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食萬個為什麼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雲:“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

    明天,也就是8月23日,將迎來了“處暑”節氣。

    “處”,含有終止之意,處暑,表明暑天將近結束。處暑節氣後,正式進入秋天了,此時,太陽公轉到黃經150°,秋意正濃。

    處暑有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

    那麼,處暑時節,有啥習俗,你知道嗎?

    處暑習俗

    1、採菱角

    處暑時節,採菱,是少女們呼朋引伴,輕歌嬉鬧的好時機。

    採菱姑娘,一邊手法嫻熟地翻摘著菱角,一邊亮起嗓子唱起歌謠:“欲採紅菱趁晚風,塘西採遍又塘東。滿船載得雁來紅,不愛深紅愛淺紅。”

    2、祭祖

    處暑前後,民間會有慶贊中元、普渡佈施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

    3、出遊迎秋

    處暑,秋意漸濃,是人們暢遊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民間向來就有“七月八月看巧雲”之說,其間就有“出遊迎秋”之意。

    4、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處暑時節,多食二寶,常飲三茶,做好四件事,安度秋冬,保健康

    處暑節氣,正是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

    此時,是養生的一個關鍵期,做好養生工作,可為秋冬健康打好基礎,使得身體少生病,更健康。

    處暑時節,多食二寶

    第一寶:蓮藕

    “荷蓮一身寶,秋藕最補人。”

    蓮藕,自古就被視為祛淤生津之佳品。

    藕含豐富的維他命C及礦物質,有益於心臟,促進新陳代謝、防止面板粗糙。

    此外,蓮藕能消除疲勞,調中開胃,益血補髓,具延年益壽之功。

    處暑時節,不妨吃點蓮藕,滋補更健康。

    第二寶:鴨肉

    《名醫別錄》中稱,鴨肉為“妙藥”和滋補上品。民間認為,老鴨湯,是“補虛勞的聖藥”。

    中醫認為,鴨肉可大補虛勞、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具有養胃生津、清熱健脾的功效。

    老鴨湯富含骨膠原蛋白、鈣、磷、鐵等成分,處暑時節,吃點鴨肉,對於進補十分有益。

    處暑時節,常飲三茶

    處暑後,進入秋季,燥主秋令,人體易被燥邪侵害。此時,多飲茶水,可以潤燥,對抗秋燥,還對身體有諸多好處。

    經常飲茶,能祛頑疾、強體魄、安心神、潤喉腸、降脂減肥、益壽延年。

    1、飲暖胃茶

    處暑時節,寒暑交替,晝夜溫差大,冷暖多變,需胃腸疾病高發期。

    此時,一旦受寒,胃病極易復發,喝點暖胃茶水,十分有必要。

    用黃谷丁,搭配茉莉花,做成黃谷丁茉莉花茶,泡水喝,可暖胃止痛。

    黃谷丁,入胃經,可清胃熱、消胃炎,治胃痛,對幽門螺桿菌也有抑制作用。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谷丁,對胃潰瘍,及胃粘膜損傷,有保護作用。

    茉莉花,芳香濃郁,性質溫和,可中和黃谷丁寒性,並且,可溫脾胃,理氣和中,常用於脾胃溼濁不化、少食脘悶、腹瀉和下痢腹痛等。

    這兩種,搭配在一起,泡水喝,養胃暖胃,消炎止痛,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2、飲潤燥茶

    處暑過後,燥邪容易侵襲身體,損害健康。

    此時,喝點潤燥茶水,多抗秋燥,大有益處。

    尾參茶,泡水喝,可滋陰潤燥,對抗秋燥之症。

    尾參,是生津潤燥的佳品,用其泡水喝,可養陰潤肺、益胃生津,補益五臟,滋養氣血,增強免疫力之效。

    尾參,含有的維生素A,對改善乾裂、粗糙的面板狀況有不錯的作用,可以很好的對抗秋燥不適。

    3、養心茶

    處暑過後,天氣漸冷,是心血管病高發期。

    此時,要做好保護心臟的工作,喝一杯養心茶,對身體健康大有益處。

    可以用人參、百合、苦蕎,搭配泡水代茶飲,可養心安神。

    人參,能強心氣、補肺氣。百合,養心安神,養陰潤肺,增強抵抗力。

    苦蕎,可增加心肌供血量,有利心臟舒張,搭配在一起泡水,可養心安神。

    處暑時節,做好四件事,安度秋冬,保健康

    第一件:預防上火

    處暑過後,白天天氣依然高溫炎熱,此時,要注意防上火。

    首先,要注意防“外火”。

    避免避免長時間日曬,外出時,要戴好遮陽帽,塗抹防曬霜。

    此外,還要保持室內安靜、衛生,注意通風降溫。

    其次,還要注意防“內火”。

    處暑時節,白天溫度高,同時,氣候開始乾燥。

    此時,稍加不注意,就會引起上火,出現心悸、煩躁、失眠、反覆口腔潰瘍、口乾等。

    所以,一定要注意當心“內火”危害健康。

    第二件:當心“熱傷風”

    處暑時節,早晚溫差巨大,一冷一熱,很容易導致“熱傷風”。尤其是老人和孩子,處暑節氣中特別容易“熱傷風”。

    多因體內有熱,又貪涼,而引起,輕則低熱,頭痛,怕風,重則高熱不退,並伴有嘔吐腹瀉,倦怠等全身不適的反應。

    此時,一定要當心預防。

    第三件:防“秋乏”,早睡早起

    處暑後,人容易感到疲乏,這就是所謂的“秋乏”。

    此時,起居作息,要相應調整,保證充分睡眠,早睡早起,睡一份午覺。

    早睡,以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收”氣。

    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

    第四件:養護胃腸健康

    處暑過後,夏秋交替,晝夜溫差大、氣溫冷暖多變,脾胃功能較弱,很容易導致舊病復發。

    胃病者,受冷空氣刺激後,胃酸分泌增加,胃腸會發生痙攣性收縮,抵抗力和適應性都較弱,此時,胃病極易復發!

    因此,出伏後,要注意養護胃腸健康。

  • 2 # 一生的感悟

    “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

    8月23日,就是處暑節氣了,處暑,也叫“出暑”。

    意味著,炎熱離開,進入氣象意義上的秋天,天氣開始變得涼爽。

    處暑過後,秋燥與溫熱結合,可侵犯人體,危害健康,出現各類病症。

    處暑節氣,做好養護身體健康的工作,為秋冬進補打好基礎,健康過秋冬。

    那麼,此時,應該如何養生呢?

    處暑時節,喝一湯

    處暑時節,早晚已有涼意,秋燥也更加明顯。

    此時,飲食不宜多吃苦寒、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來加重肺燥。

    飲食應該清熱、養陰、潤肺、安神兼顧,喝點荸薺排骨湯,可養陰益胃,為秋冬健康打基礎。

    食材:荸薺100克、紅蘿蔔100克、陳皮5克、排骨400克、生薑3片

    將荸薺、紅蘿蔔洗淨、切塊;排骨洗淨切塊,加上陳皮、生薑,放入砂鍋,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約1~1.5小時,調入精鹽即可服用。

    荸薺,可養陰益胃、健脾益肺、消積化滯,適用於處暑節氣,出現食積不消、脘腹脹滿等症狀者。

    處暑時節,食一肉

    民間有:“處暑送鴨,無病各家”的俗語,處暑時節,要吃鴨肉!

    鴨肉,性寒、味甘、鹹,歸脾、胃、肺、腎,可大補虛勞、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補血行水、滋陰養肺、潤燥生津。

    處暑時節,吃點百合鴨,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材料:鴨子、百合、芡實、姜和鹽

    做法:將百合和芡實洗淨,備用;將宰好的鴨子切塊,汆水撈起,備用;煮沸的清水倒入燉盅,放入所有材料,隔水燉上兩個小時,下鹽調味即可。鴨肉,味甘微寒,可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還兼具補血行水、養胃生津、止咳息驚等功效。

    百合,味甘微苦,有補益心肺、清心安神之用。

    以百合燉鴨,醇香清潤,又可清潤身體,非常適宜此時節食用。

    處暑時節,飲一茶

    處暑後,燥邪嚴重,容易侵犯肺部,導致口鼻乾燥、乾咳、面板乾裂等症。

    如果,秋燥傷肺,傷及元氣,則冬季來臨時,易出現肺系疾病。

    所以,處暑時節,要喝點潤燥護肺的茶水,對於身體健康,大有益處。

    自己動手做,白鼓丁桔梗茶,泡水代茶飲,可滋潤肺部,對抗燥邪。

    材料:白鼓丁根、桔梗、菊苣、玉竹

    做法:以上材料,全部洗淨,切段,烘乾,搭配在一起,泡水喝即可。

    白鼓丁,有廣譜殺菌之效,是“八大金剛”之一,可消炎排毒,幫助肺部對抗炎症。

    玉竹,具有補益五臟,滋養氣血,增強免疫力之效,是養陰潤肺、益胃生津之佳品,其含有的維生素A,對改善乾裂、粗糙的面板狀況有不錯的作用,可以很好的對抗秋燥不適。

    菊苣可清熱解毒,利尿消腫,增強免疫力,改善血液迴圈,有助於身體排毒。

    桔梗具有宣肺、祛痰、利咽、排膿等功能,對於肺部健康,十分有益。

    此四者搭配,可潤肺利咽、生津止渴,去火消炎,對抗秋燥不適。

    處暑時節,做一防,身體安康少生病

    處暑時節,晝夜溫差大,一冷一熱,最容易爆發心血管疾病。

    所以,此時,一定要注意“防心腦血管病”,切莫忽視。

    夏秋交替時節,是心血管疾病的“爆發期”,需高度警惕中風,心梗等。

    1、睡得早一點

    夏秋交替,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這就是老百姓常說的“秋乏”。

    這是因為經過“晝長夜短”炎熱的盛夏,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現象。

    此時,睡眠起居要有改變,注意早睡早起,睡一份午覺。一旦睡眠不足,更容易出現血壓不穩,引發心血管疾病。

    晚上11點到凌晨2、3點,是人體的最佳睡眠時間,錯過這個時間段,睡眠質量就會大打折扣。

    2、穿得暖一點

    雖說“春捂秋凍”,但對於中老年人,早晚最好要加一件長袖“薄衣”。

    這樣溫差,對於身體的刺激,要小的多,心血管疾病風險也小的多。

    早晚穿衣有技巧,一定護好脖子、後背、腳部,這些都是血管最豐富的地方,秋涼的刺激會促使血管急劇收縮,引發危險。

    3、當心“缺水”

    處暑過後,氣候開始變得乾燥,一定要注意及時補充水分。

    一旦缺水,不但容易導致燥邪傷身,還會導致血液粘稠度變高,大大增加了心血管疾病風險。

    當心“缺水”,要多喝水,喝點茶飲,吃點滋陰潤燥的食物。

    4、預防便秘

    處暑時節,要注意預防改善便秘。

    一旦便秘,用力排便,則會增加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處暑時,比較乾燥,容易出現便秘,此時,飲食上可多吃紅薯、芹菜、大白菜、菠菜等含有豐富纖維的食物。

    另外,還要注意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最後,處暑時節,常按揉,助力健康

    1、揉內關穴,養心安神

    處暑,處於夏秋交替之際,此時,一定要做好心臟的保護工作。

    此時,可以經常按揉內關穴,有助於養心安神,保護心臟健康。

    位於手臂的內側中間,在腕關節橫紋上約3橫指寬處。左右各一。

    用一手的拇指指尖,按於另一手的內關穴,其食指,或中指,則按著外關穴,向內對按20—30次,然後換手做。

    2、揉足三里穴,調養脾胃

    初秋之際,要調養好脾胃,可以多按揉足三里穴。

    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壓,每次按壓5-10分鐘,每分鐘按壓15-20次。

    3、揉迎香穴,護肺防感冒

    秋季是養肺的最佳時節,肺開竅於鼻,日常多按揉鼻子,有助肺部健康。

    按揉鼻翼外緣的迎香穴,還可以預防感冒,簡便易行。

    在鼻翼旁開約一釐米皺紋中。

    先用食指和拇指,按揉鼻翼兩側的迎香穴20~30次,然後,用摩擦發熱的手掌,輕輕按摩鼻尖和鼻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萎縮性胃炎患者飯後感覺脹氣,該如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