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格育兒部落

    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被老師重視,認為孩子得到了老師的重視的話,孩子的學習成績自然就會上來了。家長有這樣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我們不妨換個思維想想。孩子是否能夠有好的成績,並不是只需要老師注意就可以的,還需要孩子自己和家長的努力。

    如果孩子是有什麼比較特殊的情況需要老師幫助的話,直接和老師談就可以了。絕大部分老師都是願意幫助孩子的,家長沒有必要搞得像談判一樣緊張不知所措。

  • 2 # 獻縣幼師王海培

    在我們的教育實踐中發現有一種錯誤的認識,那就是片面誇大學校教育的作用和效果,而忽視了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巨大影響,特別在鄉村教育中這種片面的理解尤為突出。在社會教育我們無法左右的情況下,筆者認為學校教育只有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教育才能夠對學生起到正向的、有效的效果。於是就出現了一個家庭與學校如何溝通的問題,當然這裡學校和教師肯定會想很多辦法與家庭溝通,然而我們很少研究的是家長在這一過程中如何與老師溝通。本文試圖透過筆者的教育實踐與感悟為家長們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讓家校溝通雙向平等,更加有效、活潑。

    一、正確認識與老師溝通的重要意義

    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育的效果取決於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麼學校的教學和教育過程就會向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家長和老師的溝通就是解決這種一致性的重要途徑。目前的教育中有一種現象叫5+2小於5,就是說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背道而馳的問題,這使得整個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這其中有家庭不瞭解、不理解學校教育內容與精神的原因,也有學校不瞭解家庭實際情況的問題。因此,為了提高教育的有效性,達到教育的終極目標,家校之間的溝通時非常必要的。

    如果家長經常同教師交流,瞭解孩子在校情況,分析發現的問題及探討對策,教師則會認為這是家長對自己工作的支援與認同,同時也會認為家長是稱職的家長,教師也會不自覺地將更多的關注投放到這個孩子身上。根據皮格馬利翁效應,家長經常與教師進行溝通會對孩子帶來積極的心理暗示,孩子會感受父母對自己的關注和期望,從而更加努力地學習和進取。

    二、溝通前提平等尊重

    與老師進行溝通的前提是對老師的信任和尊重,有了信任才能夠和老師說真話,才能夠把孩子教育中遇到的一些問題真實地與老師進行溝通,有了尊重才能夠博得老師的支援,才能夠贏得老師的好感。家長們在與老師的溝透過程中要充分地信任老師,充分地理解和支援老師,這樣老師也就會更加努力地工作,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你的孩子身上。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在為學校教育打基礎,為學校教育提供後盾。教育中家庭要隨時瞭解學校教育的動向,瞭解某一階段學校教育的重點,並積極配合,只有這樣才能夠與學校教育保持高度一致。當然,這並不是說家庭教育要盲從和依附於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也應該有自己的個性。這種個性的教育應該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性,而並非背道而馳。

    三、溝通方式不拘一格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越來越多樣化,這位我們與老師溝通提供了更多、更有效、更簡潔的方式。傳統的面對面溝通甚好,但新興的電話、簡訊、網路也是很好的溝通方式。

    需要特別強調的一點是有些家長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覺得給老師送禮就是很好的溝通方式,其實不然。老師不收你的禮你會受不了,收了禮老師的壓力也就大了,送禮本身就是對老師的不尊重和不信任。

    四、溝通內容深入廣泛

    傳統的思維認為家長見老師肯定是孩子犯了大錯了,其實不然家校之間的溝通不應該僅僅孩子的過失,更多的是孩子的進步和變化。有很多家長在和老師溝通時總愛說孩子犯了錯儘管批評,儘管打,其實這些都是假話,現在那個老師敢打學生啊?不要把家校溝通變成孩子的批鬥會,當然這不僅僅是家長的問題,很多老師也應該注意。

    另外,家長和老師溝通不僅僅要談孩子的學習,還應該談談孩子的思想、感情、習慣等等。目前中國的教育雖然提了很多年的素質教育,但仍然沒有走出應試教育的陰霾。因此家校溝通中最多的話題便是孩子的成績,學習成績固然重要可孩子的綜合素質也不可忽視。

    五、讓孩子支援家校溝通

    有的家長總是在和老師溝通之後就對孩子的教育變得嚴厲,甚至一和老師溝通了回家就批評甚至打罵孩子,這樣就給孩子巨大的壓力,讓孩子不願意家長和老師交流,甚至怨恨老師。家長在老師那裡無論聽到什麼都應該智慧地處理,讓孩子欣然接受並支援家長和老師溝通,這樣的家庭教育才是積極有效的。這樣的教育除了家長和教師在參與,孩子的主觀能動性也才會被調動起來,這樣的教育才會更加有效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一部電影,很早以前的動畫,講的是一個小男孩和一條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