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周列國8

    二戰後期,坦克,裝甲車,各種口徑火炮等攻堅武器技術逐漸成熟,併發揮了巨大作用,步兵作戰交火距離由原600-800米逐漸縮短到200-400米,原裝備的各型步槍就感到力不從心,主要表現在射速慢,威力過剩。特別是幾次城市作戰,原步槍的問題就特別突出,還暴露出原步槍過長,不利於室內作戰。因此德國就研製裝備了30發彈夾,發射中間彈的(介於手槍和步槍彈之間)44式步槍,希特勒在參觀該步槍後,定名為突擊步槍。該槍裝備部隊後,大放異彩,效能突出,但只因數量太少,無法挽回敗局。

    二戰後蘇聯根據44式步槍研製並裝備了AK47突擊步槍,發射7.62✘39mm中間彈,配30發彈夾,並研發了配套的班用機槍,負責600-800米火力壓制和打擊,即蘇式系列。70年代,蘇聯採用了5.45mm口徑的AK74式突擊步槍,一直到今天。

    美國二戰後,步槍裝備就比較曲折點了。首先裝備了 M1卡賓槍,採用小於步槍子彈的子彈,不能連續射擊,是縮小版加蘭德。北韓戰爭後,美國又裝備了M14 式步槍,仍採用步槍大威力彈,由於該槍重量大,射速慢,在越戰中敗於AK47,隨後美軍採用了小口徑概念,裝備了 M16式步槍,5.56mm,配20發和30發彈夾。M16首先由美國海軍裝備,在越戰中效果不錯,而美軍陸軍力主裝備M15,發射大威力步槍彈,試裝後效果不佳,轉而開始大量採購M16。有意思的是,早期AK47只有單發和連發,無三發點射,而M16只有單發和三發點射,無連發。後美國給予改造後,使其能連發,即M16A1.A2系列。

    為適應裝甲車,空降作戰,蘇聯採取了摺疊槍托,縮短步槍長度,美軍卻緊湊化 M16即現在裝備的M4系列突擊步槍。

    正是上述原因,突擊步槍分成兩大流派,即以蘇聯為首的華約採用蘇式標準,70年代,也採用了小口徑,即5.45mm口徑。美國則強制北約統一口徑,開始是7.62大威力彈,後是5.56mm口徑。

    中國開始一直沿用蘇聯標準,進入八十年代,中國開始研製小口徑步槍,中國本著即不復制蘇式標準,也不依靠美式標準,而採用了5.8mm標準。

    隨著現在戰爭的發展,個人單兵防護的加強,小口徑步槍有些力不從心,美國開始研製新的口徑步槍,如6.5mm,8mm,7.62mm口徑步槍,除7.62mm步槍開始部分裝備外,其他口徑小部分試裝後便無下落了。

    另外一些步,榴彈合一步槍,美軍只是試裝後小部分後,就沒了訊息。

    我軍新型步,榴彈合一戰略步槍開始在部隊試用,效果如何,拭目以待。

  • 2 # 紅色手電筒

    美國德國蘇聯的突擊步槍發展起來的事情可以說各有各的故事,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是,蘇聯人的頭腦走在了前邊,但是手腳落後了。德華人是開了先河,而美華人則是抓壯丁。

    首先說蘇聯人,蘇俄對於突擊步槍的概念可謂先知先覺,早在二十世紀初有費德洛夫提出了突擊步槍的概念,在他的大作輕武器的演進中,就提出了突擊步槍的概念,並且在1916年做出來了自動步槍,不過費德洛夫沒有解決彈藥的問題,費德洛夫自動步槍使用的是有坂步槍彈,就是三八大蓋的子彈,使用這種子彈的原因就是它的後座力小,容易控制,但是作為全威力步槍彈後座力還是太大,後來只有少部分小,裝備使用。

    這本輕武器的演進後來作為卡拉什尼科夫的入門教材,可以說卡拉什尼科夫算是費德洛夫的弟子,不過這本書一直沒有見過有中文版,也許是我沒有見過。

    不過這種思想既然已經提出,作為蘇聯設計師也就是不斷進行各種嘗試,一直到1943年,新型的子彈問世,就是M43步槍彈,也就是AK47以及AKM的彈藥,據說這種步槍彈受到了德國7.92短彈的影響,蘇聯人自然是不承認,而配用的步槍,就是著名的AK也是受到了德國突擊步槍的影響,收到影響是肯定的,但是絕對不是複製,裡邊的結構基本上不一樣,西方的宣傳中對於蘇聯的抹黑有點太誇張,明顯者總是覺得蘇聯人比西方人少一個腦袋,其實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至於AK就不用多說了,加上後邊研製AK74,蘇聯方面沒有再表現出費德洛夫那樣先知先覺的大師,當然對於輕武器這種兵器來說,已經是非常成熟的產品,產生一個巨大的突破已經是很難了。而且,AK蘇聯人按照費德洛夫自動步槍的傳統也是叫做自動步槍,中國是師法俄國也是叫做自動步槍。

    而德華人則是紮實的走到了其他國家的前邊,MP44開始了步槍的突擊步槍時代,從它開始,世界各國開始普及自動武器,突擊步槍在軍隊中迅速的取代了衝鋒槍和手動步槍,現在甚至開始探討取代班用機槍的可能性了,步兵班中開始出現單一的武器。MP44開始打著衝鋒槍的招牌立項,後來被希特勒識破以後,希特勒又親自命名為突擊步槍。

    MP44最大的成功就在於推出了7.92短彈,由於減少了發射藥,子彈的射程適當的減少了,原來全威力步槍彈,有效射程可以有2000米,原來標尺射程都有一千米,三八大蓋有2400米,但是一般的步兵交戰距離也就是400米以內,各位可以試一下,用肉眼在2000米距離上能看到什麼?在高速公路的車距確認距離可以試一下,肉眼在那麼遠的距離上看不見什麼,太小了,想要打那麼遠,首先就要看見,看不見也就打不到。

    對於蘇德來說,降低武器的後座力,採用的辦法都是這種減裝步槍彈的辦法,而美國也沒閒著,不過美國採用的是另一種辦法,就是加料手槍彈,代表就是M1卡賓槍,不過由於彈藥的威力小,以後也沒有人再採取這種技術路線了。

    美華人對於突擊步槍是特別的不感冒,在二戰結束後,居然還堅持步槍要發射全威力步槍彈,對於本國的步槍死抱著M1半自動步槍不放,頂多是把M1改成了可以全自動發射,最後鼓搗出來了個M14,M14本身的效能不錯,但是不適應變化了的戰場。直到阿富汗戰場,加裝了光學瞄準鏡的M14作為神槍手步槍才真正的發揮了自身的優勢。

    美華人其實有很好的理論基礎,美國的齊射計劃,透過大量的統計,總結出來很多步兵戰鬥的規律性的資料,想前邊提到的步兵戰鬥距離一般都在400米以內就是齊射總結出來的。但是齊射計劃本身想搞出來一種步槍的目標沒有實現。

    隨著美華人介入越戰,M14不適應環境的問題更加嚴重,於是美國透過另一種辦法,就是抓壯丁,美國有龐大的民用槍械市場,透過民商入伍,美華人挑出AR15作為應急的產品裝備赴越美軍的裝備這就是M16,而使用的小口徑步槍彈又開啟了小口徑步槍時代,雖然M16配用的M193彈後來被SS109取代,但是作為先行者,還是值得被記住的。

    在美國使用小口徑步槍彈前,強行把7.62*51步槍彈作為北約通用彈藥,所以北約各國這一時期的各種步槍都要圍繞著這種彈藥設計,德國的G3步槍,G3也是效能優異,大量裝備德國以外,巴鐵和土耳其也大量使用,而從巴鐵的使用中還是充分的肯定了G3,不過德華人在小口徑步槍上顯得不是特別積極,雖然研製了HK33,但是德國軍隊沒有使用,直到後來推出了G36,G36剛推出時評價頗高,但是最近的使用報告,把G36批評成假冒偽劣產品,現在以至於要審查G36的採購過程是不是有貓膩。

    蘇聯則是老老實實的改進AK,小口徑了,就把7.62的口徑改成5.45,一直到現在還是AK上折騰,其間有很多的新的想法,但是這些新的想法概念都沒有幹過老AK,俄國現在還是牢牢的佔據了俄軍的位置。

    而美國則也是在M16上進行各種改進,同時把各種配件,比如手電,瞄準鏡,鐳射指示器什麼的都往槍上放,同時縮短全槍的長度。

    目前,突擊步槍現在是到了一個技術上的瓶頸,最近沒有什麼革命性的技術突破,雖然還是有各種新型步槍的出現,但是沒有全新概念性的新式武器的出現。

  • 3 # 貞觀防務

    德國突擊步槍就不用提了。東德用的自然是蘇聯的AK-47和AKM。至於西德嘛,西德是北約國家裡裝備突擊步槍最晚的國家,沒啥可以說的。

    美蘇的突擊步槍發展史是完全不同的。蘇聯突擊步槍的發展早在20世紀初就開始了,卡拉什尼科夫(設計AK-47那位)的老師,費德洛夫早在一戰就搞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具備各種突擊步槍特徵的費德洛夫M1916,另外費德洛夫M1916還是“槍族”這個概念的開創者。

    步槍的發展史總的來說就是口徑不斷縮小的歷史,這句話放在突擊步槍發展上也是可以的。

    世界各國的突擊步槍發展都經過了這樣一個過程:

    全威力彈自動步槍->中口徑中間威力彈自動步槍->小口徑中間威力彈自動步槍

    其中美華人因為走了一些彎路是繞過了中口徑中間威力彈自動步槍這一步。

    全威力彈自動步槍在美蘇分別都有代表作品。美國是M14,蘇聯是費德洛夫M1916。不過M14最後是成了狙擊槍,而費德洛夫M1916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沒能大規模服役。

    德國的STG-44在一定程度上啟發了蘇聯的7.62 X39mm M43彈。最後結果就是AK-47,第一款成熟大規模服役的中口徑中間威力彈突擊步槍。美華人當時認為突擊步槍還是得用全威力彈,最後搞出了M14,M14有什麼特點呢?“全自動射擊時可以精準地命中地球”

    不過美華人在20世紀50-60年代搞的SCHV計劃確實帶動了小口徑高速彈的浪潮,最直接的結果就是AR-15與M16,世界上第一款成熟的小口徑中間威力彈突擊步槍。蘇聯人也受到了相當程度的影響,拿出了使用5.45mm彈的AK-74。

    突擊步槍使用小口徑彈是有一些優勢的,初速更高殺傷界更好命中率更高,而且在當時防彈衣發展還比較落後,小口徑彈對人體的殺傷更好。等到蘇聯快解體的時候俄羅斯又拿出了劃時代的AN-94,可惜因為俄羅斯窮沒能大規模裝備。

  • 4 # 戰爭之王

    二戰中只有德國研製出了真正的突擊步槍,而當時的美國和蘇聯使用的還是使用傳統全威力槍彈的各種栓動武器以及自動武器,沒有突擊步槍這一武器,很多時候很多士兵都比較樂於使用繳獲的MP44突擊步槍。

    不過相對來說蘇軍更佔先機,其在二戰中就已經研製出了7.62X39毫米中間威力彈,為以後的AK47的出現提供了一個十分合適的彈藥。而美國即使到了二戰後意識到了單兵自動步槍的重要性,但是依然固執的使用了大威力步槍彈。

    二戰後蘇聯就有很多使用中間威力彈的突擊步槍專案,最終是AK47脫穎而出,成了蘇軍的制式裝備。而美軍則開始了M14自動步槍的研製工作,其自動射擊後坐力巨大,難以控制,不能算是突擊步槍。而德國也同樣如此,西德由於屬於北約集團,在裝備美製武器一段時間後,在7.62X51NATO彈基礎上研製了G3自動步槍,而東德使用的也是AK系列突擊步槍。

    後來美國意識到了中間威力彈的優點,同時準備採用小口徑彈藥,這才有了M16突擊步槍,美軍才有了自己的突擊步槍。而蘇聯緊隨其後研製了AK74以及一些列新式突擊步槍。而德國方面,由於各種因素,直到東西德統一後的1996年,德軍才正式換裝了G36突擊步槍,並裝備至今。

  • 5 # 瘋狗的輕武

    先說德國吧

    其實STG44也只能說算是第一把被稱之為“突擊步槍”的突擊步槍,因為他本身還在試驗階段時候名字叫MKB42(Maschinenkarabiner的簡寫,意思是自動卡賓槍)。而發射相對較小威力步槍彈的自動步槍老早就有人在試驗了(比如費德洛夫M1916)。

    好了回到正題,德華人其實在二戰之前就已經開始嘗試將7.92x57mm毛瑟彈截短到33mm,在犧牲射程和威力的條件下取得更可控的後座力。(35年左右時候還有7.75x40mm的福爾默M35自動步槍的嘗試)到了二戰爆發,德華人也認識到絕大多數輕武器交戰都發生在300米之內。

    而全威力的7.92x57mm步槍彈並由於後坐力過高,並不適合自動武器發射,而且威力和射程過剩。9mm帕彈則是射程和威力太小,並不適合超過100米之外使用。

    所以才有了MKB42,繼而演變成Stg44。戰果證明,這種使用中間威力步槍彈的突擊步槍既有衝鋒槍火力猛的特點,也具備300米內夠用的精度和威力。Stg44雖然不是第一款突擊步槍,但絕對是正兒八經奠基的那款。

    戰後的話德國作為戰敗國,一度是裝備了當時北約挺紅的FN FAL。

    後來原毛瑟廠的工程師開辦了HK公司,根據1945年自家設計的stg45滾柱半自由槍機而研發了挺有名的HK-G3。但是這回由於美國爸爸的壓力,使用的是7.62x51全威力步槍彈。儘管德華人內心是拒絕這種傳統大威力步槍彈,然並卵。

    好了再說毛子

    毛子的輕武器思路其實一直不錯,費德洛夫M1916(一戰那會)就開始想怎麼讓自動步槍能夠可控的射擊。但戰爭才是推動武器的因素,所以開打前,毛子也認為步槍就該精準,射程起碼也得有個800米。

    雖然說他們開發了SVT38/40這類半自動步槍,但步槍的自動裝填結構很複雜,需要細緻的維護保養。然而毛子兵員學歷普遍較低,文盲遍地,教他們用好半自動步槍都要了老命。還不如發大栓莫辛納甘或者波波沙這種簡單自由槍機的衝鋒槍。

    但很顯然,隨著戰爭的推進,毛子也認識到二戰不同於一戰。機械化水平的提高,讓步兵作戰距離比之前的戰爭近的多。1943年開始,蘇聯研發中間威力步槍彈。比如後來AK上用的7.62x39 M43彈的前身7.62x41。

    到了1944年,毛子吃過Stg44的苦頭之後,也開始加急了突擊步槍的研製。其實在44-45年期間,毛子研發的突擊步槍種類很多。

    比如蘇達耶夫的AS-44

    託卡列夫的AT-44

    柯羅文的AK-44(不是卡拉什尼科夫的K,是柯羅文的K)

    等等,其實還有很多....不一一舉例了。不過蘇聯方面並不著急,因為戰事很順利。

    二戰之後的事兒大家都知道了,當時一個在槍械設計界並沒什麼名氣的卡拉什尼科夫拿出了AK47。這種長活塞導氣+兩片突筍的旋轉閉鎖槍機結構到現在為止還是毛子制式輕武器。

    最後說美國

    美華人的輕武器思路至少在二戰之前算不上多先進,但一戰時期自家BAR的火力優勢自個看在眼裡,但是BAR作為單兵武器太重,不適合全面換裝。所以他們在20年代就尋思使用半自動步槍替代栓動,作為單兵制式步槍。

    其實當時有個叫佩德森的槍械設計師認為傳統.30-06(7.62x63mm)步槍彈膛壓太大,威力也過剩。他設計了一種.276(7×53mm)步槍彈,比.30-06更短,口徑更小,重量也更輕。但最後因為正直經濟大蕭條,而且.30-06的庫存太大,最終美軍還是選擇了.30-06的M1加蘭德。

    好了又有點跑題,美軍在二戰當中可能並沒有經歷到像毛子和德棍那麼慘烈的近距離交戰。雖然說他們研究報告也發現了步兵交戰在300米之內,但美華人依舊認為全威力步槍彈的射程和精度是必要的,而相對近距離的交戰也可以由M1卡賓這種用.30卡賓(7.62x33mm)彌補。

    所以戰後,美華人也向其他盟友都安利了7.62x51mm這種不大適合全自動射擊的全威力步槍彈。直到M14在越戰中被猴子的AK打臉才急忙上偉大的M16,成就一代小口徑經典。

    但到也不是說美華人戰後就一點沒突擊步槍...某種程度來說,M1卡賓的全自動型M2卡賓實際上也可以算是突擊步槍...

    就是7.62x33的圓頭彈存速和穿透都渣了點,只能幹200米以內的活

  • 6 # 薺菜糰子

    這個題目太大了吧?夠寫本書了。鄙人沒這個知識水平,只能掛一漏萬的妄談一下自己的理解。

    當時美蘇都在發展半自動步槍,M1加蘭德和SKS都是非常成功的作品。但德國領先一步發明了突擊步槍。尤其是德華人大規模列裝了中間威力步槍彈(美國m1卡賓的槍彈更像是拉長的手槍彈,德蘇是縮短的步槍彈,不可同日而語)。沒有這種槍彈,全自動武器必然笨重不堪。比如勃朗寧自動步槍,最後改行當輕機槍了,德國的傘兵自動步槍雖然沒那麼笨重(仍很重)但很難控制,非精銳部隊不能使用。可以說中間威力步槍彈成就了突擊步槍,蘇聯也發展出了中間威力槍彈的概念,在此基礎上研製了sks和AK-47。很多人認為AK純屬山寨STG44,這是不正確的。二者在外觀上確實相似,而且不可否認的是卡拉什尼科夫確實參考借鑑了STG44的理念和部分機構,但AK在很多方面比如自動構、閉鎖方式等均不相同(據說卡氏還借鑑了M1的部分機構),可以說二者的區別遠大於相似。具體區別也夠寫一篇文章了,就不多說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深入瞭解。只強調一點,如果卡氏只是個山寨達人,尤金斯通納也不會自費邀請卡拉什尼科夫赴美交流把臂言歡。

    可以說德華人首創了突擊步槍的概念,蘇聯稍晚一步也緊緊跟隨(幾乎是同步的,即便借鑑了德國的理念,但絕不是山寨,蘇聯也是很早就開始這方面探索的)。至於美華人,大概是對加蘭德太過滿意,抑或是過於保守,對於這場輕武器革命有些後知後覺,只把二戰時用的步槍彈稍稍縮減了一點點,研發了笨重的M14(這貨真不配稱作突擊步槍),加蘭德的子彈是.03-06,尺寸是7.62x63,M14用的是美國強推的北約標準彈7.62x51,彈殼只縮短了12毫米,而蘇聯的M43彈是7.62x39,德國的是7.92x33,對比一下就知道美國在當時理念上落後了。直到越戰,美華人終於意識到自己理念上跑偏了,但好在老美也是“地大物博人傑地靈”,槍和彈都現成,稍加改動AR15/M16就誕生了,而且小口徑槍彈初速高彈到平,比7.62中間威力槍彈效果更好。也算老美髮力反超後來居上。後來麼,後來就別說了,大家都知道,篇幅有限到此為止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衣服褪色了怎麼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