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會認為這是個謠言,有人會認為的確如此,到底怎麼回事呢?你可以再去思考下面這幾個問題——
1.老話說的吃發物易生口腔潰瘍或妨礙傷口癒合,有沒有道理?
2.如果吃牛羊肉會長口腔潰瘍,那吃肉多是不是也會長口腔潰瘍?
3.吃肉多導致缺少某種酶,所以易發口腔潰瘍,對嗎?
到底該怎麼理解?頻繁口腔潰瘍的該不該吃牛羊肉魚蝦食物?
我今天就透過這問題來澄清上述疑問,還一個真相。
西醫上的複發性口腔潰瘍,與中醫上的“口瘡”、“口破”、“口潰”、“口蕈”是一類疾病範疇,都是口腔粘膜疾病領域最為多發最為常見的疾病,是一類發病原因到目前為止尚不確切、具有複發性和有自限性的、孤立的圓形或橢圓形潰瘍。
西醫上的複發性口瘡的病因複雜而多樣,一般認為與口瘡患者的免疫異常、感染、營養素匱乏、內分泌、微迴圈障礙、微生態、情緒和精神因素等密切相關,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免疫因素,不是免疫缺陷就是自身免疫反應。
口腔潰瘍多發於中老年,更常見於女性。
口腔潰瘍可有誘因或無誘因發生,且可發生於口腔內任何部位,多發於兩頰、上下顎、舌、唇等部位。
從上面的分析看,似乎你口瘡的發生在西醫上,好像與你吃牛羊肉無關(無誘因發作),也可能有關(有誘因發作,但未必是你吃的牛羊肉魚蝦,該發作的時候,你不吃牛羊肉也會發作的,但偏偏發生在你吃牛羊肉之後...)。
那,中醫又是如何看待口瘡發生的原因呢?
中醫認為口瘡的發病與外感六淫、飲食不節、內傷七情、情志不舒、勞倦內傷、思慮過度等有關。而古今中醫各派多把本病的病因病機歸於心脾積熱、陰虛火旺、氣血兩虛等型別。
隋代傑出中醫學家巢元方在其編撰的中國第一部專論疾病病因和證候的專書《諸病源候論·口舌瘡候》中論述到:“手少陰之經也,心氣通於舌,足太陰脾之經也,脾氣通於口,臟腑熱盛,熱乘心脾,氣衝於口與舌,故令口舌生瘡也。”
《熱病口瘡候》也有“此由脾臟有熱,衝於上焦,故口生瘡也。”
北宋太醫院編撰的醫方書《聖濟總錄·口舌生瘡》中有“口舌生瘡者,心脾經蘊熱所致也。” 的記載。
《聖濟總錄·口舌生瘡》還論述到:“口瘡者,由心脾有熱,氣衝上焦,燻發口舌,故作瘡也。又有胃氣弱,谷氣少,虛陽上發,而為口瘡者,不可執而論,當求其所受之本也。”
上述中醫古籍都指出口瘡之病,有虛有實。
因此口瘡病機為外感熱邪或情志不暢或飲食不當致心脾積熱,熱盛日久傷及津液,陰不制陽引起陰虛火旺,火熱上衝於口舌而引起瘡瘍。
複發性口瘡既有心脾熱盛之實火,又有陰虛陽亢之虛火,虛實夾雜,故臨床可見口內經常生瘡糜爛,反覆發作纏綿不愈,疼痛煩躁。
這樣看來,如果你吃的牛肉和口瘡發生有關,那也是牛羊肉引起了脾胃積熱、熱盛之火,虛火上炎而成。
問題是,單單的一頓牛羊肉就能是你的脾胃積熱、熱盛之火上炎導致口瘡?
那為什麼別人幾乎天天牛羊肉,也從未生口瘡?這又作何解釋?
如果是牛羊肉的問題,那主要問題也是你吃牛羊肉之前自己與其他人的體內不同。讓這頓牛羊肉成為誘導潰瘍發生的最後一根稻草。
還記得小時候,當我們生病受傷的時候,長輩就會說,那些發物一定不要吃。
其理由是,吃了發物以後,傷口不好癒合,病情還會加重。
那他們口中的發物,包括哪些呢?大致就是我們小時候認為的所有好吃的肉,包括牛羊肉海鮮,到現在你也(恐怕長輩也未能弄清楚為什麼雞鴨豬肉不在之內)。
溯源來講,發物,一詞,可在很多中醫古籍中找到,譬如——
《本草綱目》裡:“羊肉大熱,熱病及天行病、瘧疾後,食之必發熱致危。”
“凡服藥,不可雜食肥豬犬肉,油膩羹鮒,腥臊陳臭諸物;凡服藥,不可多食生蒜、胡荽、生薑、諸果、諸滑滯之物。”
其大意就是,
在生病之時,我們不能吃大魚大肉這些大熱之物,其原因是它們腥、燥、油、膩...
聽起來有沒有一點“虛不受補”的意思。
那補,補的是什麼呢?
這些所謂的發物,大都是高脂肪、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那當我們射你疾病纏身、身體虛弱之時,為什麼對這些高能量高熱量的東西,長輩要求我們遠離之?
似乎,長輩的意思,在我們疾病羸弱之時,補充這些給腸胃帶來巨大負擔難以消化之物,恐也難以增強抵抗力。
抵抗力,中醫上叫做氣血和、精氣神充盈。
在西醫上,應該就是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抗體、抗原什麼的。
而長輩口中的這些發物,幾乎囊括了大多數高蛋白動物食品。
這從西醫又該如何解讀?
西醫上,並無發物一說。
但為什麼住院病人、術後病人,醫生也會要求執行清淡飲食,遠離辛辣、油膩、甘辛之味。
西醫上對於飲食的要求,一般會根據不同疾病的病人,不同的手術和時期來規範病人的飲食。
影響到腸胃的,或做腸胃手術,受到損傷的,會讓腸胃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生養,然後逐漸恢復水-流失-清淡飲食-均衡飲食-正常飲食的節奏安排的,目的是要儘量避免對腸胃的刺激和減輕負擔,使其儘快恢復。
而一些外科手術,術後一般醫生儘量要求在儘量短的時間內恢復正常飲食,尤其是平衡飲食、補充高蛋白等易消化的飲食結構,用以快速促進營養吸收。
所以西醫並不反對術後攝入高蛋白高脂肪全營養飲食的。
但低於過度油膩厚味辛辣之物,平常人尚且難耐,西醫也不建議這些過度“硬”菜。
首先,“上火”是中醫範疇的概念,酶是西醫上的一個名詞。
而對於這句話的解讀,認為是吃了太多的肉類等高蛋白質食物,消化時需要消耗人體內大量的輔酶,而輔酶一旦缺乏,口腔的防疫力減弱,口腔內的細菌就會增多,就容易引起口腔潰瘍。
聽起來似乎有點道理,可免疫力是人體整體性的,其損傷的而不單是口腔。
而輔酶的缺乏又屬於內分泌和代謝性問題。
要知道,現代醫學對於口腔潰瘍的發病機理尚不明確,但與自身免疫、內分泌、微生態等關係密切。
不過,從中醫的角度看,肉——不管是牛羊肉還是雞鴨豬肉抑或海鮮,吃多了,都會導致脾胃積熱、心脾積熱,先實火,後虛火,虛火上炎,標實本虛...終至口瘡。
總之,口瘡的發生,中醫上原因也很複雜,多與嗜肉、嗜冷、勞倦、心燥...有關。
遠離口瘡煩惱,當以心平氣和、作息規律、飲食均衡、多加運動為宜。
有人會認為這是個謠言,有人會認為的確如此,到底怎麼回事呢?你可以再去思考下面這幾個問題——
1.老話說的吃發物易生口腔潰瘍或妨礙傷口癒合,有沒有道理?
2.如果吃牛羊肉會長口腔潰瘍,那吃肉多是不是也會長口腔潰瘍?
3.吃肉多導致缺少某種酶,所以易發口腔潰瘍,對嗎?
到底該怎麼理解?頻繁口腔潰瘍的該不該吃牛羊肉魚蝦食物?
我今天就透過這問題來澄清上述疑問,還一個真相。
吃頓牛羊肉口瘡就犯了——究竟是誰讓你再次口瘡?西醫上的複發性口腔潰瘍,與中醫上的“口瘡”、“口破”、“口潰”、“口蕈”是一類疾病範疇,都是口腔粘膜疾病領域最為多發最為常見的疾病,是一類發病原因到目前為止尚不確切、具有複發性和有自限性的、孤立的圓形或橢圓形潰瘍。
西醫上的複發性口瘡的病因複雜而多樣,一般認為與口瘡患者的免疫異常、感染、營養素匱乏、內分泌、微迴圈障礙、微生態、情緒和精神因素等密切相關,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免疫因素,不是免疫缺陷就是自身免疫反應。
口腔潰瘍多發於中老年,更常見於女性。
口腔潰瘍可有誘因或無誘因發生,且可發生於口腔內任何部位,多發於兩頰、上下顎、舌、唇等部位。
從上面的分析看,似乎你口瘡的發生在西醫上,好像與你吃牛羊肉無關(無誘因發作),也可能有關(有誘因發作,但未必是你吃的牛羊肉魚蝦,該發作的時候,你不吃牛羊肉也會發作的,但偏偏發生在你吃牛羊肉之後...)。
那,中醫又是如何看待口瘡發生的原因呢?
中醫認為口瘡的發病與外感六淫、飲食不節、內傷七情、情志不舒、勞倦內傷、思慮過度等有關。而古今中醫各派多把本病的病因病機歸於心脾積熱、陰虛火旺、氣血兩虛等型別。
隋代傑出中醫學家巢元方在其編撰的中國第一部專論疾病病因和證候的專書《諸病源候論·口舌瘡候》中論述到:“手少陰之經也,心氣通於舌,足太陰脾之經也,脾氣通於口,臟腑熱盛,熱乘心脾,氣衝於口與舌,故令口舌生瘡也。”
《熱病口瘡候》也有“此由脾臟有熱,衝於上焦,故口生瘡也。”
北宋太醫院編撰的醫方書《聖濟總錄·口舌生瘡》中有“口舌生瘡者,心脾經蘊熱所致也。” 的記載。
《聖濟總錄·口舌生瘡》還論述到:“口瘡者,由心脾有熱,氣衝上焦,燻發口舌,故作瘡也。又有胃氣弱,谷氣少,虛陽上發,而為口瘡者,不可執而論,當求其所受之本也。”
上述中醫古籍都指出口瘡之病,有虛有實。
因此口瘡病機為外感熱邪或情志不暢或飲食不當致心脾積熱,熱盛日久傷及津液,陰不制陽引起陰虛火旺,火熱上衝於口舌而引起瘡瘍。
複發性口瘡既有心脾熱盛之實火,又有陰虛陽亢之虛火,虛實夾雜,故臨床可見口內經常生瘡糜爛,反覆發作纏綿不愈,疼痛煩躁。
這樣看來,如果你吃的牛肉和口瘡發生有關,那也是牛羊肉引起了脾胃積熱、熱盛之火,虛火上炎而成。
問題是,單單的一頓牛羊肉就能是你的脾胃積熱、熱盛之火上炎導致口瘡?
那為什麼別人幾乎天天牛羊肉,也從未生口瘡?這又作何解釋?
如果是牛羊肉的問題,那主要問題也是你吃牛羊肉之前自己與其他人的體內不同。讓這頓牛羊肉成為誘導潰瘍發生的最後一根稻草。
還記得小時候,當我們生病受傷的時候,長輩就會說,那些發物一定不要吃。
其理由是,吃了發物以後,傷口不好癒合,病情還會加重。
那他們口中的發物,包括哪些呢?大致就是我們小時候認為的所有好吃的肉,包括牛羊肉海鮮,到現在你也(恐怕長輩也未能弄清楚為什麼雞鴨豬肉不在之內)。
溯源來講,發物,一詞,可在很多中醫古籍中找到,譬如——
《本草綱目》裡:“羊肉大熱,熱病及天行病、瘧疾後,食之必發熱致危。”
“凡服藥,不可雜食肥豬犬肉,油膩羹鮒,腥臊陳臭諸物;凡服藥,不可多食生蒜、胡荽、生薑、諸果、諸滑滯之物。”
其大意就是,
在生病之時,我們不能吃大魚大肉這些大熱之物,其原因是它們腥、燥、油、膩...
聽起來有沒有一點“虛不受補”的意思。
那補,補的是什麼呢?
這些所謂的發物,大都是高脂肪、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那當我們射你疾病纏身、身體虛弱之時,為什麼對這些高能量高熱量的東西,長輩要求我們遠離之?
似乎,長輩的意思,在我們疾病羸弱之時,補充這些給腸胃帶來巨大負擔難以消化之物,恐也難以增強抵抗力。
抵抗力,中醫上叫做氣血和、精氣神充盈。
在西醫上,應該就是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抗體、抗原什麼的。
而長輩口中的這些發物,幾乎囊括了大多數高蛋白動物食品。
這從西醫又該如何解讀?
現代醫學並無發物之說西醫上,並無發物一說。
但為什麼住院病人、術後病人,醫生也會要求執行清淡飲食,遠離辛辣、油膩、甘辛之味。
西醫上對於飲食的要求,一般會根據不同疾病的病人,不同的手術和時期來規範病人的飲食。
影響到腸胃的,或做腸胃手術,受到損傷的,會讓腸胃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生養,然後逐漸恢復水-流失-清淡飲食-均衡飲食-正常飲食的節奏安排的,目的是要儘量避免對腸胃的刺激和減輕負擔,使其儘快恢復。
而一些外科手術,術後一般醫生儘量要求在儘量短的時間內恢復正常飲食,尤其是平衡飲食、補充高蛋白等易消化的飲食結構,用以快速促進營養吸收。
所以西醫並不反對術後攝入高蛋白高脂肪全營養飲食的。
但低於過度油膩厚味辛辣之物,平常人尚且難耐,西醫也不建議這些過度“硬”菜。
肉,吃多了會“上火”誘發口瘡,是缺少“酶”?首先,“上火”是中醫範疇的概念,酶是西醫上的一個名詞。
而對於這句話的解讀,認為是吃了太多的肉類等高蛋白質食物,消化時需要消耗人體內大量的輔酶,而輔酶一旦缺乏,口腔的防疫力減弱,口腔內的細菌就會增多,就容易引起口腔潰瘍。
聽起來似乎有點道理,可免疫力是人體整體性的,其損傷的而不單是口腔。
而輔酶的缺乏又屬於內分泌和代謝性問題。
要知道,現代醫學對於口腔潰瘍的發病機理尚不明確,但與自身免疫、內分泌、微生態等關係密切。
不過,從中醫的角度看,肉——不管是牛羊肉還是雞鴨豬肉抑或海鮮,吃多了,都會導致脾胃積熱、心脾積熱,先實火,後虛火,虛火上炎,標實本虛...終至口瘡。
總之,口瘡的發生,中醫上原因也很複雜,多與嗜肉、嗜冷、勞倦、心燥...有關。
遠離口瘡煩惱,當以心平氣和、作息規律、飲食均衡、多加運動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