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觀點
股市短期(小於一個分紅週期)是零和博弈市場,股市中長期是正和博弈市場,所以股市既是零博弈市場也是正和博弈市場。
博弈理論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在現實的生活中到處都可見,我們看到這樣的例項:在商品交易中,一個人的支出等於另外一個人的收入,短期來看收入方戰勝了支出方,收入方提高了售價跟買方博弈獲得更多的金錢。(假設沒有其它相同產品的賣家)
在股票市場的交易也是如此,股票價格的不確定性短期始終是在隨機不規則運動中。那麼一個人的買入和一個人的賣出,必然導致一個人賺錢一個人虧錢,而虧的錢一定等同於賺的錢(剔除交易成本)。
我們假設A,B,C,D四個股民,期初A,B兩人手上各有100元,C,D每人手上各有100股(每股市值1元),交易過程中:C標價1.1元/股賣出10股,A接手C的股權。D標價0.9元/股賣出100股,B接手D的股權。
我們來看整個交易結束後他們各自手上的現金和股權:A(11股,現金89元),B(100股,現金10元),C(90股,現金11元),D(現金90元),最後C賺了1元,A虧了1元,B賺了10元,D虧了10元,彙總起來:C+B賺的錢剛好等於A+D虧的錢。
在短期內股權價值沒有發生變化,但交易卻發生了,財富沒有增值僅僅是發生了轉移而已。
所以以短期來看股票市場就是一個零和博弈市場,只要是基於短期利潤的盈虧為基準的金融市場都是零和博弈市場,都不會改變零和博弈的本質。
我相信每一個投資者來到這個市場都不是為了虧錢的。但由於上述短期股票市場的本質是零和遊戲,導致絕大部分人是輸家的話,那麼中長期投資的股票市場會不會讓大部分人都成為贏家呢?
我們還是列舉上面的例項:在商品交易中,一個人的支出等於另一個人的收入,那獲得商品的這個人,用這個商品創造出更多的價值出來,然後再換取更多的收入。
而獲得收入的人,用這個收入購買建築材料建造了一座房子,賣建築材料人的收入又買了原先商品創造出來的價值貨物等等……迴圈往復,價值就在一次次交易流通中產生了。
而這個過程必然也是長期交易迴圈下去才有效的。
回到股票市場,購買一份公司的股權,你決定把自己的錢給到更會賺錢的人手上,更賺錢的人因為你的錢而更容易擴大生產規模,生產更多的商品,提供更多的服務,而使賺的錢越多,賺的錢越多,你的錢也就得到了增值。
或許因為你是這家公司的股東,那怕是最小的股東,你都有可能去消費這家公司的產品和服務。
而上市公司因為像你這樣成百上千的小股東在消費他們的產品和服務,他們的收入自然就會上升,收入的上升會伴隨著盈利的增加,公司又可以透過盈利分紅等形式,回饋給你,形成了一個正向迴圈體系。
而無論金錢的增值還是體系的迴圈,都不可能在短期內完成,都必須要經過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是一個季度,一年,三年,或者十多年才得以實現。
所以在中長期的正和博弈市場上願意同公司一起成長的股東,我們稱之為投資者。所有的投資者都篤信買股票就是買公司。
那麼在短期的零和博弈市場上頻繁交易者,我們稱為投機者或者叫交易者。投機者和投資者的差別就是地獄與天堂的差別。
或許你會說,既然短期是零和博弈市場,那就讓交易者短期內不能交易,杜絕投機者,但現實是無數個短期彙集而成,才形成中長期。
而且短期投機者是市場組成最重要的一部分,他們提供了價值發現的渠道和提供了資產的流動性,資產正因為有人交易才有價值。
當然頻繁的交易自然會造成價格的劇烈波動,會有很好的流動性,但這也不利於價值的發現,所有在成熟的資本主義國家,比如美國,就對股票交易獲得的資本利得,收取重稅,用稅收手段避免人們頻繁的交易。
對於所有的參與者都要明確自己的定位,自己是交易者(投機者)還是投資者,千萬不要用投資者之名,行投機者之事。
投機者在中國市場往往是個貶義詞,但實際並不是這樣,投機一詞是個中性詞,沒有好壞之分,只是我們的文化對這一詞存在的偏見。
當然還是希望多一些投資者少一些投機者,畢竟散戶在A股是佔了絕大多數,散戶投機者是比不過機構投機者的,這個毫無疑問。
如果我們的關注點是在隨機、無序的價格波動上,我們想要博取的是價格波動的差價,那麼毫無疑問我們是在參與一場零和博弈甚至是負和博弈。
如果我們的關注點是企業內在價值的成長,我們獲得的是企業長期價值增長的收益,那麼恭喜你,你已經從零和博弈的市場進入到了正和博弈的市場。
而在正和博弈的市場中,多是贏家,少有輸家!
先說觀點
股市短期(小於一個分紅週期)是零和博弈市場,股市中長期是正和博弈市場,所以股市既是零博弈市場也是正和博弈市場。
零和博弈(zero-sum game),又稱零和遊戲,與非零和博弈相對,是博弈論的一個概念,屬非合作博弈。指參與博弈的各方,在嚴格競爭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著另一方的損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損失相加總和永遠為“零”,雙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博弈理論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在現實的生活中到處都可見,我們看到這樣的例項:在商品交易中,一個人的支出等於另外一個人的收入,短期來看收入方戰勝了支出方,收入方提高了售價跟買方博弈獲得更多的金錢。(假設沒有其它相同產品的賣家)
在股票市場的交易也是如此,股票價格的不確定性短期始終是在隨機不規則運動中。那麼一個人的買入和一個人的賣出,必然導致一個人賺錢一個人虧錢,而虧的錢一定等同於賺的錢(剔除交易成本)。
我們假設A,B,C,D四個股民,期初A,B兩人手上各有100元,C,D每人手上各有100股(每股市值1元),交易過程中:C標價1.1元/股賣出10股,A接手C的股權。D標價0.9元/股賣出100股,B接手D的股權。
我們來看整個交易結束後他們各自手上的現金和股權:A(11股,現金89元),B(100股,現金10元),C(90股,現金11元),D(現金90元),最後C賺了1元,A虧了1元,B賺了10元,D虧了10元,彙總起來:C+B賺的錢剛好等於A+D虧的錢。
在短期內股權價值沒有發生變化,但交易卻發生了,財富沒有增值僅僅是發生了轉移而已。
所以以短期來看股票市場就是一個零和博弈市場,只要是基於短期利潤的盈虧為基準的金融市場都是零和博弈市場,都不會改變零和博弈的本質。
我相信每一個投資者來到這個市場都不是為了虧錢的。但由於上述短期股票市場的本質是零和遊戲,導致絕大部分人是輸家的話,那麼中長期投資的股票市場會不會讓大部分人都成為贏家呢?
正和博弈亦稱為合作博弈,是指博弈雙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損害,因而整個社會的利益有所增加。我們還是列舉上面的例項:在商品交易中,一個人的支出等於另一個人的收入,那獲得商品的這個人,用這個商品創造出更多的價值出來,然後再換取更多的收入。
而獲得收入的人,用這個收入購買建築材料建造了一座房子,賣建築材料人的收入又買了原先商品創造出來的價值貨物等等……迴圈往復,價值就在一次次交易流通中產生了。
而這個過程必然也是長期交易迴圈下去才有效的。
回到股票市場,購買一份公司的股權,你決定把自己的錢給到更會賺錢的人手上,更賺錢的人因為你的錢而更容易擴大生產規模,生產更多的商品,提供更多的服務,而使賺的錢越多,賺的錢越多,你的錢也就得到了增值。
或許因為你是這家公司的股東,那怕是最小的股東,你都有可能去消費這家公司的產品和服務。
而上市公司因為像你這樣成百上千的小股東在消費他們的產品和服務,他們的收入自然就會上升,收入的上升會伴隨著盈利的增加,公司又可以透過盈利分紅等形式,回饋給你,形成了一個正向迴圈體系。
而無論金錢的增值還是體系的迴圈,都不可能在短期內完成,都必須要經過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是一個季度,一年,三年,或者十多年才得以實現。
所以在中長期的正和博弈市場上願意同公司一起成長的股東,我們稱之為投資者。所有的投資者都篤信買股票就是買公司。
那麼在短期的零和博弈市場上頻繁交易者,我們稱為投機者或者叫交易者。投機者和投資者的差別就是地獄與天堂的差別。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人問一位傳教士天堂與地獄有什麼區別,教士把他領進一間房子,只見一群人圍坐在一口大鍋旁相互叫嚷著,雖然他們每人都拿著一把湯勺,但因勺柄太長他們無法將盛起的湯送到嘴裡,所以都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鍋裡的珍饈餓肚子。教士又把他領進另一間屋子,同樣的鍋和同樣的勺子,但所有的人卻都吃得津津有味,原來他們是在用長長的湯勺喂著對方吃。教士此時回答說:"剛才你看到的那裡就是地獄,而這裡便是天堂。”或許你會說,既然短期是零和博弈市場,那就讓交易者短期內不能交易,杜絕投機者,但現實是無數個短期彙集而成,才形成中長期。
而且短期投機者是市場組成最重要的一部分,他們提供了價值發現的渠道和提供了資產的流動性,資產正因為有人交易才有價值。
當然頻繁的交易自然會造成價格的劇烈波動,會有很好的流動性,但這也不利於價值的發現,所有在成熟的資本主義國家,比如美國,就對股票交易獲得的資本利得,收取重稅,用稅收手段避免人們頻繁的交易。
對於所有的參與者都要明確自己的定位,自己是交易者(投機者)還是投資者,千萬不要用投資者之名,行投機者之事。
投機者在中國市場往往是個貶義詞,但實際並不是這樣,投機一詞是個中性詞,沒有好壞之分,只是我們的文化對這一詞存在的偏見。
當然還是希望多一些投資者少一些投機者,畢竟散戶在A股是佔了絕大多數,散戶投機者是比不過機構投機者的,這個毫無疑問。
如果我們的關注點是在隨機、無序的價格波動上,我們想要博取的是價格波動的差價,那麼毫無疑問我們是在參與一場零和博弈甚至是負和博弈。
如果我們的關注點是企業內在價值的成長,我們獲得的是企業長期價值增長的收益,那麼恭喜你,你已經從零和博弈的市場進入到了正和博弈的市場。
而在正和博弈的市場中,多是贏家,少有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