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正經的軍棍

    他那其實是個長矛,作戰思想落後,綜合國力不足的體現。

    一戰結束後,坦克大量投入使用,軍隊認識到,配合坦克作戰時,士兵最佳設計距離是400米左右,而不是傳統的600-800米。很多國家都把自己軍隊的步槍減短了。蘇軍的莫辛納甘從1.3米改到了1.2米,德軍的KAR98,從1.24改為1.1米,中國的漢陽造甚至改到了1米。可以說絕大多數國家都將步槍改短了,這也是一個趨勢。而日本偏偏例外。

    日軍的三八大蓋有1.27米,加上刺刀有1.66米。此時日軍身高也就1.55米,很多日本兵的身高都沒槍+刺刀的總長高。

    三八大蓋的優點在於,射程遠,精度高,便於使用,適用於白刃戰。三八大蓋的標尺射程達到了2400米,實際的有效射程一般是460米。三八大蓋在400米的距離,子彈幾乎是直著射出去的,精度自然很高。

    日軍的拼刺技術是當時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很多國家都不是對手。拼刺時,一寸長一寸強,三八大蓋的長度配合日軍精湛的技術,讓日軍在白刃戰中佔足了優勢。抗戰初期,往往三四個中國士兵才能對付一個日本兵。日本兵技術好,武器好,嚴苛的訓練讓士兵有足夠的戰鬥力。

    思想落後

    其實日軍青睞於射程遠的步槍,是和法國學的,日本最喜歡學法國了,日軍帽子上的兩條擦腳布,就是和法華人學的。二戰中,法華人仍然不認為坦克是主戰武器,只是一個輔助性武器。結果39天,在德軍的閃電戰之下,法國完蛋了。

    法華人認為,真正決定戰爭勝負的,是類似於馬奇諾防線那樣的塹壕要塞。抗戰中,日本人大量修建碉堡就是這種思想。這個時候,長槍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射程遠。

    二戰中,日本沒有美軍德軍那樣的實力進行大規模坦克作戰能力,也就隨著放棄了短步槍,選擇更適合自己的長槍。這一思想在全世界範圍內還是非常落後的,但是在中國戰場是比較領先的。幾乎所有都畏懼日軍的長槍+刺刀。

    太平洋戰爭中,日軍大規模發動萬歲衝鋒,這個時候,那把步槍不如換一根長矛。

  • 2 # 深度工場

    有網友問:二戰時日本為何要選擇比士兵都高的步槍作為主戰武器? 日軍在二戰的主力步槍,實際上不是三八式步槍。這種步槍在中國戰場最多,在太平洋戰場,實際上是99式短步槍最多。

    三八式步槍是1907年開始裝備日軍的,整個設計思想都是20世紀初期的戰爭思想。主要突出射程遠,方便拼刺刀等特點。槍身全長127.6釐米,再加上30式單刃刺刀後就可達166.3釐米,步槍加刺刀比大多數日軍士兵的身高,還要長。

    日本本身是想使用99式短步槍取代三八式步槍,但是,99式的產量只有260萬支,完全無法取代三八式步槍。因此,三八式步槍還廣泛裝備了日軍很多部隊。

    99式步槍是1939年裝備的,威力比三八式步槍大了一個檔次,精度同樣比較高。這種步槍主要裝備在東南亞,太平洋戰場的日軍,在中國戰場比較少見。產量最高的99式短步槍版本,只有1.15米長。與德軍的毛瑟98式步槍等歐洲步槍長度是差不多的。

    在太平洋戰場改為99式步槍的原因是,在叢林密林作戰,需要更大威力的子彈,才可以穿透植物枝葉阻攔。同時,叢林作戰,也不需要三八式步槍那種遠射程,不需要長槍管了。另外就是,在密林當中,長步槍攜帶不方便。短步槍更好攜帶。

    同時,短步槍更加適合在坑道活動,利用隱蔽射擊陣地射擊。因此,太平洋日軍大部分都是99式步槍。而中國戰場,白刃戰比較多,大平原,高原比較多,適合三八式步槍發揮白刃戰優勢和射程遠的優勢。

  • 3 # 薩沙

    鬼子三八大蓋是最弱的步槍!從林彪中槍負傷談起

    2月28日,由於日軍109師佔領隰縣,逼近黃河渡口,威脅陝甘寧邊區,毛澤東命令林彪率部立即開赴隰縣,側擊日寇。趕赴隰縣需要透過友軍--也就是晉綏軍19軍的防區。林彪派參謀和19軍溝通完畢,隨後率部開拔。

    晉綏軍畢竟是一支軍閥部隊,組織混亂,軍令傳遞出現嚴重問題。晉綏軍的軍令不知道什麼原因,沒有傳播到二線陣地的一些哨位,這下造成了大禍。

    林彪一行人都騎著馬,從二線陣地前方透過。晉綏軍哨所上一個新兵王潞生,看到這一行人裡面有人穿著日軍大衣,驚慌之下誤以為是日軍偵察部隊,舉起晉造三八大蓋就射。這一槍就把跑在最前面的林彪打倒了!

    林彪這一槍是從後背射入,子彈射入以後擦傷脊椎,從前胸飛出,肺部卻沒有受傷,前胸的一根肋骨也被打斷。林彪這次受的是重傷!受槍傷,尤其是穿胸的槍傷是很難說的,但大部分都會有生命危險。中槍以後,林彪仍然表現出高度的冷靜。

    倒地以後,林彪在昏迷之前,仍然詳細的向政治部主任羅榮恆交代了部隊的工作,這就等於託孤了。到了這個地步還想著軍隊,說明林彪真的是一個好的指揮官!

    115師衛生部長谷廣善回憶當年情況寫到:我趕到事發地點時,師司令部衛生所長彭芸生已經為林彪裹完了傷。林躺在擔架上神智是清醒的,政治部主任羅榮桓和作戰科長王秉璋等一大堆人圍著林,正在交待事情。我不想湊熱鬧,就沒有擠進去,而是到林彪受傷及裹傷的現場查看了一番,他從一灘血跡中拾到一截半寸長的肋骨,顯然彭芸生裹傷時沒有注意到。他將肋骨包好,隨後返回衛生部拿了一些藥品和醫療器械再趕到師指。”

    林彪躺在擔架上見我這麼晚才露面,很不滿地說“同志,關心一點嘛!”

    當時隊伍仍按照預定計劃繼續前進,羅榮桓對我說:“組織上決定由你護送林師長回延安。”

    我看到林彪傷勢很重,怕路上發生意外情況說不清楚(怕林彪死了,有人指責他救治不力),於是要求保衛部長朱滌新一同護送,羅榮桓同意了。朱滌新率一個警衛連,我帶著兩名醫護人員和一名勤務兵於當日就離開師部護送林彪西行。

    當夜,我與林彪同宿一室,林睡在炕上,谷搭了一個草鋪。

    重傷的林半夜醒來,看到谷與他睡在一起感到很滿意。由於他受得是重傷,失血過多,對記憶有些影響。林彪問:“我負傷了嗎?”

    谷廣善回答說:“是的,還傷得很重。”

    林說:“我怎麼不覺得痛?”“我給你打了嗎啡。”

    林想坐起來,谷廣善連忙制止說:“你的傷口沒有癒合,你坐起來會引起傷口出血。”林彪對此話不大相信,第二天,他真的坐了起來,結果引起傷口噴血。谷廣善為其止完血後,再次提出忠告:“不要亂動。”

    經此教訓,林彪對我言聽計從。勤務兵是個十幾歲的小鬼,天真地問:“是部長官大,還是師長官大?”我說:“當然是師長官大。”小鬼不解地說:“為啥師長老聽部長的話?”引得林和我二人開心地笑起來。

    一天,師部管理科長石新安送來一些狗皮膏藥。林彪問:“從哪裡弄來的?”石新安說:“買的。”林彪一聽就笑了,說:“我以為‘賣狗皮膏藥’是罵人的話,沒想到還真有賣狗皮膏藥的!”我說:“狗皮膏藥對治你的傷很有效。”然後取出兩張膏藥在火上烤了烤,敷在林彪的前胸和後背兩處傷口上。

    林彪還是比較幸運的,此次射中他的是當時全世界威力最小的步槍三八式步槍。這種6.5毫米子彈穿透力強,但威力不大,進入人體內很少翻滾,造成內臟嚴重損害,而是直接穿出。所以林彪此次受傷並不重!如果是被國軍常用的7.92毫米毛瑟步槍擊中胸部,不死也要成植物人。

    林彪的傷很快就好了,谷廣善回憶:大約在林彪傷後六七天,其背部的傷口已經癒合,身體恢復得很快,他躺在擔架上,對我說:“我想試一下,看能不能站起來,你看行嗎?”我說:“那就試試看吧。”林彪從擔架上坐起,我扶他站了起來。林彪見果然沒事,於是進一步說:“我想走兩步試試,行不行?”我點頭應允。林彪真的往前走了好幾步,然後長舒一口氣,說:“謝天謝地,真的沒事!我懸了好幾天的心總算放下了。”這一天到了黃河邊,我正準備護送林彪渡河,恰遇延安派來的醫療專家江一真。我將林彪交給江一真後就返回了師部。

    為什麼這麼快就好了呢?谷廣善的解釋是:“三八式步槍威力不行!再重的槍傷外傷只要嚴格消炎,傷口不感染,最多一個月就會好。平型關戰鬥,我一下子收容了兩三百名重傷員,不到一個月全部治好歸隊了。我們對林彪的治療是全力以赴,當然好得更快。“

    對於三八式威力的弱點,八路軍和新四軍都是很清楚的。八路軍的敵後部隊,經常在三八式的子彈上面刻槽,以增加彈藥的殺傷力。而新四軍部隊,則使用一些粗製彈藥,比如方頭彈。這種射程近的子彈,威力卻比日式子彈厲害的多。

    對於三八式步槍的厭惡,持續了很多年。到80年代我軍開始槍械小口徑化時,一些老將軍仍然堅決反對。他們的理由就是,當年三八式很多時候打不死人!

    大家覺得呢?

  • 4 # 軍武資料庫

    嘻嘻,夜郎自大或者井底之蛙吧。沒說日本軍隊,而是在說題主。

    “二戰時日本為何要選擇比士兵都高的步槍作為主戰武器?”這樣的問題應該改為“二戰時中國戰場上日本為何要選擇比士兵都高的步槍作為主戰武器?”

    在廣泛的太平洋戰場上,日本主力步槍實際上說九九式步槍,並非三八大蓋。

    先看下日軍在二戰期間使用的步槍:

    從上至下分別為:

    1、三十式步槍

    2、三八式步槍

    3、三八式卡賓槍

    4、四四式卡賓槍

    5、義式步槍

    6、九九式步槍(中期型)

    7、九九式步槍(末期型)

    我們可以看到三十式步槍和三八式步槍的長度都很長,其主要原因在與在使用6.5mm彈藥的時候利用較長的槍管可以有效的提高精度和射程。

    但在二戰初期日軍發現6.5mm彈的殺傷效果比起7.7毫米的九二式重機槍殺傷效果要差了太多,於是開始研製使用7.7mm彈藥的九九式步槍。於1939年開始裝備部隊,整體產量為350萬枝。由於太平洋戰爭吃緊因此這些九九式步槍優先供應到了太平洋戰場中。

    而在中國戰場上,由於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水平太差,因此大量沒有消耗掉的三八式步槍仍舊佔有優勢。因此中國戰場上的日軍仍然大量裝備使用三八式步槍,其實就是為了消耗庫存。整體上看三八步槍一共生產了340萬枝,從數量上也是沒有九九式步槍多的。而且,三八式步槍在二戰爆發前還大量的出口到英國、俄國等十幾個國家達百萬枝之多,因此日本軍隊本身自己使用的“三八大蓋”不足230萬枝。

    圖為出口英國的三八式步槍

    因此傳統電影、電視劇中很多日本兵就是扛著大槍的形象了

    但如果是更加嚴謹一些的影視作品中還是會區分日本兵的不同武器的,例如《太平洋戰爭》

  • 5 # 史論縱橫

    這真是身高不夠,長槍來湊!

    日本的制式步槍三八大蓋應該就是主戰武器了,我們稱日本為小日本,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日本人身體略微矮小一點,而三八大蓋槍身127.6釐米,加上30式刺刀,全槍長可達166.3釐米,甚至比日本士兵的平均身高還要高,也是世界上最長的槍。

    今天,縱橫就給大家來掰扯掰扯,日本為何要選擇這麼長的三八大蓋來做制式步槍。

    為了適應日軍遠距離精準射擊的需求

    在《亮劍》中,獨立團的政委趙剛用三八大蓋那是五百米外打爆日軍士兵的頭,你想想在二戰中,有多少中國士兵的頭被打爆。

    經過亮學家協會的探討,縱橫認為,雖然趙剛射擊的姿勢和動作有點裝叉了,但是用三八大蓋五百米內擊中敵軍是有可能的,主要就是基於三八大蓋遠距離射擊的精準度。

    所謂,一寸長一寸強,步槍越長,精確度越高,在第一次大戰時期之前步槍的發展趨勢就是追求射擊距離,通常射擊距離可達五百米開外,而在二戰時,由於裝甲坦克的流行,各國已經注意到,步兵的任務逐漸在變為步坦協同作戰,射擊距離可以控制在四百米內。

    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毛瑟98式步槍從124釐米改為110釐米,蘇聯莫辛納甘步槍從130釐米改為120釐米,就連國民政府出的漢陽造都在改短,只有日本學習法國,並沒有將步槍改短。

    法國認為自己是戰勝國,自己的那一套軍事理念是無法破解的,那就是建造防線,然後遠距離對敵軍進行射擊,為此法國在二戰前修建了馬奇諾防線,結果現在人們都不關心法國在二戰時候拿的是什麼步槍。

    從另一方面來說,日本認為在中國的戰爭不會是大規模機械化的坦克戰爭,而是和歐洲戰場的一戰水平相當,修建要塞壕溝才是常態,遠距離射擊才是王道。

    三八大蓋是最適合打華人的步槍沒有之一

    相比於法國的頑固,其他國家都開始積極以短槍適應坦克的作戰需求,日本學習法國的作戰思維其實是落後的,但正因為落後,所以才適應中國戰場,國民政府仿製德國的中正式步槍符合世界的潮流,效能也比三八式步槍優秀,結果我們應該看到了。

    有答主說三八大蓋是二戰中最弱的步槍,縱橫是不認同的。

    三八大蓋儘管效能不是最好的,卻是最適合中國戰場的,有人嘲笑三八大蓋容易造成貫穿傷,不是要害部位,往往打不死人,並且以林老總的事蹟作為例子,這雖然不是個例,但是死亡率應該在那擺著的,在二戰時期中國大多數部隊醫療條件差,別說是貫穿傷,有個頭疼腦熱的都可能送命。

    在《我的團長我的團》中,孟煩了就是捱了一刀,結果就是沒有藥,看著自己的腿發炎,流膿,沒有任何辦法,中了三八大蓋子彈的人,當時可能沒有斃命,但是也影響了部隊的戰鬥力,甚至成為部隊的負擔。

    當場不斃命的槍不一定就是一把爛槍!

    尤其是三八大蓋槍身長,更適合拼刺刀,日本是二戰中刺刀拼殺技術最強的國家,這一點你否認也沒用,不管是蘇聯大兵,還是美國大兵,看到日本的萬歲衝鋒都心裡發毛。

    相對於日本對刺刀的熱愛,中國士兵更喜歡拼刺刀,林老總就說過,敢於刺刀見血的部隊才是過硬的部隊。

    由於步槍上面按不起刺刀,有些部隊還背一把大砍刀,不是中國冷兵器比日本厲害,而是打著打著就沒有子彈了,你不拼刺刀,只有挨崩的份。

    所以,在二戰中,中國戰場是刺刀戰發生最多的戰場,從這裡也能看出來,三八大蓋很適合中國戰場。

  • 6 # 歷史軍魂

    二戰時期日軍裝備最多的制式步槍為“三八式步槍”,由於該槍有一個防塵蓋,被中國軍民形象地稱為“三八大蓋”。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由於交戰雙方實行了塹壕戰,長長的步槍根本無法在塹壕內施展。一戰之後世界各國都對自己的步槍縮短長度,就在世界各國縮短本國槍支長度的時候,亞洲的日本反而加長了本國制式步槍的長度。日軍的三八式步槍全長達到了127釐米,加裝日軍的30式刺刀其長度可以達到166釐米。

    二戰時期,日軍士兵的平均身高160釐米左右,到了二戰後期,隨著日本病源的枯竭,日軍士兵的平均身高為146釐米。因此,加裝刺刀之後的三八式步槍比日本人的身高還高。正所謂一寸長一寸槍,日本人在白仍戰中往往佔據優勢,中國軍隊處於下風。加之日本人的戰術水平還處於一戰的水平,講求精確射擊。三八式步槍採用6.5毫米的有坂步槍彈,後坐力小,加之槍管較長,其射程比較遠。

  • 7 # 瘋狗的輕武

    不是日本人特意選擇比士兵都高的步槍,而是三八大蓋出生的年代是1905年,在那個年代,三八一點都不算長。

    就看一戰時期各國的步槍

    是不是覺得除了下邊的恩菲爾德SMLE和春田1903比較短之外,其他都很長?

    沒錯,一戰時期各國步槍普遍長度都在1米2以上,比方說三八長度是1米27,而Gewhre98是1米25

    然而歐洲人在一戰中發現,實際上辣麼長的槍管帶來的遠射程其實沒啥大用。四五百米之外基本上瞄不著,之前步槍遠距離齊拋射戰法在一戰中被機槍取代。而且太長的槍身在狹窄地形使用不便,加上機械化逐漸成型,因此到二戰,各國往往都用上了較短的步槍。

    而日本的話就是在一戰中打了個醬油,所以沒意識到槍身縮短的趨勢。外加他們確實迷戀拼刺,而長一些對拼刺利好。

    總的來說,三八在同時代步槍中不算長,你看下邊這個一戰時期拿三八的英軍...你覺得38很長嗎?

    然後再看日本人

  • 8 # 量子聊軍武

    題主題的這個問題有點不太嚴謹。

    其實在二戰中日本裝備的並不是三八式步槍,還有九九式步槍。出現在中國戰場上最多的都是三八式步槍,而且中國的影視劇中,日本鬼子的形象也都是揹著一杆長長的三八大蓋,所以就會有很多人產生誤解,日本在二戰時期裝備的主要制式武器是三八式步槍。

    三八式步槍是1905年定型1907年裝備日本部隊的。在那個時候三八步槍的長度,可一點都不算長,畢竟一戰時期流行的是戰壕戰。交戰雙方計程車兵趴在戰壕中,隔著七八百米的距離相互放槍。誰的槍管更長,誰的精度就越高,這一定律也默默的刻在了交戰國雙方士兵的心理。所以各個國家的知識步槍都比較長,日本的三八式步槍在其中並不算是佼佼者。

    到了二戰時期,日本軍隊也意識到了長步槍在叢林作戰中的弊端。而且日本軍部在1939年研製出了新式步槍九九式步槍,九九式步槍的槍長比三八式步槍更短,更加利於日本士兵們在叢林中進行穿行。但是因為生產原材料奇缺,所以日本軍隊無法全部換裝九九式步槍。而在這時中國戰場的日本士兵並沒有反應說三八式步槍並不適合中國的環境,所以日本軍部為了處理庫存,就將大量的三八式步槍配發給了去中國戰場計程車兵。其實說白了那個時候我軍的裝備還不如日本的三八式步槍好用呢,想想也是在那個缺吃少穿的年代,有一杆會響的槍就已經是奢望了。拼湊出來的部隊,不管是武器裝備還是人員素質上,都趕不上日本的正規軍。而且三八式長槍也並不是一無是處,日本士兵信奉武士道精神,熱衷於拼刺,俗話說,一寸長一寸強,比日本士兵個頭還要高的三八式步槍拼刺起來可真是一點都不含糊。

    所以看完了這個題目,大家就不要想當然的認為,日本士兵都是使用長長的三八式步槍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馬320、奧迪A4L、英菲尼迪Q5L、凱美瑞混動,哪個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