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吹向歲月花念伊

    李恪(619年—653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母楊妃是隋煬帝之女。有同母弟蜀王李愔。其子四人:李仁(李千里)、李瑋、李琨、李璄。據史料記載:從《舊唐書》的“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類己。既名望素高,甚為物情所向”和《新唐書》的帝曰:“公豈以非己甥邪?且兒英果類我,若保護舅氏,未可知。”可以明顯看出,李世民對於這個兒子還是讚賞有加的。在李世民的兒子中,李恪是最像唐太宗的,也最有文韜武略,且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

      

    貞觀十七年,因齊王李佑謀反案犯紇幹承基的反咬,揪出了太子李承乾謀反,太子李承乾被廢,此時李世民“陰許”立魏王李泰,但因長孫無忌“固請”立晉王李治,並且因為“太宗面加譴讓。承乾曰:‘臣貴為太子,更何所求?但為泰所圖,特與朝臣謀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為不軌之事。今若以泰為太子,所謂落其度內。’太宗因謂侍臣曰:‘承乾言亦是。我若立泰,便是儲君之位可經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乃幽泰於將作監”,遂立晉王。但因疑晉王李治仁弱,故欲改立吳王李恪,遭到長孫無忌的反對而作罷。

     

    因貞觀十一年李恪在藩地打獵闖禍被彈劾罷官,貞觀十二年李恪復官赴任時,太宗賜恪書的以下一段對話:“吾以君臨兆庶,表正萬邦。汝地居茂親,寄惟籓屏,勉思橋梓之道,善侔間、平之德。以義制事,以禮制心,三風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則克固盤石,永保維城。外為君臣之忠,內有父子之孝,宜自勵志,以勖日新。汝方違膝下,悽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故誡此一言,以為庭訓。”

    當時的太宗皇帝的心理,外人不得而知,但是“汝方違膝下,悽戀何已”一句,他對於李恪還是相當憐愛。  

      

    李恪的隋楊血脈,這個問題比較的微妙,非一兩句話可以說清。

      

    至於當時的國舅長孫無忌,更是視其為眼中釘,假如不是他當時強烈反對李恪當太子,恐怕唐朝的歷史都要改寫。等到李治登基,長孫無忌掌權,後來的事態發展就越來越朝著不利於李恪的形勢發展,後來其憑藉手中的權勢,先謀立太子李忠,後又相繼冤殺了吳王李恪以及流放江夏王李道宗。 

    史載: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長安自盡,年約三十四歲。 

    至此,長孫無忌由此掃清了獨攬朝政的一切障礙。至於後來武則天當權後,如法炮製,陷害國舅長孫無忌謀反,那是後話,不再細說。唐朝的宮廷可謂是血雨腥風,只要和權力沾上點關係,很少有人能全身而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珅是乾隆皇帝的托兒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