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頭上朗月
-
2 # 慕容無為
司馬家代魏過程從公元249年高平陵之變算起的話,到公元265年司馬炎篡魏稱帝,一共約17年;曹操在公元204年平冀州後,就開始要謀劃篡位(詢問荀彧關於復古九州),到曹丕公元220年篡漢稱帝,也剛好是約17年的時間(司馬懿在正始年間有曹爽這個政敵,曹操則在建安前十年有袁氏這個敵人)。二家雖然都是大約花了17年左右篡位,但是篡位過程卻截然不同(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提出:“曹之代漢,司馬氏之代魏,其跡雖同,而勢力尚有不同者。”可謂一針見血)。
曹操迎獻帝的時候,是有他自己的武裝部隊,將獻帝安排在許縣這個“牢”中加以控制,曹操的政敵主要是在外的諸侯在軍事上對曹操形成威脅;司馬懿則不同,他不像曹操掌控著國家軍隊,也沒有曹操那種絕世的功勳,雖然在高平陵之變依靠三千死士暫時控制了皇后與老臣,但僅這點人是並不足以成為篡位的資本。
那麼,司馬家歷經三代四人究竟何以篡位?這其中曹魏執政者的失誤與司馬家可取之處是什麼?下面就會講到。
首先,第一問,司馬家何以篡位?上面提到因為司馬家是沒有軍事實力的資本,在篡位過程中雖然有不少殺戮,但必然無法像曹操一樣以貫徹強硬的態度,必須要積極尋求朝臣合作,構成一個集團,只有滿足了集團的利益才能順理成章地代表新集團取代舊政權,即司馬家篡魏過程中表現出的手段,這點上跟曹操對獻帝舊臣“無視”的表現是完全相反的。
那麼,接下來就是第二問,曹魏執政者的失誤和司馬家的可取之處是什麼?曹魏朝政自明帝開始就有荒廢的跡象,曹叡時期正值吳、蜀頻繁北伐,北疆鮮卑蠢蠢欲動,四方徭役頗重,而且曹叡不恤民力,總是興造宮殿,寵信佞臣劉放、孫資等人……當時的大臣對曹叡屢屢勸諫,但曹叡卻不聽從。後來曹叡死後,和司馬懿一同成為託孤大臣的曹爽又進行改革(《三國志》對於曹爽多有曲筆和黑化,曹爽執政有近十年之久,不能單純地將這人看成酒囊飯袋之徒),再次觸犯了太多人的利益,這就給了司馬懿一個契機去結好眾多失意的大臣構成集團推翻建立新的政權去滿足他們自己利益。
曹爽的改革內容具體是什麼?史書沒有記載,通常學者將夏侯玄與司馬懿書信的內容作為參考。但即使不知道改革內容是什麼,就以僅有的記載可以看出,曹爽黨在選舉上的激進和學術上的違背傳統,無疑是與司馬懿黨的主要矛盾之一。
在選舉上,尚書何晏史稱內外各得其才,而看何晏用人,大多都是年輕的才俊,對於老臣就多有貶黜。這些老臣(如高柔、盧毓,因為與司馬懿合作,福廕子孫)後來就與司馬懿聯合打倒了曹爽黨。在學術上,何晏、夏侯玄等人好玄學清談,在政見上與傳統相比有些“叛逆”,這也引發了傳統經學家與士人的不滿(如王肅、傅嘏、蔣濟),對他們多有抨擊。這些人也是司馬懿的拉攏物件。這方面,曹操就完全相反。迎獻帝后,曹操對獻帝舊臣幾乎是“無視”的態度,朝中處處安排曹操軍府的人(荀彧是曹操軍府的佐屬,一躍而成尚書令),又以司空、丞相總攬朝政,與司馬懿不同。
如果僅是拉攏老臣和傳統經學家那當然是不夠的,只有新鮮年輕的血液才能將集團引領下去。司馬師、司馬昭在後來,相繼吸收曹爽黨人、玄學名士,如荀顗、荀勖、賈充以及阮籍、王戎等人。荀家因為曹操篡漢之際立場的問題,在曹丕、曹叡時期在政壇上幾乎未有所聞,司馬氏就積極拉攏,給予了政治仕途。阮籍、王戎竹林名士也都在司馬昭時期相繼出世,將玄學又重新帶回了政壇。到了司馬昭時期,這個集團是很複雜的,無法輕易用階級來劃分的。
合作過程中,司馬家也想出了鞏固合作的措施與制度。夏侯玄在與司馬懿的書信中可以看出當時只想留中正品評權之外,其他如考核權都收到尚書檯,但司馬家顯然對此是反對的,所以有了後來中正人選不公平,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這保障了當時上層參與謀劃司馬家篡位計程車族在政治上的利益。還有司馬昭、司馬炎創置的五等封建制、官品佔田制等也極大程度與自身集團分享了經濟上的利益。因為這些制度,當初與司馬家合作成為一個集團的朝臣可謂福廕子孫,如高柔、盧毓、傅嘏等人,雖然都沒有活到司馬炎篡魏,但卻因功封爵,子孫也都達到顯位,而那些經歷參與司馬炎篡位等集團人則更毋用贅說了。
-
3 # 史無止境
我就拿曹氏家族與司馬家族進行比較,來回答題主的問題吧。兩者既有相同之處:都是陰謀家族,多數家族成員都會以陰謀整人;也有不同之處:曹氏家族除了會以陰謀整人之外,也還有一些別的本領,例如三曹都有文學才能,曹操在政治上、軍事上也有一些能耐。
司馬家族是職業的陰謀家族,除了能以陰謀整人之外,別無任何本領。例如司馬懿這個老好雄,與曹操族孫曹爽同受魏明帝遺詔輔政,他以退為進,對曹爽處處忍讓,裝病多年不被別人發覺,直到公元249年之初,才突然發動一場軍事政變,殺曹爽,夷三族,曹家重要人物均受株連,幾乎是一鍋端。從此魏國大權完全入於司馬懿之手,魏國的朝廷上,只選了一個未成年的曹家小皇帝當個小傀儡而已。兩年之後,司馬懿病死,長子司馬師自立為撫軍大將軍,繼其父秉政,比其父更為跋扈。曹操的文才武略都比司馬懿強,他奮鬥了大半生,還未登上帝位;諸葛亮更是司馬懿衷心佩服的人,他也是奮鬥多年,最後竟以“出師未捷身先死”而使後人無限惋惜。
回覆列表
其一,從曹魏自身家族的變遷來看,從開疆拓土的武帝曹操到培源固本的文帝曹丕均為雄略之主;他們足以威加海內且震懾臣下,部屬焉敢造次;但在其身後的子孫只有曹睿中規中矩,表現尚可,及至曹髦則毫無計謀卻逞匹夫之勇,竟被司馬的"智囊"賈充部將成濟弒殺,等到"末代皇帝"曹奐時,魏家人才凋敝,君王成為了被架空的"傀儡",已無力彈壓司馬專權;其二,從篡逆的司馬氏發跡史剖析,司馬懿城府極深,假裝逢迎,用愚忠應對貶謫,以內斂暗藏玄機,直至終其天年;韜光養晦之功何其深厚,在此基礎上,司馬師伺機而動,待其弟"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際,方原形畢露,顯露猙獰;此厚積薄發的舉措令曹魏的傳承者們防不勝防;其三,事實上,歷代王朝的變化更迭,都存在著一個從盛到衰的大致過程,遵循"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週期率,和魏國同時代的蜀漢和東吳也難逃這鐵的法則;分別只傳至劉禪,孫皓而滅亡,所以"三分歸晉"實屬大勢所趨,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以上個人見解,敬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