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情感中轉站

    古體詩,沒有任何格律要求,其特點如下:

    一、古體詩可押平聲韻,也可押仄聲韻,同律詩相比,它既可一韻到底,也可自由換韻,兩句一換、四句一換、六勻一換,比較自由,但這個自由,不是瞎整,須用相鄰的韻才行,可參看李白的古風體詩歌。

    有一種柏梁體,大概是漢武帝所建柏梁臺竣工了,然後召來群臣賦詩助興,所以叫柏梁體,精妙之處在於句句押韻,可參看杜甫《麗人行》。

    二、古體詩平仄沒什麼硬指標,唐以前怎麼樣,唐及唐以後寫古體詩也怎麼樣,我們現在如果要寫古體詩,平仄上也沒忌諱,到免除了四聲困撓。

    三、古體詩基本不講對仗,但如果碰巧神來之筆有了對仗且特工,也是允許的,這裡區分一下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對仗,古體詩同字、同聲皆可對,且不作平仄要求。

    四、還有一種古體詩,謂之雜言,也叫長短句,不多言了,參看李白《蜀道難》。

  • 2 # 老街味道

    問題:古體詩有什麼特點?

    .....

    前言

    古體詩是舊體詩的一種,舊體詩包括了近體詩和古體詩,近體詩是格律詩,古體詩是非格律詩或者說格律比較靈活的詩。但是古體詩也有自己的一些特點,並不是隨隨便便寫一首詩就是古體詩了。

    一、古體與近體的區別

    在永明體以前,詩並不講究格律,律詩被稱為今體詩或近體詩,於是那些不合格律的詩就被稱為古體詩。

    另外在格律詩完全成熟以後,那些不合格律的詩也被稱為古體詩,比如唐朝除了格律詩以外,詩人們也很熱衷寫古體詩,李白李賀的古體詩水準都高於自己的格律詩。

    二、古體詩的押韻

    古體詩風格自由,除了押韻以外不受格律的束縛,古體詩有句句押韻的,例如曹丕的《燕歌行》不換韻: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 念君客遊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岑參句句押韻,但是幾次換韻的古體詩《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一般的古體詩,只要注意雙數句押韻就可以了,但是不換韻的古體詩,要注意,要麼通篇押平聲,要麼通篇押仄聲,例如絕句只有四句,二四句押韻的絕句,一定不能一個平聲韻一個是仄韻。例如平水韻的靜夜思:

    尋真誤入蓬萊島,香風不動松花老。採芝何處未歸來,白雲遍地無人掃。三、古體詩的形式

    古體詩的形式多樣,有四言、五言、七言、八言、九言,雜言等等,例如李白的蜀道難是雜言詩:

    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是七言的齊言詩

    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魏官牽車指千里,東關酸風射眸子。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結語

    要注意不同詩體形式不一定是古體詩,例如樂府詩就有格律詩和古體詩,沈佺期的樂府詩《獨不見》,就是標準的七律:

    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誰謂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王維的樂府詩《老將行》被認為是有點瑕疵的七言排律:

    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騎。射殺山中白額虎,肯數鄴下黃鬚兒!

    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師。漢兵奮迅如霹靂,虜騎崩騰畏蒺藜。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自從棄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時飛箭無全目,今日垂楊生左肘。路旁時賣故侯瓜,門前學種先生柳。

    蒼茫古木連窮巷,寥落寒山對虛牖。誓令疏勒出飛泉,不似潁川空使酒。

    賀蘭山下陣如雲,羽檄交馳日夕聞。節使三河募年少,詔書五道出將軍。

    試拂鐵衣如雪色,聊持寶劍動星文。願得燕弓射大將,恥令越甲鳴吾君。

    莫嫌舊日雲中守,猶堪一戰取功勳。

    杜甫的《哀江頭》就是古體詩了:

  • 3 # 梧桐樹邊羽

    古體詩即古風,是中國古詩中除了近體詩之外的所有格式的詩的統稱。

    而近體詩,是唐朝形成的格律體,是在古體詩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嚴格遵守平仄格律的詩體。近體詩在格式上是高於古體詩的,因為有了音韻格律的規範化,徹底避免了發聲基本錯誤。一首近體詩,只要是合格的近體詩,必然沒有音韻錯誤,是清新自然、抑揚頓挫、朗朗上口的。這是一種規格產生後的強制提升。

    古體詩則相對地不講究平仄格律,但也只是相對的。

    我們說古體詩不講究平仄格律,一定有朋友會說,不對啊,我們平時念《靜夜思》,一樣的音韻通順,味道十足啊,我們詩朗誦《蜀道難》,同樣感覺不到發音的阻滯,感情的表達照樣流暢,在背誦《將進酒》的時候,“黃河之水天上來”,大氣蒼茫,感情充沛,並沒有任何的平仄音律問題啊?

    那麼是不是近體詩的平仄格律完全多此一舉?

    當然不是。

    詩是韻文,是音律和意境完美的結合。

    按照格律創作的近體詩,在音律上不需要考慮是否有問題,只是行文構思是否精巧,用詞是否高雅優美,表意是否含蓄悠長,這些才是一首近體詩是不是好詩,會不會流傳的根本原因。

    而古體詩呢?我們今天能夠看到古人的古體詩,都是經過千百年淘汰下來的作品,第一關就是是否適合口口相傳。古體詩雖然不符合唐時的平仄格律,但是往前面有“四聲韻”啊,再往前面有“梵唄”,再往前面沒有漢字音韻學的時候,古詩還處在漢樂府和詩經、楚辭階段,完全依附於音樂而存在,不需要漢字本身音調的起伏。

    就好像我們今天的流行歌詞,唱起來的時候,你是否關注過那些漢字的音調?

    不需要,因為音樂性取代了漢字本身的音調起伏。

    而古體詩作為脫離音樂而獨立存在的吟誦體,如果不在音韻上下功夫,必然會在千百年間淘汰。所以,古體詩不是不講音韻,他只是不強求合平仄格律而已。

    一首朗誦的詩歌,哪怕是現代詩,如果沒有音調的起伏,從成型到死亡能超過幾個小時?從作者到讀者,能傳播幾個聽眾?

    古體詩也一樣。我們今天能聽到的,都是符合漢字發音的,發自內心的好作品。近體格律詩的平仄規定是在這些好的、自然的作品基礎上提煉、歸納出來的一套用於簡易創作近體詩的音韻系統。

    所以,古體詩雖然不合平仄,但必定是符合漢字音調系統的。不符合我們平時說話音調的詩,是反自然的,我們唸到一首結結巴巴,音調沒有起伏的作品,還有沒有興趣去看他的內容?

    古體詩的特點還是韻文,有節奏感,有韻腳。但是押韻寬鬆,而且詩的長短不限,韻腳也可以隨時轉換,韻腳不像近體詩必須用平聲,是可平可仄的。

    不要求對仗,但是可以使用對偶,格式也寬鬆,不在乎平仄、詞性相對。下筆出典,古樸沉雄,語言簡單清新,這是因為高古的語言系統不完善的緣故,長久下來反而形成了一套讓人感覺古拙的意境。

    其實這些特點,都是相對於後來近體詩、詞牌這些更高階、更精緻的文學形式而言的。

    隨後在格律成熟之後,長短不齊的古體詩句子基本上也會成為律句,因為合律是好聽順耳的最簡單方式,這種句子合律,只是體式,押韻,對偶上只合古風的詩體,我們稱之為“律古”。

    隨著社會和文化的不斷進步,不斷精細化以及詩詞意象的不可逆轉性變化,真正意義上的“古體詩”很難再現。今人仿作,無論如何也擺脫不了工業社會的油膩之氣。

    至於那些堆砌古詞,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寫的什麼所謂新時代“古風”,不過是一襲工業流水線下的漢服罷了。

  • 4 # 情感中轉站

    古體詩,沒有任何格律要求,其特點如下:

    一、古體詩可押平聲韻,也可押仄聲韻,同律詩相比,它既可一韻到底,也可自由換韻,兩句一換、四句一換、六勻一換,比較自由,但這個自由,不是瞎整,須用相鄰的韻才行,可參看李白的古風體詩歌。

    有一種柏梁體,大概是漢武帝所建柏梁臺竣工了,然後召來群臣賦詩助興,所以叫柏梁體,精妙之處在於句句押韻,可參看杜甫《麗人行》。

    二、古體詩平仄沒什麼硬指標,唐以前怎麼樣,唐及唐以後寫古體詩也怎麼樣,我們現在如果要寫古體詩,平仄上也沒忌諱,到免除了四聲困撓。

    三、古體詩基本不講對仗,但如果碰巧神來之筆有了對仗且特工,也是允許的,這裡區分一下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對仗,古體詩同字、同聲皆可對,且不作平仄要求。

    四、還有一種古體詩,謂之雜言,也叫長短句,不多言了,參看李白《蜀道難》。

  • 5 # 老街味道

    問題:古體詩有什麼特點?

    .....

    前言

    古體詩是舊體詩的一種,舊體詩包括了近體詩和古體詩,近體詩是格律詩,古體詩是非格律詩或者說格律比較靈活的詩。但是古體詩也有自己的一些特點,並不是隨隨便便寫一首詩就是古體詩了。

    一、古體與近體的區別

    在永明體以前,詩並不講究格律,律詩被稱為今體詩或近體詩,於是那些不合格律的詩就被稱為古體詩。

    另外在格律詩完全成熟以後,那些不合格律的詩也被稱為古體詩,比如唐朝除了格律詩以外,詩人們也很熱衷寫古體詩,李白李賀的古體詩水準都高於自己的格律詩。

    二、古體詩的押韻

    古體詩風格自由,除了押韻以外不受格律的束縛,古體詩有句句押韻的,例如曹丕的《燕歌行》不換韻: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 念君客遊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岑參句句押韻,但是幾次換韻的古體詩《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一般的古體詩,只要注意雙數句押韻就可以了,但是不換韻的古體詩,要注意,要麼通篇押平聲,要麼通篇押仄聲,例如絕句只有四句,二四句押韻的絕句,一定不能一個平聲韻一個是仄韻。例如平水韻的靜夜思:

    尋真誤入蓬萊島,香風不動松花老。採芝何處未歸來,白雲遍地無人掃。三、古體詩的形式

    古體詩的形式多樣,有四言、五言、七言、八言、九言,雜言等等,例如李白的蜀道難是雜言詩:

    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是七言的齊言詩

    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魏官牽車指千里,東關酸風射眸子。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結語

    要注意不同詩體形式不一定是古體詩,例如樂府詩就有格律詩和古體詩,沈佺期的樂府詩《獨不見》,就是標準的七律:

    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誰謂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王維的樂府詩《老將行》被認為是有點瑕疵的七言排律:

    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騎。射殺山中白額虎,肯數鄴下黃鬚兒!

    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師。漢兵奮迅如霹靂,虜騎崩騰畏蒺藜。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自從棄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時飛箭無全目,今日垂楊生左肘。路旁時賣故侯瓜,門前學種先生柳。

    蒼茫古木連窮巷,寥落寒山對虛牖。誓令疏勒出飛泉,不似潁川空使酒。

    賀蘭山下陣如雲,羽檄交馳日夕聞。節使三河募年少,詔書五道出將軍。

    試拂鐵衣如雪色,聊持寶劍動星文。願得燕弓射大將,恥令越甲鳴吾君。

    莫嫌舊日雲中守,猶堪一戰取功勳。

    杜甫的《哀江頭》就是古體詩了:

  • 6 # 梧桐樹邊羽

    古體詩即古風,是中國古詩中除了近體詩之外的所有格式的詩的統稱。

    而近體詩,是唐朝形成的格律體,是在古體詩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嚴格遵守平仄格律的詩體。近體詩在格式上是高於古體詩的,因為有了音韻格律的規範化,徹底避免了發聲基本錯誤。一首近體詩,只要是合格的近體詩,必然沒有音韻錯誤,是清新自然、抑揚頓挫、朗朗上口的。這是一種規格產生後的強制提升。

    古體詩則相對地不講究平仄格律,但也只是相對的。

    我們說古體詩不講究平仄格律,一定有朋友會說,不對啊,我們平時念《靜夜思》,一樣的音韻通順,味道十足啊,我們詩朗誦《蜀道難》,同樣感覺不到發音的阻滯,感情的表達照樣流暢,在背誦《將進酒》的時候,“黃河之水天上來”,大氣蒼茫,感情充沛,並沒有任何的平仄音律問題啊?

    那麼是不是近體詩的平仄格律完全多此一舉?

    當然不是。

    詩是韻文,是音律和意境完美的結合。

    按照格律創作的近體詩,在音律上不需要考慮是否有問題,只是行文構思是否精巧,用詞是否高雅優美,表意是否含蓄悠長,這些才是一首近體詩是不是好詩,會不會流傳的根本原因。

    而古體詩呢?我們今天能夠看到古人的古體詩,都是經過千百年淘汰下來的作品,第一關就是是否適合口口相傳。古體詩雖然不符合唐時的平仄格律,但是往前面有“四聲韻”啊,再往前面有“梵唄”,再往前面沒有漢字音韻學的時候,古詩還處在漢樂府和詩經、楚辭階段,完全依附於音樂而存在,不需要漢字本身音調的起伏。

    就好像我們今天的流行歌詞,唱起來的時候,你是否關注過那些漢字的音調?

    不需要,因為音樂性取代了漢字本身的音調起伏。

    而古體詩作為脫離音樂而獨立存在的吟誦體,如果不在音韻上下功夫,必然會在千百年間淘汰。所以,古體詩不是不講音韻,他只是不強求合平仄格律而已。

    一首朗誦的詩歌,哪怕是現代詩,如果沒有音調的起伏,從成型到死亡能超過幾個小時?從作者到讀者,能傳播幾個聽眾?

    古體詩也一樣。我們今天能聽到的,都是符合漢字發音的,發自內心的好作品。近體格律詩的平仄規定是在這些好的、自然的作品基礎上提煉、歸納出來的一套用於簡易創作近體詩的音韻系統。

    所以,古體詩雖然不合平仄,但必定是符合漢字音調系統的。不符合我們平時說話音調的詩,是反自然的,我們唸到一首結結巴巴,音調沒有起伏的作品,還有沒有興趣去看他的內容?

    古體詩的特點還是韻文,有節奏感,有韻腳。但是押韻寬鬆,而且詩的長短不限,韻腳也可以隨時轉換,韻腳不像近體詩必須用平聲,是可平可仄的。

    不要求對仗,但是可以使用對偶,格式也寬鬆,不在乎平仄、詞性相對。下筆出典,古樸沉雄,語言簡單清新,這是因為高古的語言系統不完善的緣故,長久下來反而形成了一套讓人感覺古拙的意境。

    其實這些特點,都是相對於後來近體詩、詞牌這些更高階、更精緻的文學形式而言的。

    隨後在格律成熟之後,長短不齊的古體詩句子基本上也會成為律句,因為合律是好聽順耳的最簡單方式,這種句子合律,只是體式,押韻,對偶上只合古風的詩體,我們稱之為“律古”。

    隨著社會和文化的不斷進步,不斷精細化以及詩詞意象的不可逆轉性變化,真正意義上的“古體詩”很難再現。今人仿作,無論如何也擺脫不了工業社會的油膩之氣。

    至於那些堆砌古詞,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寫的什麼所謂新時代“古風”,不過是一襲工業流水線下的漢服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歲孩子老是咳嗽,流鼻子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