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剪燭西窗
-
2 # 歷史折返
匡衡是中國西漢時期的一位文學家,在詩經方面很有造詣。早年家境貧寒,刻苦讀書。鑿壁偷光就是用來描述早年匡衡在家刻苦學習的艱難程度。後來由於匡衡學識淵博,受到當時皇帝漢元帝的重用賞識,一路升遷,最後曾官至丞相之職。可謂位高權重,顯赫一時。
青少年時期的匡衡身處社會底層,出身貧苦農民,讀書對他來說都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就是在這種極其艱苦的環境中,匡衡仍沒有放棄學業。鑿壁偷光就是描述當時貧困的匡衡藉助鄰居的燈光來讀書的場景。透過給富人幫工的機會,獲得免費讀書。這些都是匡衡早期的困苦生活寫照。正是由於匡衡對學業的矢志不移,對理想的不放棄,最終匡衡取得了學業上的非凡成就。走上了仕途之路。
由於匡衡在詩經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引起了很多儒家學派的推崇,當時的最高統治者漢元帝尤其欣賞匡衡在詩經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多次邀請匡衡到宮中講學,並與之探討詩經的精髓。就這樣匡衡憑藉漢元帝的賞識,仕途之路逐漸變得風生水起。早期為官的匡衡用自己所學知識,推崇經學,以禮治國,幫助漢元帝治理國家。多次為漢元帝出謀劃策,為國家的發展建設做出了卓越的功效。
後來的匡衡官兒是越來越大,直至後來的當朝丞相。隨著匡衡官居險位,手中權利越來越大,原來的勵精圖治,博學多才,逐漸被利慾薰心所代替。後期的匡衡利用手中權利收受賄賂,攀附朝中權貴,排除異己,做了很多壞事。最後東窗事發,遭到同事指認罪行。被皇帝貶為庶民回家務農。不久羞憤而死。
我們用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個詞語來描述匡衡的一生,我想最為貼切不過。
公元前33年,漢成帝即位,朝中勢力三足鼎立,石顯率領著牢梁、五鹿充宗等人是一派,丞相匡橫和御史大夫張譚是一派,而大司馬、大將軍、皇帝舅舅王鳳率領著王家兄弟和杜憲、張湯自成體系。三派鬥爭,一時間風起雲湧。
首先匡橫和張譚向石顯發難,這兩個人當年元帝時為保護太子,跟隨石顯,亦步亦趨,如今成帝即位,石顯的後臺元帝不在了,馬上翻臉不認人。“顯既失倚,離權,於是丞相、御史條奏顯舊惡”,成帝當時不掌權,權力在王鳳手裡,王鳳順水推舟“及其黨牢梁、陳順皆免官,顯徙歸故郡,憂懣不食,道死。諸所交結以顯為官者,皆廢罷”打發石顯回原郡,石顯路上就氣死了,黨羽也紛紛被貶值和打擊,王鳳藉著匡橫的力量揮手之間就覆滅了當年不可一世的石顯集團。
唇亡齒寒,接下來就輪到匡橫了。王鳳的一個小兄弟王尊上書彈劾匡橫和張譚“丞相衡,御史大夫譚,知顯等顓權擅勢,大作威福,為海內患害,不以時白奏行罰;而阿諛曲從,附下罔上,懷邪迷國,無大臣輔政之義,皆不道!在赦令前。赦後,衡、譚舉奏顯,不自陳不忠之罪,而反揚著先帝任用傾覆之徒,妄言‘百官畏之,甚於主上’;卑君尊臣,非所宜稱,失大臣體!”你匡橫和張譚知道石顯在元帝時作威作福,為患朝廷,為什麼當時不彈劾反而阿諛奉承他們?現在他們彈劾石顯,把使用石顯的罪過都推到了先帝身上,這是不忠不義!
這算是把匡橫釘到死,匡橫不論從哪個角度都無法狡辯,所以上一卷說匡橫緊跟石顯,亦步亦趨,為自己日後留下了敗筆。“衡慚懼,免冠謝罪,上丞相、侯印綬。衡嘿嘿不自安,每有水旱,連乞骸骨讓位;上輒以詔書慰撫,不許”匡橫上書謝罪,屢屢辭職,儘管沒有批准,可是從此一蹶不振。到了公元前30年,“匡衡坐多取封邑四百頃,免為庶人”同年,“張譚坐選舉不實,免”匡橫因為封地劃分多了400頃,張譚因為推薦的人資訊有誤,這麼雞毛蒜皮的小事,兩個人就全被免職!王鳳的兄弟王商為丞相,匡橫和張譚勢力自此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