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操勞的一生

    8月20日,是三伏最後一天,明天就出伏了。

    熬過了40天的三伏天,出伏後,是養生的一個關鍵時刻。

    出伏後,處於夏秋季節交替之際,此時,一定要做好身體的養生工作。

    出伏後,多食“二果”,常飲“三茶”,做好四件事,助力秋冬健康

    出伏後,多食“二果”

    “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

    出伏後,進入秋季,是“吃果”的好時節。

    此時,最適合“吃二果”,即鮮果和堅果。

    “鮮果”首選葡萄

    出伏”之後,向秋季過度,氣侯逐漸乾燥。

    此時人體肺氣旺盛,中醫認為“肺氣太盛可乘克肝木,故多酸以強肝木”。

    秋燥耗人津液,常出現口咽乾苦、大便乾結、面板乾裂的現象。

    多攝取酸性食物,可刺激人體內分泌津液,達到減燥潤肺的目的。酸甜的葡萄,是最佳選擇,酸味,可收斂、固澀,出伏後食用最佳。

    “堅果”首選花生

    花生,有“長壽果”之稱,出伏後,吃點花生,可養胃,緩解泛酸和噯氣。

    此外,花生還可醒脾和胃、潤肺化痰、清咽止咳,促進排洩,養生延年。出伏後,多吃點花生,對於秋冬進補,調理脾胃,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出伏後,常飲“三茶”

    1、去火茶

    出伏後,天氣乾燥,容易引起上火,此時,喝點去火茶,十分有好處。

    用一些清熱解毒,下火消炎小植物,泡水代茶飲,是不錯的選擇。

    谷谷丁菊花茶,泡水代茶飲,可去火消炎,清熱解毒,改善咽喉不適。

    用谷谷丁、菊花、金銀花,桂花,搭配做成茶包,熱水沖泡代茶飲即可。

    谷谷丁,有“天然抗生素”之稱,可很好的去火消炎,對各種慢性炎症均有效。

    菊花,能清肝火,散風熱,常與谷谷丁配合使。金銀花,疏熱散邪、清解血毒,經常和菊花搭配使用。

    桂花,性質溫和,味道清香,不僅起到中和寒性之效,還可以改善口氣,排除毒素。

    四者搭配在一起,去火消炎,效果顯著。

    2、養胃茶

    出伏後,是胃腸病高發的季節,此時,喝點暖胃茶,調養脾胃,十分有益。

    刺玫菊茶,泡水喝,可暖胃止痛,驅寒養胃,對胃部健康,十分有益。

    刺玫菊,是一種野生的小玫瑰,藥用價值高,性質溫和,《綱目拾遺》記載“治肝胃氣痛。陰乾,衝湯代茶服。”

    經常用其泡水代茶飲,可改善腹中冷痛,胃浣積寒,順行血氣。

    3、養心茶

    出伏後,天氣漸冷,是心血管病高發期。此時,要做好保護心臟的工作,喝一杯養心茶,對身體健康大有益處。

    可以用人參、百合、苦蕎,搭配泡水代茶飲,可養心安神。

    人參,能強心氣、補肺氣。百合,養心安神,養陰潤肺,增強抵抗力。苦蕎,可增加心肌供血量,有利心臟舒張,搭配在一起泡水,可養心安神。

    出伏後,做好四件事,助力秋冬健康

    第一件:防“秋乏”,早睡早起

    出伏後,人容易感到疲乏,這就是所謂的“秋乏”。

    此時,起居作息,要相應調整,保證充分睡眠,早睡早起,睡一份午覺。

    早睡,以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收”氣。

    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

    適時午睡,也利於化解秋乏,同時,也可以減少“秋困”的出現。第二件:防“秋燥”,重飲食

    出伏後,天氣乾燥,燥邪易傷肺,易出現口鼻乾燥、乾咳、面板乾裂等。

    天氣也越來越涼爽,寒氣也易侵襲肺部,導致冬季來臨時,出現肺系疾病。

    對抗秋燥,要重視飲飲食,多吃滋陰潤燥的食物。

    可多吃些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乾貝、海帶、海蠶、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適宜的食譜有芝麻菠菜、青椒拌豆腐、百合蓮子湯、百合脯等,有補肝益腎、開胸潤燥、益氣寬中、安神養心的功效。第三件:養“脾胃”,多食粥

    出伏後,有些人還會吃些冷飲、冰涼的食物。

    然而,過度貪涼,很容易導致胃腸痙攣、收縮,引發胃病。再加上,秋季病菌繁殖快,食物易腐敗,是胃腸疾病多發與復發季節。

    所以,出伏後,要注意保護好胃腸,減少胃腸疾病的發生。粥與腸胃相得,粥能補益陰液,生髮胃津,健脾胃,補虛損,最宜養人。

    小米南瓜粥,健脾和胃,補中益氣、止痛之功效。

    山藥粥,溫和、滋補,有健脾養胃的功效,對治療胃痛有一定的作用。

    山楂粥,消食、健脾、和胃,適當吃點山楂,有助於健脾和胃,幫助秋補打好基礎。

    第四件:防“感冒”,巧用大椎穴

    出伏後,天氣多變,早晚溫差巨大,此時,要注意防感冒。

    人體的呼吸道黏膜,易受到乍寒乍暖的刺激,身體的防禦能力下降,病毒容易透過呼吸道,侵入身體,引發感冒、扁桃體發炎、氣管炎等疾病。

    所以,出伏後,一定要注意防感冒。

    常見的感冒,在中醫看來,是身體陽氣不足,鬥不過邪氣的表現。

    而大椎穴,是人體陽氣最集中的地方,是相當於感冒藥,可有效緩解身體不適。

    所以,出伏後,巧用大椎穴,可預防對抗感冒。

    【位置】

    位於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姜泥,外敷,改善風寒感冒

    取鮮生薑,搗爛成泥,攤在布上,放於微波爐中加熱,溫度以面板能夠承受為宜。

    敷於大椎穴上,再臥床、發汗,可用於風寒感冒的輕症。

    刮痧,改善風熱感冒

    採用刮痧的“瀉””法,來瀉熱解表,有助於改善風熱感冒。

  • 2 # 愛養生的雪姐姐

    明天,就出伏了,涼爽的天氣即來臨。

    但是,要注意出伏後,會出現“早上涼颼颼,中午熱死牛”的天氣。

    此時是養生重要階段,做好身體健康養護工作,可為秋冬健康打好基礎。

    那麼,出伏後,具體該怎樣養生呢?

    出伏後,多食“二果”

    1、秋梨

    出伏後,氣候逐漸乾燥,易出現面板瘙癢、口鼻乾燥、乾咳少痰等秋燥症。

    《本草綱目》中記載:梨可“潤肺涼心、消痰降火”。

    梨,肉脆多汁,酸甜可口,可清熱解毒,潤肺生津、緩解秋燥。

    秋梨,可以生食、榨汁,也可以燉煮或者熬膏。

    2、秋桃

    吃桃,能滋陰潤燥,補氣養血、養陰生津。

    老百姓常說“桃養人”,出伏後食桃,體現了補虛防燥的食療理念。

    桃子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及果酸等營養,有助於緩解便秘。

    桃子中含鐵量很高,是蘋果和梨的4-6倍,是缺鐵性貧血者較理想的水果。

    出伏後,常飲“三茶”

    1、潤燥茶

    出伏後,空氣溼度有所減少,面板、鼻、咽容易感覺乾燥。

    多喝點潤燥茶水,十分有必要。

    尾參茶,泡水喝,可滋陰潤燥,對抗秋燥之症。

    尾參,是生津潤燥的佳品,用其泡水喝,可養陰潤肺、益胃生津,補益五臟,滋養氣血,增強免疫力之效。

    尾參,含有的維生素A,對改善乾裂、粗糙的面板狀況有不錯的作用,可以很好的對抗秋燥不適。

    2、養胃茶

    出伏後,是胃腸病高發的季節,此時,喝點暖胃茶,調養脾胃,十分有益。

    山刺玫花,泡水代茶飲,可暖胃止痛,驅寒養胃,對胃部健康,十分有益。

    山刺玫花,是一種野生的小玫瑰,藥用價值高,性質溫和,《綱目拾遺》記載“治肝胃氣痛,陰乾,衝湯代茶服。”

    經常用其泡水代茶飲,可改善腹中冷痛,胃浣積寒,順行血氣,對於胃部健康,十分有益。

    3、祛溼茶

    出伏後,一定要注意給身體去去溼,以免溼氣滯留體內,秋冬易生病。

    用薏仁、赤小豆、芡實,搭配泡水代茶飲,是不錯的選擇。

    薏仁,利溼健脾、祛風勝溼,利腸胃,消水腫。與赤小豆搭配後,健脾利溼、消腫解毒,祛溼效果更突出。芡實,既能健脾,又能除溼,能去除體內溼氣,讓機體獲得輕鬆感,消除睏倦。

    出伏後,做好四件事,秋冬少生病

    第一件:防中風

    出伏後,晝夜溫差大,一冷一熱,交替折騰,血壓波動大,易誘發中風。

    中風,具有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複發率的特點。

    統計顯示,每12秒有一個華人發生卒中,每21秒有一個華人死於卒中。

    所以,在出伏後,一定要注意防中風。

    可以自己做2個動作,來自我判斷患中風的機率。

    動作一:手指夾白紙

    取一張白紙,用左手食指和中指,用力夾緊白紙一端,右手拽住另一端,並往外拉,如無需用多大力,就能輕易拉出白紙,說明手部力量有問題。

    動作二:手背託白紙

    有問題的人,要再做一個測試:

    雙臂前伸、平舉,與肩同寬,與地面平行,五指合攏,掌心向下。

    另一個人,將白紙,放在一隻手上,如10秒內,白紙掉落,或小拇指外伸,說明手臂力量有問題,存在中風風險。

    用上述兩個方法測試另一隻手。

    第二件:養護胃腸健康

    出伏後,正是夏秋交替之際,晝夜溫差大、氣溫冷暖多變,脾胃功能較弱,很容易導致舊病復發。

    胃病者,受冷空氣刺激後,胃酸分泌增加,胃腸會發生痙攣性收縮,抵抗力和適應性都較弱,此時,胃病極易復發!

    因此,出伏後,要注意養護胃腸健康。

    出伏後,保護胃部健康,常揉養胃穴。

    在腹部,肚臍上方5寸、4寸、2寸的地方有上、中、下脘三個穴。

    “脘”,指胃,古人說“胃為太倉,三皇五帝之廚府也”。

    中醫根據脾胃的作用,也將其命為倉廩之官,也就是人體的後廚房。

    上、中、下脘,表示這幾個穴分別處於胃的上、中、下部。

    中脘穴,是任脈上的要穴,中醫認為其能健脾和胃,補中益氣。

    中脘穴,是四條經脈的會聚穴位,同時號稱胃的“靈魂腧穴”,具有健脾和胃、補中益氣之功。

    經常按揉,能使胃部感到舒適,對於緩解胃痛,效果更佳。

    位置:位於正中線上,臍上4寸處。

    按摩中脘穴,可以選擇點揉法,或者摩揉法。

    點揉:用手指,用力下壓,6秒鐘後將手離開,重複10次

    摩揉:雙掌重疊,或單掌,按壓在中脘穴上,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緩慢行圓周推動,使腹腔內產生熱感為佳。

    第三件:動調養,應適度

    出伏後,進入初秋,此時,是鍛鍊身體的黃金季節。

    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不同的鍛鍊專案。

    但秋天養“收”,此時,人體陰精陽氣正處在收斂內養階段,不宜做運動量較大的運動,尤其是老年人、小兒和體質虛弱者。

    爬山、慢跑、散步、太極拳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適當的運動鍛鍊,能增強機體適應寒冷氣候的能力,可以增強肺活量,提高抗病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運動,要特別注意防秋燥,每次鍛鍊後,應多吃些滋陰、潤肺、補液生津的食物,還要注意及時補充水分,以少量、多次、緩飲為準則。

    第四件:防“秋乏”,早睡早起

    出伏後,人容易感到疲乏,這就是所謂的“秋乏”。

    此時,起居作息,要相應調整,保證充分睡眠,早睡早起,可比夏天增加1小時睡眠。

    早睡,以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收”氣。

    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對預防秋季的呼吸道疾病大有裨益。

    適時午睡,也利於化解秋乏,同時,也可以減少“秋困”的出現。

  • 3 # 日後再說

    今天是三伏的最後一天,熬過酷熱的夏天,明天正是的入秋。

    出伏就是由夏到秋,有熱到涼的轉變,同時也是保養的最佳階段。

    三伏最後一天,出伏後,多食“二果”,常飲“三茶”,做好四件事,為秋冬打好基礎!

    多食“二果”

    1、蓮藕

    現在正值夏末秋初,正是蓮藕最好吃的時候。蓮藕,可以清熱涼血,裡面含有大量的單寧酸,可以讓血管更加的富有彈性,化瘀血。

    蓮藕中含有黏液蛋白和膳食纖維,能與人體內膽酸鹽,食物中的膽固醇及甘油三酯結合,使其從糞便中排出,從而減少脂類的吸收。

    蓮藕富含銅、鐵、鉀、鋅、鎂和錳等微量元素,蛋白質、維生素及澱粉含量也很豐富,有明顯的補益氣 血,增強人體免疫力作用。

    藕粉為養陰補血之佳品,又好吸收,針對貧血、易疲倦、食慾不 振的人可服藕粉,有抗貧血、生血的作用。故中醫稱其:“主補中養神,益氣力”。

    2、鴨肉

    鴨肉含有大量的無機物和較高的鉀、鐵、銅、鋅等微量元素。常食可滋陰養胃,利水消腫,補血行水,養胃生津。可用於緩解和改善身體虛弱、病後體虛等症。 益氣補虛鴨子吃的食物多為水生物,故其肉性味甘、寒,入肺胃腎經,有大補虛勞、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補血行水、養胃生津、止咳自驚、消螺螄積、清熱健脾、虛弱浮腫等功效;治身體虛弱、病後體虛、營養不良性水腫。

    常飲“三茶”

    1、菊花茶

    菊花具有降血壓、消除癌細胞、擴張冠狀動脈和抑菌的作用,長期飲用能增加人體鈣質、調節心肌功能、降低膽固醇,適合中老年人和預防流行性結膜炎時飲用。

    菊花具有平肝明目、散風清熱、消咳止痛的功效,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風熱感冒、咳嗽等病症效果顯著。

    2、白鼓丁薏仁茶

    可以將白鼓丁、薏仁、玉米鬚、赤小豆、芡實、山楂、淡竹葉、五方草混合,一起泡水代茶飲。

    薏仁,是祛溼中常用到的材料,具有利溼健脾、祛風勝溼的功效。與赤小豆搭配後,祛溼效果更突出。

    白鼓丁,是清熱解毒、利尿利溼的佳品,可改善溼熱所致噁心、舌苔發黃等症。

    玉米鬚,具有利水、消腫、洩熱的功效。

    芡實,歸脾、腎經,能健脾祛溼、固腎止瀉。

    馬齒莧,據有清熱解毒、利水祛溼的功效,還具有抗衰老的作用。淡竹葉其性味甘淡,能清心、利尿、祛煩躁,解渴消暑。

    3、荷葉茶

    荷葉,有清熱、解暑、利溼、開胃之效。

    搭配白谷丁,富丁製成白谷丁荷葉茶泡水,效果更佳。

    富丁,消暑熱,解毒、消炎殺菌、健胃消積。

    白谷丁,還有“尿床草”之稱,有很好的利尿排毒之效。

    做好四件事

    1、保證夜間睡眠。

    秋季陽氣漸收,應該早睡早起,就像雞的活動規律一樣,天亮就起床活動,天黑就早點回家休息。

    保證充足的休息,能保護心臟,提高機體對高溫的耐受能力和對“秋老虎”的抵禦能力。

    最好有午睡的時間,對身體健康有幾集作用,可提升免疫力。

    2、增添衣物

    天氣越來越涼爽,同時晝夜溫差變大,朋友們要及時調整,增添衣物。預防感冒,過敏性鼻炎等過敏病症。

    由於晚間天氣變涼,習慣開空調的朋友們注意了,要適當調整空調溫度,注意保暖,不要貪涼,否則極易感冒。

    3、注意清肺

    中醫認為,秋天對應人體的是肺臟,但是因為天氣從夏季向秋季過渡,氣候逐漸乾燥,秋燥容易傷肺,人們容易口乾、咽乾、鼻子幹,喉嚨不舒服,還總想咳嗽犯咳嗽,這個階段也是慢性支氣管炎復發或加重的時期。

    4、少做二事

    1、無病亂補。

    無病亂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2、虛實不分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引起維生素B1缺乏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