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何義575

    現在的北約對於德國來說是很雞肋的存在,因為美國為了更好地控制北約,極力打壓那些歐洲大國在北約的話語權,並製造歐洲大國的分裂,如英國。使整個北約除了美國的聲音,聽不到其他聲音,歐洲國家只能淪落為美國的奴僕。所以美國多次強壓德國增加軍費也不願增加,而另一大國法國也直噴美國強逼其他北約盟國購買美國武器,因為不想北約國家增加的軍費變為美國軍夥商的收入。所以德法兩國曾多次提出組建歐洲聯軍的,因為美國不是歐洲國家,歐洲聯軍可以不讓美國參加,那麼他在歐洲聯軍內就沒有他的地位,歐洲亦只會關注歐洲自己的利益,可惜響應者少,不過隨著美國的衰落,德法有可能成功的,不過不是今日。

  • 2 # 使用者6909244029891

    一般看法,北約原是針對前蘇聯現在防備俄羅斯的軍事組織。其實,還有一個隱蔽的作用是看著二戰戰敗國德國。正如日本一樣,駐日駐德美軍表面上是盟國保護,實則更多是看守頭上長著反骨的“盟兄弟”。這些年,德國藉機悶聲發大財。特沒譜上臺讓德國增加軍費,德國不象日本急於擴軍,一點一點漲。一是讓美國放心(讓遭希特勒侵略的北約內各國放心),二是先研發再擴軍,可以讓軍費回落自己腰包。比如德法聯合研發隱形戰機先進艦艇等。這打碎了特沒譜賣軍火的美夢。因此,特沒譜和默克爾見面連握手都沒有。歐洲獨立傾向日漸明顯,世界格局逐漸大變!

  • 3 # 銳不可當1799

    德國是二戰戰敗國,戰後被盟軍佔領。分為東西德和東西柏林,分別為蘇聯和美英法佔領。蘇聯除了佔領東柏林外,還把東德改造成社會主義國家;美英法除分別佔領西柏林外,西德當然也成為了資本主義國家,或者稱為民主國家。這樣,德國就陷入分裂狀態。

    導致德國分裂的原因,除了戰敗國因素外,主要的是隨著二戰結束,甚至可以說,早在二戰結束以前,美英法和蘇聯就已經對戰後秩序,進行了規劃。客觀上,東歐地區包括東德在內,是蘇聯進攻德國時打下來並佔領的,西德則是美英法打下來並佔領的。戰爭結束後,東西方很快陷入冷戰。這樣,在歐洲方面,德國就成了冷戰前沿,還發生了圍困西柏林事件,並修建了柏林牆,以阻斷雙方人員往來可能造成的破壞。

    八十年代末,蘇東事件後,隨著柏林牆的倒塌,德國實現了統一,東歐地區發生了顏色革命,以俄國為首的前蘇聯地區也紛紛獨立,極力討好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希望儘快融入西方國家。但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卻採取了分別對待的態度。對俄國以外的國家,積極接納,對俄國卻步步緊逼,最大限度地壓縮俄國的戰略空間。

    事實證明,對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抱有的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於是,俄國選擇了強人普金,致力於俄國的強大,企圖回恢復俄國的輝煌。這樣,事實上的新冷戰便再次拉開了帷幕。

    在這種背景下,作為地處中歐的歐洲大國德國,同時也是北約的重要成員國,在美俄對抗的形勢下,態度就顯得搖擺不定。一方面,它是北約國家,是美國的盟國,對俄國有著天然的防範意識。另一方面,又不願意與俄國走向直接對抗。畢竟,從地緣政治上看,德國是距離俄國最近的大國,而俄國又是核大國。前不久,美國宣佈退出中導條約,俄國隨之退出,這就引起歐洲國家的普遍擔心。既然都退出條約,美俄雙方就會都在歐洲部署中程導彈。美國距離遙遠,對它的安全沒有什麼影響。而歐洲國家特別是德國,卻首當其衝。對此,德國非常擔心。極力試圖挽回,甚至提出將中國拉入條約,當然,受到中國的堅決反對。

    在經濟方面,德國對俄國的天然氣嚴重依賴。但是,由於波蘭、烏克蘭總是在管道上掐脖子。因此,俄國不得不另闢蹊徑,開發北溪二號線,繞過這兩個國家。對此,由於對德國的用氣需求的保障有利,德國當然是歡迎的,而那兩個國家,卻因擔心俄國會因此廢棄現有的管道,損害其利益,而極力反對。而美國為了遏制俄國,同時,推銷其國內的天然氣銷售,極力要求德國放棄俄國天然氣,改由從美國進口天然氣。但是,美國的天然氣只能靠海上運輸,成本較高,相比俄國的管道天然氣,沒有競爭力,所以,被德國拒絕。

    總之,德國由於自身利益需要,會在美俄對抗的形勢下,充分考慮到自身利益,在兩個大國之間平衡關係。就像當年普魯士首相俾斯麥那樣,縱橫捭闔,以促使其利益的最大化。

  • 4 # 桂賢達

    二戰教訓慘,德性向良轉;

    盟內主政經,厭約黷武偏;

    美凌刮骨痛,欲聯建兵團;

    威逼竊欺心,棄霸詠和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強引力波擊中地球,我們會看到空間扭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