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陳友諒作為元末起義軍中兵鋒最盛的一支,可稱之為當世梟雄無疑。然而同時他又是一個“成也無情,敗也無情”的人。所謂其無情陳友諒是漁民出身,當時的漁民大多數衣食住行都在穿上,既很少與外界交流,同時也因常年與魚腥之物打交道,身上難免有異味(一部叫《花好月圓》的喜劇片裡就有對古代漁民身上異味的戲劇化描述)。幼年遭受貧苦、孤僻,以及被所有其他人嘲笑、冷眼的經歷或許給陳友諒留下了過於深的陰影,也給他帶來了異乎常人的出人頭地的渴望。於是,在這種渴望下,人情味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在那些陰影中,他不難對這個給他冷眼、嘲笑的世界採取無情的態度。何其無情倪文俊,作為將陳友諒一手提拔起來的人,在危難之際來投,陳友諒殺之。趙普勝,作為徐壽輝手下四員干將之一,阻礙了陳友諒攫取權力,陳友諒殺之。徐壽輝,作為陳友諒舊主,在讓權與陳友諒後,陳友諒殺之。因其無情趙普勝被殺後,丁普郎、傅友德出逃,投奔朱元璋,以至於朱元璋得兩員大將而陳友諒失兩員大將。由於對待士兵比較嚴苛,導致鄱陽湖兵敗後士兵紛紛投降,未能有斂兵再戰之機會。補敘一、梟雄的要素作為一個梟雄,心狠手黑是必要的,不過不是唯一需要的,少了人情與寬容,會讓自己與周圍的人離心離德,難以同舟共濟。我們看到,朱元璋後來殺功臣心狠手黑遠勝陳友諒,卻在實力成長期懷柔待人,以至於朱元璋有徐達,常遇春,劉基,李善長,陳友諒手下只能聽到一個張定邊而已。故而心狠手黑只能讓陳友諒走出幾步,難以讓陳友諒獨步天下。可以相信即使陳友諒打敗了朱元璋,最終一統天下的可能性也會很高。PS:張士誠貌似與陳友諒走的是兩個極端,張士誠懷柔親民,讓張士誠的臣民在明朝開國後幾十年都對張士誠念念不忘,相比之下,朱元璋更像是兩人的綜合體。補敘二、為何少見提及原因一,經歷短。我們熟悉的割據一方期望入主天下的領袖名字,諸如齊桓,晉文,莊王,都是在一方割據幾代傳承百年的勢力的雄主。這樣長的割據,會給當地留下濃重的特色文化遺留,於是這些領袖的名字就得以隨著文化遺留流傳,擴散。反觀陳友諒,割據時間太短,難以給領地留下什麼太多的文化特色,也就不太會被流傳的太廣。同樣因經歷短而受到忽略的梟雄:大成國李雄等...原因二,少傳奇。事實上,也有一些梟雄雖然經歷短,卻讓我們耳熟能詳。諸如袁紹、袁術、李密等等,這樣的梟雄大多有個共同點,都被寫入了某些傳奇(文學形式)中,甚至有的被寫入了流傳甚廣的小說裡(如《三國演義》)這就使得這些梟雄在這種文學作品的載體中得以被傳播。為什麼沒有小說寫陳友諒的故事呢?個人認為其一,小說,尤其是歷史題材的小說,大多見於明代,而在明代寫陳友諒在與開國皇帝的激戰中曾如何軍容壯盛是比較犯忌諱的,其二,陳友諒故事流傳的時間比較短,民間的豐富也不多,難以成為小說的材料。故而我們很少見到寫時間距離很近的政權的歷史小說。尾聲其實陳友諒是一個很有實力的梟雄,我想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在越來越多的挖掘之後,會給他一個更為豐富,流傳更廣的形象。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龍記》不就是很好的例子麼?
在我看來,陳友諒作為元末起義軍中兵鋒最盛的一支,可稱之為當世梟雄無疑。然而同時他又是一個“成也無情,敗也無情”的人。所謂其無情陳友諒是漁民出身,當時的漁民大多數衣食住行都在穿上,既很少與外界交流,同時也因常年與魚腥之物打交道,身上難免有異味(一部叫《花好月圓》的喜劇片裡就有對古代漁民身上異味的戲劇化描述)。幼年遭受貧苦、孤僻,以及被所有其他人嘲笑、冷眼的經歷或許給陳友諒留下了過於深的陰影,也給他帶來了異乎常人的出人頭地的渴望。於是,在這種渴望下,人情味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在那些陰影中,他不難對這個給他冷眼、嘲笑的世界採取無情的態度。何其無情倪文俊,作為將陳友諒一手提拔起來的人,在危難之際來投,陳友諒殺之。趙普勝,作為徐壽輝手下四員干將之一,阻礙了陳友諒攫取權力,陳友諒殺之。徐壽輝,作為陳友諒舊主,在讓權與陳友諒後,陳友諒殺之。因其無情趙普勝被殺後,丁普郎、傅友德出逃,投奔朱元璋,以至於朱元璋得兩員大將而陳友諒失兩員大將。由於對待士兵比較嚴苛,導致鄱陽湖兵敗後士兵紛紛投降,未能有斂兵再戰之機會。補敘一、梟雄的要素作為一個梟雄,心狠手黑是必要的,不過不是唯一需要的,少了人情與寬容,會讓自己與周圍的人離心離德,難以同舟共濟。我們看到,朱元璋後來殺功臣心狠手黑遠勝陳友諒,卻在實力成長期懷柔待人,以至於朱元璋有徐達,常遇春,劉基,李善長,陳友諒手下只能聽到一個張定邊而已。故而心狠手黑只能讓陳友諒走出幾步,難以讓陳友諒獨步天下。可以相信即使陳友諒打敗了朱元璋,最終一統天下的可能性也會很高。PS:張士誠貌似與陳友諒走的是兩個極端,張士誠懷柔親民,讓張士誠的臣民在明朝開國後幾十年都對張士誠念念不忘,相比之下,朱元璋更像是兩人的綜合體。補敘二、為何少見提及原因一,經歷短。我們熟悉的割據一方期望入主天下的領袖名字,諸如齊桓,晉文,莊王,都是在一方割據幾代傳承百年的勢力的雄主。這樣長的割據,會給當地留下濃重的特色文化遺留,於是這些領袖的名字就得以隨著文化遺留流傳,擴散。反觀陳友諒,割據時間太短,難以給領地留下什麼太多的文化特色,也就不太會被流傳的太廣。同樣因經歷短而受到忽略的梟雄:大成國李雄等...原因二,少傳奇。事實上,也有一些梟雄雖然經歷短,卻讓我們耳熟能詳。諸如袁紹、袁術、李密等等,這樣的梟雄大多有個共同點,都被寫入了某些傳奇(文學形式)中,甚至有的被寫入了流傳甚廣的小說裡(如《三國演義》)這就使得這些梟雄在這種文學作品的載體中得以被傳播。為什麼沒有小說寫陳友諒的故事呢?個人認為其一,小說,尤其是歷史題材的小說,大多見於明代,而在明代寫陳友諒在與開國皇帝的激戰中曾如何軍容壯盛是比較犯忌諱的,其二,陳友諒故事流傳的時間比較短,民間的豐富也不多,難以成為小說的材料。故而我們很少見到寫時間距離很近的政權的歷史小說。尾聲其實陳友諒是一個很有實力的梟雄,我想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在越來越多的挖掘之後,會給他一個更為豐富,流傳更廣的形象。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龍記》不就是很好的例子麼?