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胖哥侃歷史
-
2 # 跬步求索
義大利並不能算是羅馬帝國的傳承者,至少也不是唯一的傳承者。
早在公元324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就將都城定在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乾脆將羅馬帝國分成兩部分,並在希臘地區和義大利地區各設定了一個皇帝(奧古斯丁)和副皇帝(凱撒)。我們在現代很多影視欄目裡看到的稱霸地中海的羅馬帝國其實是分裂前的羅馬帝國。
義大利地區的西羅馬帝國其實運氣不怎麼樣,還在未分裂的羅馬帝國時代就一直和北方蠻族打個沒完沒了,事實上公元395年西羅馬帝國成立後沒多久,公元410年就叫日耳曼人打到了羅馬城。前後不過15年時間,之後雖然有抵抗,但基本都是被日耳曼人按地上花式摩擦。到公元476年西羅馬皇帝叫廢時正式滅國前後不到100年。義大利可能是羅馬帝國的發源地,但繼承羅馬帝國的與其說西羅馬帝國不如說拜占庭帝國更合適。至於把近代義大利比作羅馬帝國,那是二戰時墨索里尼乾的事。畢竟想統治人類總要往臉上適度貼金,總不能一味只強調自己拳頭大不是,更何況義大利的陸軍戰鬥力真的比較搞笑。
義大利地區孕育一個偉大的文明是在特殊的歷史時期,用後面的眼光看,這個地方真心不算太好。首先阿爾卑斯山脈雖然給它提供了不錯的保護,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斷了它和歐洲大陸的聯絡。如果類似古希臘時期整個人類文明主要集中在地中海沿岸還沒啥,隨著文明世界向歐洲腹地遷移後,這個位置至少說不上好。稱霸歐洲不容易,學學英國做做歐洲局勢的攪屎棍還差不多。另外義大利地區還多山地(自己看看地圖,不是一般的多),特別活火山多的嚇人,比如龐貝古城就是毀於火山噴發。所以義大利地區很難發展出高度集權的農業文明帝國。當然早期人類生產力不行的時候火山灰還是很好的肥料的。但生產力特別是農業技術發展後,那點火山灰和花崗岩就不再是特別重要的資源了。
早期的人類開發自然的能力比較低,至少青銅器時代及青銅器之前。對原始森林地區很多時候只能做簡單的狩獵採集。真正能很好利用的地區基本都是後面不怎麼看得上的貧瘠地區。但隨著鐵器時代的到來這個情況發生了反轉,這也是文明中心從古羅馬和古雅典這些地方向歐洲腹地轉移的一個原因。和內陸比起來那些地方真心不再適合種地。同期中國也有類似的情況,我們從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轉移。除了各種各樣的偶然因素,有一個原因是我們對那些地方不知道長了多少年的大樹終於有能力下刀了。而早期長不出那種大樹的地方,拿來種地慢慢就叫人嫌棄了。如果早期的大多數文明都集中在地中海沿岸(現代人很難想象,最早歐洲的主要糧倉是埃及),中期的歐洲文明開始向大陸腹地挺進,義大利地區的衰落也有這方面原因。
-
3 # 黎塞留的野望
發祥於義大利半島中部的羅馬,在歷經多次坎坷和逆襲之路到最後發展為環地中海的超級帝國。但是從羅馬帝國以後義大利就一蹶不振了嗎?我看並不是,但是持此觀點的人並不在少數。那麼,究竟是什麼給人一種義大利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呢?這與義大利半島在中世紀以來長期飽受的滄桑與6世紀以來的四分五裂有關。
自從君士坦丁大帝將都城移到新建的城市君士坦丁堡以後,羅馬帝國的核心區域從義大利半島向居士坦丁堡過渡。進入395年羅馬帝國又徹底分為東西兩部分,而西羅馬帝國的核心區域依舊在義大利半島。但是在接下來的81年裡,西羅馬帝國卻像是一個體弱多病的人,陷入內憂外患之中,而義大利半島也屢屢遭受磨難。蠻族從帝國北部不斷向腹地湧入,以各種方式融入義大利半島。5世紀末到6世紀中葉義大利半島先後在東哥特王國和東羅馬帝國掌握。
進入到6世紀後期,義大利半島更是進入到了上千年的割據狀態,這不僅僅體現在地理上的割據,也體現在文化等方面。而在後來義大利半島所擁有的的戰略、經濟等方面的價值又成為周邊強大勢力征服的物件之一,特別是那些以羅馬正統自居的國家。這包括了查理曼帝國、神聖羅馬帝國,他們曾征服義大利北部和中部。在近代周邊強國在義大利又進行了一連串的紛爭,在這些強大勢力面前,讓義大利半島飽受戰火蹂躪,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義大利半島的重新強勢。四分五裂的義大利再也沒有出現像羅馬帝國那樣統一地中海沿岸的世界級強國。
進入17世紀,隨著地中海地位的下降,義大利地區更是開始變得默默無聞,而歐洲其他地區出現的一個又一個強大國家和時而出現的歐洲新秩序又約束了義大利走向強大。
那麼我為什麼覺得義大利並沒有在羅馬帝國以後就一蹶不振了呢?因為即便如此,義大利,更確切的說義大利半島上依然出現了一些較為輝煌的城邦國家。這其中就有阿馬爾菲、比薩、熱那亞和威尼斯。這四個“國家”先後主導地中海和周邊海域的貿易甚至擁有一支足以稱霸地中海的強大海上力量。而加挨塔、諾力等城邦國家也曾在地中海上有過一番作為。
與此同時義大利上的一些城邦國家也在諸多領域上都處於較為先進的狀態,也讓義大利成為歐洲最為富裕的地區之一。歐洲的文藝復興也興起於義大利半島,資本主義萌芽也興起於義大利半島。而地中海的影響也讓義大利歷史上誕生過諸多冒險家,例如馬可波羅、哥倫布等。在宗教上,中世紀以來出現的教皇國也是歐洲天主教世界的中心。
進入大航海時代,歐洲的核心區域雖然向大西洋沿岸過渡。但在經濟上,義大利的熱那亞仍然讓自己在近代早期處於金融中心的地位,並一度將西班牙帝國玩弄於鼓掌之中。這些也表明儘管他們沒有達到羅馬帝國那樣的強盛,但並不妨礙成為義大利輝煌歷史的一部分。但是這些城邦國家都有著各自的侷限性使其沒有形成統一義大利半島的國家。
進入19世紀,隨著民族國家在歐洲的興起和列強之間的博弈讓義大利在19世紀70年代走向一統,並發展為世界一流強國。而後來的義大利多次將復興羅馬帝國作為義大利的終極目標,但都走向失敗。
當然,羅馬發展的過於輝煌讓此後在義大利半島上誕生的國家都顯得黯然失色而已。但是如果非要出現一個和羅馬帝國相提並論的超級帝國才能不算一蹶不振的話,那這個要求也太高了。因為環遍整個歐洲史能和羅馬帝國相提並論的國家也只是屈指可數。
-
4 # 晨讀歷史
因為義大利已經不再是羅馬帝國了。
自從476年西羅馬帝國皇帝被日耳曼蠻族首領奧多亞塞廢黜之後,義大利本土就經歷了多次的民族遷徙與融合,早就不再是羅馬拉丁文化的普世帝國了。
先是日耳曼蠻族在476年滅亡了西羅馬。
然後493年,歐洲民族大遷徙中受到東羅馬帝國支援的東哥特王國,從東方的今義大利,最終取代了奧多亞塞的蠻族國家。
527年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查士丁尼一世即位後,開始向西方進攻力求回覆羅馬帝國失地,最終在550年左右將東哥特人政權清除。
569年,日耳曼人分支倫巴底人翻越阿爾卑斯山,入侵了亞平寧中北部地區,與東羅馬帝國(中南部)分治義大利。751年,東羅馬在中義大利最後一個據點拉文納被倫巴底人攻克,羅馬人徹底從義大利退出。
天主教教宗斯蒂芬二世面對倫巴底人的威脅向西歐實力最強的法蘭克王國求援,加洛林王朝建立者、法蘭克國王丕平三世進軍義大利,迫使倫巴底王國退出拉文納等地,並將該地獻給教皇,形成了教皇國(國祚一直延續到19世紀義大利統一)。
852年,信奉伊斯蘭教的撒拉遜人從北非佔領亞平寧南部的巴里地區。902年,西西里島也被穆斯林佔據。
經歷了幾百年的民族融合,11世紀中期開始義大利北部出現了四個較大將義大利語的城邦國家:威尼斯、熱那亞、阿馬爾菲、比薩。這些城邦中以前兩個最強,影響範圍最大,統治延續到了直到19世紀左右。
與此同時在義大利南部,來自於北歐的諾曼人逐漸征服了東羅馬帝國的餘下土地,並趕走了北非撒拉遜人。建立了西西里王國,統治南亞平寧半島到1816年(與那不勒斯王國合併為兩西西里王國)。
1796年拿破崙入侵義大利,滅亡了熱那亞等城邦,建立了義大利王國,這也是近代義大利的雛形,產生了義大利民族思想。
隨著法蘭西第一帝國的覆滅,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義大利北部再度被強制拆分,不過以撒丁王國為核心的統一運動席捲了義大利,1860年開始了統一行動,最終在1870年基本完成了統一。
所以縱觀義大利歷史,你會發現其實義大利基本是一個地理地區或者語言名詞,西羅馬帝國滅亡後一直處於分裂狀態,外族不斷入侵與本地居民融合。一直到拿破崙在18世紀末建立義大利王國,點燃了民族思想開始,義大利才有了統一的民族情節,奠定了近代國家的基礎。此前1500多年的風風雨雨,註定了這裡不會誕生一個強大帝國,只是歐洲多個民族角逐的場所。
-
5 # 史海泛讀
歷史背景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最後一任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被手下的蠻族將領奧多亞賽廢黜,早已搖搖欲墜的西羅馬帝國被最後一根稻草壓垮,西羅馬帝國正式滅亡。面對西羅馬的帝國的滅亡,同樣面對蠻族入侵壓力和內部紛爭的東羅馬帝國此時也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但依舊保留一份重新統一羅馬帝國的希望。
▲蠻族的入侵與西羅馬帝國的崩潰
原因一: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的義大利半島遭到蠻族入侵,長期分裂和動盪公元493年,在拜占庭皇帝(又稱東羅馬帝國)芝諾的慫恿下,東哥特領袖狄奧多里克出兵義大利半島。狄奧多里克設鴻門宴刺殺了當時義大利半島的實際控制者奧多亞賽,控制了整個義大利半島,並在此建立了東哥特王國。東哥特人的入侵給義大利半島帶來了長達一個世紀的戰爭,將義大利半島上統一的羅馬政治基礎破壞殆盡,古羅馬的文明徹底湮沒在蠻族燃起的熊熊戰火之中。公元527年,東羅馬帝國傑出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登基,為了實現自己重新統一東西羅馬帝國的願望,於公元535年,派自己手下傑出的軍事將領貝利薩留進攻義大利半島,用了整整20年時間,消滅了義大利半島上的東哥特王國。但是“哥特戰爭”給義大利半島再次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東皇馬帝國在義大利半島重新建立的統治並沒有維持多久,由於東羅馬的重新統治並未減輕人民負擔,義大利半島上人民對於東羅馬帝國沒有任何好感,更沒有歸屬感,所以義大利半島在查士丁尼一世之後再次分崩。公元568年,日耳曼部族的其中一支倫巴第人,從義大利北部越過阿爾卑斯山入侵義大利半島。倫巴第人擅長養馬和打仗,他們驅除了拜占庭人的勢力,在義大利北部建立了倫巴第王國。倫巴第人的入侵徹底清除了義大利半島上最後的政治統一,使得義大利半島陷入了徹底的分裂。公元827年,在阿拉伯半島上興起的伊斯蘭教阿拉伯人,不斷拓展自己的勢力範圍。阿拉伯人從拜占庭人手中奪走了義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建立了一個伊斯蘭國家。整個義大利半島陷入了不同種族和宗教的分裂之中。▲日耳曼蠻族入侵後哥特人與倫巴第人建立的國家
原因二:義大利城邦國家的興起,各自為政互不統屬到了公元九世紀和十世紀時,義大利半島的封建關係開始鬆弛,農奴制度開始衰落。以商業貿易為核心的城邦國家開始興起。義大利北部城市出現了大量城市自治的情況。以威尼斯,佛羅倫薩,熱那亞為代表的城市共和國,控制了中西方貿易的主要線路。他們之間時而相互爭鬥,互相攻伐,時而相互聯合結成同盟對抗北方的神聖羅馬帝國。同時又與教皇保持著友好的關係,但又不完全服從於教皇。這些城市共和國在教皇與神聖羅馬帝國之間踩著鋼絲,保持著三方脆弱的平衡,努力維護自己隨時可能被侵蝕的自治權。▲14-15世紀義大利半島上國家的分佈
原因三:中世紀教權與皇權在義大利半島上的長期爭鬥公元1225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為了實現其重新統一義大利的野心,率軍進攻義大利北部這些城市共和國。而與此同時,教皇的勢力也在不斷擴充套件,基督教宗教勢力建立了教皇國,這與神聖羅馬帝國的世俗權力發生了激烈的衝突。腓特烈二世與教皇之間的鬥爭導致了義大利半島近30年的戰爭,最終霍亨斯陶芬家族遭到了失敗,被趕出了義大利,教皇勢力取得了初步的勝利。義大利半島上的城市共和國們獲得了喘息。同時義大利半島又一次失去了統一的機會。▲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
原因四:統一國家認同感難以塑造縱觀整個義大利半島的歷史,自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的一千五百年間,大部分的時期都是處在分裂當中。各種民族和宗教,不同的國家制度都在義大利半島上存在過。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談到:
在14世紀的時候,義大利中部的獨立國家數量甚至比1934年全世界的獨立國家數量還要多。
長期分裂和城市自治的歷史傳統使得義大利半島在塑造國家認同感上沒有任何優勢。
總結自羅馬帝國滅亡後,義大利半島上的人民對一個統一的義大利缺乏認同感,沒有大一統的歷史文化傳統,分邦建國的歷史佔據主流,這使得義大利無法將整個國家捏成一股繩,最終也無法在羅馬帝國滅亡之後再出現一個像羅馬帝國一樣的大一統的國家。
回覆列表
義大利和古羅馬可以說是一脈相承,至今羅馬城仍然是義大利的首都。巔峰時期的古羅馬帝國的橫掃歐洲大陸,不斷擴張,其勢力範圍西起西班牙、高盧與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一帶。甚至連地中海都成為了羅馬帝國的內海。羅馬帝國的強大可見一斑,同時期大概只有古中國能與之抗衡。
可是當羅馬帝國滅亡後,繼承了羅馬帝國的義大利卻從此一蹶不振,這是為什麼呢?胖子認為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留在羅馬都城的義大利人多是當時的羅馬貴族在羅馬帝國發展強大之後,早先開疆擴土的貴族們早已經腐化,再也沒有早先的血性。貪圖享受的貴族們整天研究的都是吃喝玩樂。在二戰期間,其他的參戰國科技水平突飛猛進,各種發明創造都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而義大利人呢?他們發明了可以帶上戰場的義大利麵。所以在歐洲,義大利一直是文化藝術和美食中心,卻再也回不到當初的政治中心了。
二、義大利的“世仇”遍佈歐洲這並不是危言聳聽,在古羅馬帝國時代,羅馬人把歐洲的其他種族打的落花流水,奴役他們的族人,並將他們稱為“三大蠻族”。這三大蠻族就是: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凱爾特人。現如今。斯拉夫人的代表國家是:俄羅斯、波蘭、烏克蘭等東歐國家。日耳曼人代表的國家是:德國、奧地利、瑞士、英國、荷蘭等歐洲北部國家。凱爾特人代表的國家地區是愛爾蘭人、蘇格蘭人、威爾士人、和法國的布列塔尼人。可以說,現在的整個歐洲,都被羅馬人當初稱作的“三大蠻族”控制著。雖然現在歐洲一體化了,但是數千年來的民族文化隔閡,並不是短期內可以消除的。所以在羅馬帝國滅亡後,繼承了羅馬帝國的義大利在歐洲舉步艱難,一直也沒能再次恢復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