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聰歷史客棧
-
2 # 歷史通
格格肯定是大清朝最幸福的女人。首先我們明確格格的範圍,在清代崇德以前公主統稱為格格,後來格格成為親王以下所生之女,也就說格格並不包括固倫公主和和碩公主。
都說格格不幸福,民間沒有一個女人不想成為格格的,不需要像民間婦女一樣紡織勞動,還能每月領取俸銀和俸米,最低到縣君額駙都能沾光,每年有40兩銀子和20擔俸米。
格格嫁到婆家地位也比較高,如果公婆的爵位比自己低,公婆每天幾次向自己請安(道光以前還要下跪),自己就是家中的老大。
格格並不都是皇帝指婚,只有那些與皇帝關係近的,其他的向宗人府和皇帝報備之後,可以自行嫁娶,當然還是聽家長的。因為在當時即使是普通的民人家庭也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這是社會的常態。
現在即使以前,說格格不幸福的都是那些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政治地位有了,金錢有了,生活中說的算。格格難道不幸福嗎。即使是不親授封的宗室女,也是民人子女難以企及的。
-
3 # 飛龍一把刀
清朝,皇帝的格格在普通人看來極其尊貴,皇家人的錦衣玉食,盡享榮華富貴,皇家人格格應該生活的幸福才對。
清朝格格嫁人嫁的很早,一般18歲之前就要嫁人,這何許是皇家規定吧!清順治時期,皇宮出來格格31位,其中30位格格,嫁人時年齡特別小,10到13歲之間,而且她們的命運有個共同點,大部份沒人活到30歲,鮮有人活到50歲。而且,都沒有子女。為什麼呢?
原來,格格們的婚姻都是政治婚姻。運氣好點的嫁給王公大臣家,運氣稍微壞一點嫁給蒙古、女真等邊山區。
嫁過去之後,格格會單獨一幢樓房居位,除了結婚當天同丈夫一起居住外,平常與丈夫分開住,專門有奶媽奉待。如果想看丈夫了,還要用錢賄賂專門奶媽,這樣才可能與丈夫見上一面。所以嫁出去格格特別孤獨,心中自然苦悶異常,時間久了,容易積勞成疾,最終憂鬱而死。
其實想想,格格們命運,儘管含著金鑰匙長大,還不如平常白姓家。
-
4 # 夜不閉戶深耕半夜
大清朝的格格是否是封建社會最幸福的女人?可以用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來概括 。清朝格格的範圍太廣,這裡只挑被冊封的來聊聊。
先看一組資料,據《清史稿·公主表》記載,順治以後七個皇帝共封了31位格格,50歲前去世的有24人,佔77% 。其中去世時未滿20歲的2 人,20歲至29歲的13人,30至39歲的4人,餘下的5人去世時不滿50歲。(同治、光緒、溥儀無後,不在此列)
在普通人的眼裡,格格過著衣食無憂、醫療有保障的生活,卻為何都不怎麼長壽?這與格格的身份地位及清朝皇室的制度有關,有的格格甚至一生抑鬱,與幸福無緣。
婚前的格格身不由己宮裡的格格自小就嚴格受到各種限制,上至宮庭禮儀下至走路穿衣,事事均不得稍有差池。皇后所生之女稱 “固倫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養女,稱 “和碩公主”。
如,固倫公主對皇后行 “道萬福” 的簡單禮儀 ;對皇貴妃到嬪妃等級的後宮,行 “道萬福” 禮或 “頷首” 禮 ;對貴人往下的,可以行 “頷首” 禮或者不行禮。和碩公主對皇后則需行 “下跪叩首 ”禮,對比自己母親位次高的後宮和自己的母親行 “下跪”禮等等。
固倫公主與和碩公主,其冠服亦有明確規定。按《清會典》記載,固倫公主的朝冠、吉服冠、冬夏朝袍、朝褂、朝裙、龍褂、金約、耳飾、釆蛻、領約等與和碩公主不同,身份不同穿戴不同,半點馬虎不得,更不能混了。
清代格格們的婚姻,都跟社稷大事聯絡在一起,浪漫的愛情與格格無緣。小小年紀,或遠嫁異鄉,或嫁與王公重臣,以一己身軀,擔負社稷重任。
據統計,格格出嫁的年齡,10至13歲者18人,14至18歲者21人,19歲以上者僅 6人, 另有2人在出嫁前就病故了。 出嫁年齡最小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長女,只有10歲。
婚後的格格苦不堪言清朝格格們出生後,一般都由奶媽餵乳照料, 難得與生母見上一面,自出生至婚配,母女見面次數屈指可數。格格出嫁後,不與丈夫住同一個房。因為,雖然做了夫妻,格格還是格格,尊卑不能亂。做丈夫的,也只能住在格格府第的外舍,不能像民間夫妻般相親相近。
公公婆婆要見格格這個媳婦,還要行三跪九叩的大禮。直到道光時期,才免除跪禮。格格夫妻倆要過一下夫妻生活,還得跟奶孃做口頭申請。奶孃這時就會趁機敲詐。就算有機會對著自己母親的時候,一來感情疏遠,二來羞於開口。 所以,很多格格鬱鬱寡歡,並且大多沒有子嗣。
清朝的公主,除了頭頂格格的光環,對於幸福,更多的只是種奢想。
-
5 # 歷史課課代表
“公主”一詞在《辭海》一書中被解釋為“帝王之女的稱號。”那麼帝王之女為何叫公主呢?相傳古代天子的女兒下嫁時,天子不主婚,而由三公主婚,或這由通行諸侯主婚,所以稱其為公主。後來歷代相沿,皇帝的女兒逐漸被稱為公主。
明清兩朝公主的情況簡介:明制規定:皇帝姑母稱大長公主,姊妹稱長公主,女兒稱公主,都授金冊,俸祿為米兩千石。公主夫婿稱駙馬都尉,俗稱“駙馬”。清朝公主的夫婿則被稱為“額駙”。清朝公主按照嫡庶之分,皇后的女兒稱為“固倫公主”,嬪妃的女兒稱“和碩公主”。但是這也有例外,比如康熙皇帝的皇六女恪靖公主、乾隆皇帝第十女和孝公主,都不是嫡出,卻都被稱為固倫公主。這是為什麼呢?一般來說,要麼這是政治需要,清朝前期滿蒙聯姻,如果要提高蒙古額駙的政治地位,則因該先提高公主的品級;二是體現皇帝與公主生母感情親密。康熙皇帝第三女為榮妃馬佳氏所生,初封和碩公主,因伺候患病的皇父,四十餘日,晨昏不輟,衣不解帶,因此為康熙皇帝所感動,康熙皇帝病癒後將其破格晉升為固倫公主。
明朝公主最高壽者為朱元璋第十四女享年83歲,清朝公主最短命者為康熙皇帝第十八女,出生即去世。公主的一生看似衣食無憂錦衣玉食,但實際上公主的人生大多數還沒有尋常人家的女子那般幸福,這些所謂的金枝玉葉的人生大多並不幸福完美。
清朝公主們的的大多歸宿:清朝的公主,大多數被遠嫁到蒙古各部,清王朝自始至終奉行滿蒙聯姻的政策,清王朝滿蒙聯姻持續了近三百年的歷史,這期間遠嫁蒙古的公主、格格多達432位,而清朝迎娶的蒙古王公之女也有163位之多。據統計,下嫁蒙古的61位公主之中,僅嫁給外藩蒙古博爾濟吉特氏的就有31位之多,佔了一半。康熙皇帝的八位有封號的公主,有六位下嫁蒙古額駙。
清朝82位公主,平均年齡23.1歲,長到成年出嫁的45人,平均年齡38.8歲。看到這樣被統計出來的實際數字,我們很難說這些公主的人生是幸福的。並且這些公主一旦被指婚遠嫁蒙古,其一生就幾乎再沒有機會回到京城之中,年幼的她們不得不至此遠離自己的父皇、額娘、兄弟姐妹和自己熟悉的故鄉。當然也會有一些公主會因為皇帝的召見而獲得幾次回京的機會,但是這僅是個例,絕大多數的公主自遠嫁之時起,便至死再未回過故鄉。
皇家公主金枝玉葉,一直被人們所羨慕。清朝的公主們雖然享受到了常人沒有享受過的富貴,但是同時也承受了常人所不沒有承受過的禮法約束。特別是在宮裡嬌生慣養的公主,一旦嫁為人婦,要面對反差巨大的生活環境和身份轉換,很難享受到常人的天倫之樂,更要聽任朝廷動盪的命運擺佈。
-
6 # 歷史雲頂
《還珠格格》是一部改編於著名作家瓊瑤同名書籍的清宮電視連續劇,講述的是乾隆時期“還珠格格”深受皇帝寵愛的故事。劇中格格總是無憂無慮、生活幸福、與駙馬情投意合,然後劇中與現實中大相徑庭。清朝的格格十有八九都很短命且沒有子嗣,她們的婚姻生活十分慘淡,一生孤獨寂寞。
在古代,一般稱皇帝或大臣的女兒為格格,皇帝的女兒更多的是被稱作公主。在清朝,雖說生在皇室,可重男輕女的思想也不例外、格格與阿哥的地位不可相比。格格從小便生長在宮中缺少關愛,生活起居全由僕人照顧,母女見面每年不過幾次,一言一行都需十分注意,要求溫柔賢淑、知書達理,受條條框框所禁錮。生在皇室看似一生享盡榮華富貴,實則身不由己,好一點的嫁給大臣或者貴族,差一點的就很有可能遠嫁。清太祖的四女兒穆庫什就是這種政治婚姻的最大受害者,14歲遠嫁烏拉國主布佔泰,四年後兩國交戰,穆庫什險些被丈夫所殺,最終孤身一人帶著孩子寄人籬下。
翻閱清代史書,我們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格格大多沒有後代子嗣並且年紀輕輕便撒手人寰,這是為什麼呢?多數格格因相思而死,洞房花燭夜之後她們便過上了寂寥孤單,與駙馬行同路人的生活。清朝皇室曾有一令人費解的制度,凡是出嫁的格格賜府邸一座,未經允許駙馬不可與格格同居,這一決定權掌握在奶孃的手上。清朝的皇室奶孃,地位不可小覷,她們大多是皇后娘娘的親信或貼身奴婢,自小便在格格身邊。
在清朝,君臣有別,駙馬是不可以與格格同居一室,清朝格格沒有自由,格格需討好奶孃才能徵得同意,格格每次召幸駙馬都需大費周章,次數過多還會被譏笑。作為封建時期的女性,性格懦弱而且內向的她們羞於啟齒,大都不會主動請求,時日已久不復相見,沒有子嗣便成為常態,沒有兒女承歡膝下,也沒有丈夫悉心關愛,大多鬱鬱寡歡、相思成疾。康熙皇帝第十女固倫純愨公主二十二歲嫁於蒙古將領策凌,兩人很少見面,以致於思夫心切、臥床不起,婚後第四年便逝世,僅有二十六歲。
封建社會女性地位低下,女性沒有追求幸福的權利,皇帝的女兒也不是例外。無論是作為和親的棋子、下嫁大臣的兒子,大多都是一樣悲慘的結局。各朝各代的王室皇家看似風光,實則隱藏著悲哀悽苦,實在令人唏噓。
回覆列表
大清朝的格格雖然在別人看來,是含著金鑰匙出身的金枝玉葉,金尊玉貴、儀態萬千,生活讓人羨慕,然而作為封建社會的女子,她們並不是封建社會最幸福女人,相反有些還是封建社會皇權下的犧牲品。
大清朝的格格同樣也是女孩子,我分析了她們的人生歷程,就可以顯而易見她們其實並不幸福,在封建社會後期,大清的格格從眾人眼中的“白雪公主”變成了“灰姑娘”。
第一:在皇宮裡面存在感低
皇宮裡面的妃嬪們都是一門心思想生兒子的,認為生了阿哥就可以母以子貴,封嬪封妃,如果兒子當了皇帝,甚至有機會成為皇太后,而生了格格,除了位分會晉封下,並不能保證自己晚年的生活,也沒有和宮中妃嬪競爭的砝碼和資本。
格格們從出生和皇子們的差異就很大,當接生婆告訴妃子們生的是個格格,可以看到她們的眼睛裡一陣哀怨和黯然,即使母親愛孩子,然而她們更希望不是小格格,而是小皇子。
格格們在皇宮裡面的存在感也不高,皇帝偶爾想女兒才召見,其他時間都是奶孃撫育,連親生母親也不能在側教養,皇帝一般會帶皇子們外出狩獵或者野外活動,格格們只能呆在皇宮謹守本分,陪伴她們的只是一群宮女太監,日子索然無味。
第二:政治聯姻:嫁給自己不愛的人
到了一定年齡,格格們就要嫁人了,這個嫁人並不是自由戀愛,而是指婚,一般指婚的物件是王公大臣和番邦的君主,但是不論是嫁給京城的王公子弟還好,還是遠嫁和親,日子都會過得很辛酸,因為她們嫁人的夫君大多是政治聯姻,本身沒有愛情,一旦夫家謀反或者獲罪,也只能守寡,孤苦一生。
像清朝的建寧公主,嫁給吳應熊,後來吳三桂謀反,吳應熊被處斬,建寧公主也只能孤苦無依的過完後半生。
無獨有偶,乾隆最愛的十公主,同樣也是,前期嫁給和珅的兒子豐紳殷德,令眾人羨慕,然而在嘉慶皇帝上位後,處死了和珅,豐紳殷德也墮落,後來百病纏身,年僅36歲去世,而大清格格不能改嫁,十公主只能悽慘守寡度過後半生,道光三年病逝,終年49歲。
如果是格格們遠嫁和親,那就更加悲慘,不僅風俗習慣和飲食不適應,在丈夫去世後,很可能才會嫁給弟弟或者繼子,一切都是為了政治服務,可能而知她們的生活有多慘。
第三:婚後生活:被封建束縛,沒自由
清朝格格大多是政治聯姻,婚姻不幸福,就算格格和駙馬兩情相悅,也做不到和平常夫妻一樣。
大清的格格嫁給駙馬以後,婚姻生活並不能如願,做不到舉案齊眉,如膠似漆,大清格格出嫁時候,皇室規矩,欽賜一座宅子出宮居住,駙馬不和公主同住,駙馬住在宅子的外院,公主不宣召,不許同房。
因為規矩之多,公主宣召必須透過保姆,而每次宣召駙馬,必須向保姆行賄,因為權力都在保姆身上,所以要花費好多錢才能和駙馬見面,如果不向保姆行賄,保姆會找出各種堂而皇之的理由阻止。
格格們臉皮薄,也不敢向皇宮裡面告狀,這就造成了大部分格格們很少生孩子,大部分一輩子未育,如果深愛駙馬的話,也會因為相思病而鬱鬱寡歡。
綜上所述,生活在封建社會的格格們外表看起來儀態高貴,養尊處優,但是她們生活在封建皇權生活,並沒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權力,在我看來,可能她們也更羨慕平常人家的女孩子,你們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