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樂享漫生活

    讀書要堅持做讀書筆記。如果僅只是看看就過,走馬觀花,是沒什麼用的。讀過的書沒什麼印象,是很正常的,畢竟大部分人都不是過目不忘的,記憶力超強的人畢竟是少數。俗話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一個人讀書的經驗有三點:

    其一,做筆記。做筆記不是一味地抄書,而是歸納概括,相當於寫讀後感,自己看的,字數不用太多,僅此幫自己回憶起整本書的概要,只要自己看得懂就行。如果需要積累寫文章的佳句,讀書筆記倒是可以做得再細緻一些。但第一遍讀的時候,只要不是借的書,自己的書,拿著筆在旁邊寫寫畫畫,想起什麼寫什麼,別覺得可惜。即使以後不打算讀第二遍,翻翻自己勾畫的筆記,也能想起不少內容。

    其二,重複。記得中學時候學過一篇古文《賣油翁》,特別記得裡面老翁說的一句話“無它,但手熟爾”。作為普通人來說,很多技能的掌握都在於反覆多次。回想學生時代的早讀,不就每天重重複復那些內容,以至於很多年後我們依然記得。重複的前提是快速閱讀。為什麼這麼說呢?很多時候我們翻書,重重複復就放翻了前幾頁,而後面都是空白。拖延症一犯,一本書很長時間都讀不完,更別提,學到什麼東西了。因此讀書別怕記不住。快速閱讀,一遍不行,就再來一遍,總是能記住一些東西的。快速閱讀的具體方法,這裡就不展開講了。

    其三,看書評。這種做法並不是偷工減料,而是因為個人理解能力有限,有的書籍我們並不能很快掌握它的要義,看別人對此書的書評,有助於幫助我們理清脈絡,增強記憶。這樣不至於想和別人聊起這本書的內容時,完全說不出所以然。而且看看別人的書評,寫得好的,我們也能從中學到一些讀書的方式。

    讀書是日積月累積少成多的,就像你經歷過的事兒,有時不是忘了只是沒有外部刺激去提醒,沒有回憶起來。讀過的書,哪怕你只記得一個書名,也不是一點兒用都沒有的。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你的氣質和內涵。

  • 2 # 小錯憶

    看什麼書咯,有些書看看就好了,沒印象多是因為看得不夠投入,不夠上心了,如果實在喜歡可以重新再看一遍啊。讀書多多少少都是有點收穫的,感覺沒什麼收穫的話可以找自己喜歡的需要的書來看。

  • 3 # 隨遇而安12364376

    直到後來偶然在網上看到一位作家的隨筆,題目就叫做你的氣質,就藏在你讀多的書和愛過的人裡。我們所愛的人也許很難在合適的場景下遇見,但讀書卻完全有你所掌控。

    三毛就曾說過: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最終都會變成過眼雲煙,那我們還浪費那功夫幹嘛呢。其實不然,擁有此想法的人也許是在這物慾橫流,日新月異的環境下滋養成長,追求速度,不願用看不見的效果消耗自己寶貴時間。倘若你是想出一份力,討一分好,可能讀書難以滿足你,因為讀書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們更多的會潛藏在氣質裡,在談吐之間,在胸懷的無涯,也會漸漸地流淌在你的紙筆之間,最終你讀過的書會成為你身體裡的一部分,沉澱在你的靈魂中,絕不會欺騙背叛你,成為你日後可以依靠的墊腳石。

    同樣的,一個人的見識也藏在他讀過的書和走過的路里。董卿在【朗讀者】幕後採訪中說:我每天睡覺前都會讀半個小時的書,我始終相信,我讀過的書都不會白讀,它總會在未來的日子裡某個場合幫助我表現的更加出色。那些看似無用的詩詞歌賦,歷史人文,其實都藏在一個人的談吐氣質中。

    閱讀絕不應該變味,他從來都不是高冷的不可觸及的,相反它是主動熱情的,只要你樂於與他聊天。它更像是一杯苦澀的咖啡背後唇齒間的香濃,給予你精神上的補給。

  • 4 # 愛是最美的語言

    看過了很多的書,也許看的時候挺快樂挺受感動的,但過後也可能就忘了。很多人也許就覺得,也沒有什麼收穫,豈不是又不白讀了時間白折浪費了嗎。

    有句話說的好,開卷有益。我覺得只要看書,多多少少是有收穫的,你認為沒有收穫,那能夠給你帶來片刻的快樂和喜悅也是一種收穫。讀書如果帶著放鬆的心去讀,和帶著功利負重的心去讀,帶來的感覺是不同的。

    我自認為書籍就像是一位智者,他在指引著你的道路。每一本書都聚集了作者許多的智慧,你在這裡免費的就像汲取Sunny一樣,讓他溫暖你的面板,滲透到你的血液裡,照亮你以後的道路。他潤物似無聲,你總在不知不覺的時間裡被改變,你的思想,你的容顏,你的氣質,你的人生觀無一不在讓受你看過書的影響。給了你這些,記不記得書裡的每一個細節又有什麼關係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米麵可以做什麼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