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十五分鐘心理諮詢

    心理學界對網路成癮(IAD)的研究事實上在十幾年前就已經開始了。2008年左右,對網路成癮的研究熱度達到頂峰,隨後熱度逐漸下降。

    最早的網癮測量量表,是Goldbleg在1995年提出的七題網路成癮診斷標準。(網路圖片)

    在此以後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網路普及度增加,網路成癮的研究人員逐漸增多。

    從最初單一的網路成癮,演變由網路遊戲成癮、網路社交成癮等不同型別的網路成癮,組成的一類障礙。

    但是部分心理學家判斷網路成癮屬於精神障礙的核心依據一直沒有改變,即網路成癮帶來的“成癮”現象與“戒斷反應。”

    成癮,指對對一種行為的控制能力受損,同時對個體、家庭、社會均造成不良影響戒斷反應,指網路成癮者戒除網路之後,表現出的痛苦、焦慮難以忍受的現象。

    當然其他複雜的判斷標準還有很多。

    但是隨著智慧手機的開發,網路進一步普及,甚至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至此對網路成癮的研究告一段落。

    因為實在沒有辦法再進行研究了,很多行業依賴於網路的使用,人們每天的生活也越來越離不開網路。對網路成癮的鑑別越來越難。

    最終這種研究方向成為一大冷門。

    但是,依舊還是有簡易可行的判斷標準。

    確實在種種的診斷標準中,各類精神障礙的鑑別很是繁瑣。

    但是從根本上說,精神障礙的診斷標準只有兩個:一、自身內部感覺到不適;二、社會功能受到損害,影響正常生活。(南希,美國著名精神分析大師。)

    只要符合這兩點,都可以算是精神障礙。

    中國首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心理諮詢師。

  • 2 # 我說精神

    其實這個最新的診斷標準爭議很大,不能說玩遊戲上癮就屬於精神障礙。如果如此規定那大學裡不是好多精神病?按照這樣的診斷標準,我這個時間還在玩手機的精神科醫生也是精神障礙病人?那我的患者還會聽我的嗎?

  • 3 # 孤獨行者Noodle

    任何一個行為寬泛的講,都可以被稱之為“正常”或者“障礙”,就像我的這種說法看似荒謬我仍可以把它歸於哲學來解釋,瞬間就高大上起來,對別人有了更大的說服力。

    人總會被華麗的語言所迷惑,真相總會被美麗的表象所掩蓋,就看每個人的內心接受什麼了。

    同樣一件事情,比如我此刻拿著手機,家裡基本不太使用手機的老人就會念叨,你就整天抱著手機吧,整天沒有個正事兒幹!

    也許很多人的確是如此,但我呢?老人的唸叨只是別人的看法,與我此刻的所作所為無關,我可以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所以,我才會來回答這個問題,回答很多問題,與我有關的無關的我都會回答,只要我可以談出我的觀點,就有很多人認同,我享受這個過程,即便已經很長時間沒見著“答題得##”了。連發現“現金”這詞是答題被摺疊的禁忌,都是在這個過程中的體驗。

    其實,我想,只要我們的所作所為不是如沒有靈魂一般地去麻木被動地隨大流,看手機也是一種特立獨行,儘管,大多數人不是這樣。

    障礙與否,全在於每個人自己。

  • 4 # 長三角扛把子

    我覺得把手機稱為精神寄託或許更好接受一點,當然針對一部分人,社會發展人物質化,現實,相對來說所有的人在這個社會上生活的只是肉體,那精神無處安放,特別是一個人,或者是很多人一起玩,你不能融入的時候,手機可以給精神寄託

  • 5 # 美文鼓勁

    手機上癮可以稱為稱為精神障礙,精神障礙指的是大腦機能活動發生紊亂,導致認知、情感、行為和意志等精神活動不同程度障礙的總稱。

    手機上癮是行為成癮,對於成人來說,會導致意志力減弱,對生活失去興趣,整個人變得懶散、消沉。嚴重的會產生暴力行為,如毀壞物品、對家庭成員施暴等,個別極端者會導致抑鬱症。 對於青少年、兒童來講,玩手機成癮會導致他們的人格障礙,對人冷漠,缺乏愛心,還可能使他們的社交行為產生問題,不善於與人溝通,甚至遇到事情會更願意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

  • 6 # 微笑解釋切

    我覺得可是可不是吧,首先我不懂心理學。在我看來,當你有事可做的時候,精神障礙?不存在的呀,就我來說如果我有事情需要處理,那我必然在處理完事情之前是不會去想著玩兒手機的,當一個人沉醉於某一件事情的時候其實是很難再去想另外一件事的。只有當你無事可做的時候,我認為手機就成了一種精神障礙了。比如我一個朋友每次跟我們出去玩兒基本上都是玩手機居多,為什麼呢?他跟我說唱歌的時候吧他又不會唱,不玩兒手機幹嘛?聊天吧他也插不上話,不玩兒手機幹嘛?在他說之後我覺得也是這麼回事兒。生活中類似的其實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因此,在我看來就是有無事可做的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是日系品牌,馬自達為何與豐田、本田、日產差距如此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