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魏徵給唐太宗上了四道奏疏,都是沒有題目的。其中第二道奏疏因為有“十思”的提法,被後代稱為《諫太宗十思疏》,並不是他知道太宗的廟號。

    我們來欣賞一下這“十思”: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所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而下百川,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恐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

    做人君的人,

    ①倘若你看見什麼東西特別想要得到,要先想一下自己是不是不知足,太貪得無厭;②倘若你想要有所作為,要先想一下是否可以為了人民的安寧幸福而停下這件事;

    ③你要是害怕身居高位面臨的危險,就要想如何謙虛學習,提高自我修養;④要是害怕驕傲自滿而造成的損失,就要想一想江海如何吸納的成百上千條河流;⑤喜歡娛樂遊戲,不要忘了一年狩獵不超過三次的祖訓;⑥做事半途而廢的時候,不要忘了謹慎開始同時堅持到底的要求;⑦怕被人閉目塞聽,別忘了謙虛採納手下的進諫;⑧怕被讒邪圍繞,要想法設法正己以驅逐一切惡人;

    ⑨在加恩於人的時候,先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一時高興而做了荒謬的賞賜;⑩在處罰別人的時候,先想一想是不是因為一時的憤怒而濫用刑罰。

    這樣的直抒胸臆的奏疏,一點也不給皇帝留面子,是魏徵才會做的。魏徵成就了唐太宗,當然也是唐太宗成就了魏徵。

  • 2 # 太白山人5911

    謝邀。我先從時序上梳理一下。魏徵上疏十思諫文,是貞觀十一年,此後六年,貞觀十七年魏徵逝,唐太宗則死於貞觀二十三年四月,時間隔了十三年,十思疏怎麼會與太宗廟號有關糸?封建時代,帝王死後,由繼位者加封廟號,太宗為李冶所封,連李世民都無法自主,何況先他而死的魏徵?

    在漫長的封建時代中,唐太宗與魏徵,是難得的君臣際會。成為明君良臣的千古佳話,這裡藉機介紹幾則趣聞,以饗各位:

    魏徵以直諫聞名,有膽識,每犯顏苦諫,或逢上盛怒,徵神色不移,上亦為之霽威。對眼時是太宗先眨了眼,認了輸。太宗有些怕魏徵,你不覺得稀奇嗎?別忙,還有呢。太宗喜歡鷂鳥,一次得佳鷂,放在臂上把玩,猛然看見魏徵走來了,連忙將鷂子匿於懷中,偏偏魏徵奏起事來沒完,苦等到魏徵走了,拿出鷂子,嗨!悶死了!

    太宗對魏徵的犯顏強諫,一點不給自己面子,其實心裡也蠻不痛快的。一次,太宗朝罷,被魏徵憋了一肚子的氣,終於可以在後宮發洩了,怒氣衝衝道:"會須殺此田舍翁!",遲早我要殺了你這個鄉下老頭!可見對魏徵煩到何等地步。巧的是長孫皇后何等賢明,聞後具朝服拜賀,太宗驚詫地問為嘛?長孫皇后答曰:"妾聞主明臣直,今魏徵直,由陛下之明故也,

    妾敢不賀?"一句話把太宗說高興了。

    唐太宗的帝王胸襟,與魏徵的正直氣節結合在一起,演繹了一段貞觀盛世的君臣佳話!

  • 3 # 歷史守望者

    這個問題很好,是個知識點,事實上“諫太宗十思疏”這個叫法是後人給的,它的原名是叫“十思疏”。廟號是皇帝死後才有的,魏徵比唐太宗早六年去世,所以他是不可能知道李世民的廟號的,憑“諫太宗十思疏”這個叫法來判斷李世民生前就有廟號顯然是常識性的錯誤。

    魏徵生前曾被封為鄭國公,他的作品收錄成《魏鄭公文集》,這份《十思疏》就是選自《魏鄭公文集》。事實上在魏徵的一生中上諫過的事項遠不止這《十思疏》,作為唐朝的一代名相魏徵一共上諫過兩百多件事,而且幾乎都被李世民採納。當然話說回來,魏徵之所以能成為著名的諫臣,除了其自身正義敢言外,還離不開長孫皇后的支援。

    至於魏徵上的這份《諫太宗十思疏》內容主要就是勸諫李世民要戒驕、戒奢、居安思危、勿輕信人言、賞罰要分明等事項。這十條內容是魏徵針對李世民在貞觀中後期作風不如以前而提出的勸諫,每一條都很有實際意義。

  • 4 # 求圓4

    謝謝邀請;魏徵不可能知道唐太宗的廟號,起廟號是唐太宗身後的事,是由唐太宗的繼承人唐高宗李治才有權作出決定的,魏徵雖然是唐太宗的左臂右膀,深為唐太宗所信任,魏徵的很多建議都被唐太宗採納,並且付諸實施,君臣關係十分融洽。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主要對唐朝開國之初,如何管理好一個百廢待興的唐朝提出真知灼見。不能作為魏徵知道生前唐太宗的廟號證明。

  • 5 # 紅黑聖西羅

    首先要明確一點,廟號是繼任皇帝給前皇帝定的,並不是自己定的。

    李世民的廟號是“太宗”,這是李治上臺後定的。李世民死於649年,而魏徵死於643年,如果魏徵能知道李世民的廟號,估計是自己飄回來看的,要麼就是有人託夢告訴他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智商的計算公式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