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PET中心蔣書情醫生
-
2 # 石詩史事
麻黃作為一位中藥使用,最早記載於《神農本草經》,“其味麻,其色黃”,故稱麻黃。
麻黃如果生用,可以發汗解表。蜜炙發汗的力量減弱,但是潤肺的功效增強。
麻黃的效能味苦、溫。歸肺和膀胱經。
麻黃的功能1、發汗解表,麻黃的發汗力量很強,是解表藥物中發汗最強的一味中藥,為發散風寒的峻劑。可以用來治療風寒表實證、無汗證。現代醫學也是認為麻黃中含有揮發油和麻黃鹼,具有一定的發汗作用。
2、宣肺平喘。麻黃歸肺經,能夠宣發肺氣;性味微苦,能夠肅肺之力,對肺的呼吸氣機有調節作用。
臨床上麻黃可以用來治療:
風寒外束之咳嗽(三坳湯),就是說麻黃可以用來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咳嗽;
邪熱壅肺之咳喘(麻杏甘石湯),邪熱壅肺的患者出現黃痰,咳嗽或喘的患者可以使用麻黃來治療(麻黃中具有麻黃素和麻黃鹼舒緩氣管、支氣管平滑肌痙攣的作用);
外寒內飲、痰飲阻肺之痰喘(小青龍湯),長時間咳嗽和哮喘的病人,痰多稀白,後背怕冷,可以使用包含有麻黃的小青龍湯組方,小青龍東加減治療痰飲阻肺型的慢性支氣管炎等呼吸系統疾病,效果還是可以。
麻黃還有利水消腫的作用。麻黃能夠宣發肺氣,肺是水的上源,上源通,下源就通暢,膀胱氣化就行,所以能夠利水消腫、利小便。
使用注意1、麻黃最好是不要再晚上的時候服用,麻黃中含有麻黃鹼,可以提煉成病毒,有很強的興奮性,可以引起心慌、激動、失眠。所以建議不要再晚上的時候服用。
2、空腹服用麻黃,可能會出現心慌、不安、虛汗,建議要飯後服用。
-
3 # 金蘭中醫學社
在中藥的領域裡,有些藥物的名字比較有趣,比如說細辛,諧音細心,估計是告誡後人在用這個藥的時候要細心吧。還有一種藥,它的名字諧音卻令人有一種不太舒服的感覺,因為它諧音“麻煩”,而這味藥就是《傷寒論》中比較出名的麻黃。
回顧《傷寒論》,很多經典方子都用到了麻黃,而且劑量還不小,比如麻黃湯中所說“麻黃三兩”,比如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所說的“麻黃四兩”,葛根湯所說的“麻黃三兩”,還有被譽為中醫十大名方的小青龍湯中也有“麻黃三兩”。但用量最大的,估計還是越婢湯,方中所用“麻黃六兩”。
看到古人的這些劑量,真是讓人“兩股戰戰”。先來看看漢代的一兩有多少?據學者研究,漢代的一兩大約相當於現代的15.625克,如是用上四兩得多大劑量?所以,有的專家主張,漢代的一兩,摺合現代的3克,這樣用藥會比較安全一些。
也許有人會說,既然這個麻黃有點“麻煩”,被視為虎狼之藥,那不用這味藥不就行了,實際上,麻黃這味藥的確“功夫了得”,不信看看古代名醫怎麼說?明代著名的中醫藥學家李時珍說,“麻黃乃肺經專藥,故治肺病多用之”。明代名醫李中梓認為,“麻黃輕可去實,為發表第一藥,惟當冬令在表真有寒邪者,始為相宜”。明代名醫繆希雍指出“麻黃,輕可去實,故療傷寒,為解肌第一”。
從古代這些名醫的臨床經驗來看,麻黃這個藥確有其獨到之處,近代著名中醫張山雷也對麻黃的作用評價較高,他認為,“麻黃輕清上浮,專疏肺鬱,宣洩氣機,是為治感第一要藥,雖曰解表,實為開肺,雖曰散寒,實為洩邪,風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溫熱亦無不賴之以宣通”。
無論所用何藥,關鍵在於醫者對此的把控能力。比如近代著名中醫學家張錫純對麻黃的用法如是說,“蓋南方氣暖,其人肌膚薄弱,汗最易出,故南方有麻黃不過錢之語。北方若至塞外,氣候寒冷,其入之肌膚強厚,若更為出外勞碌,不避風霜之人,又當嚴寒之候,恆用至七八錢始得汗者。”
清代名醫徐大椿提出了著名的“用藥如用兵論”,實則也是告誡醫者在用藥時,不要墨守成規,醫者用藥,有如將帥點兵,戰機瞬息萬變,用兵不可一成不變。這也正如張錫純所說,“夫用藥之道,貴因時、因地、因人,活潑斟酌,以勝病為主,不可拘於成見也”。
回覆列表
麻黃味辛、微苦,性溫,歸肺、膀胱經,藥用部位是 草質莖。麻黃的功效是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和散寒通滯。發利水消腫用於風水水腫。汗解表用於風寒感冒 ,如麻黃湯。重證 無汗,宜肺平喘用於治療咳嗽氣喘。散寒通滯用於風溼痺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