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世同堂下的孩子1

    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要想孩子心理健康,家長首先不能“有毒”。

    最近看了蘇珊.福沃德的《原生家庭》這本書,說說我的體會:

    1、身為父母,很少有人意識到自己的性格缺陷,換言之,自己的性格不適合教育孩子。

    2、我們害怕直面父母的恐懼、不安。而這種害怕會讓我們把父母在我們小的時候帶給我們的傷害,藏在心底。成年後我們自以為掩飾得很好,內心裡卻一直住著一個受了傷還沒有得到治癒的孩子。

    3、有些人知道內心有個小孩需要撫慰,但他們覺得只要不去觸碰那段記憶,那麼那段傷害就傷不到自己。但你不知道生活裡什麼時候會因為某件小事,觸動到了那個開關,就像條件反射似的。一旦傷疤被揭開,痛苦就無可避免。

    4、內心對孩子時代沒有盡到保護、照顧我們的父母充滿了憤怒,這份憤怒來自父母沒有盡責,來自日積月累為了維護家庭完整而犧牲了自我,但由於傳統的道德模式,我們認為不能對父母控訴,或者覺得父母因為照顧我們已經很辛苦而內疚,於是這份怒火很輕易地就轉嫁到配偶和子女身上。

    這本書,前半部分讓我認識到自己是個多麼糟糕的人,越看越覺得痛苦。

    如作者所說,痛苦是必經的過程,痛苦才意味著自己正通往更加美好的路程。

    孩子就是父母的反光鏡,想孩子擁有健康的心理,得先問問自己:我心裡的那個小孩,他夠健康自信嗎?

  • 2 # 點兒媽媽

    主要分為一下幾個大塊:

    性格心理培養

    相信我們會經常聽說過這麼一句話:“性格決定命運”,記得英國一個很偉大的作家狄更斯說過這麼一句話:“一種健全的性格比一百種智慧都更有力量。”

    所以,我們能感受得到性格對一個孩子的重要性,性格決定命運,給孩子一個溫和的性格,對孩子的一生會有大有裨益的。雖然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但是更家庭的影響,父母的引導,卻有很大的關係。

    就像前段時間網上轟轟烈烈的那個保姆抱走孩子事件,就能很直觀的看到,女主人家裡的教育理念能將錯抱的孩子養育成一個積極向上,正能量的孩子,而被保姆帶走的親生兒子卻被養育成了一個廢人,性格懦弱卻又暴虐。如果這個孩子能在親生父母的身邊長大。相信孩子的性格不一樣,孩子的未來也會更加明朗。

    那麼家長具體該怎麼做才能給孩子培養一個良好的性格呢?

    1、言傳身教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要教孩子怎麼做,而是我們自己該怎麼做,其實生活裡,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未來參考的模板,真所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所以言傳身教很重要。

    2、放手,讓孩子自己嘗試

    孩子的一生,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家長能做的不是一生護著他,讓他一直成長在羽翼之下,而是要讓他養成堅韌的性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格,逐步放手,給予機會讓孩子自己嘗試,讓孩子能成為一個有擔當。有主見,獨立自強的人。

    3、引導孩子學著換位思考

    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孩子做了很多可是沒有引導他作為思考,替他人著想,讓孩子學著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感覺很多問題都就迎刃而解了。換位思考更容易養成孩子寬以待人的習慣。

    行為心理培養

    很多人覺得孩子就是一張白紙,解讀起來簡單容易,但是事實上,孩子很簡單,這沒錯,但是如果沒有懂孩子行為之下的心理,我們就永遠也無法解讀孩子行為,因為,孩子的行為,和大人的行為,有著很大的不同。所以不要用我們成人固有的思維去給孩子定性,自以為是的去決定對與錯。只會讓一切與自己原有的願望背道而馳。只有明白了孩子的行為心理,才能更好的做個合格的父母。

    1、學會傾聽

    愛孩子就要懂得傾聽孩子,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情緒和心理,在孩子無意間的的一句話,就會很明確的向我們表達著他的不滿,他的憤怒,所以,我們不要居高臨下的做父母,要學會傾聽。

    2、察言觀色

    其實孩子藏不住事,他們所有的心事都在臉上,要不人們常說:“五月的天,孩子的臉,說變就變。”因為孩子的情緒都在臉上,很直觀,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一切並不難懂,比如孩子撅著小嘴,就是受了委屈,感到自己心裡很委屈的感覺,只要我們善於觀察,一切都不是那麼難懂。

    3、善於分析孩子的“離奇”表現

    有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孩子突然變得用我們家長的評價,就是越來越搗蛋了比如孩子突然愛打架,或者愛發脾氣,情緒敏感,喜歡破壞等等,這都是孩子在提出抗議,用孩子獨有的方式訴說著各種各樣的心事,只要我們善於分析,在育兒路上,就會走的輕鬆自如。

    社交能力培養

    孩子踏入幼兒園就是一個小社會,所以孩子終究需要融入社會,與人交往。在生活中,也不排除我們有很多家長,覺得孩子走出去,每個人腦門上,都貼著一個“壞人”的標籤,覺得孩子不必和這些所謂的壞人相處,做好自己本來該做的事就好,認為孩子只要做好才藝能力,只要抓好學習,完全可以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可以不聞窗外事,但事實上,這樣的孩子普遍會是“自然缺失症”,而失去社交能力,這會制約孩子一生的發展。

    1、冷靜面對孩子所面對的社交矛盾

    孩子與孩子相處所面對的糾紛,相信很多家長都面對過,其中大部分家長還是能夠很冷靜的處理,因為在這些家長眼裡,孩子要融入社會,這是在所難免的,可是有一部分家長就會如臨大敵,有的家長直接自己上手“討債”,當然這也需要一些暴力或者不合常規的特殊情況。

    2、給孩子適當灌輸社交規則

    懂得社交規則是孩子良好社交能力的開始,不懂得社交規則的孩子,容易進入一個“怪圈”,規則性不好,越不敢融入社交,卻不敢融入,社交能力越差,這樣也會為未來孩子的社交埋下很多暗礁。所以,想要孩子有更好的社交能力,就給孩子灌輸社交規則。以便於為孩子未來的社交關係保駕護航。

    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特別籠統的概念,囊括的東西真的特別多,這裡就自己的看法。表達一些觀點。

  • 3 # 大貝姐姐

    爸爸媽媽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終身的教師。爸爸媽媽的心理素質與教育水平對孩子心理品質的培育與構成起著關鍵的影響。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曾說:“如果爸爸媽媽是張弓,孩子便是搭在弓上的箭。”孩子將來成就怎麼,射向哪裡,無疑將受爸爸媽媽這張“弓”的影響。因而,作為家長,應注重對孩子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一、培育孩子的親情 愛是孩子的天分,他不但應得到他人的愛與重視,同時也應學會愛爸爸媽媽、愛親人、愛朋友。為此,家長應教育孩子學會愛爸爸媽媽和親人。全球首富比爾蓋茨說過一句話:“我最不能等候的便是孝敬爸爸媽媽”。家長可將每年的三月份定為孝敬爸爸媽媽月,要求孩子為爸爸媽媽或親人的生日準備禮物,在外吃飯時點爸爸媽媽愛吃的菜,為爸爸媽媽夾菜等。 二、培育孩子的同情心 孩子是最富有同情心、最願意協助他人的,但這種情感需要爸爸媽媽或家人的引導與培育,使其能體會他人的心境,感受他人的歡樂、苦楚、煩惱和絕望。如在爸爸媽媽、祖爸爸媽媽或親人因病住院時領孩子去醫院探視,參加各種愛心捐助活動等。 三、培育孩子的責任感 責任感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但它不是生來就有的,所以,作為家長應該從小就開始培育孩子的責任感。家長可教育孩子自己的工作自己做,如整理自己的房間與學習用品,準備好自己出遊的食物,養好自己喜愛的小動物等。 四、培育孩子的責任感 或許有人會說,小孩子還未成年,有什麼責任呢?其實不然,孩子日子在集體中就有各式各樣的責任。在班級裡有清掃教室衛生的責任,在家裡有參加家務勞動的責任。怎麼培育這種責任感呢?筆者認為爸爸媽媽可教孩子做家務,給孩子制定一個家務勞動的計劃,每週要求孩子完結一定的家務勞動,或者將某一特定使命交給孩子去幹,只要在這種實踐操作中才能培育孩子的責任感。 五、培育孩子的波折感 現代家庭物質條件優勝,一些孩子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日子中呈現一點小麻煩或困難,往往不能很好地應對。為了避免孩子將來或許遇到難以敷衍的境況,家長在平時可不時地給孩子製作一些波折,讓他們不時地去面臨一些小小的波折,學會自己去應對。 六、培育孩子的美好感 2004年,在南京舉辦的兒童保健會上,有專家指出“經過調查發現,現在有多半的孩子感到不美好,這是令人震驚的。”現在的孩子家庭日子條件優勝,爸爸媽媽疼愛有加,可為什麼他們感覺不到美好呢?因為美好是一種感受,需要家長去引導孩子領悟,啟示孩子去體會。在日常日子中,家長可以和孩子評論什麼是美好,也可讓孩子在一定的情境中體會日子的艱苦,然後讓孩子能夠學會珍惜現有的日子。 七、輔導孩子構成良好的人際關係 首先,要發明良好的家庭環境與人際關係,以此影響孩子。家長要盡力營建一個民主、調和的,家庭成員相互尊重、相互協助、相互關懷、講究文明禮貌,家務勞動有分工、也有協作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在這種家庭中潛移默化地學會怎麼與人共處、怎麼與人往來。 其次,建立家庭幼兒園,為孩子交友提供空間。引導孩子與來自不同社會文化階級的孩子進行往來,在往來中教會他與同伴互幫互助,多看他人的長處,學會寬容等。再次,家長與孩子相等共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家長有必要保持一點童心和童趣,使自己與孩子之間有共同的興趣和語言,走進他們的心靈,就他們關懷的東西展開溝通、討論,在這種親子互動中培育感情,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

  • 4 # 重慶寸草心理醫生

    家庭教育問題:兒童心理健康

     

    重慶寸草心心理諮詢提示從保證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家庭生活至少應當遵循三個原則:

    首先,給孩子充分的安全感,保持和建立家庭成員普遍認可的幸福感。

    第二,家庭中的成年人擔負著良好的示範角色。

    第三,給孩子提供與同齡人交往的機會,讓孩子參與社會生活,學習社會普遍贊同的生活與交往方式。

    圍繞著這三個原則,到底哪些行為是父母們可取的行為,哪些行為又是父母們不可取的行為呢?大量的調查和研究表明,最佳父母的表現應當包括幾個方面:

    1.父母雙方彼此相愛,感情良好;

    2.父母雙方均熱愛孩子;

    3.充分了解孩子的興趣、能力和志趣;

    4.設法幫助孩子,儘可能地讓孩子瞭解他們的父母。最佳的父母應該經常和孩子一起活動,使家庭中各成員具有相同的興趣,積極地鼓勵孩子努力向上,鼓勵孩子的自信心。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和孩子一起分享生活經驗,經常與孩子一起交換看法,並討論家庭中出現的問題。

    重慶寸草心心理諮詢總結不適當的父母行為包括:

    1.父母對孩子的情感抵制。表現為強調孩子的缺點和過失,經常性的否定反應和嚴厲的處罰,過分嚴格的要求和訓練,遺棄和逐出,與其它孩子相比等等;

    2.父母對孩子的控制。表現為嚴格和固執地堅持他們的某一標準;

    3.父母對孩子的順從。表現為常常在孩子的壓力下,對兒童的不現實的要求和需求投降;

    4.對孩子的過度的保護。包括過分注意和溺愛,沒有為孩子提供機會自己承擔責任或作出決定;

    5. 父母投射行為。表現為父母把自己生活中的缺憾或未竟的雄心投射到孩子身上,或希望以孩子的成就延續或獲取家庭的榮譽。

    天若有情天亦老,心有寸草心憂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武則天稱帝后為什麼封禪“嵩山”而不是“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