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學與歷史探索

    1673年,康熙做出

    撤掉“三藩”的決定,吳三桂於當年11月,首先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的旗幟。吳三桂從雲、貴向湖南進軍,當時四川、福建、廣東、廣西、陝西、湖北、河南等省的漢官及漢兵,還有一些農民積極響應吳三桂之亂。

    但吳三桂卻在湖南落腳,並大修工事,並沒有進一步向北發展,這就給了康熙部署兵力的機會。在康熙分化瓦解和進攻下,吳三桂漸漸失去了戰略優勢,幾次敗於清軍,其實力大減。

    本來吳三桂就是一個朝秦暮楚的人,特別他殺了永曆帝后,雖然有一些漢官響應他,但大多數漢人對吳三桂並不信任。這就讓吳三桂雖有“興明”旗號,但響應的人太少。吳三桂已經錯失了起兵謀反的時機,當時他抓到永曆時,完全可以借永曆帝之明謀反,如果那時謀反,吳三桂名正言順,即使他有投降清朝的這一段,也會得到其他的人的諒解。但吳三桂只是一個將領,並不是一個看得長遠之人。因此殺掉永曆帝后,他再謀反,實際已經沒有勝算了。

    1678年,吳三桂在清軍的追討下,為了早日實現稱帝的夢想,他在衡陽稱帝,建國號為周。但此時吳三桂雖然當了皇帝,但他已經是強弩之末,已經抵擋不住清軍進攻了。吳三桂不斷想甩掉清軍,但他如驚弓之鳥,不久病重去世前。吳三桂死前,把皇位傳給孫子吳世璠。

    吳世璠又堅持了三年,最終在昆明被清軍攻下城池,吳世璠自殺。自此,長達8年的三藩之亂被平定。據資料記載,康熙派人尋找吳三桂的屍體,雖然沒找到,但也對外聲稱找到吳三桂的墓地,並掘其墓,向全國各地傳看吳三桂的骸骨。這是一種勝利象徵。

    先招後殺

    三藩之亂平定後,與吳三桂同時起兵的靖南王耿精忠、尚可喜之子尚之信結局如何呢?首先來說一下尚之信。

    尚之信是尚可喜的長子,尚可喜也是毛文龍的手下,當年與耿精忠一起投靠皇太極。尚可喜對清朝很忠。為清朝南征北戰,特別是清朝入關後,他率軍徵江南,並一路打到廣東,後來尚可喜坐鎮廣州,被封為平南王。

    1673年,已經70歲的尚可喜上書康熙帝,請求告老還鄉,留兒子尚之信駐守廣東。此時吳三桂也上書告老還鄉,於是康熙才決定撤藩。但吳三桂接到撤藩令後決定起兵謀反。康熙下令尚可喜繼續鎮守廣東,又加封其子尚之信為鎮南王,次子尚之孝為平南大將軍。

    此後尚可喜堅守廣東,吳三桂也加緊對他的進攻。並且利用尚可喜與尚之信父子之間的矛盾,買通尚之信,並答應尚之信,事成之後,繼續讓他為王並鎮守廣東。

    1676年,尚之信發動兵變,炮擊清軍大營,並派兵把其父的府第也包圍起來。並接管了平南王的權力,也接受了吳三桂給他的“招討大將軍”的旗號。尚可喜看到兒子謀反,氣得想自殺,後被手下所救,但不久病逝。

    但尚之信謀反後,吳三桂不斷向其索要銀兩,尚之信後悔了。當他看到耿精忠也投降,於是向康熙投降。康熙赦免了他的罪過,讓他戴罪立功。

    尚之信雖然重新歸附了清朝,但他也在觀望吳三桂與清朝戰事,當吳三桂攻韶州時,康熙幾次催他出兵迎擊吳三桂,尚之信都以廣東人心未定為由拒不出兵。此後尚之信又有兩次不聽康熙的調令,以各種藉口不出兵。這實際上就給他後來被殺埋下隱患。

    1679年,當尚之信率兵進入廣西后,以有病為由,率軍返回廣東。他怕康熙抄了他的老窩。

    1680年,此時吳世璠敗局已定,康熙決定收拾尚之信。因為尚之信兩個心腹跑到北京告發他謀反的事,康熙派人在武宣捉拿了尚之信,並賜他自殺。

    逼降再殺

    駐守福建的耿精忠也是實力較強的一支藩王勢力。撤藩後,耿精忠看到吳三桂起兵,他不久也起兵謀反。

    耿精忠與尚可喜一樣都是毛文龍的手下,他們降清以後,清朝給他們待遇很高。但耿精忠看問題就不如尚可喜。耿精忠沒有認清當時局勢,盲目響應吳三桂。

    1674年,耿精忠在福州響應吳三桂,殺了福建總督範承謨,此人是范文程的兒子。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後,大造聲勢,很快得到一些懷念明朝的人的支援。隊伍迅速發展到10多萬人。

    對於耿精忠的謀反,康熙很惱火,他一邊派人把耿精忠的兄弟軟禁起來,一邊派人勸降耿精忠。但耿精忠反意已決。並派三路大軍向清朝進攻。

    但由於耿精忠與臺灣的鄭經產生矛盾,而且他的手下缺少糧草供應,就在沿途進行搶掠,讓他失去了民心。

    後來耿精忠的手下不斷有降清事件,而且最後他被降清的手下所困,不得不再次投降清朝。耿精忠表示以功贖罪,派兵攻打鄭經和尚之信。但1680年,耿精忠被手下告發,告他“尚蓄逆謀之心”。康熙招他進京,革去其王位,並以“負恩謀反罪”進行審判。

    1682年,明珠認為“耿精忠負恩謀反,罪過大於尚之信。”他認為耿精忠的罪要大於尚之信,康熙下令,對耿精忠及其手下凌遲處死。

    至此三藩之亂的主角都有了歸宿。總結“三藩之亂”失敗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三藩王並不團結,沒有提前籌劃,統籌協調。而且藩王反意並不堅定,比如尚可信、耿精忠,反就反了,最後大不了一死,但他們並沒有堅強下來,這也給了康熙各個擊破的機會。

  • 2 # 空城無她夢

    清朝入關後33年,清朝迎來最大一場叛亂,此亂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藩之亂”。所謂的“三藩”就是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其中吳三桂是領頭羊,但尚可喜未參與叛亂,其子尚之信響應吳三桂參與叛亂,耿精忠也起兵反了清朝。因此,嚴格來說所謂的“三藩之亂”,應該叫“兩藩”,尚之信所屬的只是尚可喜部分軍隊。

    滅領頭羊

    1673年,康熙做出

    撤掉“三藩”的決定,吳三桂於當年11月,首先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的旗幟。吳三桂從雲、貴向湖南進軍,當時四川、福建、廣東、廣西、陝西、湖北、河南等省的漢官及漢兵,還有一些農民積極響應吳三桂之亂。

    但吳三桂卻在湖南落腳,並大修工事,並沒有進一步向北發展,這就給了康熙部署兵力的機會。在康熙分化瓦解和進攻下,吳三桂漸漸失去了戰略優勢,幾次敗於清軍,其實力大減。

    本來吳三桂就是一個朝秦暮楚的人,特別他殺了永曆帝后,雖然有一些漢官響應他,但大多數漢人對吳三桂並不信任。這就讓吳三桂雖有“興明”旗號,但響應的人太少。吳三桂已經錯失了起兵謀反的時機,當時他抓到永曆時,完全可以借永曆帝之明謀反,如果那時謀反,吳三桂名正言順,即使他有投降清朝的這一段,也會得到其他的人的諒解。但吳三桂只是一個將領,並不是一個看得長遠之人。因此殺掉永曆帝后,他再謀反,實際已經沒有勝算了。

    1678年,吳三桂在清軍的追討下,為了早日實現稱帝的夢想,他在衡陽稱帝,建國號為周。但此時吳三桂雖然當了皇帝,但他已經是強弩之末,已經抵擋不住清軍進攻了。吳三桂不斷想甩掉清軍,但他如驚弓之鳥,不久病重去世前。吳三桂死前,把皇位傳給孫子吳世璠。

    吳世璠又堅持了三年,最終在昆明被清軍攻下城池,吳世璠自殺。自此,長達8年的三藩之亂被平定。據資料記載,康熙派人尋找吳三桂的屍體,雖然沒找到,但也對外聲稱找到吳三桂的墓地,並掘其墓,向全國各地傳看吳三桂的骸骨。這是一種勝利象徵。

    先招後殺

    三藩之亂平定後,與吳三桂同時起兵的靖南王耿精忠、尚可喜之子尚之信結局如何呢?首先來說一下尚之信。

    尚之信是尚可喜的長子,尚可喜也是毛文龍的手下,當年與耿精忠一起投靠皇太極。尚可喜對清朝很忠。為清朝南征北戰,特別是清朝入關後,他率軍徵江南,並一路打到廣東,後來尚可喜坐鎮廣州,被封為平南王。

    1673年,已經70歲的尚可喜上書康熙帝,請求告老還鄉,留兒子尚之信駐守廣東。此時吳三桂也上書告老還鄉,於是康熙才決定撤藩。但吳三桂接到撤藩令後決定起兵謀反。康熙下令尚可喜繼續鎮守廣東,又加封其子尚之信為鎮南王,次子尚之孝為平南大將軍。

    此後尚可喜堅守廣東,吳三桂也加緊對他的進攻。並且利用尚可喜與尚之信父子之間的矛盾,買通尚之信,並答應尚之信,事成之後,繼續讓他為王並鎮守廣東。

    1676年,尚之信發動兵變,炮擊清軍大營,並派兵把其父的府第也包圍起來。並接管了平南王的權力,也接受了吳三桂給他的“招討大將軍”的旗號。尚可喜看到兒子謀反,氣得想自殺,後被手下所救,但不久病逝。

    但尚之信謀反後,吳三桂不斷向其索要銀兩,尚之信後悔了。當他看到耿精忠也投降,於是向康熙投降。康熙赦免了他的罪過,讓他戴罪立功。

    尚之信雖然重新歸附了清朝,但他也在觀望吳三桂與清朝戰事,當吳三桂攻韶州時,康熙幾次催他出兵迎擊吳三桂,尚之信都以廣東人心未定為由拒不出兵。此後尚之信又有兩次不聽康熙的調令,以各種藉口不出兵。這實際上就給他後來被殺埋下隱患。

    1679年,當尚之信率兵進入廣西后,以有病為由,率軍返回廣東。他怕康熙抄了他的老窩。

    1680年,此時吳世璠敗局已定,康熙決定收拾尚之信。因為尚之信兩個心腹跑到北京告發他謀反的事,康熙派人在武宣捉拿了尚之信,並賜他自殺。

    逼降再殺

    駐守福建的耿精忠也是實力較強的一支藩王勢力。撤藩後,耿精忠看到吳三桂起兵,他不久也起兵謀反。

    耿精忠與尚可喜一樣都是毛文龍的手下,他們降清以後,清朝給他們待遇很高。但耿精忠看問題就不如尚可喜。耿精忠沒有認清當時局勢,盲目響應吳三桂。

    1674年,耿精忠在福州響應吳三桂,殺了福建總督範承謨,此人是范文程的兒子。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後,大造聲勢,很快得到一些懷念明朝的人的支援。隊伍迅速發展到10多萬人。

    對於耿精忠的謀反,康熙很惱火,他一邊派人把耿精忠的兄弟軟禁起來,一邊派人勸降耿精忠。但耿精忠反意已決。並派三路大軍向清朝進攻。

    但由於耿精忠與臺灣的鄭經產生矛盾,而且他的手下缺少糧草供應,就在沿途進行搶掠,讓他失去了民心。

    後來耿精忠的手下不斷有降清事件,而且最後他被降清的手下所困,不得不再次投降清朝。耿精忠表示以功贖罪,派兵攻打鄭經和尚之信。但1680年,耿精忠被手下告發,告他“尚蓄逆謀之心”。康熙招他進京,革去其王位,並以“負恩謀反罪”進行審判。

    1682年,明珠認為“耿精忠負恩謀反,罪過大於尚之信。”他認為耿精忠的罪要大於尚之信,康熙下令,對耿精忠及其手下凌遲處死。

    至此三藩之亂的主角都有了歸宿。總結“三藩之亂”失敗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三藩王並不團結,沒有提前籌劃,統籌協調。而且藩王反意並不堅定,比如尚可信、耿精忠,反就反了,最後大不了一死,但他們並沒有堅強下來,這也給了康熙各個擊破的機會。

  • 3 # 我是小妖怪

    三藩之亂是指清朝初期康熙年間,三個藩王發起的反清事件,三藩王分別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康熙12年,朝廷決定撤藩三藩,吳三桂於11月殺掉雲南巡撫朱國治,自封為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將矛頭指向朝廷,吳三桂由雲、貴開進湖南,幾乎佔據湖南全省。進而佔據四川,各地都有迅速響應之人。尚可喜和耿精忠跟隨吳三桂發起反叛。

    吳三桂在湖南佈置防禦工事,不再向北發展,康熙抓住機會調整戰略,安排兵力,堅決打擊吳三桂,但是對於尚可喜,耿精忠進行招撫,透過分化力量孤立吳三桂,軍事上,以湖南為進攻重點,充分信任漢將,鼓舞了朝廷軍官的氣勢。

    康熙17年,耿精忠、尚之興歸順朝廷,(尚可喜死後,由尚之興任平南王),吳三桂于衡州稱帝,立國號周。

    康熙20年,朝廷大軍攻入雲南省昆明,吳三桂之孫自殺,歷時8年三藩之亂被平定。

    三藩結局,吳三桂得病而死,傳位孫子,

    尚可喜老死,傳位兒子,歸順朝廷,

    耿精忠歸順朝廷。

  • 4 # 小於叔

    康熙平三藩,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在1673年,也就是康熙十二年,康熙釋出撤藩的詔令後,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直接就反了,並於同年,殺害了清廷官員、雲南巡撫朱國治,並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口號,從雲南開始向清廷攻擊進發。 在古代不想現在這樣,有什麼異常情況,拍個電報或者打電話進行了解,而是需要快馬加鞭進行資訊的傳遞,因此耗費的時間比較長;即便是八百里加急,訊息從雲南傳至京城,也得需要一段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吳三桂的軍隊從雲南、貴州開始,逐步佔據湖南大部分省;隨後就佔據了四川等地;並在湖南開始沿江防禦工事。當然康熙小皇帝這個時候也沒有閒著,透過一系列的戰略調整,經過分析,結合當時的條件並決定主攻吳三桂。而另外兩個藩王,則採取招撫政策,這樣一來,可以大大的削弱吳三桂的勢力。雖然吳三桂在後期已經稱帝,但最終還是被平定。這個時事件,對於康熙、對於當時的清廷的統治意義都非同小可。

    那麼說起三藩之亂,讓人想到的還是吳三桂,那另外兩個藩王怎麼處理的? 首先要搞明白的是,清廷撤藩,是因為藩王們擁兵自重,如果造反起事,必然會帶來不可想象的後果。因此朝廷為了鞏固維護自己的江山,撤藩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撤藩是一定要撤的,在撤藩的過程中,三藩必定會聯合抗擊朝廷。因為清廷的政策是主攻吳三桂,其他實行招撫;但是最後只有耿精忠因為被清軍鎮壓而招撫於清廷,而尚之信則選擇了繼續抗清。

    在康熙二十一年,即1682年,三藩之亂徹底平息之後,投降的耿精忠也被下詔凌遲而死。平南王尚可喜被兒子尚之信軟禁,不久便死了;吳三桂在自立皇帝五個月後,駕崩!

  • 5 # 嘿嘿嘿小鼬

    “三藩之亂”是指發生在清康熙年間公元1673年到公元1681年,為期8年的一場反清叛亂事件,事件的男主角當然是清初的三位漢人藩王,分別是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和平南王——尚可喜。這三人中吳三桂最是有名,無論是正史還是民間故事都對他有非常詳細的描述。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另外兩位藩王在“三藩之亂”中的所作所為以及他們最後的結局。

    1、靖南王——耿精忠

    康熙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73年,康熙帝頒佈詔書宣佈裁撤"三藩",平西王吳三桂便在雲南豎起反旗。

    康熙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674年的三月,鎮守福建的耿精忠在福州響應吳三桂,殺害了時任福建總督範承謨和下屬幕僚50多人。同時打出了“反清復明”的口號用來收買人心,讓福建當地的百姓剪去滿清的辮子改蓄明朝的長髮。在一切準備妥當後,耿精忠封自己為總統兵馬大將軍,指揮東中西三路兵馬分別進攻,同時他還得到了臺灣鄭氏的支援,當時在東南沿海可謂風頭正勁。耿精忠的背叛讓康熙帝感到了震驚和壓力。朝廷隨即調軍進入福建,同時昭告天下削去耿精忠的爵位。但還是與他保持著一定的聯絡,勸他投降,但這時的耿精忠並不打算投降,而是率領軍隊進攻並且先後攻佔了浙江的江山、平陽、金華、義烏、諸暨,以及江西、安徽等省的部分地區,他的軍隊也擴充到了十萬多人。但是好景不長,因為反清隊伍中雖然說起來都是同盟,實則卻有著很深刻的矛盾,就拿耿精忠和臺灣鄭氏來說,在戰爭期間就一直存在著不小的矛盾,二者為了漳州、泉州等地的歸屬甚至兵戎相見。這也就給了清軍各個擊破的機會。

    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八月到十月間清軍節節勝利並且命耿精忠投降,本來計劃出海外逃的耿精忠在迫不得已下開城投降。投降後他懇請朝廷保留他靖南王爵,並表示願意戴罪立功征剿滅鄭氏軍隊,康熙帝同意了他的的請求。耿精忠隨即調轉槍口擊敗了鄭軍。接著又在潮州,打敗了尚之信。但是後來耿精忠還是被部下告發藏有謀反之心,被押解到北京並被判處凌遲之刑。一代梟雄就這麼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2、平南王——尚可喜

    其實在吳三桂發動叛亂時,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選擇忠於清廷沒有參與任何形式的叛亂活動,相反他以廣東一地牽制了將近十餘萬的叛軍,讓他們無法北上。廣東這時也成了戰爭的主要戰場,形式也十分複雜,將近二分之一的城池也被叛軍攻陷,康熙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675年,康熙帝加封尚可喜為平南親王。一年後的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尚可喜的長子尚之信經不住吳三桂的各種誘惑決意叛清,隨即在當年的二月發動兵變,炮擊清軍大營,並且發兵圍困尚可喜的住所,軟禁了尚可喜,奪取了廣東的軍政大權。本已經重病在身的尚可喜得知情況後選擇以死明志,想要上吊自殺後被周圍隨從阻止。從此尚可喜被軟禁,病情也逐漸加重八個月後憂憤而死,享年73歲。據史書記載尚可喜在死前,還命人將自己的朝服取出,穿戴整齊並向北叩拜,並表示自己不能殺賊實屬死有餘辜,在自己死後如若泉下有知,仍將做一個侍奉朝廷的臣子。隨後便溘然長逝。康熙帝得知尚可喜的死訊後十分的震驚,賜諡號為“敬”後又安排尚可喜的棺槨歸葬遼東海州故里。

    以上所述便是清初“三藩”中的靖南王——耿精忠和平南王——尚可喜在“三番之亂”中的表現。

  • 6 # 談古論金

    準確地說,發動及參與三藩之亂的三個藩王是吳三桂、尚之信(尚可喜的兒子,不是尚可喜本人)與耿精忠(耿仲明之孫、耿繼茂之子,不是耿仲明與耿繼茂),所以要論除了吳三桂另兩個藩王結局如何,主要是說尚之信與耿精忠。

    三藩之亂不是同時發生的,康熙十二年(1673),康熙帝作出撤藩的決定,吳三桂首先發兵起事,耿精忠在福州響應吳三桂是在康熙十三年(1674)三月,此時的尚可喜堅持效忠清室,不但沒有一起發兵,還用廣東的兵力牽制吳三桂等叛軍,使其始終有後顧之憂,直到康熙十五年(1676),尚可喜的兒子尚之信才發兵圍困尚可喜府邸,奪取平南王系統的最高軍事指揮權,響應吳三桂叛亂,因此尚可喜實際上沒有參加三藩之亂,參與的是透過內部政變上位的尚之信。

    (尚可喜是三藩之一,但是實際上他並沒有參與三藩之亂)

    康熙十五年(1676)十月,耿精忠又投降清軍;康熙十五年(1676)十二月,尚之信也投降清軍。

    耿精忠與尚之信投降清軍的時候,康熙帝承諾赦免其罪讓他們將功折罪,他們也參與了協助清軍平叛的戰役,但是耿精忠被部下暗中告發尚蓄逆謀之心,尚之信也有虛與委蛇儲存實力的表現,因此康熙二十一年(1682)正月,三藩之亂徹底平息後,耿精忠及其心腹死黨白顯忠等被下旨凌遲處死,而在之前的康熙十九年(1680)閏八月,被康熙帝認為殘暴跋扈、反覆無常的尚之信已被賜死。

    不同的死刑方式也頗說明問題,在清朝官方看來,耿精忠的謀反罪過大於尚之信。

    當然,正因為尚可喜、耿仲明與耿繼茂沒有捲入三藩之亂,所以尚可喜的另外兩個兒子尚之孝、尚之隆,耿精忠的兩個弟弟耿昭忠、耿聚忠都繼續有官職,也都是善終的。

    而尚可喜也在尚之信被賜自盡之後的一年也就是康熙二十年(1681)歸葬海城,其墓園始終受到清廷的禮遇。

  • 7 # 天聖說歷史

    1678年,吳三桂在清軍的追討下,為了早日實現稱帝的夢想,他在衡陽稱帝,建國號為周。但此時吳三桂雖然當了皇帝,但他已經是強弩之末,已經抵擋不住清軍進攻了。吳三桂不斷想甩掉清軍,但他如驚弓之鳥,不久病重去世前。吳三桂死前,把皇位傳給孫子吳世璠。

    吳世璠又堅持了三年,最終在昆明被清軍攻下城池,吳世璠自殺。自此,長達8年的三藩之亂被平定。據資料記載,康熙派人尋找吳三桂的屍體,雖然沒找到,但也對外聲稱找到吳三桂的墓地,並掘其墓,向全國各地傳看吳三桂的骸骨。這是一種勝利象徵。

    先招後殺

    三藩之亂平定後,與吳三桂同時起兵的靖南王耿精忠、尚可喜之子尚之信結局如何呢?首先來說一下尚之信。

    尚之信是尚可喜的長子,尚可喜也是毛文龍的手下,當年與耿精忠一起投靠皇太極。尚可喜對清朝很忠。為清朝南征北戰,特別是清朝入關後,他率軍徵江南,並一路打到廣東,後來尚可喜坐鎮廣州,被封為平南王。

    1673年,已經70歲的尚可喜上書康熙帝,請求告老還鄉,留兒子尚之信駐守廣東。此時吳三桂也上書告老還鄉,於是康熙才決定撤藩。但吳三桂接到撤藩令後決定起兵謀反。康熙下令尚可喜繼續鎮守廣東,又加封其子尚之信為鎮南王,次子尚之孝為平南大將軍。

    此後尚可喜堅守廣東,吳三桂也加緊對他的進攻。並且利用尚可喜與尚之信父子之間的矛盾,買通尚之信,並答應尚之信,事成之後,繼續讓他為王並鎮守廣東。

    1676年,尚之信發動兵變,炮擊清軍大營,並派兵把其父的府第也包圍起來。並接管了平南王的權力,也接受了吳三桂給他的“招討大將軍”的旗號。尚可喜看到兒子謀反,氣得想自殺,後被手下所救,但不久病逝。

    但尚之信謀反後,吳三桂不斷向其索要銀兩,尚之信後悔了。當他看到耿精忠也投降,於是向康熙投降。康熙赦免了他的罪過,讓他戴罪立功。

    尚之信雖然重新歸附了清朝,但他也在觀望吳三桂與清朝戰事,當吳三桂攻韶州時,康熙幾次催他出兵迎擊吳三桂,尚之信都以廣東人心未定為由拒不出兵。此後尚之信又有兩次不聽康熙的調令,以各種藉口不出兵。這實際上就給他後來被殺埋下隱患。

    1679年,當尚之信率兵進入廣西后,以有病為由,率軍返回廣東。他怕康熙抄了他的老窩。

    1680年,此時吳世璠敗局已定,康熙決定收拾尚之信。因為尚之信兩個心腹跑到北京告發他謀反的事,康熙派人在武宣捉拿了尚之信,並賜他自殺。

    逼降再殺

    駐守福建的耿精忠也是實力較強的一支藩王勢力。撤藩後,耿精忠看到吳三桂起兵,他不久也起兵謀反。

    耿精忠與尚可喜一樣都是毛文龍的手下,他們降清以後,清朝給他們待遇很高。但耿精忠看問題就不如尚可喜。耿精忠沒有認清當時局勢,盲目響應吳三桂。

    1674年,耿精忠在福州響應吳三桂,殺了福建總督範承謨,此人是范文程的兒子。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後,大造聲勢,很快得到一些懷念明朝的人的支援。隊伍迅速發展到10多萬人。

    對於耿精忠的謀反,康熙很惱火,他一邊派人把耿精忠的兄弟軟禁起來,一邊派人勸降耿精忠。但耿精忠反意已決。並派三路大軍向清朝進攻。

    但由於耿精忠與臺灣的鄭經產生矛盾,而且他的手下缺少糧草供應,就在沿途進行搶掠,讓他失去了民心。

    後來耿精忠的手下不斷有降清事件,而且最後他被降清的手下所困,不得不再次投降清朝。耿精忠表示以功贖罪,派兵攻打鄭經和尚之信。但1680年,耿精忠被手下告發,告他“尚蓄逆謀之心”。康熙招他進京,革去其王位,並以“負恩謀反罪”進行審判。

    1682年,明珠認為“耿精忠負恩謀反,罪過大於尚之信。”他認為耿精忠的罪要大於尚之信,康熙下令,對耿精忠及其手下凌遲處死。

    至此三藩之亂的主角都有了歸宿。總結“三藩之亂”失敗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三藩王並不團結,沒有提前籌劃,統籌協調。而且藩王反意並不堅定,比如尚可信、耿精忠,反就反了,最後大不了一死,但他們並沒有堅強下來,這也給了康熙各個擊破的機會。

  • 8 # 魏青衣

    康熙年間發生的那場三藩之亂,想必許多人都是有所耳聞的,三藩之亂,顧名思義,造反的共有三位藩王,而事實上,大家一般瞭解到的都是三位藩王中實力最強,也是起領導作用的吳三桂,對其餘兩位卻是不甚瞭解的,今天筆者就稍微介紹一下另外兩位。

    三藩之亂,起兵造反的三位藩王分別是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其中,吳三桂率先謀反,尚可喜並未真正參與謀反,而耿精忠雖然有造反之心,卻朝秦暮楚。

    首先吳三桂,相信對於吳三桂,已經不需要筆者加以贅述了,吳三桂的名氣最大,吳三桂的經歷大多數人也比較瞭解,今天筆者的重心是另外兩位藩王。

    自1673年康熙決定撤除三藩,嚴重影響了三位藩王的利益,同年十一月,吳三桂開始起兵謀反,同為藩王的其餘兩部,也在吳三桂的教唆下發動兵變。

    起兵之初,平西王尚可喜對吳三桂謀反一事極為不滿,並不打算參與謀反,他不參與,不代表別人不參與,尚可喜的兒子,尚之信,與尚可喜意見不統一,尚之信不打算坐以待斃,而尚可喜卻是對清庭忠心至極。

    尚家父子矛盾突出,結果在吳三桂的挑撥之下,尚之信派兵圍住了尚可喜所在庭院,將其軟禁了起來,並正式開始起兵謀反。

    另一方面,耿精忠在吳三桂起兵謀反的第二年起兵響應吳三桂,只不過耿精忠著實才能不足,雖然揮舞著大明的旗幟,其可以獲得眾多忠於大明人士的支援,但其缺自掘墳墓,一路上燒殺淫掠,無惡不作,最終其部下甚至都開始投靠大清,無奈之下,耿精忠也只能選擇投降。

    這次投降,耿精忠只想到眼前的困局可以度過,卻沒想過,過了那一段,康熙必然會來秋後算賬。

    耿精忠的投降,一方面是削弱了三藩一方的勢力,另一方面,也動搖了三藩王推翻大清王朝的決心。

    尚之信在當時一直保持著觀望態度,看到耿精忠都投降了,尚之信也便選擇了投降,真是可笑,曾經有過謀逆之心的人,就算是這時候再次選擇投降又能如何呢?結局其實早已註定的。

    吳三桂在1678年因病去世,而其孫繼承了吳三桂的勢力,當時吳三桂一方敗局已定,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掌權三年,就兵敗自殺。

    尚之信在1680年的時候,也被康熙賜死。

    而耿精忠卻是在1682年的時候被康熙秋後算賬,賜了個凌遲處死的結局。

    起兵謀反的三位藩王,都沒落得個好下場,也只有吳三桂還算好點,在吳三桂病死的時候,吳軍還未完全潰敗,吳三桂還能先稱帝,再病死,另外兩位,好點的也不過尚之信,被康熙賜了個自殺的結局,而耿精忠竟是被凌遲處死,算是幾人中下場最慘的一位。

    三藩之亂,本有希望推翻大清統治的,只可惜三位藩王才能不足,空有大好局勢,卻落得兵敗的下場。

  • 9 # 歷史課課代表

    清朝入關之後經歷了很多波折,內憂外患不斷,後來清朝自家後院也著起了火,爆發了三藩之亂,而這場動亂的主謀就是平西王吳三桂。三個藩王中吳三桂的勢力強盛,遠遠高於其他兩個藩王,另外兩個藩王分別是靖南王耿精忠和平南王尚可喜。但是在三藩之亂中尚可喜沒有參與,尚可喜的兒子倒是跟著一起反清了,但是三藩之亂的結局終歸還是以失敗告終。

    三藩之亂的起因是當時尚可喜向朝廷提出要告老還鄉的請求,當時朝廷同意了,畢竟尚可喜已經七十歲,這樣的年紀告老還鄉實屬正常,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尚可喜對於當時的形勢有著準確的判斷,所以想要趁早回家養老。在尚可喜的這個舉動後,康熙皇帝又接到了吳三桂的上書,內容和尚可喜的相同,隨後康熙皇帝順著他們的意願就下令撤藩,而這個命令一下,吳三桂的真面目就暴露了,他馬上起兵造反,打著恢復明朝的口號和清朝開戰,當時吳三桂也得到了一些人的擁護。但是吳三桂始終都認為朝廷離不開他,他一直等著康熙皇帝和他講和,而且吳三桂為人朝秦暮楚,根本就無所謂堅持,只是想要保住自己的利益。

    後來吳三桂還做了一件自相矛盾的事情,明明打著恢復明朝的旗號,卻自己稱帝為王,他的這些舉動讓一些人不再支援他,所以在這樣的形勢下三藩之亂走向了失敗。吳三桂在起兵造反的時候曾經聯合耿精忠,也拉攏了尚可喜的兒子尚之信共同參與,尚可喜和尚之信兩父子有矛盾,所以尚之信不聽父親的勸告執意聯合吳三桂一起反抗清朝,尚可喜還因此得病離世。但是後來吳三桂居然開始讓尚之信給他提供銀兩,在看到了吳三桂的真面目之後,尚之信就有了放棄的念頭,當時耿精忠已經歸順了朝廷,尚之信也跟著服軟了,而康熙希望他們可以戴罪立功,並沒有在當時懲治耿精忠和尚之信。

    尚之信雖然表示了歸順朝廷,可是始終在觀望中,他心中依然對吳三桂的成功有一絲期待,所以康熙皇帝后來幾次三番讓他出兵尚之信都找理由拖延了。後來在三藩之亂徹底平定後,尚之信被賜自盡。耿精忠雖然也歸順了朝廷,但是後來有人舉報他有蓄意謀反之心,隨後他被康熙皇帝處以凌遲刑罰。

  • 10 # 海浮人

    三藩之亂,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這8年中,鎮守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之信發動的叛亂。康熙在平定這次叛亂中,吳三桂的勢力最大,至於耿精忠和尚之信,三藩之亂平定之後他們的結局如何?

    先說平南王尚之信,先招降後賜殺

    尚之信是尚可喜的兒子,尚可喜與皇太極關係很好,他對清朝也是很忠誠,但是他的兒子不爭氣。尚可喜70歲的時候上書康熙,請求解甲歸田,讓他的兒子尚之信駐守廣東,在康熙下令撤藩之後,吳三桂起兵謀反,買通尚之信,(其父親尚可喜和他有矛盾,吳三桂正是利用了這一點),尚之信發動兵變之後,把他父親的府邸包圍了起來,奪得了平南王的權力,躺在床上的尚可喜看到兒子謀反,絕望的想自殺,但被左右救下,但是還是病死了。

    尚之信跟著吳三桂叛亂後不久,局勢有點不利,清軍大舉南下,在清軍的招撫政策下,屢遭清軍打擊的尚之信跟著耿精忠投降了,康熙為了大局也沒治他的罪,讓他舉兵出擊吳三桂,但是他以各種理由推脫。最後引起了康熙的懷疑。平定吳三桂之後,尚之信的兩個部將向上頭舉報主子謀反,於是康熙把尚之信給抓了,並賜他自殺。

    再說靖南王耿精忠,先逼降後凌遲處死

    康熙帝下令撤藩後,平西王吳三桂殺了雲南巡撫朱國治,率先發動叛亂。耿精忠看到吳三桂叛亂了,他早就按耐不住了,於是耿精忠殺了福建總督,起兵響應吳三桂叛亂,招兵買馬,一時間兵鋒正盛。

    耿精忠叛變的訊息震驚朝野,康熙派派人去平叛,與此同時,三藩之亂引來了臺灣的鄭經,鄭經登岸後立刻佔領了福建,泉州等地,這回耿精忠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局面。走投無路的他,見風使舵,選擇投降。

    (鄭經)

    耿精忠投降之後,請求以擊退鄭經贖罪。康熙同意了,隨後,耿精忠聯合清軍擊敗了鄭經,將其趕回了臺灣,然後又進軍潮州,擊敗尚之信,之後奉命鎮守潮州。反叛了終究是反叛了,投降也保不了耿精忠他的性命,康熙詔令耿精忠面聖,以謀反的罪名革了他的王爵。

    在三藩之亂徹底被平定之後,和尚之信一樣被人舉報,說耿精忠負恩謀反,他的罪名大過尚之信。康熙聽了以後,下詔將耿精忠極其黨羽一併凌遲處死。

    浮人結語

    正所謂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三藩之亂無論有沒有發生,削藩是一定的,只是過程有所不同而已。在專制主義之下絕不允許有第二個權力的存在。耿尚二人,首鼠兩端,就連勇將王輔臣一樣也是康熙利用反賊打擊反賊政策的一枚棋子罷了,等到吳三桂叛亂平定之後,這種棋子必然會被拋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玉石怎麼才能鑑別真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