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微笑的一生

    雖然,立秋已過,但暑氣未消!

    立秋之後,還有一個“末伏”,盛夏餘熱未消,秋陽肆虐。

    此時,是養生的一個關鍵時期,切不可忽視,要為秋冬健康,打好基礎。

    立秋已過,暑氣未消,做好“三防”,多食“三果”,秋冬少生病

    第一防:溼熱

    立秋後,天氣依然很,雨水也較多,此時,要注意防溼熱。立秋後,空氣溼度增加,人們感覺到悶熱。這種溼熱的天氣,溼邪容易侵入人體,還十分容易導致中暑,需注意防範。一旦此時,溼邪侵入人體,到了秋冬時節,便會誘發多種疾病,危害健康。

    對策:一粥一穴,來幫忙

    一粥:薏仁芡實紅豆粥

    脾,負責運化體內水溼,一旦脾虛,則影響運化,會導致溼氣滯留體內。

    所以,預防溼邪,一定要注意健脾,多吃粥,對於脾胃健康,大有益處。

    粥與腸胃相得,粥能補益陰液,生髮胃津,健脾胃,補虛損,最宜養人。用薏仁、芡實、紅小豆,一起煮粥吃,可健脾祛溼,保護身體健康。紅小豆,健脾利溼、消腫解毒。薏苡仁,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芡實,歸脾、腎經,能健脾祛溼、固腎止瀉。

    一穴:承山穴

    承山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上,是人體陽氣最盛的經脈的樞紐。經常按揉承山穴,能透過振奮太陽膀胱經的陽氣,排出人體溼氣。

    輕輕按壓承山穴,會有酸脹感,說明體內有溼氣。按揉一段時間之後,身體會微微發熱,說明溼氣已經在散發出去了。

    第二防:防肝火

    立秋後,“秋老虎”肆虐,容易導致人體肝火過旺

    很多人,會出現口乾苦、脾氣暴躁、目赤紅腫、失眠等肝火大症狀。

    此時,一定要保護肝臟,做好預防肝火的工作。

    對策:一茶一穴來幫忙

    一茶:谷谷丁菊花茶

    用一些清熱利溼、疏肝洩膽的中草藥,泡水代茶飲,可快速降肝火。

    用谷谷丁、菊花、桂花、金銀花,做成小茶包,泡水代茶飲即可。

    秋季的谷谷丁,藥用價值高,擅長清肝熱,即可清肝又疏肝,改善口苦、口乾、口臭、咽喉疼痛等,效果尤佳。

    菊花,更是降肝火的好幫手,用其泡水,可快速降肝火,改善身體各種不適,臨床上,常與谷谷丁搭配。

    金銀花,是清熱解毒的良藥,可疏熱散邪、清解血毒。尤其是,對於火大引起的口乾苦,改善效果更佳,常與菊花搭配。

    桂花,香氣濃郁,性質溫和,可中和寒性,亦可可清熱解毒,改善口氣。

    經常用這四者搭配,泡喝水,可快速降肝火,改善各種不適症狀。

    一穴:太沖穴

    太沖穴,經常按摩,可使肝經的水溼風氣,由此向上衝行,可以起到去肝火的作用。

    位置: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

    按摩前先用溫水泡腳10~15分鐘,用左手拇指指腹按揉右太沖穴3分鐘。

    然後,換右手拇指按揉左太沖穴3分鐘,反覆2~3次。

    按揉力度以產生酸、脹、痛感為宜,最好每天早、中、晚各進行一次。

    第三防:防秋燥

    立秋後,氣候逐漸變得乾燥,要注意“防秋燥”。

    中醫認為,燥乃六淫之邪,為秋季主氣,其性乾燥,易耗津液。

    面板、鼻、咽容易感覺不適,鼻咽乾燥、乾咳少痰、面板乾燥等。

    這一系列惱人的症狀,就是典型的“秋燥症”。

    對策:一果一湯來幫忙

    一果:秋梨

    《本草綱目》中記載:梨可“潤肺良心、消痰降火”。

    梨,香甜可口,肥嫩多汁,可潤肺生津、止咳化痰,對抗秋燥。

    雪梨,可以生食、榨汁,也可以燉煮或者熬膏。

    梨可以補水,養陰潤肺,而且對嗓子特別好,如果,平時有咽炎的或者嗓子不好的人,可以多吃些秋天的梨。

    一湯:冰糖銀耳蓮子湯

    中醫認為,銀耳,具有滋陰潤肺、美容養顏之效,秋季吃銀耳,可以緩解面板乾燥、瘙癢等病症。蓮子,可清熱降火,搭配銀耳一起煮湯喝,滋陰潤燥,效果尤佳。

    立秋過後,多食“三果”,助力秋冬健康1、哈密瓜

    哈密瓜,有清涼消暑、除煩熱、生津止渴的效果,是立秋解暑潤燥的佳品。

    不過,哈密瓜,性涼,不宜吃得過多,以免引起腹瀉,糖尿病人也應慎食。

    2、火龍果

    秋燥也容易導致便秘的發生。

    立秋後,吃點火龍果,有助於預防改善便秘。火龍果,膳食纖維含量是水果中最頂級的,同時,它還含有各種酶和不飽和脂肪酸。這些物質可促進腸道蠕動,進而起到潤腸效果,可改善便秘。

    3、吃葡萄

    葡萄,也是立秋後不錯的水果。葡萄營養豐富,酸甜可口,具有補肝腎、益氣血、生津液、利小便等功效。生食能滋陰除煩,搗汁加熟蜜濃煎收膏,開水沖服,治療煩熱口渴尤佳。立秋過後,想健康,還要做好這幾點:

    1、養護胃腸

    立秋過後,寒暑交替,此時,要注意保護胃腸健康。

    夏天,很多人貪食冷飲寒涼,脾胃功能弱,很容易被“秋後算帳”。

    此時,要注意喝熱水,吃溫食,不貪涼,保護好腸胃。

    2、曬太陽,護陽氣

    立秋以後,寒氣開始加重,此時,要護住身體陽氣,為秋冬防寒打基礎。曬太陽,是補陽氣的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

    曬太陽,最合適位置是後背的督脈,所有陽經匯聚的地方,主一身的陽氣。

    所以,曬後背,讓督脈有比較高的溫度,對養護陽氣都是有幫助的。

    3、養護肺部

    燥主秋令,且燥邪易傷肺。肺,透過鼻與外界相通,故很容易被秋燥所傷。所以,立秋後,要注意保護肺部健康。

  • 2 # 操勞的一生

    常聽老人說:“一場秋雨一場寒”。

    立秋節氣已過,天氣將逐漸變得涼爽。

    但別高興太早,今年立秋後,還有一伏,可謂秋風送“餘熱”。

    立秋過後,還有“秋老虎”一說,此時,要注意防暑防燥,切不可大意。

    立秋已過,暑氣未消,做好“三防”

    一防:秋燥

    立秋之後,空氣溼度有所減少,面板、鼻、咽容易感覺乾燥.

    此時,很多人會發現鼻咽乾燥、乾咳少痰、面板乾燥等“秋燥”之症。

    所以,立秋時節,一定要注意防秋燥。

    對策:多喝水,常飲茶

    對付秋燥,最好的辦法就是多喝水,常飲茶。

    多喝點茶水,不但可潤燥,還可促進排毒,對秋冬進補,大有益處。

    尾參茶,泡水喝,可滋陰潤燥,對抗秋燥之症。

    尾參,是生津潤燥的佳品,用其泡水喝,可養陰潤肺、益胃生津,補益五臟,滋養氣血,增強免疫力之效。

    尾參,含有的維生素A,對改善乾裂、粗糙的面板狀況有不錯的作用,可以很好的對抗秋燥不適。

    二防:胃腸病

    立秋後,依然炎熱,此時,有些人還會吃些冷飲、冰涼的食物。

    然而,過度貪涼,很容易導致胃腸痙攣、收縮,引發胃病。

    再加上,秋季病菌繁殖快,食物易腐敗,是胃腸疾病多發與復發季節。

    所以,在立秋以後,要注意保護好胃腸,減少胃腸疾病的發生。

    對策:

    1、吃粥羹

    粥與腸胃相得,粥能補益陰液,生髮胃津,健脾胃,補虛損,最宜養人。

    小米南瓜粥,健脾和胃,補中益氣、止痛之功效。

    山藥粥,溫和、滋補,有健脾養胃的功效,對治療胃痛有一定的作用。

    山楂粥,消食、健脾、和胃,適當吃點山楂,有助於健脾和胃,幫助秋補打好基礎。

    2、飲花茶

    茶水,在調理脾胃方便,有著獨特的優勢,溫和持久,有益胃部健康。

    尤其是花茶,性質溫和,對於暖胃養胃,十分有益。

    山刺玫花,泡水喝,可暖胃止痛,改善胃脘痛。

    山刺玫花,是一種野生的小玫瑰,其性質溫和,用其泡水喝,可養胃止痛。

    《綱目拾遺》記載,將其陰乾,衝湯代茶服,可治肝胃氣痛。

    經常泡上一杯,能治腹中冷痛,胃浣積寒,順行血氣、安神、通便,降火氣,調理血氣、活血化瘀,緩和情緒。

    所以,立秋後,用山刺玫花泡水喝,對於胃腸健康,十分有益。

    三防:溼熱重

    立秋後,暑氣難消,“秋老虎”的餘威,加上雨水多,此時,溼熱比較重。一旦溼邪侵入人體,那麼,在秋冬到來之時,十分容易誘發各類疾病。所以,立秋後,依然要注意防溼熱,切莫掉以輕心。

    對策:

    1、多泡腳

    熱水泡腳,是很好的祛溼方式之一。

    泡腳可以「引氣下行」,引導陽氣到足底、助眠強身,也有發汗排溼氣的作用。

    而晚睡前,用熱姜水泡腳,效果更佳。

    第一步,煮熱姜水,取15-30克的生薑,(約為中等大小的姜半塊),將其拍扁,放入鍋中加入小半鍋水,蓋上鍋蓋用熱水煮上10分鐘左右。

    第二步:姜水泡腳,煮好的姜水倒出,加入適量冷水,調和水溫至40℃左右,以不感覺到燙為宜。

    泡腳時,水要沒過踝部,最好邊泡邊搓雙腳,注意,泡腳時間在20-30分鐘為宜,泡到微微出汗即可,切莫泡太久。

    2、揉膕窩

    膕窩,就是雙側膝蓋後方的凹陷處。

    膕窩處,是膀胱經循行區域,膀胱經,是人體大的排毒祛溼通道。

    因此,按摩膕窩,可以有效的幫助身體進行祛溼。

    做法:把手掌搓熱,來回搓擦兩側膕窩,間斷按壓穴位,也是以局部發熱、酸脹為宜。

    立秋已過,暑氣未消,多食“三果”

    1、秋梨

    《本草綱目》中記載:梨可“潤肺良心、消痰降火”。

    梨,香甜可口,肥嫩多汁,可潤肺生津、止咳化痰,對抗秋燥。

    雪梨,可以生食、榨汁,也可以燉煮或者熬膏。

    梨可以補水,養陰潤肺,而且對嗓子特別好,如果,平時有咽炎的或者嗓子不好的人,可以多吃些秋天的梨。

    2、哈密瓜

    哈密瓜,有清涼消暑、除煩熱、生津止渴的效果,是立秋解暑潤燥的佳品。

    《本草綱目》中記載:甜瓜起到“止渴、 除煩熱、利小便、通三焦團壅塞氣、治口鼻瘡”之功效。

    哈密瓜性涼,不宜吃得過多,以免引起腹瀉。

    哈密瓜含糖較多,糖尿病人應慎食。

    3、柑桔

    柑橘,性涼味甘酸,有生津止咳、潤肺化痰之效。新鮮柑橘的果肉,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力。身體虛弱、熱病後津液不足口渴、傷酒煩渴等,可用其榨汁或蜜煎。

    立秋已過,暑氣未消,常揉“三穴”

    一:揉陰陵泉,健脾祛溼

    陰陵泉穴,是脾經的合穴,具有排滲脾溼,健脾利水,通利三焦之功用。經常按一按,幫助身體祛溼排毒。

    位置:小腿內側,膝蓋下方,沿小腿內側骨往上捋,向內轉彎時的凹陷處。

    稍微用些力點按此穴,再開始揉按,按摩5-10分鐘左右,或者拇指指端放於此穴,先順時針方向按揉2分鐘,再點按半分鐘,至區域性有酸脹感。

    二:揉足三里穴,健脾和胃

    足三里穴,出自《靈樞》,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中醫認為,足三里穴,具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的功效。

    位置: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側一橫指處。

    早飯後,按揉足三里,可打通胃經,促進消化,延年益壽。

    三:揉湧泉穴,振奮陽氣

    立秋過後,寒氣開始加重,此時,要助於補陽了。

    護住身體陽氣,可以為秋冬防寒打基礎,提高抗病能力,使得秋冬少生病。

    腎為生命之本,是陽氣的升發之處,湧泉是振奮陽氣的一個要穴。

    【位置】前腳底板左右兩塊肌肉交匯點,明顯凹陷的位置。

    【方法】用手揉湧泉穴,每次3—5分鐘。

  • 3 # 張醫生科普

    秋季將冷未冷,晝夜溫差較大,氣候多變的特點,容易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秋季做好三防對身體健康大有裨益。

    1、防中暑

    秋老虎的名號不是蓋的,正午時分外出或勞作時要謹防中暑。

    2、防著涼

    秋季早晚氣溫低,晝夜溫差大的氣候特點,最易導致人著涼。備好外套,夜間睡眠時注意保暖,能有效預防著涼。

    3、防秋燥

    秋季天氣乾燥,要謹防上火。可以吃些溫潤的食物,如梨子、山藥、蘋果、枇杷等。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在秋季收穫的時令水果中,以下三種最益健康。

    1、蘋果

    蘋果含有豐富的鈣質及磷、鐵、鉀等微量元素,有提高抵抗力、養陰生津的功效。

    2、梨子

    梨子具有潤肺的功效,常食用可防秋季溫燥,適合氣候乾燥的秋冬季節食用。

    3、柑橘類水果

    柑橘類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能夠提高抵抗力,預防感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曬太陽的最好時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