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風散人

    唐睿宗李旦生性恬淡機警,不貪慕權勢,有“三讓天下”的美譽,這是他明哲保身的大智慧,也充分說明他的清心寡慾。其廟號“睿宗”可以說是對他的一個得體的概括。

    第一讓,武則天在載初元年(689)開始使用自己的新名字“曌”,釋出的詔書也因避諱改稱“制書”。處於政治波瀾中心的李旦不能不有所表示,於是上表請求母后榮登大寶,並懇請賜自己姓武。李旦此舉當非出於本意,卻使武則天改唐為周有了一個迴旋餘地,這也使得李旦得保平安。

    第二讓,聖曆元年(698),武則天將廢黜為廬陵王的唐中宗李顯召回。睿宗“數稱病不朝,請讓位於中宗”,李旦稱病只是給自己躲避政治風雲找的藉口,他認為自己年幼,不願意陷入和皇兄中宗李顯爭帝位的政治較量之中。

    第三讓,唐隆元年(710),中宗李顯已死,“唐隆政變”後,睿宗即位,深陷兒子李隆基與妹妹太平公主的鬥爭旋渦,恬淡的李旦索性就把政變有功的李隆基立為皇太子。到延和元年(712)八月二十五日,在位僅僅26個月的睿宗再次讓位,把皇位傳給李隆基,自稱“太上皇帝”。

    縱觀睿宗的三讓天下:他一讓母親,應系情非得已;二讓皇兄,是兄弟情深;三讓兒子,可謂實屬無奈。睿宗三讓天下,均能保障自己平安如初、有驚無險,這種智慧連宋代大儒司馬光也肯定地說:“李旦性格寬厚恭謹,安恬好讓,所以經過武則天、韋后這一段唐王朝混亂的時期,竟然得以安全,實在是令人佩服。”

    上圖唐橋陵

    李旦晚年退居百福殿,頤養天年。開元四年(716)在百福殿病逝,享年五十五歲,同年十月葬於橋陵。

  • 2 # 文史磚家

    正所謂皇權之下無親情,皇位的吸引力是如此之大,以至於父子、兄弟之間因爭位而互殘的事件,在史書當中屢屢出現。然而在歷史上卻有位奇人,視皇位為包袱,曾經三度將其讓出,著實令人覺得不可思議。此人,便是唐睿宗李旦。

    嗣聖元年(684年),因不滿母后的專政,登基才55天的中宗李顯便被廢黜,與韋皇后一起被遠流到房州。中宗下臺後,武則天考慮到稱帝的時機不成熟,便將小兒子李旦扶上臺,是為唐睿宗。李旦雖然登上帝位,但局面依然是“換湯不換藥”,朝政大權仍掌握在母后的手中,他不過是個傀儡而已。

    不僅如此,當上皇帝之後的李旦,人身受到最大程度的限制,不僅不能隨意出入宮廷,甚至在皇宮中也不能自由行動,一舉一動全被母親嚴密監控,儼然就是個“至尊囚徒”(“政事決於太后,居睿宗於別殿,不得有所預。”見《資治通鑑·唐紀十九》)。皇帝做到這個份兒上,心理承受的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睿宗上臺後,武則天加緊篡位謀國的步伐,對於反對她的皇室成員、公卿百官,其處理手段都是簡單一個字:殺!在這段時間,武則天對政敵的剷除一刻也沒有停歇過,一大批皇室成員和賢臣名將都成了她的刀下之鬼,直殺得人頭滾滾、天下鉗口,才算是安心。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自認為大局已定,便授意佞臣傅遊藝等人上書言符瑞,鼓吹變易國號。此後,百官、宗室、外戚、四夷酋長紛紛跟進,乃至天下僧尼、道士們也參與進來,眾口一詞地要求武則天“順天應民”、登基建國。睿宗深知無力迴天,索性順水推舟,也加入勸進隊伍中,請求讓位並改姓武。此即睿宗第一次讓位。

    百官及帝室宗戚、遠近百姓、四夷酋長、沙門、道士合六萬餘人,俱上表如遊藝所請,皇帝亦上表自請賜姓武氏…庚辰,太后可皇帝及群臣之請。壬午,御則天數,赦天下,以唐為周,改元。乙酉,上尊號曰聖神皇帝,以皇帝為皇嗣,賜姓武氏。見《資治通鑑·唐紀二十》。

    武則天稱帝后,感覺兒子很識時務,便封他做皇嗣,預備百年之後依然會把皇位還給他。然而在執政的晚期,武則天卻在輔臣狄仁傑、張柬之等人的勸說下,將廢帝李顯召回京師,有意重新立他為儲君。

    李旦很清楚哥哥得到大部分朝臣的擁護,如果自己佔據著儲君之位不肯放手,恐怕將來會遭遇不測。於是在聖曆元年(698年),李旦將儲君之位讓與李顯,就此也讓出了“準”皇帝的位子。此即睿宗第二次讓位(“戊子,廬陵王至神都…皇嗣固請遜位於廬陵王,太后許之。九月壬申,立廬陵王哲為皇太子,複名顯。”見《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二》)。

    神龍元年(705年),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逼使武則天退位,並扶立太子李顯為帝。李顯復辟後,感激於弟弟李旦當年讓位的“義舉”,便加封他為安國相王,又想立他為皇太弟。然而李旦深知韋皇后、安樂公主權力慾極重,根本容不得自己佔據高位,於是便婉拒中宗好意,躲在家中靜觀時局。

    韋皇后、安樂公主在中宗朝干預朝政,公然賣官鬻爵、迫害異己,將國家搞得烏煙瘴氣。不僅如此,韋氏大權在握後,竟又做起女皇的美夢來,為此不惜聯合女兒安樂公主毒死中宗,立幼兒李重茂為帝,自己垂簾聽政。正當天下靜待“武則天二號”產生之際,李旦的兒子李隆基(即“千古一帝”唐玄宗)與姑媽太平公主聯合發難,捕殺韋皇后、安樂公主及其黨羽,並扶立李旦重新登基,時在景雲元年(710年)。

    睿宗第二次在位期間,妹妹太平公主把持朝政,與太子李隆基之間的矛盾日漸加深。李旦性格柔順、優柔寡斷,本來就不是個做皇帝的料,如今見妹妹與兒子勢若水火,心中憂慮不已,索性在先天元年(712年)八月,藉口彗星出現,將皇位讓給李隆基,自稱太上皇。此即睿宗第三次讓位(“壬辰,制傳位於太子,太子上表固辭。八月,庚子,玄宗即位,尊睿宗為太上皇。”見《資治通鑑·唐紀二十六》)。

    然而睿宗此舉非但沒有消弭矛盾,反而更加激化太平公主、唐玄宗之間的矛盾,最終導致一年後的“先天政變”,並以公主及其黨羽覆滅為告終。太平公主死後,睿宗正式歸政於玄宗,並退居百福殿以頤養天年。開元四年(716年)六月,睿宗李旦駕崩,終年五十五歲,死後葬於橋陵。隨著李旦的離世,這位曾三度讓位的傳奇皇帝就此謝幕。

  • 3 # 有書共讀

    唐睿宗李旦(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又名李旭輪,是唐高宗李治的第八子,武則天幼子,唐中宗李顯為其兄長。睿宗一生,兩次登基,三讓天下,堪稱傳奇。

    自古為爭皇位,父子反目、兄弟相殘的不在少數,而睿宗為何三讓天下?他又是怎麼死的呢?且聽有書君一一道來。

    1、為保命,被迫將皇位讓給母親武則天

    高宗死後,中宗李顯繼位。沒多久,因一言不合,李顯被武則天廢掉,睿宗繼位。

    睿宗本性懦弱,並無實權,武則天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有些實力或不甘心聽命於武則天的李氏皇族都被她斬盡殺絕。

    睿宗雖軟弱,但很明智。他很清楚自己的處境,如果不自行退位,恐性命不保。

    於是,他主動率群臣上書,懇請武則天登基,改李唐為武周。這樣,武則天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一個女皇帝。

    2、明哲保身,主動讓出太子位給哥哥李顯

    武則天到底是一個女人,面臨著一個無法解決的繼承問題,在傳位給李家還是武家的問題上糾結不定。

    在狄仁傑等重臣的軟硬兼施下,最後決心傳位給李唐宗室。但她並沒有立李旦為太子,而是召回了他的哥哥,被貶廬陵王的李顯。

    武則天共有四子,長子李弘病死,次子李賢被武則天所殺,如今只剩下可以傳位的就是李顯和李旦。李旦退位後,當了十多年的皇嗣,並不是太子。

    此時,武則天迎接李顯回朝,自然是有意傳位給哥哥。他深知武則天的政治手腕,明哲保身,李旦自己主動上表,請求武則天立李顯為太子。

    3、為延續李唐王朝,將皇位讓給兒子李隆基

    武則天死後,中宗李顯被有稱帝野心的韋皇后和女兒安樂公主毒死。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聯合李旦的兒子李隆基起兵殺了韋氏,再次立睿宗為帝。隨後,立李隆基為太子。

    此後朝政被太平公主掌控。她慢慢發現李隆基果敢機智,擔心他以後不受管制,就處心積慮地想廢掉太子。

    李旦雖文弱,卻很有智慧。

    一方面,他希望利用妹妹太平公主平衡太子的力量,自己這個皇帝好坐的安穩。

    另一方面,為了李唐王朝統治的穩固和天下的穩定,他在關鍵時刻考慮的是太子地位的穩固。

    最後,為了李唐江山不落入太平公主之手,李旦讓李隆基登基,自己退位做起了太上皇。

    但這一次讓位的局勢並沒有險到丟命的程度,所以當太上皇初期,李旦還是攬著軍國大事和三品及以上級別官員的任免權不肯放手,相當於讓位不讓權。後來,李旦甚至生了要換掉李隆基的想法。

    無奈,李隆基再次發動政變,處死了太平公主,當上了名副其實的皇帝,李旦不得已才開啟了真正意義上的退居二線太上皇模式。

    第三次讓位的不徹底,表明李旦也是喜歡權利、喜歡天下的凡人。

    李旦雖三讓天下,實屬無奈之舉,並非心甘情願。李旦不是政治強人,既不善於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運籌帷幄,也不能帶領百官勵精圖治,開創盛世。

    但卻很善於忍讓自保,並且在處理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爭鬥問題上,表現出了政治智慧和責任,為李唐王朝的發展,為開元盛世的到來,做出了貢獻和犧牲。

    李旦晚年退居百福殿,頤養天年。開元四年六月二十日(716年7月13日),病逝於百福殿,享年五十五歲。同年十月,葬於橋陵。一代傳奇就此謝幕。

  • 4 # 有得觀史

    李旦第三次讓天下和前兩次讓天下有很大不同,前兩次是沒辦法,為了自保,不讓連小命都可能丟掉,這次讓位,主動性多了幾分,從中我們也能看出點名堂。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聯手幹掉了專權的韋皇后,廢掉了少帝李重茂,把李旦重新推上皇位。

    其實,太平公主和李隆基這對政治同盟,只是暫時的,本身就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太平公主以女性干政為己任,李隆基則以徹底結束女性專權為目標。兩個人的矛盾不可調和,最後決裂是必然事件。

    李旦上位後,兩個人的矛盾開始凸顯出來。兩個人爭權奪利,李旦夾在中間滋味不好受,一個是妹妹,一個是兒子,都是親人,而且都是擁立自己上位的功臣。更要命的是,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兩個人的政治能力都比自己強,李旦平衡不了這兩個人的關係。受兩個人的擠兌,李旦皇帝當得很不舒服。

    李旦以前當皇帝,從來沒有享受過皇權,這次他不再是傀儡,可以任免官員,發號施令,生殺予奪,剛開始他感覺還挺爽。但是,時間長了他發現,玩政治不是他的長項,李隆基擠兌他,太平公主擠兌他,甚至大臣也擠兌他。慢慢地他覺得當皇帝不是享受,是遭罪。

    於是,不願再遭罪的李旦把皇位讓給了李隆基。這給太平公主打了個措手不及。李隆基當了皇帝,迅速下令捉拿太平公主。太平公主逃到一個寺廟裡,躲了幾天後,投案自首,被李隆基賜死家中。

    李旦曾經求李隆基不要殺太平公主。李隆基不是李旦,他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能力都比李旦強得多,手腕也硬得多,他根本不會答應太上皇的請求留下政敵。

    從這次讓位,我們可以看出,李旦能看清自己,能放得下。這也是智慧,也是能力。能看清自己不容易,能放得下更不容易。李旦讓位後,得以壽終正寢。

    不過,從李旦讓位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他的智慧,只能用於自保,他的能力不足以保全別人,比如太平公主。

    李旦的前兩次讓位,體現本能比較多。第一次是武則天把他拉來當傀儡皇帝,忽悠他讓他親政,其實是試探他。第二次是已經接他的哥哥李顯回京,武則天的意思很明顯,準備讓李顯接班,讓李旦當皇帝還是忽悠他。只要看明白了武則天的意思,都會那麼做,這隻能說明李旦不傻,沒有更多好說的。

  • 5 # 尚宮女史

    在大唐這個開放的王朝,似乎什麼事情的發生都不足為奇,比如有一對親兄弟被戲稱“六位帝皇丸”,其中弟弟為唐睿宗李旦,面對誘人的皇位,他竟三讓天下:一讓母親武則天;二讓哥哥唐中宗;三讓兒子唐玄宗。

    其原因並非李旦無慾無求,不愛權力,而是因為被逼無奈,想要自保就不能站在最高處。武則天的兒子不好當,自從她有了權力的野心之後,她的兒子和女兒要麼成了她的政治工具,要麼成了她的對手,必須往死裡打壓。當初安定公主剛出生不久就突然夭折了,成了武則天與王皇后鬥爭的轉折點,之後李治廢王立武,武則天成了皇后。後來李治生病,武則天又有了臨朝聽政的機會,從此沉浸在權力的漩渦裡不可自拔。她的兒子成了她的對手,長子李弘英年早逝,次子章懷太子李賢成為武則天重點打擊的物件,並最終被廢黜,流放然後被逼自盡。

    在這樣的情況下,三子李顯和四子李旦更加不敢和母親對抗,小心翼翼的應付自己的母親,力求做個好的傀儡。683年李治去世,太子李顯繼位,是為唐中宗,結果李顯因為並不怎麼聽話,當了不到兩個月的皇帝,就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趕出了京師,開始了流放的生活,然後武則天扶立幼子李旦繼位,李旦從坐上皇位的第一天開始,就知道自己是一個傀儡,一個擺設,而且他並沒有什麼自由,被變相軟禁在皇宮中,很快,李勣之孫李敬業發動叛亂,武則天問顧命大臣裴炎該怎麼辦,裴炎說只許還政於李旦,武則天大怒,斬了裴炎,李旦的處境更加危險。之後武則天加緊了謀劃皇位的步伐,祥瑞出現,《大雲經》橫空出世,無不是在為武則天繼位輿論造勢,終於在690年,請求武則天稱帝的請願活動有條不紊的開始,最初是傅遊藝帶領關中九百人上表請求武則天稱帝,武則天拒絕了;然後更大一波請願開始,武則天再次拒絕了;緊接著,第三波請願開始,這一次,大唐皇帝李旦也“自願”加入了進來,要求自己的母親稱帝。武則天一看,差不多了,好吧,既然君權天授、民心所向,就稱帝吧。

    於是李旦被降為皇嗣,改姓武,相當於皇太子的存在。李旦雖然讓了天下,但武則天並沒有就此對自己的兒子放心,而是仍舊打壓他,甚至李旦還曾被懷疑要謀反。698年,武則天決定把流放的兒子李顯召回洛陽,李顯雖流放十幾年,但朝中勢力還是存在的,等李顯回到洛陽後,李旦開始稱病不朝,上表請求立哥哥李顯為儲君,這是他第二次將天下讓出去,之後,武則天就立了李顯為皇太子。705年,武則天病重,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神龍政變,武則天最終禪位於李顯,李旦也參與了此次政變,之後成為安國相王,可能實在是厭倦了皇室爭鬥,李旦不願意擔任朝中重職,也不肯接受皇太弟的封號。但是李顯這個皇帝極為不稱職,他縱容韋后和女兒安樂公主幹政,把朝廷弄得烏煙瘴氣,710年,李顯去世,太子李重茂繼位,韋后攝政,又一輪皇權爭鬥開始,最終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李重茂不得不讓位於李隆基的父親李旦。就這樣,李旦再次成了皇帝,本為庶子的李隆基成為皇太子。

    李旦成為皇帝后,短暫同盟關係的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開始了奪權鬥爭,李隆基的勢力越來越大,太平公主開始忌憚他,雖起了廢太子只心,面對兩人的鬥爭,李旦無法處理,他信任太子,也依賴太平公主,常常左右搖擺。712年,藉著彗星出現的由頭,李旦又萌生了讓天下的想法,然後禪位於太子李隆基,自己做了太上皇。然而李隆基並不能完全親政,很多事還是李旦說了算,而太平公主依舊權勢滔天,成為李隆基的障礙,於是在第二年,李隆基發動先天政變,剪除太平公主的黨羽,然後賜死了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驚聞政變,李旦決定還政於李隆基,不再過問朝政。

    三年後,李旦去世,時年55歲,李旦一生實在是太過跌宕起伏,兩次為帝,三讓天下,真正做皇帝不過兩年而已。其中固然有形勢所逼的原因,恐怕也和李旦懦弱、優柔寡斷的性格有關。

  • 6 # 南方鵬

    唐中宗李顯提拔岳父韋玄貞任侍中受到大臣諫阻,賭氣說了一句“江山我想給他都行,何況侍中”?被武則天得知,當了55天皇帝的李顯立馬被廢黜,武則天另立小兒子李旦當皇帝,李旦是李治的第八位兒子,性格柔和寬厚,父皇帝母皇帝兄皇帝子皇帝,自己二次當皇帝又當太上皇,也是坎坷有故事的人物,曾三讓皇位天下。

    698年,玩夠權勢又年老體衰的武則天在狄仁傑等大臣的勸說下,將政權歸還給李唐後人,命人前往房州將李顯接回洛陽。皇太子李旦稱病不朝,強烈要求將儲君之位讓於李顯,武則天便復立李顯為皇太子,神龍政變後中宗復位。李旦復封為相王,兼領太子右衛率,這是二讓皇位天下。武則天雖年老仍貪戀權位,控制慾高漲,召回李顯已有傳位給他之意,多年來李旦身在中樞,頗得人心,而李顯遠在房州,遠離朝堂,基礎弱更易於控制,這一次李旦還是不讓不行。

    李旦讓位後退居百福殿,716年病逝,年五十五歲,後人對他的讓位之舉大加推崇,認為有古賢之風,有其父必有其子,李旦長子李成器的讓儲位與弟弟的舉動,頗有家學淵源,避免了可能的另一次玄武門之變,為開元之治唐朝臻於最盛鋪平道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倉鼠能吃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