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延想雲崖

    由中央政府統一任命地方各級官員和地方各級將領,最好能夠建立軍政院校為地方培養人才。

    斷絕地方的糧餉供應,由中央統一調配,還有地方的軍事裝備也必須由國家統一生產調配,地方軍隊不能私自生產軍事裝備。

    中央政府開發軍事和民用科技,在裝備水平上要高於地方軍隊,中央政府設立直屬軍隊,並在各地設立大的軍區……

    總之仿照現代的軍事管理制度和行政機構職能就可以有效避免藩鎮割據。

  • 2 # 我是一個存在483

    藩鎮,亦稱方鎮,是唐朝中、後期設立的軍鎮。唐玄宗為防止邊陲各異族的進犯,大量擴充防戍軍鎮,設立節度使。  

    但由於一方面,唐朝廣大的疆域需要唐朝在遠離中央的地方作戰;另一方面,唐玄宗時期,府兵制已完全破壞,開始實行募兵制,這必然會造成兵隨將走,將領擁兵自重,無形中其實已經提供了藩鎮形成的條件。

    且各藩鎮掌管一個地區的軍政,後來權力逐漸擴大,兼管民政、財政,掌握全部軍政大權,形成地方割據,常與朝廷對抗。

    自從唐末黃巢起義開始,中央政府政令名存實亡,地方藩鎮相互征戰不休,混亂加劇,在短短不到一甲子時間裡,中原就出現了五個朝代,周邊相繼出現了十六個政權,史稱五代十六國。

    到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北宋,就吸取唐末藩鎮割據的教訓,杯酒釋兵權後就採取與士大夫共天下的國策,以文治武,大力打壓武夫。造成了經濟文化空前繁榮,軍事懦弱的宋朝,最終被蒙元滅亡。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分封諸子為王,坐鎮一方。併為加強統治,晚年大殺功臣,最後被四子明成祖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多了建文帝的皇位。明初期,由於武將功勞大,多有封爵。武官勢力大於文臣,待和平時期文臣治理的優越性,文官實力大增,尤其是土木堡之變,

    開國武人勳貴及靖難功臣被消失殆盡,文武制衡成為幻想,明皇只能透過內廷宦官來制衡文臣。

    待到清末民初,又出現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了。我黨統一中國後,確立了以黨治軍,黨領導一切的治國理念。消除了軍閥

  • 3 # 曉嵐雜談

    歷史上,怎樣才能避免藩鎮割據一方事件發生?

    藩鎮割據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亂以後,外地將領擁兵自重,在軍事、財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續百多年直至唐朝滅亡。其發生是由於唐朝在安史之亂後添了許多節度使,而節度使管轄的地區稱為"藩鎮",唐朝中央政府本以為,可以透過藩鎮來平定一些叛亂,不料藩鎮就是導致唐朝混亂乃至滅亡的總根源。而藩鎮割據基本上是安史之亂的延續;唐亡以後出現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也是藩鎮割據的延續。藩鎮割據的問題對唐代、五代乃至北宋都產生重大影響。

    “藩鎮割據”名詞雖專指有唐一朝,但實際上“藩鎮割據”問題其實是一箇中央和地方權力博弈問題,“藩鎮割據”其實是地方勢力割據。我們現在透過梳理中國歷史,來發現中國歷史上是怎麼處理類似於“藩鎮割據”問題的:第一:地方勢力權力割據、割據、再割據。這種辦法是既然地方勢力已經做大做強了,我們不能強制消滅他,我們就讓地方勢力再割據,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推恩令。推恩令是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而頒佈的一項重要政令。這項政令要求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後來根據這項政令,諸侯國被越分越小,漢武帝再趁機削弱其勢力。西漢自文、景兩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脹的諸侯王勢力,一直是皇帝面臨的嚴重問題 。文帝時,賈誼鑑於淮南王、濟北王的謀逆事件,曾在《治安策》中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其具體辦法是,讓諸侯王各分為若干國,使諸侯王的子孫依次分享封土,地盡為止;封土廣大而子孫少的人,就虛建國號,待其子孫生後分封。漢朝原來施行的是郡縣制,所以制定推恩令是在郡縣制的基礎上做的改進,由以前的各諸侯所管轄的區域只由其長子繼承,改為由諸侯王的長子,次子,三子共同繼承。

    第二:軍事力量輪流轉,明年皇帝到我家。這種辦法出現在有宋一朝,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自己裝醉當了皇帝,又用“杯酒釋兵權”消除了開國大將的權力,但賊也怕自己被偷,強盜也怕自己被搶,軍事力量放在自己手上最保險啊,可是全國就一個皇帝,這個皇帝又要處理政務,又要帶領兵權,實在是忙不過來,忙不過來就需要有人管軍事,怎麼管都不放心,宋朝就想了個辦法,我設一個樞密院來管部隊調動使用,再設一個三衙管部隊日常訓練和管理,打起仗來,皇帝指定將領來打仗,徹底分權,軍事力量再樞密院、三衙、臨時將領手裡輪流轉,徹底做到兵不知將,將不識兵,什麼造反,軍閥割據,地方勢力割據,難上加難。

    第三:用人、用錢、軍事歸屬中央。這種辦法更為成熟,如有明一朝、清朝。中央不在賦予地方王國過大的較為自由的權力,地方只管理地方事務,但地方官員選拔、地方錢財、和軍事力量統一收歸中央管理。這種辦法有效的消除了地方勢力形成地方割據,最終避免了藩鎮割據悲劇的發生。

  • 4 # 魂牽夢繞的家鄉

    我認為各位說的都不好,只要中央用連姻組成一個強大的中央軍政集團,就跟關隴集團一樣,沒人敢造反,除了中央內亂,

  • 5 # 歷史的背面

    藩鎮割據發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地方政府(軍政合一的地方政府)權利過大,導致地方政府有力量能中央政府進行抗衡。只要中央政府能控制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取消地方政府擁有軍隊的權利,就不可能存在藩鎮割據的現象。

  • 6 # 扣毛

    這一點中國的帝王們整整摸索了兩千年之久。

    最開始,周天子時代分封制,將各個功臣分封到封國中做諸侯,這種分封是實封的,封國的行政軍事財政大權全部由封國內的諸侯說了算。

    這種方式效果很明顯,製造出了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等一票的割據勢力。西漢時期,劉邦改進分封制,具體措施是隻封姓劉的,他認為這樣大家就好歹還是一家人,然而七國之亂證明了,帶有實封性質的分封造成割據幾乎是必然的。

    於是,從漢朝之後,除了某些奇葩朝代(司馬炎臉上紅腫),爵位分封大都成為了虛封。

    秦朝創制郡縣制代替分封管理地方,漢朝承襲秦制並且大大發展,然而,隨著王朝持續時間變長,東漢末年,由於朝廷宦官外戚世家官僚掌權,中央無暇注意地方,許多地方官對於管轄地的控制力度越來越大,釀成了漢末大分裂的局面,地方豪族經營自己的勢力範圍從而壟斷地方乃至朝廷的官職,最終形成了士族,士族在南北朝幾百年的歷史上影響甚廣。

    為了打擊士族,還有透過軍權成長的門閥,帝王們從隋朝開始嘗試將平民中的佼佼者引入朝堂與士族對抗,而引入的方式便是科舉制度,透過科舉制度,底層平民突破門第限制進入朝堂,他們沒有根基,只能依附於皇權,士族開始衰落。但是正所謂按下葫蘆起了瓢,剛剛把士族按下去,地方武將又開始崛起,唐朝中後期,在中央有士族與平民爭權的“牛李黨爭”,地方則是各路節度使軍閥互相征戰。

    到了宋代,為了抑制地方武將的勢力,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太宗定下以文馭武,重文輕武的政策,終宋一朝,武將,士兵地位極其低微,其名將多半以悲劇人生告終。

    以文馭武固然解決了武將割據的隱患,但卻造成了兩個問題,

    一是軍隊戰鬥力急劇下降,終宋兩朝,其對外戰爭的能力遠遠不如漢唐,兩宋皆為北方遊民民族所滅。

    其二,便是透過科舉制度上位的文官也漸漸形成了自己的勢力,宋朝文官權力之大,甚至可以讓皇帝忌憚。

    到了明朝時期,朱元璋朱棣兩位強勢帝王

  • 7 # 延想雲崖

    由中央政府統一任命地方各級官員和地方各級將領,最好能夠建立軍政院校為地方培養人才。

    斷絕地方的糧餉供應,由中央統一調配,還有地方的軍事裝備也必須由國家統一生產調配,地方軍隊不能私自生產軍事裝備。

    中央政府開發軍事和民用科技,在裝備水平上要高於地方軍隊,中央政府設立直屬軍隊,並在各地設立大的軍區……

    總之仿照現代的軍事管理制度和行政機構職能就可以有效避免藩鎮割據。

  • 8 # 我是一個存在483

    藩鎮,亦稱方鎮,是唐朝中、後期設立的軍鎮。唐玄宗為防止邊陲各異族的進犯,大量擴充防戍軍鎮,設立節度使。  

    但由於一方面,唐朝廣大的疆域需要唐朝在遠離中央的地方作戰;另一方面,唐玄宗時期,府兵制已完全破壞,開始實行募兵制,這必然會造成兵隨將走,將領擁兵自重,無形中其實已經提供了藩鎮形成的條件。

    且各藩鎮掌管一個地區的軍政,後來權力逐漸擴大,兼管民政、財政,掌握全部軍政大權,形成地方割據,常與朝廷對抗。

    自從唐末黃巢起義開始,中央政府政令名存實亡,地方藩鎮相互征戰不休,混亂加劇,在短短不到一甲子時間裡,中原就出現了五個朝代,周邊相繼出現了十六個政權,史稱五代十六國。

    到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北宋,就吸取唐末藩鎮割據的教訓,杯酒釋兵權後就採取與士大夫共天下的國策,以文治武,大力打壓武夫。造成了經濟文化空前繁榮,軍事懦弱的宋朝,最終被蒙元滅亡。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分封諸子為王,坐鎮一方。併為加強統治,晚年大殺功臣,最後被四子明成祖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多了建文帝的皇位。明初期,由於武將功勞大,多有封爵。武官勢力大於文臣,待和平時期文臣治理的優越性,文官實力大增,尤其是土木堡之變,

    開國武人勳貴及靖難功臣被消失殆盡,文武制衡成為幻想,明皇只能透過內廷宦官來制衡文臣。

    待到清末民初,又出現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了。我黨統一中國後,確立了以黨治軍,黨領導一切的治國理念。消除了軍閥

  • 9 # 曉嵐雜談

    歷史上,怎樣才能避免藩鎮割據一方事件發生?

    藩鎮割據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亂以後,外地將領擁兵自重,在軍事、財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續百多年直至唐朝滅亡。其發生是由於唐朝在安史之亂後添了許多節度使,而節度使管轄的地區稱為"藩鎮",唐朝中央政府本以為,可以透過藩鎮來平定一些叛亂,不料藩鎮就是導致唐朝混亂乃至滅亡的總根源。而藩鎮割據基本上是安史之亂的延續;唐亡以後出現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也是藩鎮割據的延續。藩鎮割據的問題對唐代、五代乃至北宋都產生重大影響。

    “藩鎮割據”名詞雖專指有唐一朝,但實際上“藩鎮割據”問題其實是一箇中央和地方權力博弈問題,“藩鎮割據”其實是地方勢力割據。我們現在透過梳理中國歷史,來發現中國歷史上是怎麼處理類似於“藩鎮割據”問題的:第一:地方勢力權力割據、割據、再割據。這種辦法是既然地方勢力已經做大做強了,我們不能強制消滅他,我們就讓地方勢力再割據,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推恩令。推恩令是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而頒佈的一項重要政令。這項政令要求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後來根據這項政令,諸侯國被越分越小,漢武帝再趁機削弱其勢力。西漢自文、景兩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脹的諸侯王勢力,一直是皇帝面臨的嚴重問題 。文帝時,賈誼鑑於淮南王、濟北王的謀逆事件,曾在《治安策》中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其具體辦法是,讓諸侯王各分為若干國,使諸侯王的子孫依次分享封土,地盡為止;封土廣大而子孫少的人,就虛建國號,待其子孫生後分封。漢朝原來施行的是郡縣制,所以制定推恩令是在郡縣制的基礎上做的改進,由以前的各諸侯所管轄的區域只由其長子繼承,改為由諸侯王的長子,次子,三子共同繼承。

    第二:軍事力量輪流轉,明年皇帝到我家。這種辦法出現在有宋一朝,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自己裝醉當了皇帝,又用“杯酒釋兵權”消除了開國大將的權力,但賊也怕自己被偷,強盜也怕自己被搶,軍事力量放在自己手上最保險啊,可是全國就一個皇帝,這個皇帝又要處理政務,又要帶領兵權,實在是忙不過來,忙不過來就需要有人管軍事,怎麼管都不放心,宋朝就想了個辦法,我設一個樞密院來管部隊調動使用,再設一個三衙管部隊日常訓練和管理,打起仗來,皇帝指定將領來打仗,徹底分權,軍事力量再樞密院、三衙、臨時將領手裡輪流轉,徹底做到兵不知將,將不識兵,什麼造反,軍閥割據,地方勢力割據,難上加難。

    第三:用人、用錢、軍事歸屬中央。這種辦法更為成熟,如有明一朝、清朝。中央不在賦予地方王國過大的較為自由的權力,地方只管理地方事務,但地方官員選拔、地方錢財、和軍事力量統一收歸中央管理。這種辦法有效的消除了地方勢力形成地方割據,最終避免了藩鎮割據悲劇的發生。

  • 10 # 魂牽夢繞的家鄉

    我認為各位說的都不好,只要中央用連姻組成一個強大的中央軍政集團,就跟關隴集團一樣,沒人敢造反,除了中央內亂,

  • 11 # 歷史的背面

    藩鎮割據發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地方政府(軍政合一的地方政府)權利過大,導致地方政府有力量能中央政府進行抗衡。只要中央政府能控制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取消地方政府擁有軍隊的權利,就不可能存在藩鎮割據的現象。

  • 12 # 扣毛

    這一點中國的帝王們整整摸索了兩千年之久。

    最開始,周天子時代分封制,將各個功臣分封到封國中做諸侯,這種分封是實封的,封國的行政軍事財政大權全部由封國內的諸侯說了算。

    這種方式效果很明顯,製造出了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等一票的割據勢力。西漢時期,劉邦改進分封制,具體措施是隻封姓劉的,他認為這樣大家就好歹還是一家人,然而七國之亂證明了,帶有實封性質的分封造成割據幾乎是必然的。

    於是,從漢朝之後,除了某些奇葩朝代(司馬炎臉上紅腫),爵位分封大都成為了虛封。

    秦朝創制郡縣制代替分封管理地方,漢朝承襲秦制並且大大發展,然而,隨著王朝持續時間變長,東漢末年,由於朝廷宦官外戚世家官僚掌權,中央無暇注意地方,許多地方官對於管轄地的控制力度越來越大,釀成了漢末大分裂的局面,地方豪族經營自己的勢力範圍從而壟斷地方乃至朝廷的官職,最終形成了士族,士族在南北朝幾百年的歷史上影響甚廣。

    為了打擊士族,還有透過軍權成長的門閥,帝王們從隋朝開始嘗試將平民中的佼佼者引入朝堂與士族對抗,而引入的方式便是科舉制度,透過科舉制度,底層平民突破門第限制進入朝堂,他們沒有根基,只能依附於皇權,士族開始衰落。但是正所謂按下葫蘆起了瓢,剛剛把士族按下去,地方武將又開始崛起,唐朝中後期,在中央有士族與平民爭權的“牛李黨爭”,地方則是各路節度使軍閥互相征戰。

    到了宋代,為了抑制地方武將的勢力,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太宗定下以文馭武,重文輕武的政策,終宋一朝,武將,士兵地位極其低微,其名將多半以悲劇人生告終。

    以文馭武固然解決了武將割據的隱患,但卻造成了兩個問題,

    一是軍隊戰鬥力急劇下降,終宋兩朝,其對外戰爭的能力遠遠不如漢唐,兩宋皆為北方遊民民族所滅。

    其二,便是透過科舉制度上位的文官也漸漸形成了自己的勢力,宋朝文官權力之大,甚至可以讓皇帝忌憚。

    到了明朝時期,朱元璋朱棣兩位強勢帝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產後第1天吃什麼好?順產和剖腹產各不同,吃錯了會影響兩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