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說薛寶釵是中國文學史上最佳女人形象。
那杜少卿就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岸的男人形象。
很多人會拿杜少卿和賈寶玉來對比,很有意思的是,《儒林外史》和《紅樓夢》誕生於同時代(《儒林外史》成書於1749年,刻印出版於1803年。《紅樓夢》作者去世於1763年,刻印出版於1791年)。作者吳敬梓是杜少卿的原型,曹雪芹也是寶玉的原型。吳敬梓和曹雪芹也都有類似的經歷,從富貴到貧窮落魄。
窮小子富貴後都忙著爭權奪利,而富豪子弟貧窮後都忙著寫書,不知道這算不算中國社會的慣例。
曹家靠著跟康熙的特殊關係,躋身中國頂級豪族行列,但還真算不上書香之家,曹家祖上是武行出身,入了旗籍,後來曹寅又是康熙的親信,也就是個漢族土包子隨著滿清的崛起成了豪門,雖然也經營了幾代,有了書香氣氛,但從更長的時間跨度來看,你說老曹家是暴發戶也不為過。所以曹家在科舉上沒什麼成功的人物,好像也用不著去科舉,倒是沾染了很多滿族人的習氣,一等公民反正有國家養著,閒了也就是往文化上薰陶薰陶。這樣就養了兩種後代,一種是傻逼富二代,一種是受到良好教育的精緻富二代,曹雪芹屬於後一種。
吳家祖上跟朱棣立過戰功,有世襲的爵位,但後來不顯,爵位沒了,只好務農做醫生。直到順治年間開始,家族裡拚著命的出進士,榜眼探花也好幾個。這個可能是曹家眼中的爆發戶,但到了吳敬梓,四、五代的進士出下來,雖不算豪族,也算真正的書香之家,但吳家在權力階層沒有特權,沒有世襲的爵位,全靠努力。
所以出身環境也導致了杜少卿和賈寶玉這兩個人物在價值觀、愛情觀等人生觀上差異。
一、對科舉的態度,《儒林外史》雖然揭露了很多儒士的醜態,但也讚美了儒林中的一些人物,總體來說他是不反科舉的,比如杜少卿的很多好友基本都是科舉中人。但曹雪芹顯然對科舉沒什麼好感,主要是他的家族不是靠科舉發跡的,小時候也不被逼著考科舉,從置身事外的角度來看,可能會看得更清楚,同時也難免有些偏見,認為搞科舉就是俗事,是攫取權力和金錢的手段。
吳敬梓早年考過科舉,但不順利,曹雪芹估計從來沒考過,壓根沒學過八股文嘛,所以他們都不太熱衷於科舉考試,但對科舉的態度上有差異。
二人都不熱衷科舉,那麼就去搞別的,其實都搞的挺好的,比如杜少卿對《詩經》中一些詩篇的解讀更符合我們現在的理解,超脫了當時的時代,不受儒學束縛,這眼界顯然比王陽明還要高。有時候叛經離道方能迴歸本質,這跟寶玉有相似的地方。雖然他們當時都不是成功的人,但他們在追求本質追求真理上超越了當時的時代。
二、對金錢的態度,杜少卿和賈寶玉都看淡金錢,但有差異。
曹雪芹後來窮了是被動的,生來坐享富貴,等家族倒了,一籌莫展。
吳敬梓則是自己主動敗光的,一個家族的人,人家越來越富有,只有他把遺產揮霍一空,老來窮困潦倒。被族人嘲笑為敗家子,這個都反映在杜少卿身上。
雖然後來都潦倒,但曹雪芹心理上的折磨比吳敬梓更甚。
寶玉看淡金錢是因為他小時候壓根不缺錢,不缺錢也就沒有金錢概念,等到缺錢的時候,可惜我們看不到作者原筆的後半部,總的來說曹雪芹的宿命論更強,認定家族由盛到衰是自然規律,人力無法挽回,生活背景處處折射在其作品裡。所以寶玉完全處於一種被動的狀態,後來窮了只能去感嘆命運。
但杜少卿對自己的窮困毫無羞愧之心,也毫無哀嘆之意,也就談不上後悔。不能說杜少卿沒金錢概念,但他確實不把金錢當回事兒,自己敗光了就不能怪命運對吧,窮了也能泰然處之。從這方面講杜少卿做到了真正地看淡金錢(正因為看的淡所以守不住財),這是比寶玉高明的地方
假如說薛寶釵是中國文學史上最佳女人形象。
那杜少卿就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岸的男人形象。
很多人會拿杜少卿和賈寶玉來對比,很有意思的是,《儒林外史》和《紅樓夢》誕生於同時代(《儒林外史》成書於1749年,刻印出版於1803年。《紅樓夢》作者去世於1763年,刻印出版於1791年)。作者吳敬梓是杜少卿的原型,曹雪芹也是寶玉的原型。吳敬梓和曹雪芹也都有類似的經歷,從富貴到貧窮落魄。
窮小子富貴後都忙著爭權奪利,而富豪子弟貧窮後都忙著寫書,不知道這算不算中國社會的慣例。
曹家靠著跟康熙的特殊關係,躋身中國頂級豪族行列,但還真算不上書香之家,曹家祖上是武行出身,入了旗籍,後來曹寅又是康熙的親信,也就是個漢族土包子隨著滿清的崛起成了豪門,雖然也經營了幾代,有了書香氣氛,但從更長的時間跨度來看,你說老曹家是暴發戶也不為過。所以曹家在科舉上沒什麼成功的人物,好像也用不著去科舉,倒是沾染了很多滿族人的習氣,一等公民反正有國家養著,閒了也就是往文化上薰陶薰陶。這樣就養了兩種後代,一種是傻逼富二代,一種是受到良好教育的精緻富二代,曹雪芹屬於後一種。
吳家祖上跟朱棣立過戰功,有世襲的爵位,但後來不顯,爵位沒了,只好務農做醫生。直到順治年間開始,家族裡拚著命的出進士,榜眼探花也好幾個。這個可能是曹家眼中的爆發戶,但到了吳敬梓,四、五代的進士出下來,雖不算豪族,也算真正的書香之家,但吳家在權力階層沒有特權,沒有世襲的爵位,全靠努力。
所以出身環境也導致了杜少卿和賈寶玉這兩個人物在價值觀、愛情觀等人生觀上差異。
一、對科舉的態度,《儒林外史》雖然揭露了很多儒士的醜態,但也讚美了儒林中的一些人物,總體來說他是不反科舉的,比如杜少卿的很多好友基本都是科舉中人。但曹雪芹顯然對科舉沒什麼好感,主要是他的家族不是靠科舉發跡的,小時候也不被逼著考科舉,從置身事外的角度來看,可能會看得更清楚,同時也難免有些偏見,認為搞科舉就是俗事,是攫取權力和金錢的手段。
吳敬梓早年考過科舉,但不順利,曹雪芹估計從來沒考過,壓根沒學過八股文嘛,所以他們都不太熱衷於科舉考試,但對科舉的態度上有差異。
二人都不熱衷科舉,那麼就去搞別的,其實都搞的挺好的,比如杜少卿對《詩經》中一些詩篇的解讀更符合我們現在的理解,超脫了當時的時代,不受儒學束縛,這眼界顯然比王陽明還要高。有時候叛經離道方能迴歸本質,這跟寶玉有相似的地方。雖然他們當時都不是成功的人,但他們在追求本質追求真理上超越了當時的時代。
二、對金錢的態度,杜少卿和賈寶玉都看淡金錢,但有差異。
曹雪芹後來窮了是被動的,生來坐享富貴,等家族倒了,一籌莫展。
吳敬梓則是自己主動敗光的,一個家族的人,人家越來越富有,只有他把遺產揮霍一空,老來窮困潦倒。被族人嘲笑為敗家子,這個都反映在杜少卿身上。
雖然後來都潦倒,但曹雪芹心理上的折磨比吳敬梓更甚。
寶玉看淡金錢是因為他小時候壓根不缺錢,不缺錢也就沒有金錢概念,等到缺錢的時候,可惜我們看不到作者原筆的後半部,總的來說曹雪芹的宿命論更強,認定家族由盛到衰是自然規律,人力無法挽回,生活背景處處折射在其作品裡。所以寶玉完全處於一種被動的狀態,後來窮了只能去感嘆命運。
但杜少卿對自己的窮困毫無羞愧之心,也毫無哀嘆之意,也就談不上後悔。不能說杜少卿沒金錢概念,但他確實不把金錢當回事兒,自己敗光了就不能怪命運對吧,窮了也能泰然處之。從這方面講杜少卿做到了真正地看淡金錢(正因為看的淡所以守不住財),這是比寶玉高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