸向蘇軍和英美一方傾斜。

    第二點,蘇軍逐漸適應閃擊戰打法,兩線作戰使德軍疲於奔命。有些人把德軍的失敗怪在不適應蘇聯的嚴寒氣候上,在莫斯科戰役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抑或列寧格勒保衛戰,德軍在這三場戰役中都因嚴寒問題造成嚴重的非戰鬥減員。實際上,氣候因素並不是影響戰場輸贏的關鍵條件,重要的是蘇軍已經掌握瞭如何戰勝閃擊戰的方式方法。

    人們一直在總結蘇德戰爭經驗,認為德軍在作戰中犯了幾個關鍵性的失誤。比如在莫斯科戰役中不該暫停一個月,在藍色方案行動中不該將第4裝甲集團軍分兵南下等等。但有個很關鍵的因素卻是,蘇軍從莫斯科戰役開始,就逐漸適應了閃擊戰的打法,朱可夫不再使用大兵團與德軍面對面的硬拼,改而採取了側翼迂迴和使用堅固的工事和堡壘阻礙德軍的裝甲坦克進攻,這樣的好處就是用持久戰和消耗戰來大量消耗閃擊戰的資源,對德軍來說,這才是最致命的。

    翻開蘇德戰場上每場作戰歷史,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還是庫爾斯克坦克決戰,哪場不是輸在補給不足和兵力缺乏上?所以,不是德軍作戰能力不行,是德國的綜合國力支撐不起了,到1944年蘇軍大反攻,德軍的裝甲部隊都沒什麼坦克可用了,閃擊戰再厲害有什麼用?

    第三點,同盟國的合作精神和堅決抵抗是德軍始料未及的。

    把美國算作二戰中貢獻最大的國家也不奇怪,因為美國除了直接參與歐洲戰場和亞洲戰場外,太平洋戰場還是美軍的主場,無論是諾曼底登陸還是遠端打擊日本本土,美國在二戰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還是要承認的。何況美國的租借法案為同盟國抗擊軸心國立了大功。

    而作為二戰最重要的主戰場蘇德戰爭,蘇聯付出2700萬人的代價也是世上罕見的,蘇軍牽制了德軍70%以上的兵力,並最終打到了柏林,蘇軍是二戰歐洲戰場主力是沒人能比的。從打贏戰爭決心和信心上看,蘇聯從失敗中總結教訓,從全線潰退到全線反攻,再到1944年與盟軍第二戰場東西夾擊,最終迫使德軍失去了還手之力。

    透過上面分析看出,德軍在二戰中的表現有些是受希特勒的擴張野心影響,有些是德國的綜合國力不能支撐閃擊戰的需要。而德軍之所以先贏後輸,也是因為盟軍和蘇軍找到了戰勝閃擊戰的打法,縱使德軍沒有出現補給困難和裝甲坦克不足的情況,仍然難逃以一己之力挑戰同盟國戰線失敗的結局,因為德軍採取的閃擊戰打法太單一,自始至終都沒有離開過失去裝甲坦克就打不了仗的困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腦閱卷時可以用可擦中性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