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guzus2649
-
2 # 藍風24
耳前的小洞,您留意過嗎?
(圖源網路)
很多人稱其為“耳倉”、“福眼”,是福氣的象徵,認為孩子長大了會吃穿不愁。
其實,耳倉是一種先天畸形,叫“先天性耳前瘻管”,發病機制尚不明確,但多數研究表明先天性耳前瘻管屬於常染色體顯性遺傳,但存在不完全顯性及表現度差異。
瘻管是一種可有分支、彎曲的盲管。深淺、長短不一,開口很小,多位於耳輪腳前,少數可在耳廓三角窩或二甲腔部(也就是下圖的“圓點”標記處)。
由於瘻管管壁上有毛囊、汗腺及皮脂腺等,所以擠壓瘻口周圍,偶爾會有少許粘稠皮脂樣分泌物溢位。
有分泌物,就會存在分泌物流出不暢、感染髮炎的可能性。發炎與紅腫的部位很可能不在瘻口,而在其它分支的盲端(如下圖)。
遇到耳及耳部周圍有紅腫硬塊情況時,很多人都以為是最近上火起火癤子、火疙瘩了,卻忽略了瘻管不完全閉合引起的瘻管盲端感染。
臨床上先天性耳前瘻管可分為單純型(13.15%)、感染型(82.58%)、分泌型(3.87%)。一般耳前瘻管可單獨發生,不伴隨有其他的外耳畸形及聽力障礙。
先天性耳前瘻管感染患者以年齡在30歲以下的居多,佔所有患者的92%,其中10歲以下的患者最常見,佔66%。如果感染反覆出現,則需考慮透過手術治療。
針對不同型別的耳前瘻管
該如何護理呢?
單純型與分泌型→瘻管較淺,平時自己覺得沒有明顯症狀或者僅在瘻口周圍有少許分泌物。此時不需就醫,但應該避免擠壓、亂碰,同時保持耳周及耳廓清潔乾燥。若出現發癢症狀應及時就醫。早期治療能取得較理想的臨床效果。
感染型↓
輕微感染→瘻管區域性紅腫,觸感較硬,有輕微觸痛感。此時應遵醫囑口服藥物治療,多注意休息,避免熬夜,防止壓碰患處,飲食清淡,禁辛辣刺激食物,保持瘻口清潔。
重度感染→區域性紅腫更甚,觸之膿液波動感明顯(觸感較軟)、觸痛明顯,區域性甚至全身發熱。此時應遵醫囑口服和外敷聯合用藥,若腫勢明顯應穿刺引流後外敷,但外敷不應蓋住引流口,以免引流不暢。
如果有反覆發作、形成瘢痕、慢性肉芽等情況,建議進行手術根治,以免患灶繼續擴大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和影響。
特別注意
耳倉若有癢、痛、腫情況,應掛耳鼻喉科,避免按、揉、扣、捏等殘害“痘痘”行為!
回覆列表
你好,你的情況和我是一樣的,我也是右耳,也是在那個位置,從一生下來就有。這病的確叫耳前瘻管,在沒有感染的情況下,它不會有任何的影響,也有人一輩子都不會感染的,但大部分人在數年後就會感染,耳洞位置會鼓起一個膿包,紅腫,此時要先控炎,等炎症控制好後,病人最好做個切除手術,把感染的瘻管切除,我去年切的,現在一切正常。你現在沒有發炎,不用管它,沒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