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人與被咬是兩個孩子的行為,我兩邊都給出解釋,方便家長各取所需。
先說被咬。
外傷:破皮,紅腫,傷疤。被咬的部位多是手、胳膊、臉這幾個爭搶時最容易接觸到的部位。個別被咬到後背、腿、屁股等。咬在這些地方,說明報復不是即刻發生的,與傷害行為相隔了一段時間,不過也不會太久,幾分鐘差不多。
除了外傷,最直接的精神傷害是害怕,孩子會大哭。大人換位思考一下,猛然被攻擊的第一反應是不是嚇一跳,傷痛可能還不嚴重,害怕是引起孩子劇烈情緒的首要因素。
這個時候老師一般會立即將受傷的孩子抱走安撫,檢視傷口有沒有出血,牙痕有多大,有沒有其他受傷之處。通常有藥箱的會馬上找出藥來消毒,有經驗的老教師都知道該怎麼處理,但怎麼告知家長才考驗水平。
再來說說咬人的孩子。
有一些共同點,如嘴笨,身材矮小,反應慢但性格不怎麼懦弱,但是這些特點不一定同時出現,也不絕對,因為有些時候事情發生得太快,老師根本預料不到,所以也不可能根據孩子身上的某些特點將其歸入重點監控範圍。孩子們都會遇到矛盾,言語功能發展好的、能說會道的更容易選擇語言暴力,另一些講話不清楚,反應慢的孩子更易採取肢體暴力。
另外還有一點,咬人是會『傳染』的。一個孩子之前從來不咬人,可是被咬過之後卻習得了咬人。這種情況就發生在我家孩子身上,他兩歲時被一個大孩子咬在眉毛下面靠近眼睛的地方,後來再遇到不公平的對待時他馬上就去咬別的孩子。
他第一次咬人時我們正租住在一個小區,我帶他在樓下玩,別的孩子不理他,他去撿別人的球,球的小主人過來推開他,倆人搶球時我家孩子低頭在人家手上咬了一口,那孩子哇哇大哭,保姆立刻跑過來喊誰家的野孩子真沒教養。我應聲說是我的孩子,我住在某某樓某某號,電話號碼是几几,你回去給僱主交不了差可以來找我,要看病我帶去看病,賠錢我來賠。這時旁邊的幾位家長也過來勸她說孩子的手沒傷,過一會兒就好了,這事才算了結。
拋開家長不痛快的心理,咬人與被咬可以看做是兩個不懂得與人交往的初學者,在還沒學會對話與合作之前,出於本能佔有資源時發生了激烈的衝突。咬只是其中一種打擊手段,類似的還有打人、掐人、推人、踢人,凡能夠給對方施加傷害並因此放棄資源的行為,都可以視作是一種競爭手段。只不過,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鼓勵合理競爭,鼓勵合作與雙贏,帶有惡意的競爭不該被鼓勵。
在瞭解孩子為什麼會咬人,以及咬人是一種常見但不應當被鼓勵的競爭行為之後,家長怎麼應對就很關鍵了。
還是先說咬人的一方。
道歉是首要且必須的,打一個電話過去,詢問下孩子的情況,表達歉意,適當地提出賠償,以受害人的心情來看這些都是你應該有的態度。如果你不做,有個潛在並很有可能發展出讓你始料未及的後果是,你孩子的錯誤行為沒有得到約束,下一次、下下一次,總有一次將變本加厲。
再來說說被咬的一方。
抱有理解不是讓自己的孩子受委屈,而是便於找到雙方溝通的基礎,兩個孩子還要繼續做同學,還會繼續搶玩具,這次太苛責不原諒的話,引起對方不滿,怎麼保證不另生事端?對方如果有心機,把你形容成抓住一點兒錯不放的小人,你的孩子將來也不好再和其他孩子玩,剛要加入,其他家長會立刻把自己孩子帶走。
在公平無法保證的前提下不談謙讓,所以你的訴求應該是要一個說法,要對方家長的態度,此刻是你佔理。講道理,咱們有話好好說;不講道理,那我也不會慣著你。
對老師,建議多爭取,有老師在當中協調最好。我家孩子剛上幼兒園時咬了一個孩子,老師很有經驗也很給力,直接告訴我不要插手,她來處理,當天就將事情解決了。如果老師將家長推到前面自己不管,從職業素養也說不過去,衝突發生在班裡,老師有責任幫助協調解決。
都協調好了,矛盾不會激化了,剩下的是各自教育自家孩子,尤其是咬人的一方。我講個方法,當初就是用這個辦法幫助我家孩子克服咬人毛病的。
我和娃他爸扮作兩個小朋友,假裝搶玩具,他爸打了我一下,我立刻舉起雙手喊:老師,他打我!同時向孩子解釋:有小朋友打你或欺負你,要馬上舉起手喊老師。然後我和他爸重複舉起手喊了好幾遍,把這個防止發怒轉而向他人尋求幫助的方法教給了他。與此同時,教他用最簡短的詞表達不滿,如『我不喜歡』、『我不高興』,表達願意分享『好的』、『我先玩,再給你玩』,以及詢問『可以一起玩嗎?』『能給我一塊嗎?』
對言語能力低且易怒的孩子,以上這些方法可以試試看。
被咬的孩子則需要安撫受驚的情緒,先肯定孩子受了委屈,難過、疼,然後教孩子如何避免在爭搶中受傷,同樣也要教他們拒絕、請求該怎麼說,要簡短,太長了一是孩子記不住,二是小夥伴也未必聽得懂。
如果家園合作一直不錯,還可以建議老師在班上開展與小夥伴合作的主題活動,雖然平時教學中社交是融合在內的,但突然事件也給了老師一個教育的機會。
最最後,還有一句話對孩子咬人的家長說,不要為了糾正孩子而責罰、責打他,教育過後也不要再提,不能在親戚朋友面前議論孩子愛咬人,這些只會加重惡習。真的幫助是引導他去交往,將社交挫折看作方法不對,多嘗試用語言去商量,用微笑面對被拒。再來一次,一次比一次更好。
咬人與被咬是兩個孩子的行為,我兩邊都給出解釋,方便家長各取所需。
先說被咬。
外傷:破皮,紅腫,傷疤。被咬的部位多是手、胳膊、臉這幾個爭搶時最容易接觸到的部位。個別被咬到後背、腿、屁股等。咬在這些地方,說明報復不是即刻發生的,與傷害行為相隔了一段時間,不過也不會太久,幾分鐘差不多。
除了外傷,最直接的精神傷害是害怕,孩子會大哭。大人換位思考一下,猛然被攻擊的第一反應是不是嚇一跳,傷痛可能還不嚴重,害怕是引起孩子劇烈情緒的首要因素。
這個時候老師一般會立即將受傷的孩子抱走安撫,檢視傷口有沒有出血,牙痕有多大,有沒有其他受傷之處。通常有藥箱的會馬上找出藥來消毒,有經驗的老教師都知道該怎麼處理,但怎麼告知家長才考驗水平。
再來說說咬人的孩子。
有一些共同點,如嘴笨,身材矮小,反應慢但性格不怎麼懦弱,但是這些特點不一定同時出現,也不絕對,因為有些時候事情發生得太快,老師根本預料不到,所以也不可能根據孩子身上的某些特點將其歸入重點監控範圍。孩子們都會遇到矛盾,言語功能發展好的、能說會道的更容易選擇語言暴力,另一些講話不清楚,反應慢的孩子更易採取肢體暴力。
另外還有一點,咬人是會『傳染』的。一個孩子之前從來不咬人,可是被咬過之後卻習得了咬人。這種情況就發生在我家孩子身上,他兩歲時被一個大孩子咬在眉毛下面靠近眼睛的地方,後來再遇到不公平的對待時他馬上就去咬別的孩子。
他第一次咬人時我們正租住在一個小區,我帶他在樓下玩,別的孩子不理他,他去撿別人的球,球的小主人過來推開他,倆人搶球時我家孩子低頭在人家手上咬了一口,那孩子哇哇大哭,保姆立刻跑過來喊誰家的野孩子真沒教養。我應聲說是我的孩子,我住在某某樓某某號,電話號碼是几几,你回去給僱主交不了差可以來找我,要看病我帶去看病,賠錢我來賠。這時旁邊的幾位家長也過來勸她說孩子的手沒傷,過一會兒就好了,這事才算了結。
拋開家長不痛快的心理,咬人與被咬可以看做是兩個不懂得與人交往的初學者,在還沒學會對話與合作之前,出於本能佔有資源時發生了激烈的衝突。咬只是其中一種打擊手段,類似的還有打人、掐人、推人、踢人,凡能夠給對方施加傷害並因此放棄資源的行為,都可以視作是一種競爭手段。只不過,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鼓勵合理競爭,鼓勵合作與雙贏,帶有惡意的競爭不該被鼓勵。
在瞭解孩子為什麼會咬人,以及咬人是一種常見但不應當被鼓勵的競爭行為之後,家長怎麼應對就很關鍵了。
還是先說咬人的一方。
道歉是首要且必須的,打一個電話過去,詢問下孩子的情況,表達歉意,適當地提出賠償,以受害人的心情來看這些都是你應該有的態度。如果你不做,有個潛在並很有可能發展出讓你始料未及的後果是,你孩子的錯誤行為沒有得到約束,下一次、下下一次,總有一次將變本加厲。
再來說說被咬的一方。
抱有理解不是讓自己的孩子受委屈,而是便於找到雙方溝通的基礎,兩個孩子還要繼續做同學,還會繼續搶玩具,這次太苛責不原諒的話,引起對方不滿,怎麼保證不另生事端?對方如果有心機,把你形容成抓住一點兒錯不放的小人,你的孩子將來也不好再和其他孩子玩,剛要加入,其他家長會立刻把自己孩子帶走。
在公平無法保證的前提下不談謙讓,所以你的訴求應該是要一個說法,要對方家長的態度,此刻是你佔理。講道理,咱們有話好好說;不講道理,那我也不會慣著你。
對老師,建議多爭取,有老師在當中協調最好。我家孩子剛上幼兒園時咬了一個孩子,老師很有經驗也很給力,直接告訴我不要插手,她來處理,當天就將事情解決了。如果老師將家長推到前面自己不管,從職業素養也說不過去,衝突發生在班裡,老師有責任幫助協調解決。
都協調好了,矛盾不會激化了,剩下的是各自教育自家孩子,尤其是咬人的一方。我講個方法,當初就是用這個辦法幫助我家孩子克服咬人毛病的。
我和娃他爸扮作兩個小朋友,假裝搶玩具,他爸打了我一下,我立刻舉起雙手喊:老師,他打我!同時向孩子解釋:有小朋友打你或欺負你,要馬上舉起手喊老師。然後我和他爸重複舉起手喊了好幾遍,把這個防止發怒轉而向他人尋求幫助的方法教給了他。與此同時,教他用最簡短的詞表達不滿,如『我不喜歡』、『我不高興』,表達願意分享『好的』、『我先玩,再給你玩』,以及詢問『可以一起玩嗎?』『能給我一塊嗎?』
對言語能力低且易怒的孩子,以上這些方法可以試試看。
被咬的孩子則需要安撫受驚的情緒,先肯定孩子受了委屈,難過、疼,然後教孩子如何避免在爭搶中受傷,同樣也要教他們拒絕、請求該怎麼說,要簡短,太長了一是孩子記不住,二是小夥伴也未必聽得懂。
如果家園合作一直不錯,還可以建議老師在班上開展與小夥伴合作的主題活動,雖然平時教學中社交是融合在內的,但突然事件也給了老師一個教育的機會。
最最後,還有一句話對孩子咬人的家長說,不要為了糾正孩子而責罰、責打他,教育過後也不要再提,不能在親戚朋友面前議論孩子愛咬人,這些只會加重惡習。真的幫助是引導他去交往,將社交挫折看作方法不對,多嘗試用語言去商量,用微笑面對被拒。再來一次,一次比一次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