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老幫主ok
-
2 # 劍蘭修竹
謝邀請!人類考古工作的動機大約是:①尋找人類起源、發展、變化的痕跡與証據,讓歷史與考古立於堅實的理性科學思維之上;②發現歷史演變規律、人類進化規律,為現實的文化及文明的持續健康發展,拓寬思路、提供借鑑、啟悟新的理念與發展模式;③為現代文明的繁榮、更新、突破創造新的機會和機遇;④促進海洋文明、太空文明及天文學、天體物理學的進一步發達。
-
3 # 腦洞外星人
對於考古發掘,不少人都有一些誤解,認為考古就是發掘古墓,拿走文物,考古專家靠著這些發了大財,一個個滿腦肥腸、腰纏萬貫。其實並非如此,真正的考古發掘,目的是為了研究過去的歷史,發現歷史的真相。
對於考古學家來說,在文物的發掘中,最珍貴的東西,其實不是金銀財寶。這些東西在大部分古墓當中都能找到,沒有太大意義。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那些能儲存下文字記載的東西。不管是國外,還是國內。從最早的殷商甲骨文,到後來刻在青銅鼎上的文字、埃及的石刻碑,竹簡、絹書、字畫等等,都十分的珍貴。
這個就跟我們前面講到的有關。考古發掘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拿走裡面的文物,把墓主人從他的安息之所,搬到博物館供人參觀,而是為了研究歷史。研究過去那些在史書上沒有記載,但卻實實在在發生過的事情。
因為這個東西要是想講完,得有好幾期的時間。所以,今天就專門把跟竹簡有關的內容挑出來,跟大家說一說。
現在中國對竹簡的發掘,主要集中在春秋戰國、秦朝、漢朝三個時期。第一個是因為當時使用竹簡較多,用作陪葬品的也多,被儲存下來的機率更大。第二個原因是,後來的朝代,要麼是不用竹簡,像明、清;要麼就是沒儲存下來,像隋、唐、宋,因為戰亂,很多大墓都被盜掘一空。
現在發掘的的主要幾個大型竹簡的發掘現場,主要有幾個。
一個是湖北的郭店楚墓竹簡。一共有804枚,國家一級文物。所使用的文字,都是過去楚國的文字,跟秦始皇一統天下後所用的文字,有很大的差別。這些文字主要記述的都是儒家、道家的經典。儒家、道家兩大門派,雖然在中國傳承千年,但曾多次被毀、被修改。尤其是儒家經典,古代皇帝為了讓經典更符合自己的統治,不知道修改了多少次。有了這些兩千多年前的古物,對於瞭解真正的古經典,是非常有幫助的。
第二個是秦朝睡虎地秦簡書法。雖然對於秦朝,大家都不陌生。但都只是比較寬泛的記載,真正的瞭解,其實並不多。比如秦代法律嚴苛,但到底如何嚴苛,嚴苛到什麼程度?秦朝人如何生活?秦帝國如何維持自己的統治?關於這些的記載,基本沒有。而睡虎地秦簡書法的出土,則很好的解決了這些問題。它在上面,很詳細的講了秦朝法律的框架,裡面還很詳細的講到,秦朝一個官吏,該如何當好公務員的手冊。十分詳細的,讓我們瞭解當時秦朝真正的歷史。
第三個是銀雀山漢墓竹簡,這批竹簡共有4942枚,年代大致是西漢初年。因為西漢初年,當時朝廷崇尚黃老之學,所以,這批竹簡,大多是道家經典,儒家經典沒有。因為古代的道家,除了將一些修生養性的東西,更多的,其實是兵法謀略。所以,這批竹簡當中,兵法就佔了不少。其中就有當年姜子牙寫的兵法,十分珍貴。
當然了,其他發現竹簡的地方,還有一些。像長沙的漢代馬王堆墓,但因為太多,就不一一介紹了。
不過,別看現在這些竹簡都被複原得漂漂亮亮的。但在當初,它們可能是這樣的,
這樣的,
當年那些復原的考古專家,真心不容易。
回覆列表
華人說“博古通今”,西方培根說歷史使人聰明。考古~重要的還不只是讓我們對古代瞭解,更重要的是對當代的瞭解,對當下生活的瞭解,考古的意義就是結合全球各地的史書、傳說、神話、史詩,甚至在完全沒有文字的情況下, 將歷史上人們的各種情況再度復原出來,古人做過的事,當今的人,好的要記住,壞的要避免。這就是歷史對我們生活的意義。考古包括的內容很多,不僅僅是古墓的發掘,更重要的是對古代文化的一個綜合性、科學性地復原、保護,這才是考古的真正內容。
例如,對羅馬帝國的考古工作,告訴我們羅馬帝國崩潰的原因,主要還是在於它自身經濟——特別是農業的崩潰。當它的擴張在五賢君時期結束之後,沒有掠奪來的奴隸耕作土地,義大利的農業逐漸崩潰,慢慢依靠來自西班牙的糧食的時候,羅馬的危機便已經註定。在義大利和西班牙等地的考古工作,告訴我們這些土地是怎樣慢慢荒廢,經濟又是怎樣在200年的時間裡,一點一點的崩潰,最終在人們地生活中留下烙印。擴張不足以支撐一個帝國,它只能塑造一個帝國。在羅馬帝國之後,許多帝國依然走上了它的老路——帖木兒帝國、奧斯曼帝國、納粹德國……這就是羅馬帝國留給我們的啟示之一,可惜上述各國不知道……
再如,中美洲的瑪雅文明,是世界上一個非常獨特的文明。它曾經迅速發展,但最終在熱帶雨林中消亡。留下的文字資料少到很難說明什麼東西,依靠考古的工作,我們知道了瑪雅的衰落,與它自身的文化選擇有著極大的關聯。它自己的血祭文化,導致了連年的戰亂與人口的減少,而對於環境選擇的無知——選擇在熱帶雨林中,且不在河邊,取水困難,限制了聚落的大小、周圍農業用地的大小、衛生條件難以控制等,只要一場瘟疫,便可以掃平一個城邦。對過往經驗的不重視,導致他們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錯誤,一個連輪子都沒有發明的文明,其衰亡幾近於必然。
或是太平洋上的復活節島,人人都知道它的巨大的石像,一度被人們認為是天外來客的作品。但美華人的考古結果表明,復活節島上曾經有幾千人,也曾經有蓊蓊鬱鬱的森林。他們利用島上的樹木,建起了高大的石像。可是當樹木砍光之後,他們喪失了建築工具、取暖的燃料——最重要的,沒有木頭來做船隻,他們無法離開這個島嶼,甚至連出海打漁都做不到。當歐洲人再度發現他們的時候,這個島上只有300人左右。直到今天,智利政府在島上恢復植被的情況依然不夠樂觀,前往旅遊的人數也被嚴格限制,因為島上接待能力十分有限。同樣的環境破壞的典型代表,還有美國的印第安人的普韋布洛遺址。他們兩個遺址告訴我們,環境一旦破壞,帶來的是文明的崩解,社會秩序的崩壞。現在我們並不比他們聰明,五十步笑百步耳。
所以說考古學的終極意義,就是告訴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人過往的經歷,讓我們不再犯同樣的錯誤,為我們的決策提供更好地建議——再往深裡說,透過考古學,我們可以知道自己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原因,找出我們存在的方法,尋找我們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