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詹思丁
-
2 # 姜運倉
聯合國安理會作為聯合國最有影響力的機構,它負責著世界的和平與安全問題。在聯合國成立之初就實行了常任理事國與非常任理事國制度。即:美俄中英法為常任聯事國,其他安理會成員為非常任理事國(由六個國家增至十個國家),任期兩年,每年更換五個非常任理事國。常任理事國不但永久佔有這一位置,而且有否決權。
從聯合國安理會的多年執行來看,雖然由於常任理事國間的互相否決,致使許多涉及世界安全的問題沒有得當有效解決,但是,由於常任理事國之間的通力合作,也使一些問題得以及時處理,因為這五個大國的支援大大強化了聯合國安理會的強制力與執行力。
題主提到,如果安理會沒有常任理事國,只有十五個非常任理事國,並且每國只能任期兩年的話,那麼每年就會有各大洲的國家激烈爭奪新席位,在得到席位後它就會極力爭取自身及其背後其他國家的利益。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這十五個國家要在某一問題上取得一致會更難。另外還需考慮的一點就是,世界上實力強大的國家雖然不能永久佔有安理會席位,它可能透過派出代理人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利益,這樣一來,安理會仍然會有沒有常任理事國名義的實質常任理事國。
感謝邀請。聯合國作為當今世界最大、最全面也是最重要的國際組織。從其成立至今已經70多年,聯合國在過去的70多年裡,為世界的和平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聯合國在諸多方面也顯示出與時代不相符的特徵,於是國際社會對聯合國改革德聲音最為強烈,尤其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細微和權力問題,成為很多中小國家,甚至是一寫新興大國的重點批評物件。他們說來說去,其實並不是席位問題,而是常任理事國的特權問題,即一票否決權,這才是爭論的焦點。那麼幹脆取消常任理事,這樣可行嗎?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常任理事國建立的時代背景。聯合國是二戰的產物,戰爭的殘酷和帶來的巨大損失,然人們對和平尤其渴望,那麼如何防止二戰這樣的悲劇再次發生,成了當時各大國決策者的頭的頭等任務。美國在羅斯福總統的帶領下,試圖在戰後與蘇聯共同領導世界,他相信成立一個新的國際組織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但又不能走國聯的老路,否則又會失敗。羅斯福認為國聯之所以會失敗,就是因為占主導地位的幾個大國彼此不團結,各自為政,導致國聯的決議沒有任何權威性,特別是當決議涉及到某個大國時尤其如此。所以為了保證新的國際組織的效率,不重蹈覆轍,就必須想辦法讓大國團結一致,這樣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美國一開始提出四警察,後來又加上法國,也就是目前的五個常任理事國,這五個國家在二戰中相對來說貢獻最大,犧牲最大,同時實力也是最強大的五個國家。他們一旦團結起來,那麼就會極大提告聯合國的威信和工作效率。於是大國一致原則出現,任何一個常任理事國不同意,那麼任何決議都通不過。這就成了常任理事國的特權。很多國家目前也是對此不滿。
如果沒有常任理事國,那麼也就沒有大國一致,最多隻有兩年一選的非常任理事國。除非有比大國一致更加有效的團結主要大國的方法,否則聯合國的工作效率和權威未必會增強,反而會陷入效率低下,決議久拖不決的尷尬境地。只依靠票數決定的話聯合國很可能再次成為大國鬥爭的工具,一些中小國家的利益將很難得到有效保障,最終聯合國機會走上國聯的老路。
我個人認為,雖然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有特權,但那是在歷史經驗的基礎下行作出的最好的安排。任何機構設定都不會完美,無法讓每一個成員國都絕對滿意。但這不能成為隨意改變的藉口,除非,國際社會想到了更加有效的替代方案,否則常任理事國不會輕易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