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520626945846

    南北朝劉勰《文心雕龍??辨騷》贊曰:“不有屈原,豈見《離騷》?驚才風逸,壯志煙高。”高度評價了屈原及其作品。後人認為《離騷》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步肇開、千古流芳的歷史地位,而且在世界文苑中也堪稱獨秀群芳、源遠流長的一枝奇葩。漢代劉向、王逸等人將屈原的作品統稱為“離騷”,可見《離騷》對後人的影響並非一般。對於《離騷》題解,從漢代就已開始,人們廣徵博引、追本求源,但是眾釋紛紜,迄今仍無定論,雖然說法達四十多種,但流行的主要有以下十種。 1、以班固為代表的遭憂說。東漢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在《離騷贊??序》中說:“屈原以忠信見疑,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猶遭也。騷,憂也。明己遭憂作辭也。”這裡將“離”作為動詞,為“遭”;“騷”為名詞,為“憂”。認為《離騷》是屈原抒寫自己遭受憂患的詩篇。後來,與班固看法大致相同的有唐代顏師古,他為《漢書??賈誼傳》作注說:“離,遭也,憂動曰騷,遭憂而作此詞。” 2、以王逸為代表的別愁說。王逸在《楚辭章句??離騷序》中說:“離,別也;騷,愁也。……言己放逐離別,中心愁思……以風諫君也。”可見,他把“離騷”釋為“離別之愁”。王逸大概是根據《離騷》中“餘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脩之數化”來解釋“離騷”含義的。姜亮夫說:“過去大家講《離騷》這題目的含義時,都是講遭遇憂愁。我近一二年來想到,還是解為‘離別’的‘離’好,因為這樣可以同屈原的全部作品及作品中的政治思想聯絡起來,就是從整體認識問題,暫時逃開政治騷亂的楚國,這就是‘離騷’。”(2)他的說法亦可稱“離亂”說。 3、以揚雄為代表的牢騷說。揚雄,字子云,西漢文學家、語言學家。據《漢書??揚雄傳》記載,他摹仿《離騷》作了一篇《反離騷》,又摹仿《九章》各篇作《畔牢愁》。“牢愁”即為“牢騷”。“牢愁”古為疊韻字,同在“幽”部,三國時吳人韋昭在《論語??國語》註釋中即訓為“牢騷”。遊國恩在《楚辭概論》(3)中解釋“離騷”說:“即《大招》‘勞商’之音轉,與後世‘牢愁’、‘牢騷’、‘�`�蟆�相同。”他又說:“‘勞’即‘離’、‘商’即‘騷’。”他的這種說法得到郭沫若的贊同。郭沫若稱讚說:“關於‘離騷’兩字的解釋,……只有近人遊國恩講得最好。”(4)郭沫若在《離騷今譯》(5)中又解釋說:“離騷,意思就是舒洩心中不平之氣,與後人所講的‘發牢騷’差不多。”魯迅在《屈原與宋玉》(6)中說:“‘離騷’者,司馬遷以為‘離憂’,班固以為‘遭憂’,王逸釋以離別之愁思,揚雄則為‘牢騷’。”由此可見,“牢騷”之說始於揚雄。 4 、以司馬遷為代表的離憂說。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說:“離騷者,猶離憂也。”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為屈原立傳的史學家,有說對“離騷”二字最早作出解釋的是劉安。有的學者經過考證,認為源於劉安的《離騷傳》而不應是司馬遷的《史記》。《史記??屈原列傳》中從“國風好色而不淫”到“雖與日月爭光可也”一段,班固《離騷序》引用時,說它是淮南王劉安《離騷傳》之語。湯炳正《屈賦新探??〈屈原列傳〉理惑》(1)一文考證,《屈原列傳》中的“離騷者,猶離憂也”到“雖與日月爭光可也”一段,均是劉安《離騷傳》中總敘的內容,是後人竄入《屈原列傳》中的。 5、以錢澄之為代表的遭擾說。明末清初文學家錢澄之在《莊屈合詁》中說:“離為遭,騷為擾動。擾者,屈原以忠被讒,志不忘君,心順意亂,去住不寧,故曰騷也。”與錢澄之說法大致相同的清代學者戴震,在《屈原賦注??音義》中說:“離,猶隔也。騷者,動擾有聲之謂。蓋遭讒放逐,幽憂而有言,故以《離騷》名篇。”清末王�]運在《楚辭釋》中說:“離,別也;騷,動也。” 6、以遊國恩為代表的曲名說。遊國恩在《楚辭概論》(7)中說:“按《大招》雲‘楚勞商只’,王逸曰:‘曲名也’。……‘離騷’之為楚曲,猶後世‘齊謳’、‘吳趨’之類。”他認為:“離騷可能是楚國古代一種歌曲的名稱”。並認為《楚辭》中,有些詩篇是用楚地歌曲作篇名的,如《九歌》、《九辯》等。同時,他在《屈原》(8)中說:“我很疑心它是楚國一種歌曲的名稱。……《大招》一篇提到楚國有《勞商》之曲,‘勞商’二字與‘離騷’二字的聲音古時很相近,或者就是一個名詞的異寫,也未可知。”可見遊國恩的說法只是一種揣測。遊國恩的“曲名說”得到郭沫若的反對,郭沫若在《屈原研究》(9)中贊同遊國恩的“牢騷”說而反對其“曲名”說。劉自齊作有《離騷之‘騷’乃歌曲也》(10)專論,並說:“《離騷》應釋為離別之歌”。 7、以項世安為代表的方言說。宋人項世安在《項世家說》中曰:“《楚語》伍舉曰‘德義不行,則邇者騷離,而遠者拒違’。……蓋楚人之語,自古如此。”明人王應麟在《困學記聞》中承襲項氏雲:“伍舉所謂‘騷離’,屈原所謂‘離騷’,皆楚言也。”今人詹安泰《離騷箋疏??離騷通論》(11)說:“我認為用楚國方言來解釋比較切合實際。……在愛好民間文學、喜歡運用楚國方言的屈原來看,這可能就是一個最恰當的命題。”遊壽《楚辭瑣談》(12)說:“我以為……‘騷’是楚特有音。……‘離騷’、‘騷離’以及‘騷’、‘些’都是楚地方言,是表示擾煩的音。” 8、以苗族學者為代表的苗語說。蕭兵在《楚辭的文化破譯》(13)中說:“苗語學者報導了一個重要看法:《騷》源於苗語。”並引苗族楚辭研究者龍文玉、龍海清之說:“《離騷》本是楚苗語,翻譯成漢文就是‘要訴說’或簡述‘訴說’之意。”(14)由此可見,少數民族的楚辭學者將少數民族語言與漢語進行比較研究,確實可能為探討“離騷”之意提供了新的資訊,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 9、以賀貽孫為代表的罹憂說。清代賀貽孫《騷筏》說:“騷,憂也;離, 也,罹也。《離騷》猶言罹於憂也。即《招魂》所謂‘舍君之樂,而離此不祥’也。”郝志達《楚辭今注今譯》(15)註釋《招魂》“離此不祥”的“離”時說:“離,通‘罹’,遭也。”注《山鬼》“思公子兮徒離憂”的“離”時,亦認為通“罹”,有遭遇之意。由此可見,賀貽孫的罹憂說類似於班固的遭憂說。 10、以龔維英為代表的太陽之歌說。龔維英在《一曲太陽家族的悲歌---對〈離騷〉整體的新考察》(16)一文中說:“‘離’義為太陽,《周易??說卦》:‘離為火,為日,為電’。……在神話王國,日、火、烏關係密不可分,句三實一。”又說:“至於‘騷’,即樂歌。……《離騷》的題義應該是‘太陽之歌’。” 除以上十說之外,尚有太陽神鳥說、離開“蒲騷”(地名)說、離間憂愁說、離歌說、楚辭代名詞說等等。據周建忠《楚辭論稿》(17)介紹說,自漢至今(1994年)古今學者對於“離騷”題意的解說,凡45家,歸類為十種,後增至27種之多。在此不一一贅述。 以上十說中,司馬遷、班固、王逸等人的說法為今人所認同。司馬遷的“離憂說”的確是最為可信的。理由有三:其一,司馬遷距屈原的時代不過百餘年,對屈原時代的語言應該是熟悉和了解的,語言差別應該說是很小的;其二,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將屈原記入史志的,在《史記》中有《屈原列傳》,說明司馬遷對屈原本人及屈原時代的政治、文化等背景應該說是熟悉的;其三,司馬遷的“離憂”釋義,在屈原的作品中也可覓到旁證。如《離騷》的“進不入以離尤兮”、《九歌??山鬼》的“思公子兮徒離憂”、《九章??思美人》的“獨歷年而離愍兮”等等。

  • 2 # 熊貓宿舍

    以班固為代表的遭憂說。東漢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在《離騷贊61序》中說:“屈原以忠信見疑,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猶遭也。騷,憂也。明己遭憂作辭也。”這裡將“離”作為動詞,為“遭”;“騷”為名詞,為“憂”。認為《離騷》是屈原抒寫自己遭受憂患的詩篇。後來,與班固看法大致相同的有唐代顏師古,他為《漢書61賈誼傳》作注說:“離,遭也,憂動曰騷,遭憂而作此詞。《離騷》是戰國詩人屈原創作的文學作品。“離騷”,東漢王逸釋為:“離,別也;騷,愁也。”《離騷》以理想與現實的衝突為主線,以花草禽鳥的比興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徵,藉助於自傳性回憶中的情感激盪,和復沓紛至、倏生倏滅的幻境交替展開全詩。作品傾訴了對楚國命運和人民生活的關心,“哀民生之多艱”,嘆奸佞之當道。主張“舉賢而授能”,“循繩墨而不頗”。提出“皇天無私阿”,對天命論進行批判。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豐富的想像,表現出積極浪漫主義精神,並開創了中國文學上的“騷”體詩歌形式,對後世有深遠影響。

  • 3 # 別人都叫我知識小王子

    “離”,通“罹”,遭受;“騷”,憂愁。篇名的涵義古今各家說法不一。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釋為“離憂”。班固在《離 騷贊序》中釋為“遭憂”。王逸在《楚辭章句》中釋為“別愁”。後人多各從其一說。近世學者,則有人據《大招》“伏戲《駕辯》,楚《勞商》只”及王逸注“《駕辯》、《勞商》,皆曲名也”,認為“勞商”與“離騷”均系雙聲字,“離騷”即“勞商”之轉音,因而推論《離騷》本為楚國古樂曲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易孕體質”的女性,怎樣避開輕易受孕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