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守門人7
-
2 # 青言論史
首先,氣節當然不能當飯吃;其次,明朝的氣節比之宋朝,其實有虧。
第一個答案當然幾乎是廢話,氣節肯定不能填飽肚子。但是,氣節卻是一種態度,一種意識。它是一個民族在面對外族入侵時的選擇——我們是要選擇戰,還是降?我們是要選擇作為人死去,還是作為狗活著?
因此,無論是在歷史的哪一個時刻,只要是中華民族危亡時刻,總是不缺乏氣節的,比如五胡亂華時期堅決抗戰的劉琨、祖逖;又比如南宋末年的陸秀夫、張世傑、文天祥;再比如死守揚州的史可法、江陰城頭的閻應元。
但我之所以說明朝氣節有虧,是因為一個很無情的現實——宋朝的時候,尚且能做到官民一體,同仇敵愾;而明朝的氣節,更多地是體現在百姓和少數幾個官員身上,至於大多數官員尤其是高官,其實相當不堪。
正如我剛剛列舉的那樣,南宋危亡之際,挺身而出的如陸秀夫、文天祥等,都是丞相級別的高官;而北京被攻陷的時候,幾乎無一人殉國、無一人死難。即使到了南明,高官也不過只有史可法、瞿式耜等寥寥幾人為國盡忠,大部分高官如錢謙益,選擇了明哲保身,真正戰鬥在第一線的,反倒是閻應元這樣一位沒有品級的典史。
因為稀少,所以才大加鼓吹。這就是大宋百姓十多萬集體殉難在崖山少人提起,史可法以身殉國世代傳頌的原因。畢竟,人多了,就不好樹立典型了吧。
氣節不可以當飯吃,但氣節可以讓你稱之為人。
氣節,從春秋到現在,都是我們提倡的。氣節不同於愚昧保守頑固,氣節是指一個人要有尊嚴,在古代體現在忠君報國,敢為老百姓說話,不同流合汙。近代,體現在面對外國侵略,敢於直面抗爭,而不是甘於做侵略者的走狗,幫助西方列強迫害自己的同胞,面對封建殘餘的壓迫,敢於抗爭。在當代,氣節在於熱愛祖國,不為譁眾取寵博取名利而汙衊祖國,不為領外國工資而甘當西方宣傳話筒,面對不公平,有那麼一口氣,敢於吶喊。
氣節,每個時代有自己的含義,說明朝有氣節,因為在明朝提倡的價值就是忠君報國,君主死社稷,天子守國門,明朝不稱臣,不納貢,不和親,這是對外,即使對內爭鬥壓迫互相殘害,對外也是同一強硬。這是對外的氣節。對內的氣節,有于謙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有海瑞敢觸怒龍顏,明朝有一種風氣,文臣以死諫為榮。
好的說完了,說不好的,要說明朝的文臣有氣節,那是有的也挺多的,但是如果把明朝作為有氣節的代表,肯定是不對的,明朝沒有氣節的人有很多,畢竟明朝號稱歷史上最黑暗的朝代之一,雖然有爭議,卻也是有原因的,明朝對政治黑暗,貪汙成風,百姓苦不堪言,越往後越嚴重,而且,抗倭一事,除了愈大猷戚繼光的抗倭拿得出手,其他的明朝衛所軍隊見到倭寇,除了潰逃就是失敗。
所以說明朝有氣節的人多是對的,提倡氣節也是對的,而且現在也要提倡,但明朝沒有氣節的人也是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